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艾迪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8 01:31:4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艾迪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

  《艾迪的告别》是一本由[法]爱德华·路易斯(Édouard Louis)著作,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80元,页数:20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一):不要告别,也无法告别

  原生态家庭的常规描述吗?

  从阅读全文来说,这是一个出生时就自带娘娘腔的受人欺凌,偶尔还有那么一点点享受其中但还是进行着似有似无的反抗的男孩的青少年代。有些是因为欺负他的人因其他原因离开了他,有些是他自己找到了一些可以减弱被欺负的方式(实际更多的是逃避),同时还期望通过表现“硬汉”的形象来改观别人对自身的看法,而自己内心深处却对自己假扮的“硬汉”形象感觉别扭,最后的离开去拥抱另外一个世界才是被另外一个世界所包容而实现了真正的告别。

  而结合时代和地域背景(这也是看完书之后参看了相应的介绍文章获得),可以了解到,“我”既是穷人阶级之中的一员,还完全不能代表穷人阶级,同时也是一名在人群中格格不入的“特殊人群”。当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大背景下,白人也未必就一定是高等了,进入了需要用丛林法则来生存的世界,缺少文明,缺少金币也没有权力之分。

  这可能才是作者想要呼喊的声音。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二):政治正确,不能成为垃圾作品的遮羞布!

  这也配叫悲惨文学?这么高的评分,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这压根就不能称之为一本小说,是用无数垃圾的碎片拼凑在一起垃圾堆!

  混乱的时间线,混乱的情感,前一段父亲死了,后一段父亲活了,前一段欺负他的两个男孩走了,后一段欺负他两个男孩又没走,一直到他上学去告别之前,这些毫无灵魂的人物,就像一个又一个幽灵,只要作者轻轻挥一挥魔棒,管他合理不合理,哪怕是大白天闹鬼,也要给我拼命的闪现!

  一段又一段的碎片,没有深刻的情感解剖, 没有深刻的人性表达,还号称描写霸凌和欺压的小说,好一个偷换概念!!!跟郭敬明用的伎俩同出一辙,高调宣称自己是反霸凌的作品,其本质还不是那些狗血廉价低级的笔触! !!

  作为一个小说家,永远不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宣泄情绪,世界是复杂和多变的,不要只看到自己,只想着自己的委屈!!!还要去了解社会历史,多层次的变化,以及这种文化背后的深层底蕴,那衰败的小镇,破旧的工厂,落魄的硬汉父亲,要强而粗暴的母亲,种种的人性差别与冲突,完全可以写出一部非常好的作品,而不是用这样低级的碎片应付了事!

  这个年轻的作者甚至不能称为作家,要不是现在的政治正确,放在20,30年前这种作品连屁都不是!这个世界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就连那欺负他的两个男孩,都是一笔带过,对于他们的性格和成长背景没有一丝一毫的了解,没有任何的营养价值,不能让人反思,完全是没有逻辑的强行煽情,作者真的可怜,可怜到会有这么多的脑残粉为信仰充值,生生把这一部垃圾作品,推向了巅峰!!!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三):艾迪的告别

