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2-15 03:39:0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的读后感大全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是一本由闫玉敏 / 闫 月著作,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6,页数:24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精选点评:

  ●闫玉敏先生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她一生奉献自己喜欢的艺术事业,不追求任何名利,只想做好自己手头上的事情,让她的艺术更增添一些朴实的味道,现在很多年轻人在这方面太过于浮华了,忘了自己初心!

  ●了不起的人物!这是一本值得每个人都好好去读的书!

  ●一辈子兢兢业业的做着自己最喜欢的事何尝不是一种幸福,多少人可以这样执着

  ●很棒的一本书!图文并茂!很值得读!

  ●很不错的一本书,非常的喜欢,很好看的一本书

  ●闫玉敏老师的艺术成就让人感慨,原来世间所有的事,都是努力和天赋缺一不可。愿我们都有热爱,并且为之付出一生。

  ●女艺术家一生为了艺术持之以恒,始终如一的坚持着,值得学习,一生只做一件事

  ●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要多阅读多看书。

  ●是很有新意的一本书,是非常值得看的一本书。

  ●有时间来看一看这样一本书吧,真的很有价值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一):一生只做一件事

  老艺术家回顾创作经历,一生只做了雕塑这件事,专注而又享受,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向往而又幸福的事,看完很感动,朴实的文字却很励志,看似平淡的一生却很有意义, 展现了中国老一代艺术家的品格和坚守,值得推荐

  一辈子做一件事情的人,很傻也很执着,但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事情,正是因为有人执着的去坚持,才会拥有了最美好的结果。如果不确定自己想要一辈子都去做的事情是什么,那就去尝试,并结合自己的人生轨迹以及自己拥有的才能去选择。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二):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刚刚读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我只想说,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可以说这本书的主人公的一生很精彩。她经历了祖国从战火纷飞到独立富强的沧桑变化,生活的经历雕塑出自强自爱,独立自主的精彩人生。

  她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家庭条件优越,念女中,却也有很多传统规矩的束缚。父亲希望她找个门当户对的有钱人家的公子嫁了,继续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为自己女儿的打算。可是,命运总是在令人绝望时给了她一块儿糖。最终她拥有了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上大学,从此走上了雕塑之路。

  他们的大学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出去采风写生的日子,他们几名同学在大渔岛写生,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次体验,我这个普通文化生不自觉地随他们一起体验了一下大渔岛的生活。他们听渔民说七月份有“海闹”,于是便跟着渔民见识了一场壮观的“海闹”。原来,所谓的“海闹”就是海啸,“海水迎面滚过来,浪升高至数十米,那声音就像是大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呼啸着摔打下来,怒气冲冲地扑到了海滩上,海滩上的人如果不赶快跑,就要被浪吞掉卷走了。”这时候他们还不忘手忙脚乱地摊开速写本,笔再纸上飞快地画,最后心满意足地带着“海闹”的素材离开了大渔岛。我作为旁观者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这是真的热爱啊!

  在大学时期,她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最终也很幸运的与他走进婚姻的殿堂,只是这段爱情绽放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在现实面前,这段爱情在不舍中还是以分别剧终。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当时选择离开,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多想温暖他,他都感觉不到,这对自己曾经真挚的爱来说太残酷。她为了已经出生的女儿,为了自己热爱的雕塑,虽饱含泪水也毅然选择离开那个曾经互相温暖的爱人。

  在经历爱情破碎的洗礼,她用工作,用自己热爱的雕塑事业麻木自己,也正是这些经历,她才如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民族文化宫大厅的浮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太白楼李白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黄山徐霞客雕像,她还有幸置身于敦煌莫高窟,这件“全世界人民的珍宝”观赏学习当今世界现存的最大佛教艺术宝库,并参与莫高窟的复制工程等等,这些都见证了她一生的精彩付出。

  现在,年事已高的她还在坚持创作,真的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雕塑。每天起床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眼前,我想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样平凡的女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许只有你读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才能真正理解我说的,为什么她值得称颂。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三):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刚刚读完《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我只想说,这样的女人,值得称颂。

