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去依附》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7 01:12:4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去依附》读后感锦集

  《去依附》是一本由温铁军 / 董筱丹著作,东方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6元,页数:2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去依附》精选点评:

  ●资料详实,论据充分,历史情景还原度高

  ●不知道有没有80,90。很想看改开后的。

  ●读史明智,破除西方经济学迷信,打破主流意识形态,增强独立思考能力。

  ●确实是“以古喻今”之作。温铁军团队的思路还是比较一贯的,天朝出现了经济危机,尤其是“依附性”的,或者“输入性”的,解决的策略就是“回农村”。建国初期用的是“土改”,后来苏联撤资用的是“上山下乡”,都是成功案例。所以捏,如今又碰上了,咋办?不是继续搞城市,而是回农村,搞“乡村振兴”!

  ●南渡北归

  ●去意识形态地谈经济,倒能更多了解这个意识形态。

  ●八次危机补充篇

  ●真的太崇拜温大爷了。虽然这书,3天300页,除了序言和结尾,啥也没看懂。◕‿◕。

  ●一般

  ●算是对《八次危机》的补充,新中国第一次危机,继承自民国时期。论述更清晰了。

  《去依附》读后感(一):感想

  虽然重复的地方多,但反复读一读,能理解作者的思路——为什么他一直强调这个。作者强调的是经济问题应 去意识形态,要西方经济理论祛魅,回归本土传统的经济意识,提倡城镇化和农村生态经济(并非城市化,作者认为城市化会让人口过于集中,经济风险难以转移,而城镇化是目前来说比较温和,进退皆可的一种选择),提倡农村经济的去货币化。作者非常敬重农民为中国几十年经济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和牺牲,也同情当前农民群体被忽视,遗憾广大的农村地区的战略地位被忽略。当然,现今做出牺牲的已经不仅仅是农民群体了。同时在看亚洲教父这本书,两本书都写中国为代表的东亚社会的经济困境。去依附 着重写解放初期的中国之“解殖身份”(作者呼吁去货币化,特殊过渡时期可以内循环经济为主),亚洲教父则着墨于“东亚社会政经不分的文化历史传统”。简单说还是干预与不干预的问题。作者通过 去依附 借古喻今,对我们判断当今政策取舍有指导意义。

  《去依附》读后感(二):面对当下危机,中国能否再次力挽狂澜?

  在去采访温铁军教授之前读完了这本书,真的是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温教授说,想借助对国初改出经济危机的经验总结,对当下我们我们所面临的这次危机形成借鉴。 如今我们也在摆脱对发达国家现代化道路的依附,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产业资本国,第一大商业资本国,第一大金融资本国,但这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也产生了很多内生性矛盾,但中国的巨量资本注定不能通过欧美式的扩张道路转移到国外,摆脱的路径只能是转到乡村振兴为主的生态文明战略,同样是让农村吸纳过量货币,把农村的潜力用持续发展的方式挖掘出来,让危机在农村软着陆,才能成功化解这次被美国当成主要对手的经济危机。除了乡村振兴,一带一路和次区域合作也是缓解危机的战略,但也许乡村振兴战略成功的几率更大一些,因为老一辈就是从农村打的天下,上届政府也有新农村建设的经验。 乡村振兴的推动无疑又是道阻且长的,涉农政策很多都不错,但执行起来就面临"条块分割,尾大不掉"的问题,这就很考验治理智慧了。 这次危机如果还能借助农村力挽狂澜,必将是不亚于国初危机化解的又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去依附》读后感(三):思维导图总结

  好久不看纸质书了,也好久不手写笔记了。看这本大概写了7页笔记,最后整理成思维导图。

  先看了温老师在B站的视频,然后看了《八次危机》,然后看了《去依附》,接下来准备读《告别百年激进》。其实更好的阅读顺序应该是先看《去依附》再看《八次危机》。前两章是总括性的阐述,刚开始没太看懂,结合后面的内容会更清楚。

  作为学金融的大学生,看温老的书和讲座时,我总是无数次惊叹这些似乎应该是我们专业常识的内容竟然在这么多年学习中完全不涉及……当然,有很多基本理论推演应该是课上学过(?),我发现自己连这些基础都搞不清楚了QAQ

  流下不学无术的泪水.jpg

  《去依附》读后感(四):阅读《去依附》一书的感受

  我年初在优酷上看了几个温铁军教授演讲的视频,非常喜欢温教授这种“价值中立”的不带意识形态色彩的关于三农问题的研究风格。最近看到这本温教授团队推出的讲述新中国成立1949-1952年应对经济危机的著作,感觉内容比听演讲要更加翔实,理解也更加深刻了。这本《去依附》,从土地革命讲到折实本位货币,从城乡二元结构讲到私人原始资本积累和国家资本积累之间矛盾的问题,进而讲到国家资本的崛起以及为了解决经济问题而配合的“三反”、“五反”运动,系统的对1949-1952年这三年新中国的政治经济路线做了深入的解读。建国之初的先贤们智慧的解决了民国末期十数年的恶性通货膨胀问题,折实货币摆脱了外汇本位货币对中国经济的发展的束缚从而建立了“主权货币”,土地改革得到的是农业面貌的改变,劳动力的高组织力和生产调配能力的综合运用形成了新政府“逆周期调节”的有力手段,打败了投机稳定了物价,增加了货币信用,起到了有利于经济增长,有利于国家资本的原始积累的作用。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很多细节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逐步解决,但是这三年新中国在经济领域的探索所取得的经验成效是显而易见的,这些经验对于应对当前面临的经济问题一样具有指导意义。从国家到家庭,从家庭到个人,不妨都可以学习这本书中这种“价值中立”的研究理解方式,寻求自身物质和精神的价值本位,努力改变单一的生存方式,面对纷繁复杂的问题,增强个人“逆周期调节”的意识与能力。

  《去依附》读后感(五):全新的思路,但并未指出问题

  

看了温老的演讲视频寻找过来的,无论是演讲还是书籍都感觉给人一种全新的思路,跳出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争论,以更普遍的经济理论的角度来解读建国初期的政治政策。但无论演讲还是书籍都是以结果为导向来复盘当时决策者制定以当今眼光看比较难以理解的各种运动和政策的经济原因,并没有主观的判断当时这些运动和政治政策的利弊。毕竟在1953年梁漱溟就指出:“我们的建国运动如果忽略或遗漏了中国人民的大多数——农民,那是不相宜的,当时的情况是“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地之下”,更不要提之后的大跃进,三年自然灾害等等。牺牲绝大多人的利益来达到所谓工业化(这个工业化其实还是个假工业化,因为只是重产业转移并无核心技术)以及所谓的自立自强,到底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到底是上层的利益诉求还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诉求?而广大人民群的诉求即吃的好饱穿得暖睡的香一直要到90年代末才基本实现。为何当时的政策可以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这就不能单从经济角度去解读了,就需要结合政治制度,统称政治经济学。无论本书还是八次危机均未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是否完善,当时的运动和决策是否正确,当时的经济形势和国际形势判断是否正确,而只是反复强调农村及其农民救中国这个观点,不能急于现代化。是否存在最大限度不损伤最广大阶层利益也就是工农阶级利益的更优选项温老并未展开讨论。当然历史不能重新推演,不能说实行另一种政治制度和政策做法就能避免。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去依附》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