  本来要用qq阅读了,可是好几本书都没有,所以又开始用华为阅读了。这本书比想象的短,我都忘了怎么知道这本书的,看到艾迪的父亲,其实我想到了挺多人,尤其是我大舅和小哒,哈哈。他们大概也是自己心目中的那种“硬汉”,或者说有时候会自己这样标榜,但其实我想的是人不需要必须为了证明什么去做什么。对于真正关心他们的人来说,比如我妈和我爸,他们是不是硬汉无所谓,更想他们家庭和睦过得开心。而我完全不是“硬汉”,而且很多时候我更愿意一个人待着,现在也更喜欢一个人住,其实这都没有关系,一个人总会拥有自己的天地。 其实这本书也有很多地方让我印象深刻,比如艾迪舔那口浓痰的那部分描写,真的很恶心,但是却真的刻画得特别好,还有那两个欺负艾迪的男孩为艾迪的表演而欢呼,全村人都在为他欢呼。在某种程度上,艾迪实现了自己一个阶段的跨越,跨越了童年少年的阶段,跨越了村里人的所在阶层,书的最后,艾迪再次被嘲笑为娘娘腔的时候,但这时候跟在村里被嘲笑的他已经不一样了,他也笑了。在这里,他仍然是那个被嘲笑的对象,但是其实已经不是在村里那种单纯因为身体被嘲笑,在这里,艾迪因为同学们的羊毛大衣而嫌丢脸,把家里为高中开学而为他买的夹克丢掉其实已经做了隐喻,这里的嘲笑是高于身体上,基于艾迪的家庭状况。其实,艾迪纵然被嘲笑,也已经告别最初的自己,实现了人生的一次跃层。 其实现在想来,这本书真的有好多地方可以深思,原生家庭,同性恋,校园霸凌以及少年人价值观的萌芽和懵懂的情欲。还有说到资产阶级对男子气概和村里人的定义不一样,资产阶级的举止讲究的很娘娘腔以及艾迪欺负另一个娘娘腔,这些描述都让我印象很深刻,能想到很多。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四):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艾迪的告别》是爱德华•路易斯首部自传体小说,作者的原名艾迪•贝勒格勒,出生在法国的农村,一个以白天在工厂工作晚上总是喝的醉醺醺的“硬汉”和整天在家做家庭主妇的妇人构成了一个家庭的雏形;男孩必须刚强,然而艾迪却因为和别的男孩子不一样而受到同学的嘲讽“娘娘腔”也遭受到了别人的不理解和“特殊对待”。

  仅仅只有9万字的自传体,就像一个短暂的童年缩影,一个艾迪认为不幸福的回忆过程到最终的逃离。同时也带给我不一样的思考,到底该是人云亦云的生活还是活出自我。文中并没有说艾迪是同性恋,但他有着偏向女性的性别困扰和贫困农村带来的畸形的生活状态。

  可能是宗教信仰、可能是贫穷带来的特定的思维惯性,已经在文中显示出的讳疾忌医带来最终隐患问题都揭露了生活的不堪;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出口,但在人性黑暗的那一刻时,人们往往是选择规避与迎合,多少人敢于做最真实的自己。不是男性有着女性的特征就是异类,不是喜欢同性就不算是真诚的爱,人们隐藏自己,就像天使坠入凡间却格格不入掩饰自己,不让别人发现自己的美。

  艾迪最终的出口就是从小喜欢喜剧最终去了戏剧学校学习,脱离了自己曾经生活的环境去拥抱新自然。我们没有办法选择自己的出身和父母;但我们可以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子的人而不应该接受流言蜚语。但你有足够强大的内心的时候我相信你一定会与自己和解,去改变自己能改变的而不是接受永远活在自卑当中,这一切的坚持可能很难但是万物都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所有的黑色经历都是光明前的曙光,照亮你前行的路。

  世界的公平与否不是人为决定的,可能是落后的生存环境和体制导致的,人们循规蹈矩不敢向前其实只是安于现状懦弱的表现;我们会感叹艾迪的童年阴影,或愤恨那些对于艾迪精神上施暴者,但放手一搏的勇气缺没有在艾迪身上体现,可能是没有正确的引导,没有爱,但是人们始终该相信即使微光,微光吸引微光也可以照亮一篇星空。

  也许艾迪的自传中有你的影子,也许你是施暴者也可能是受害者;但你始终要坚信人性是善良的;太多人只是在寻找既定的存在感,害怕落实,他本身也没有那么快乐,所以开心点,人间不值得。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五):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真正的告别,哪止那个不被自己期待的自己,还有那个不曾从里面走出来的自己。

  整本书其实更像是一个故事集,在这里,每个小人物都在每天努力生活着,因为世代都在这里,所以每个人的宿命就好像都被写好了,生来就注定该成为什么样的人,然后日复一日得按照既定的剧本生活,一代又一代。而那些不按照剧本的人,就成了另类。

