文章吧手机版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9 01:49:0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的读后感大全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是一本由梁晓声著作,现代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2.00元,页数:33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一):不喜欢

  半文不白不喜欢。短评第一说得对,人类社会与男权社会的优越感满满。人类对动物的价值倾向取决于是否有情感,归根结底还是寻求与人类的共性,无共性则否定。在男女关系方面,可以看出作者的矛盾,一方面作者是能在这些故事反思男性责任与使命感的人,比如对《画皮》,这种故事一般都被引为美色祸水论的佐证;又比如《牛郎织女》的不合理性以及现代化改编。但是在对后续故事中的解读中依然还是过于使用所谓的“男性”思维了。一句以为男性责任感理应更甚,仅因历来没有妇孺老幼护男子的言论。且不言历来这话对不对,只谈后续几个故事中解读越来越言之无物,而被狐鬼看上的书生自此发际,美色钱财知心者皆得。细细想想原因,还是因为狐鬼而得,结合前面那一句责任感与使命感,也不知道是不是反讽了。至于《王六郎》我也非常喜欢,但感受和作者完全不一样,只能说我的哈姆雷特与作者不同。喜欢的地方还是有的,比如《白娘子》的悲剧性。深深感觉文学评论书籍还是还不如聊聊写作技巧啥的。毕竟很多东西过于主观。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二):鬼故事中的人性与道德

  《聊斋》虽然不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但其中的故事,大部分都广为流传并被我们所熟悉,拍成影视作品的也不少,如《画皮》、《画壁》、《聂小倩》等等。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虽然看过不少版本的《聊斋》,但始终都把它当成吓唬小孩子的鬼故事看,很少会去深思,作者在通过故事表达什么,毕竟聊斋收录的故事500篇,几近包罗万象。看了梁晓声先生写的《狐鬼启示录》后,才知道这些故事,都是当时的一些民间记忆,在封建王朝的统治下,愚民政策使得大部分老百姓见识非常少,对于一些我们现代人来说很平常的常识,他们都会以鬼神之名而有所敬畏,并对此深信不疑。这也许是我在看聊斋是很难对其产生代入感,并引发深思的主要原因吧。对于一看就不足以为信的故事,相信很多人都是看过就忘。

  但经过梁晓声先生对《聊斋志异》的多维度解读后,我们也能从中品味出一些有趣又具有人文关怀和思考的地方。书中讲到,《聊斋》故事里,有不具有可信性的一类,但也有文学性较高,小说特点分明的爱情故事。同时,作者是在借这些志异故事辛辣讽刺当时的社会现象。

  通过梁晓声先生的解读,我对聊斋中的故事,有了一些新的认知。首先《聊斋》中的故事,大部分都讲到了仁义与报恩,这是人们对善恶有报的一种心理呈现,特别是当普通百姓对于社会上一些恶势力或恶劣行为无能为力时,更希望能有一个这样的人物出现,拯救一下以弥补心中的失望。其次,就是反应“孝道”的故事比较多,“百善孝为先”这对于延续了千年儒家文化的我们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难理解的。

  第三,对于人性和道德的虽然没有加以评判,但却给予读者一种,人一旦“恶”起来,比其他种类的生物要凶许多的感觉。“人的这种恶,可曰之为进化之恶,也可曰为之智后之恶。智后之恶,尤属邪恶。”“天地之间,只有人,纵使行冷酷事,也要找出足够正当的理由。倘若存在的理由不够用,便会脑洞大开的编创出来。人不仅以此法为害于异类,也惯以此法加害于同类。”

  《狐鬼启示录》中除了对《聊斋志异》的解读外,还收录了梁晓声先生创作的仿“聊斋体”小说多篇,故事虽然同样荒诞奇诡,但从中也不难发现很多故事都可以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如此贴近我们现代人生活的故事,更容易让我们跟随着故事中不同人物的命运和不同事件的发展,去臧否社会、反思现实。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三):聊斋新解