  《艾迪的告别》不仅仅是一个成长史,也是一场不停抗争,不断颠覆价值观认知的蜕变史。它太真实了,真实地让人觉得可怕。“弱肉强食”,这里的人一直认为男人就该“硬汉”,女人就该依附男人,而行为举止女性化的男人就该是另类,该被唾弃。读书不读书,不重要,重要的是跟随上一辈的脚步到该去的地方干活生存,然后结婚养育下一代延续他们的生活。。。这里扭曲的价值观念,好像枷锁一样束缚着这里的人,但凡出现一个带不一样价值观念的人,就会被排挤。每个细节被描述地太令人窒息,有种喷发的情感被硬压着,看的难受。

  能成为什么样的人,原生环境真的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引导孩子的价值观,也会让孩子的思维都各有不同。我以前总是很难理解,为什么有些事情,却很难和有些人沟通,现在才想明白,其实很多时候,你认为对的事情,在对方的认知里却不一定对。认知不一样,理念不一样,立场不一样而已。

  印象最深的一段,艾迪要离家出走,故意让弟弟去告诉爸爸,然后让爸爸把自己找回去。这一段刚看来,是小孩子闹别扭,闹脾气又要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是和爸爸在撒娇。但是细细在看,却觉得也有温情和忧伤。艾迪爸爸是延续上一代的缩影,但是他却也在努力抗争,做到和自己的父亲不一样,也许他对艾迪的爱比较深沉,但是他坚决不和自己的父亲一样打骂孩子,虽然方式比较笨拙,可是也是艾迪能最后勇敢逃离原生环境的最大助力。在这样的环境中,艾迪依然能一直努力抗争,不得不说幸亏他爸给了他相对的自由。回头看艾迪,虽然很想逃离,但是真的逃离的时候,内心是很惶恐的。因为未知,因为心局限在了这里,真的要去改变也会莫名得恐惧。

  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深刻感受到这句话的涵义了,其实很多时候我们不应该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古板印象中,应该不停得去学习,不停得去探索,这样看到得越多,能想到得也会越多,天马行空,其实你自己都会惊讶于你能做到的很多事。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六):无处不在的封建思想

  “因此,父亲也将要这样,要把我养成硬汉,这事关他作为男人的骄傲。”父亲一句话决定了自己想象中的儿子艾迪的格局。

  戏剧化的是,艾迪并没有长成父亲所说的硬汉,相反他和其他男孩子相比起来有些与众不同。艾迪不喜欢男孩子的足球游戏,说话的声音也比较细,总之被大家称之为娘娘腔。

  最后造成的后果是家里人的不理解、校园欺凌。

  艾迪努力的改变自己,每天练习发沉重的声音、试着和女孩子交往、和男孩子长时间待一起玩耍。在整个过程,艾迪获得了短暂并且阶段性的小胜利,却越来越迷失了自己。

  这一切根源都是因为村里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村里的人认为男生应该如何如何,只有你的行为超出了、不符合了,那就是不太对劲、不太正常。

  村里的人早早结束了学业,一个又一个的走进了工厂,干着日复一日的苦力活,仿佛行尸走肉一般。艾迪的与众不同却恰恰因为学了戏剧,走出了这片乡下。

  艾迪的娘娘腔让我想起了许许多多的单身女性,而艾迪的妈妈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老一辈的女人,早早的选择了结婚生小孩,似乎在她们眼里,这就是唯一的选择。而新时代的女性,三十岁以上居多都没有结婚。

  哎呀这些家长可都着急了!就像艾迪父母着急自己儿子怎么这么娘一样!

  把自己小孩当成大白菜一样到处推销,生怕自己小孩被剩下,口口声声说为了自己孩子幸福。最根源的思想就是因为觉得自己小孩再不嫁出去,就没人要了。

  艾迪的娘娘腔以及新时代女性的不婚族息息相关,在大众固化的眼神,根本不是与众不同,是异类。

  不是每一个艾迪,最终都会走出乡下,进入上层阶级;也不是每一个不婚族,最终都会坦然的生活。或许另外一个艾会服从家里人,跟随家里人,做个假硬汉,去工厂上班;或许另外一个不婚族会和家里人妥协,随便嫁给一个自己不爱的人。

  通过艾迪的成长,我看多更多的是心酸,没有任何一个人理解他,直到他进去了一所完全不同层次的高中以后才发现,人与人之间是多么的不同。这些人和自己平时生活中的人完全不同。

  故事并没有走向所谓的俗套,没有让艾迪彻彻底底变成了硬汉,而是选择了接受自己。

  身边充斥着各种各样的思想,最重要的话是自己的想法,否则你做什么都要顾及别人,将自己身上的与众不同掩盖,变成最普通的一个人,失去原本属于自己的闪光点。

  作者写下这本书,揭开自己血淋淋的伤疤,仿佛在告诉我们,过去的一切终究会过去,改变自己的命运,远离那些傻子真的非常重要!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七):译后记:以善意对待那些与众不同的存在

  以善意对待那些与众不同的存在 ——《艾迪的告别》译后记

  文:赵玥

  译完《艾迪的告别》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年,但是从我翻开这本书的第一章起所受到的震撼,和由此引发的战栗之感却久久不能平息。

  这本书一开篇就是校园霸凌,作者用粗粝却又不失魅力的语言,让读者仿佛与主人公艾迪一起感受到了身心重创。

  这部小说是作者的第一部自传体,用的是第一人称叙事,描述了一名出身法国小镇的男孩从自我认识,内心挣扎到实现自我和解的成长历程,同时,也借助这个处于社会底层的男孩的眼睛让读者一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到二十一世纪之初法国北部贫困地区的社会风貌及思想认知。

  这本书中的庇卡底与人们印象中发达的西方,或是浪漫的法国大相径庭;在贫困中挣扎的各色人物生活在固化的、压抑的、令人窒息的氛围中。不刷牙的孩子、躺在满是灰尘的沙发上分娩的孕妇、不愿就医的“硬汉”、壁垒分明的两性角色……这一切让人都不敢相信是发生在二十世纪末的西欧。更有甚者,其中的大部分人物甚至就像左拉笔下的人物一样,怎么也逃不开遗传和环境的羁绊。

  直到今天,绝大多数普通法国民众对于遥远的东方的印象都是缥缈的,甚至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张艺谋的电影之类,所以在他们有限的关于中国的认知中,这都是一个落后的、封闭的国度;同样,在普通中国民众的心目中,对欧洲、对法国也自有其固有印象。而本书为广大读者打开了认识法国的另一扇窗,让我们看到彼岸的繁华世界也有其贫困而令人绝望的一面。

  唯有全面的认识世界,我们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中令人应接不暇的各种事件。比如,近期的“黄马甲”事件,实际上就是法国长期的城乡发展不均衡产生的恶果之一,贫困的大城市郊区和乡村中人们的生活和大家印象中优雅的法国绅士的生活何止天壤之别,这些地区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孕育社会不满,甚至是骚乱的温床。

  书中描写的法国北部农村对两性有明确的定位:女性多是勤劳而坚强的,虽然满腹牢骚,但还是不得不屈从命运;而对男性的要求基本就是成为“硬汉”,暴力的“硬汉”。在这种环境中,人们对娘娘腔,对同性恋完全是零容忍。

  主人公艾迪在学校遭受霸凌,在家同样要面对父母亲人的不理解。

  其实,开始发现自己的行为举止、喜好等与众不同时,艾迪自己也是拒绝的,他努力想要回归“正轨”,多次努力无效后,不得不无奈地与命运妥协。最后同学说艾迪还是“娘炮”的时候,大家笑了,艾迪也笑了。这种不一样的青春故事,无疑比漫画和青春偶像剧中把一切都笼罩在爱情和叛逆的光环下的做法更触动人心。