  《聊斋志异》家喻户晓,将近五百篇的故事,内容极其丰富。我读《聊斋志异》读得肤浅,别无其它,只是感觉到其间的人鬼情缘,人狐之恋,有时却胜过人间爱情千千万万,常常为之感叹。但当然应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心中有山水,眼里自然有丘壑,你想看见什么就会看见什么。作家梁晓声在《狐鬼启示录》一书中,给出了我们他眼中的《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一书,我大抵只是看到了此书的皮毛,那梁晓声老师则是深入到了它的骨髓。他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加之理性的思考和分析,在《狐鬼启示录》一书中,重新为我们诠释了这本脍炙人口的经典书籍。了解梁晓声的读者应该知道他的创作风格:冷峻、犀利,于寓言式的文体中揭露出社会及人性的丑恶,并进行无情而又深刻的剖析和批判。《狐鬼启示录》中,梁晓声保持了自己一贯的行文风格。 在《狐鬼启示录》中,第一部分是梁晓声老师对《聊斋志异》中一些有着代表性的作品,也是那些在百姓中流传比较广的几个故事,比如“小谢”“婴宁”“王六郎”“画壁”“考城隍”“三朝元老”“冤狱”等等,进行了一一解读。 比较让人耳目一新的地方是:一,梁晓声老师,将《聊斋》中这些鬼、狐故事与《白蛇传》《牛郎织女》等中国民间非常出名的神话故事进行了对比,赞扬《聊斋》中所描述的仁与义、恩与报恩,比如《小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爱情这一方面。二,。梁晓声老师指出,《聊斋志异》中,反应“孝道”的故事也比较多,比如《烤城隍》《婴宁》中的对养育之恩没齿不忘的孝。“百善孝为先”,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优良传统,有一腔热血却怀才不遇的蒲松龄也不例外的宣扬这种美德。 《狐鬼启示录》中除了第一部分对《聊斋志异》的解读外,第二部分则是梁晓声老师仿造《聊斋志异》进行的小说创作,这才是这本书的重头部分。梁晓声老师的聊斋新编,每个故事都情节跌宕,十分的精彩。于离奇中揭露当下社会中人性的丑恶,社会的一种病态现象,格外令人深省。故事同《聊斋》般荒诞,但这看似荒诞的故事又如此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你看,那一个不正是我们身边的某一个吗?不由得令我们的心情跟随着故事中不同人物起伏的命运而起伏,也审视着这个我们生存的社会。 跟随大师读名著,自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梁晓声老师的《狐鬼启示录》,让你重新了解《聊斋志异》,亦可读到一部现今社会的聊斋。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四):聊斋的真性情

  记得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在校图书馆借阅了一本《聊斋》,可惜自己的文言功底不好,手头也没有工具书,只能凭着语感意会些,不久几天就因太过吃力草草的把书还了。

  可惜了我跟蒲松龄最直接的缘分因由我的文化水平而终止,但这并不意味着我对《聊斋》失去了最初的好奇与兴趣,我间接的吸收到很多关于鬼狐的动人凄美故事,这次有有幸拜读了梁晓声老师的《狐鬼启示录》,加深了关于《聊斋》的系统理解。

  其实在清朝聊斋并不能称为一部好书,甚至被禁。大家都知道清朝的言论自由度很低,清政府会排除一切推翻王朝的萌芽思想,《聊斋》不仅“蛊惑”了人心,也从很多角度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黑暗和阶级腐败。我从老师的书中并未看到很多政治方向的见解(这些都是很官方的中心思想啥的)。却读到了老师对于《聊斋》喜爱的由心出发的感情见地,包括文言的精妙(我就很难理解了)、狐鬼的仁义与恩情、人性与道德等。

  在这本书中写尽了人鬼真性情。我们是一个儒释道国家,即便在这个时代依然有很多条框束缚住思想,但在民间根深蒂固的并不是所谓的国之思想,而更多的以一种神话、俗化的创造和传播在茶余饭后之间成为解闷的谈资,这是最普遍的乐趣,也是《聊斋》的核心基础,它吸收了最底层(劳动人民)的智慧、见识和想象,并加以升华成为志怪艺术作品。其中的开放性与异质性很容易吸引到最直接的感官,不被所谓的“君子”之礼认同,却被更多的普通人所喜爱,那才是有着真性情的打动人心的好著作。我不愿意揣测传承的意义如何,但活在当下它的文化价值无以言表。