  通过艾迪的经历和心路历程,本书生动地向读者展示了社会边缘群体在生活中的挣扎和不易。所幸,我们的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开放包容。也许在某些地区大家观念的改变还需要漫长的时间,但是正是有像《艾迪的告别》这样的作品的存在,让我们看到了生活的、世界的多样性,让我们愿意以善意对待那些与众不同的存在。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八):很压抑的社会

  《艾迪的告别》是爱德华•路易斯(Édouard Louis)所写,原名艾迪•贝勒格勒,是一位小说家。1992年出生在法国。《艾迪的告别》是他首部自传体小说。已出版作品还有《暴力史》《谁杀了我父亲》。

  阅读了本书,对作者的后来经历也十分感兴趣。但爱德华•路易斯这个名字我在百度的时候发现只有一位美国的诺贝尔奖得主。

图片描述

  这明显不是本书的作者,而在百度作者其他作品时,发现《暴力史》是一部惊悚电影,在点击参考资料发现进不去。《谁杀了我的父亲》这本书却是连百度都百度不到。

  这个本自传说的是艾迪•贝勒格勒小时候的故事,他因为身体不壮,声音像女孩子,总是被人欺负,父亲和母亲都活在底层社会的压迫下,他为了不被别人欺负做出的逃避。

  现在说起法国都是浪漫的色彩,我们大多数都以为外国是没有农村的,事实上在许多方面曾经都是大同小异。在没有仔细看的时候我都以为是作者搞错了,这不就是中国吗?

  这本书侧重于两个部分:一个是同学们对艾迪的欺凌,另一个是家长里短反映的法国乡下。

  对于欺凌,艾迪的反应是早已习惯了,习惯了别人叫他“娘娘腔”,习惯了别人打他,习惯了父亲的弱儒,母亲的叽叽歪歪。艾迪有做过反抗吗?至少在书里我并没有看到,除了在金钱方面,感觉父母对艾迪还是不错的,会不会反抗有不同的结果呢?艾迪所有的精力都是在隐藏自己,我一直在期待,期待着艾迪的改变,而看到最后,我大概意识到艾迪会一辈子都受影响,活在“娘娘腔”的阴影下。艾迪算是很优秀吧,通过学习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对于法国的乡下,作者从很多角度反应了它,许多男生的暴力、酗酒,医疗条件、生孩子等等,我们见到的是一个扭曲的社会。

  可能是经过翻译,不知道原版是不是这样子的,本书没有很多的特色,至少在书中的其中一个地方还有一处错误,莫名其妙出现了“唐璜”两个字,看完了后再去找已经找不到了。明明说的是一个很压抑的故事,但是看过不同的小章节后,发现印象都不是特别深刻,反倒是那些人说脏话时,莫名其妙的想笑。

  有些时候气愤为什么艾迪不会去反抗,有些时候又会憎恶他的逃避,如果拍电视剧或者电影,这样的主角一定非常不受欢迎。但是他是活生生的一个人,经历了这么多的思想斗争,不可避免的在思想上与常人会有些差异,在心理方面,可能也会有些抑郁。

  我相信在他写这本自传时就已经在改变了,没有美好的过去,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未来。这个时候作者也才27岁,希望他以后越来越好!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九):与被遗忘的世界告别