  很奇怪,我很多读到名著的深刻评析却与名著本身擦身而过,这也正是自己的学问为什么总是飘忽浅显的原因吧,在本体中皮毛掠过,却在外部中精读深入。不过这本书带给我一些弥补遗憾的部分,就是老师新编的几个故事,我略品出一些古典与现实的碰撞,如果这些本子交给一个好的导演,拍出来的片子也许会广受文艺青年的好评。

  《鬼畜》这篇从名字就吸引到我,它不同于我们当代意义上的“鬼畜”,一点也不好笑,反而是很深刻的一篇小说,老师把人性的欲望、兽性以及虚妄展现的淋漓尽致,无知、欺骗、道德沦丧、杀戮和怯懦等诸多人类的行为本质在事物发生与变化中产生的戏剧性冲突让整篇小说看起来回到了人类的原始,而在我们当下的世界中,原始却自始至终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偏离了我们的文明,制造了内心无法看清平衡的悖论。小说的结局是悲剧的,但这悲剧却是人类模糊看清本质的希望,这正是志怪小说与现实世界的平行时空的映射,也是预言或是期许。

  我相信自己能抽出时间,把工具书准备好,读上一读《聊斋》,自己的那份感受是独一无二的,即使我难以用言语表达出来。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五):与梁晓声品读《聊斋》,叹人生百态。

  小时候看《聊斋》看的是故事性,看的是稀罕;长大后再看《聊斋》看的是情感化,看的是感情;现在再来看《聊斋》看的是世俗化,看的是人生。

  作者梁晓声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而出生,19岁那年,高中毕业的他赶上知青下乡,又因为爱好读书、写作,就这样开启了文学的一生。直到今天,他依然在文学论坛上有所建树。据评价说,他的作品创作风格可分为:现实主义的英雄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平民化风格,现实主义的寓言化风格。可以看出,他用笔杆子见证了祖国的发展变化,书写了人生百态。

  《聊斋》能够流传今日,这表现出它所具备的文学价值,作品中有民间流言,也有文学性极高的爱情小说,还有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有的稍显鸡肋,但不可否认可读性还是很高的,曾经内心只是感慨万千,却也说不出个什么。今天看了名家梁晓声的品读,愈发觉得自己学识浅薄,见解肤浅,需要与梁晓声多多交流。

  首先,梁晓声在本书的第一部分阐述了自己阅读此书后的启示,有从自身出发,谈与《聊斋》机缘巧合,有从故事角色出发,谈人生事事,还有从作者出发,延伸到分析其写作意图,以及触类旁通的延伸到其他作品中去。内容的深刻性,拓展之广性,让人不得不细细品味。

  有以笔做武器抨击敌人的鲁迅,有寄希望于童话的安徒生,还有借鬼怪之事倾诉心中抑郁不平的蒲松龄。尽管写作手法,叙事方式,故事发生的年代各不相同,可依然由此可见,文字是一种表达情绪,书写希冀的方式,这种方式很隐蔽,情绪外露但恰到好处,用梁晓声的话来说,直接斥责倒是让人指指点点,可换做鬼怪,却也当做玩笑,随意编撰看看笑笑罢了。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蒲松龄所处的封建社会有着不可逾越的伦理道德,不能说对,也不能说错,毕竟结合当时的统治而言,巩固统治者的地位,一些道德说教应运而生,一定程度上也对人们的言行举止进行了束缚,而一些人依然麻痹却不自知,只有少数之人有思考、敢质疑,但这种情感只能通过作品来表达内心的纠结。细想来,其实每一个时代都有类似的问题存在,也有类似的人物以同样的方式表达。不过,也正是当下社会制度越来越自信,人也实现一定意义上的自由,所以道德绑架的现象越少。