  在大多数人眼中,欧美国家是繁华自由的,先进的科技、完善的社会福利,那里的人好像生活在天堂,让我们心生向往。尤其是法国首都巴黎,艺术之都、时尚之都、浪漫之都,所有的称谓都昭示着巴黎的优雅和迷人。但去年年底发生的“黄马甲”事件,却打破了人们对法国的固有印象,原来法国除了有绅士和淑女,也有如此多的处于社会底层的贫困人士。 《艾迪的告别》就是一部描写贫困人群的小说。它被视为一封从某个被遗忘的角落寄出的燃烧着的信,一经出版就在社会上引起了爆炸性的轰动。 本书作者爱德华·路易斯,原名艾迪·贝勒格勒,被媒体称为法国文坛黑马,他出生在庇卡底,法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就像书中的艾迪一样,他也有一段艰难的成长和 “重生”历程,但最终他跳脱出底层社会,成为逃离原生家庭环境的幸运者。他在其第一部自传体小说《艾迪的告别》中,将自己逃离的原因,以及细腻的心路历程一一讲述出来。 在作者笔下,他出生长大的这个贫困小镇,无论环境和周围人的生活状况都与巴黎都市生活截然不同。小镇几乎与世隔绝,几代人都在镇上的工厂、便利店上班,很少有人走出去。贫穷与愚昧仿佛是一条与生俱来的枷锁,牢牢套在这些人的脖子上。 物质资源和精神养料的长期稀缺,让小镇人们的认知、判断以及思想逐渐狭隘、扭曲。在这里,读书,是没有用的。在这里,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是底层阶级的愤怒——男性的暴力统治。逃学、酗酒、殴斗、偷盗、早婚、家暴,这些不被大众承认的男性负面形象,反而成为这里的“文化”标签。在我们看来已经触犯法律的行为,在小镇上却是一种荣耀,家族里有这样一个人,甚至会被羡慕、歌颂、崇拜。 艾迪的父亲在工厂上班,母亲是老年人护理员,都是这些底层阶级中的一员,他家甚至比小镇上大多数人家都贫困。一家七口挤在破旧、狭小的屋子里,吃着最廉价的食物,有时连最基本的温饱都达不到,还得靠艾迪去领救济、赊账才能勉强维持生活,更不用说给艾迪像样的教育和关爱了。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艾迪是不幸的、痛苦的。一如《艾迪的告别》开篇所写:“我对童年没有任何愉快的回忆。我的意思并不是说,在这些年中我从未感受过幸福或是快乐;只不过,它总体上是痛苦的——痛苦消泯了其他的种种。” 除了生存环境堪忧,艾迪自己也惹上了大麻烦。他的嗓音尖细、走路时左右摇摆的姿态、偏女性化的兴趣爱好、喜欢学习、不善运动等等与小镇崇尚的硬汉价值观不同的特质,都让艾迪成了被排挤、欺凌的异类。 同学们叫艾迪“基佬”“弱受”,就连艾迪的父母对这个完全与众不同的孩子不知所措,认为他“疯疯癫癫的,脑袋不太正常”,甚至叫他“娘炮”。他们的辱骂比骂他“笨蛋”“蠢货”要令他难受。 年幼的艾迪试图改变。他刻意增加自己的体重、玩男孩子玩的游戏、交女朋友,让自己融入周围的环境,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硬汉。但在无数次努力后,不仅毫无效果,艾迪的内心反倒越来越痛苦。 最终,无计可施的艾迪只能选择逃离。逃离这根深蒂固的贫苦和愚昧,跨越阶层,成为父母痛恨的资产阶级中的一员。 直到逃离了这里之后,艾迪才发现,原来——资产阶级的人们对男子气概的定义和父亲,和工厂里的男人们是不一样的。这让他倍感欣慰:“也许我不是娘娘腔,不是像之前自己想的那样,也许我只是长了资产阶级的身体而已,只是这具身躯被我童年的世界束缚。” 现实中,作者爱德华本人,也用这本《艾迪的告别》将不堪回首的记忆收归于内,彻底告别了过去。该书2014年在法国出版,当时爱德华只有21岁,这位年轻的天才作家决定,将自己的名字艾迪·贝勒格勒正式改成——爱德华·路易斯。宣告新生活的开始。

  《艾迪的告别》读后感(十):硬汉

  “爸爸,你小时候有被别人欺负吗?” “是的” “哪被欺负了,你怎么办呢?” “用自己的拳头打回去。”

  恰在看【艾迪的告别】期间,孩子和他父亲有了如上的对话。许太多孩子的童年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对话。