  说到底,我们应该敢于质疑,敢于发问,存在即合理,但既定的不一定就是对的,就是合适的。如果我们随波逐流,失掉了作为人应该有的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么我们与旧社会的人又有什么区别呢?言于此,并没有什么说服力,那么看看本书第二部分:梁晓声书写的《聊斋新编》,你会更清晰的发现,自己平时隐约出现的看似“不成熟”的观点,梁晓声以其功底深厚的文言文,模仿蒲松龄体裁,结合当下新事物,反应社会病态。大家大可反思当下,让停滞的思想活跃起来,与名家在文字中对话与交流。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六):重温经典,反思现实

  这几天在拜读梁晓声先生的作品《狐鬼启示录》,特别喜欢,为了更好地理解梁晓声先生说《聊斋》的心得,就产生了读《聊斋》的欲望。翻箱倒柜找出一本《聊斋志异》原著,静心细细品读,才发现这本奇书的诸般好处来。原来我都不曾认真地读过它,不能不说是一件憾事。 蒲松龄(1640年-1715年),字留仙、一字剑臣,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清代文学家。出生于一个逐渐没落的书香家庭,但功名不显。《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的意思是在书房里记录奇异的故事,“聊斋”是他的书斋名称,“志”是指记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故事。《聊斋志异》顾名思义是记“神仙狐鬼精魅故事”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故事们如《聂小倩》;二是人与人或非人之间的友情故事如《王六郎》;三是不满黑暗社会现实的反抗故事如《冤狱》;四是讽刺不良品行的道德训诫故事如《天宫》。它们或者揭露封建统治的黑暗,或者抨击科举制度的腐朽,或者反抗封建礼教的束缚,具有丰富深刻的思想内容。这本《聊斋》经过梁晓声先生的解读,变得越发有意思起来。 一篇好文章的精妙之处,就像口中含着自己喜欢吃的一种糖,满口甜丝丝的,如在《文言的精妙》一文中,梁晓声先生提及了《聊斋》中的《婴宁》,读来就是这样一种感觉。 @女笑又作,倚树不能行,良久乃罢。 生俟其笑歇,乃出袖中花示之。 女接之,曰:“枯矣!何留之?” 曰:“此上元妹子所遗,故存之。” 问:“存之何益?” 曰:“以示相爱不忘……” 女曰:“此大细事,至戚何所靳惜?待郎行时,园中花,当唤老奴来,折一巨捆负送之。” ………… 生曰:“我非爱花,爱拈花之人耳。” 女曰:“葭莩之情,何爱待言?” 生曰:“我所为爱,非瓜葛之爱,乃夫妻之爱。” 女曰:“有以异乎?” 曰:“夜共枕席耳。” 女俯首思良久,曰:“我不惯与生人睡。” ………… 女曰:“大哥欲我共寝。” 生大窘,急目瞪之。女微笑而止。 女曰:“适此语不应说耶?” 生曰:“此背人语。” 女曰:“背他人,岂得背老母?且寝处亦常事,何讳之?”@ 这确实是一段极其美妙的文字,按照梁晓声先生制造的意境去品味,果然不能不说是幸福时刻。我想,如果我们对幸福不持过分苛求的态度的话,那么此时此刻,何妨便当成幸福的时光来体会呢? 在《聊斋》新编中,梁晓声先生用文言文创作的仿“《聊斋》体”的小说,再现了现代版《聊斋》故事的魅力和现实的荒诞奇诡,如《聂小倩别传》讲述的就是当今暴发户们的荒淫无度的生活,而《狐惩淫》、《异帮奇谈》又是讲述现代官场腐败,贪官污吏们进行权色交易、权财交易的龌龊勾当,笔笔直指人心,揭露现代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令人发指。 梁晓声先生的这部《狐鬼启示录》,让我们在领略的文化瑰宝的同时,又要去反思当今社会种种现象,借用一句,狐有狐品,鬼有鬼格,人也要有人格,而且是高于狐品和鬼格的人格。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七):奇幻的狐鬼世界