  大幕是从学校那次吐痰事件展开的。很明显主基调定在【痛苦】。艾迪是这所初中的“名人”。被同学称为:哪个娘娘腔的贝勒格勒。

  作为学校的新人,他期待被了解,同样他也害怕或者说恐惧同学对他的暴力行为。这个片段描述的很有画面感,多处心理的变化将一个十岁孩子面对暴力行为时的“反抗”刻画的很细腻。

  譬如說:我不敢擦,人永远习惯不了辱骂。想的是恐惧,身体变成了负担。 这一幕引起了极大的好奇,关于艾迪娘娘腔绰号的由来,关于他生长和生活环境的状况,当然结合书名,他要告别什么? 疪卡底這卷給我們詳細描繪了艾迪的家鄉和家。這是偏僻鄉村的小鎮。蔽塞,粗俗,但從不缺少各種流言蜚語。 父親是一個硬漢,父親的父親也是一份硬漢,母親也是半個硬漢,按照文中描述是,我也是有種的,不會任人宰割。看起來這是一個硬漢世家。 父母就是孩子的榜樣,孩子們會不自覺的模仿父母的行為。按理說艾迪和他的哥哥姊姊們應該也不畏懼抗爭的了。偏偏事與願違。艾迪在學校收到凌霸,他哥哥酗酒,毆打女朋友,姐姐被家暴。。。。這一系列問題似乎與硬漢這一家庭傳承不符。我們在後面的片段看到了這個家庭存在的各種問題!自上而下的家庭暴力傳統! 通常說孩子的性格和命运便与教育方式这一家庭规则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生的孩子會打動,並非單指生存能力,性格和命運也與原生家庭緊密相連。 父親篇 作為艾迪爺爺的兒子,繼承到的是酗酒,對外的暴力,對父親的仇恨。不願意學習,輟學極早。硬漢的作風。 善于用拳头解决问题才是“硬汉”。重要的是不光自己曾经是硬汉,还要教育孩子成为硬汉。 作為艾迪的父親,言傳身教的是:硬漢的姓氏和內核,酗酒和暴力。 母亲篇 十七岁就怀孕生子,为之辍学。抽烟,满口抱怨唠叨,用电视来消磨时间和生命。 这两个人是从艾迪来到这个世界最为紧密关键的人。他们给了艾迪生命,也在空白无一物的白纸上以过来人的身份肆意写作。挥洒他们对于生活的不满,对于命运的抗议,对于生活的麻木。 【你们可以努力去模仿他们,却不能使他们来像你们, 因为生命是不倒行的,也不与“昨日”一同停留。】 引自纪伯伦 《致孩子》一文。 我们再来看看艾迪。 从来都有好多个,一个是艾迪,一个是我。 艾迪是父母赐予我的名字,希望,期待以及传承。这个艾迪是我生命之重。在父亲眼里的艾迪。要成为一个硬汉。 譬如:长的壮,声音要低沉,不要扭捏走路,习惯踢足球。和男生混在一起,会打架。身上经常青一块紫一块。 只是属于我的那部分不由自主的会冒出来。那些尖细的嗓音,瘦弱的身躯,喜欢戏剧,女歌手,布娃娃,想跳舞。 就像努力学习为了博取老师的喜欢希望,我努力掰碎哪个属于我的部分,试图伪装出一个父亲母亲心里的“硬汉”艾迪。这个过程很辛酸且痛苦。 我去踢足球,忍辱负重的和男生交朋友。学着交女朋友,努力的和女生亲吻。并享受着乐在其中,努力做这个年纪似乎应该做的一切。 大棚事件是个关键转折点。我的伪装彻底暴露,呈现在所有人面前。所谓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有了逃离的心。 艾迪跨出了哪一步,勇敢的第一步。 最爱最后一段。 艾迪,你还是那么娘娘腔。 别人笑了。 我也笑了。 且用这段结尾吧。

  Everybody feels different about themselves one way or another. We're all goin' the same way, just taking different roads to get there... You're on your own road, Benjamin。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艾迪的告别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