  《聊斋志异》是一部伟大的清代短篇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蒲松龄在他居住的地方附近设一茶棚,凡是进来的人是不收银子的,捧上一壶茶坐下来和客人闲谈,他就专门问一些奇闻异事。书中的题材非常广泛,内容极其丰富。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聊斋志异》的故事家喻户晓,艺术成就也很高。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巅峰之作。故事中描写了狐、魔、花、妖,以此比喻当时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矛盾,反映了那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面貌。书中虽然写的是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既有对如漆墨黑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又有对怀才不遇、仕途难攀的不平;既有对贪宫污吏狼狈为奸的鞭笞,又有对勇于反抗,敢于复仇的平民的称赞;而数量最多、质量上乘、写得最美最动人的是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 郭沫若评价说:“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真实地揭示了现实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愿望和要求。歌颂生活中的真、善、美,抨击假、恶、丑,是蒲松龄创作《聊斋志异》总的艺术追求,反映了蒲松龄所生活的时代的社会矛盾和人民的思想愿望,也是这部短篇小说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我们在书中深入地体会作者寄寓其中的爱和恨,悲愤和喜悦,以及产生这些思想感情的现实生活和深刻的历史内容。这本具有独特历史风貌和艺术风貌的故事。虽然多数是通过幻想的形式谈狐说鬼,书中内容已经深深地扎根于我们读者的心里,溶进了作者对社会生活的独特的感受和认知。

  《聊斋志异--梁晓声说聊斋》是梁晓声先生解读《聊斋志异》的随笔,对聊斋这部书的文本特点、文艺价值、人物及故事特色等方面进行评析,更是从这部作品隐约显露的文字和内容线索中,透析出当时中国社会的百样情态和正史讳谈的历史真相,,并且还编写了新聊斋故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成功的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故事情节离奇曲折,但又简洁,幻化形象刻划得独具特色。凝练而又极形象传神,富有表现力,而且语言利落直观明了。梁晓声先生是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八):重读<聊斋>,深刻解析狐鬼意义

  曾经的知青青年梁晓声如今也是花白头发的七十花甲老人了。这位老人说起《聊斋》,就像是在书房里与三五好友随意闲聊一般,那些喜爱的狐鬼故事,那些曾经让作者感动过,欢喜过,以及不喜欢的人和事。少年时读《聊斋》和老来再读感觉是不一样的。对梁晓声来说,也同样如此。早在1982年,梁晓声买了一整套的《聊斋志异》,从此是一个标准的《聊斋》狐鬼迷。

  文化随笔《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是梁晓声老来完成少年心愿清单的一次小结,“我要重读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体会”,“好像现在读本科、研究生时读书要写读后感一样,我总觉得欠那套《聊斋》一份读后感。没想到一写起来就写得多了一点。”

  读梁晓声的《狐鬼启示录》有种好朋友娓娓谈心的感觉,在这部书里,梁晓声紧紧围绕奇书《聊斋志异》里的种种文化现象,以自己的经验和学识结合历史背景一一加以评析,故事里的喜怒哀乐,人物情态,作者动机,文化现场等等,努力还原故事背后的真相。这些充满个人兴味爱好的点评读来特别新颖有力,也让人有重读蒲松龄原著《聊斋志异》的冲动。

  在这部《狐鬼启示录》里,梁晓声主张,多读文言文,文言之简洁优美是现代文无论如何都达不到的,并非常推崇蒲松龄写作时的文言功底,甚至说,蒲松龄写书时用了那么多生僻字,一定是有意识地炫自己的文采。蒲松龄炫没炫文采,这事已不可考证,但也从另一方面证明《聊斋志异》的精彩。蒲松龄字留仙,剑臣,别号柳泉居士,自称异史氏。蒲松龄十九岁应童子试,接着县、府、道三个第一,少年得志。可是此后屡试不中,考了一辈子,直到七十一岁才成贡生。为生计忙,只得做得塾师,舌耕笔耘四十二年。所著《聊斋志异》一书寄托了作者的美好爱情理想,被誉为中国古代文言短篇中成就最高的作品集。

  《聊斋志异》故事来自民间传说和野史轶闻,蒲松龄将这些花妖狐魅以及幽冥事重新加工整理,为这些非人的存在重新赋予丰富多彩的人格魅力。因为蒲松龄本人就是教书匠,又特别宅,再加上没闲钱,所以,借著书放飞自己的想象力。梁晓声点评,《聊斋》中爱情故事的主人公多半是女子主动,而且这些女子特别能干,不仅仅是撑起半边天,像《聂小倩》《莲香》《婴宁》等。女子之间可能还有种百合倾向,像《封三娘》。而梁晓声自己最不喜欢的是《画皮》,说是这是教育男性不要以貌取人等等。

  邹弢的《三借庐笔谈》中说起蒲留仙“作此书时,每晨携一大磁罂,中贮苦茗,具淡巴菰一包,置行人大道旁,下陈芦衬,坐于上,烟茗置身畔。见行道者过,必强执与语,搜奇说异,随人所知;渴则饮以茗,或奉以烟,必令畅谈乃已。偶闻一事,归而粉饰之。如是二十余寒暑,此书方告蒇。”科举无望,生活又艰辛的情况下,蒲留仙先生为作书积累素材,这样贫穷也无法限制想象力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学习。穷不是借口,人不得志也不是问题,蒲松龄和他的《聊斋志异》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梁晓声的《狐鬼启示录》前半本是文化随笔,如亲朋坐谈,后半部分是作者创作的仿“聊斋体”小说,这些故事读来同样深刻,给人启发。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九):说聊斋,看故事

  聊斋志异当然是一部大名鼎鼎的短篇小说集,然而十分惭愧的是,确实未曾拜读过此书。对聊斋的了解基本都是从小来自电视小荧屏的电视剧和大屏幕的电影。如倩女幽魂,辛十四娘,花姑子,画皮等等。 故事中的非凡想象让人沉醉其中,情节跌宕起伏,也确实不失为改编成电视剧的好本子。聊斋中,花妖狐鬼与人类相恋,发生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故事。这些花妖狐鬼多数都面貌姣好,善良可爱,比许多人类还讲仁,义,德,行。 而书中的男主角多数都是书生为主,他们有的有才华,却不得施展,有的善良正义,年少时救下了小狐狸,多年后,她们会找到他的身边来报恩。 本身分为了2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对聊斋的随笔杂谈,只占本书的三分之一不到;第二部分,为聊斋新编,各人认为精彩部分在这里。 才疏学浅,并未读过梁晓声先生的作品,这是第一回。但是由于本身并未读过《聊斋志异》,所以对本书中出现的人物和书名,并不十分清楚, 如果在读一篇没有读过的书的读后感,一叶障目之感,涌上心头。 似是在接受这一千个哈姆雷特中的一个。 但在书中,梁先生写了一个《田七郎》的故事观感,实在是很符合今天的道德观。为了武某强予的恩泽,最后不得不搭上自己的性命以回报这强加的恩泽,确实是道德绑架的感觉。 第二部分的聊斋新编,十分精彩,情节跌宕,引人入胜,发人深省。总共有12个故事,有几页的简短故事,也有鬼畜这个100页,占据了全书三分之一的故事,每个故事都给人不同的观感,并且能进行反思。遗憾的是,没有看到与狐狸相关的故事,爱情也不是故事的主要部分。 前面讲了2个很结合社会现象的故事,吃狗肉,喝人乳,篇幅都不长,但是添加了鬼神,故事的结局就走向了不同的道路。 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有3个故事,《怪猪》,总能让人想起那个春晚下蛋公鸡公鸡中的战斗机。那个双头八脚的怪猪,成了王倍发财致富的手段,爱之敬之,各种收钱,记者采访竟也前前后后交了3次钱。王倍可真是生财有道,然而在人们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之后马上就对这只怪猪失去了兴趣。 王倍却在感染了猪瘟后仍然念念不忘:吾死之后,将变猪神。让自己的老婆继续养猪,投胎己家,勿使致富别人矣。只是这篇半白的语言,有略微晦涩的感觉。 《鬼畜》是个值得人再读的故事,占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却也讲了一个极其丰富的故事。开篇以为主人公翟文勉是一个领导众人的角色,是这个山村里的唯一的文化人,甚至还是个硕士,可也避免不了男人的虚荣心,色欲心。这个屠牛的故事,让我们见识了各色人等粉墨上场,演员大姐,婉儿,翟文勉,各位老太爷,警察,武装部,记者,作家,村民则是一个集合。他们都各有其代表性。故事可简括为屠牛引发的血案。 让我想起了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结局也是令人唏嘘的,在此就不剧透了。 《丢失的心》其实跟鬼怪,狐媚就完全没有一点关系了。表达了作者对于读书的一些想法,调侃了当今社会,看书反倒成了一种病,需要进行治疗。只有保健,股市,甚至菜谱才是有用的,其他统统归类为闲书。令人唏嘘。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读后感(十):一本带你读懂《聊斋》的书

  说起《聊斋》,我脑海中会同时浮现出一个红日和一段听起来让人打冷颤的声音。对,没错。就是我们小时候看《聊斋》电视剧开始的那一段儿。对这个画面和音乐相当的深刻。

  话说,我一直没有实实在在的手握一本关于《聊斋》的书。这本《梁晓声说聊斋》之狐鬼启示录,成了我了解《聊斋》的第一本书。

  梁晓声这名字大家都听过,我也听过,但是具体是做什么的还是一知半解。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创作过大量极具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他的文字兼具作家、学者、思想者等多个维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

  作者怎么想开始写《聊斋》的文字呢。作者年少就爱读《聊斋》故事,因故事中的仁与义、恩与怨是其他故事少有的,对后来的人性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一本好书总是能给人带去更多的正能量,对自己的心性养成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梁晓声说聊斋》这本书对我也是有益的。本书不仅说的是《聊斋》孤鬼之事,同时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横向研究。他把聊斋中爱情故事与《红楼梦》《金瓶梅》和梁祝的爱情故事进行对比,对经典作品也进行评判和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

  书中有一段话是这么说的。

这一部分,实可谓糟粕。仅以卷一为例,《耳中人》《尸变》《喷水》《瞳人语》《山魈》《咬鬼》《捉狐》《荞中怪》《宅妖》《鬼哭》《焦螟》等篇,皆属愚民喜闻爱传之流言,如当下某些网民明知所阅实谣言也,然乐见且相互转发,并分外来劲。

  你瞧,这才是真正读书的人作风。

  这和我们要如何读书一个道理,不是一味的跟着作者去读,而是带着自己的思想和思考去读书,去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感悟。我们有时为什么读的书都记不住,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就像你出去玩,只是拿着手机拍了不同的景色,没有用心去感受。回来之后,只是去过某地的感觉。读书也如此,只收获了我读了多少多少书,并不知道书中有哪些有益的东西值得我们更好的去研读。

  我个人非常喜欢书中《红楼梦》人物中的“狐性”。

  《红楼梦》我们大家都看过,描写了贾府的兴衰。作者用“眼见他起高楼,眼见他楼塌了”这一结构,对《金瓶梅》和《红楼梦》的作品结构进行了总结。

  作者重读《聊斋》,掩卷沉思之际,每联想到《红楼梦》中人物,狐、人形象重叠之感再三再四。

  作者说,贾政没有丝毫狐性,而是太是个人了,焦大也是如此。贾母身上有狐性,是一只炼丹成功,早已修成正果,于是功德圆满的享受受“狐福”的“老祖宗”狐。宝玉特别像狐世家子弟,讨厌人对仕途的追求,宝玉太不是人了。

  黛玉身上也不狐性,却有鬼气,像极了《聊斋》中的聂小倩、小谢,幽怨气太重。此亦阴气也,无论男女,与之相处,受其感染,损寿也。看来,我们还是要离那些爱抱怨的人远一点,伤身啊。同时,我们也不要做个爱抱怨的人。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狐鬼启示录,第二部分是《聊斋》新编。《聊斋》新编读起来津津有味,里面的故事更具现代感,作者也借由故事对当代人与事进行臧否,汪洋恣肆,寓意深广。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狐鬼启示录:梁晓声说《聊斋》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