  这本书很有意思,也可以说这本书的主人公闫玉敏老师的一生很精彩。她经历了祖国从战火纷飞到独立富强的沧桑变化,生活的经历雕塑出自强自爱,独立自主的精彩人生。

  她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家庭条件优越,念女中,却也有很多传统规矩的束缚。父亲希望她找个门当户对的有钱人家的公子嫁了,继续过衣食无忧的日子。我想这也是现在很多父母为自己女儿的打算。可是,命运总是在令人绝望时给了她一块儿糖。最终她拥有了选择自己命运的机会——上大学,从此走上了雕塑之路。

  他们的大学生活令人羡慕不已,尤其是出去采风写生的日子,他们几名同学在大渔岛写生,是他们最快乐的一次体验,我这个普通文化生不自觉地随他们一起体验了一下大渔岛的生活。他们听渔民说七月份有“海闹”,于是便跟着渔民见识了一场壮观的“海闹”。原来,所谓的“海闹”就是海啸,“海水迎面滚过来,浪升高至数十米,那声音就像是大海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再呼啸着摔打下来,怒气冲冲地扑到了海滩上,海滩上的人如果不赶快跑,就要被浪吞掉卷走了。”这时候他们还不忘手忙脚乱地摊开速写本,笔再纸上飞快地画,最后心满意足地带着“海闹”的素材离开了大渔岛。我作为旁观者都禁不住为他们鼓掌,这是真的热爱啊!

  在大学时期,她遇到了让自己心动的人,最终也很幸运的与他走进婚姻的殿堂,只是这段爱情绽放在祖国最困难的时期,也是他们最困难的时期,在现实面前,这段爱情在不舍中还是以分别剧终。我可以理解她为什么当时选择离开,因为她知道无论自己多想温暖他,他都感觉不到,这对自己曾经真挚的爱来说太残酷。她为了已经出生的女儿,为了自己热爱的雕塑,虽饱含泪水也毅然选择离开那个曾经互相温暖的爱人。

  在经历爱情破碎的洗礼,她用工作,用自己热爱的雕塑事业麻木自己,也正是这些经历,她才如此专注于自己的事业。民族文化宫大厅的浮雕,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浮雕,太白楼李白像,毛主席纪念堂雕塑工程,黄山徐霞客雕像,她还有幸置身于敦煌莫高窟,这件“全世界人民的珍宝”观赏学习当今世界现存的最大佛教艺术宝库,并参与莫高窟的复制工程等等,这些都见证了她一生的精彩付出。

  现在,年事已高的她还在坚持创作,真的做到了一生只做一件事——雕塑。每天起床看到自己喜爱的东西出现在自己眼前,我想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这样平凡的女人不平凡的一生,也许只有你读了《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才能真正理解我说的,为什么她值得称颂。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四):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有感

  读《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有感

  青春如歌,美院芳华

  闫玉敏出生在一个大家族,家里颇喜欢男生,大抵是重男轻女的思想还依存在当时的社会。刚出生的她就因是个女孩而在保姆的怀里告别父母,随着五祖父登上了来往宁波的轮船。她的童年是快乐的,是无拘无束的。直到五祖父的长子的降生,这快活日子便结束了。她走上了无所适从的归家之路。随着战争的爆发和结束,闫玉敏也长大了。随着父亲固执的想法和家里人口太多的困难,闫玉敏成为了没学上的待嫁女,幸运女神是眷顾她的,在三叔的建议一下,闫玉敏得到了人生第一次的革命——不用早早嫁人,还可以去北京读书。

  学习之路是痛苦而快乐的,是令人着迷的。因为懂得上学的难能可贵,闫玉敏很是珍惜这次上学的机会,她把握自己的特长踏上了学习美术之路。这一路上磕磕绊绊,也遇到了给她关爱的同学,给她帮助的学长学姐,见识了自由民主的大学生活,以及刻苦铭心的爱情。

  十年文革,痛与快乐

  不同的时期造就了不同的人才,她的丈夫刘去病因为性格与言语得罪了人。自此,文革之路,刘去病走的凄惨而敏感。也许是纯真的爱情支撑着两人,他们走过了相濡以沫的日子,走过了贫穷的日子,还孕育了属于他们俩的结晶。好久不长,随着各方的压力和各种折磨,闫玉敏苦苦挣扎,别无办法,最终还是被迫同意签字,与刘去病离了婚。生活的磨难没有击垮她,反而让她感悟到雕塑艺术的骨血,对人物的塑造有了新的理解。此后,雕塑创作占据了她生活的大部分精力,它也是唯一能让她忘却伤痛的精神寄托。乱世之中,鸳鸯离散。今世的遗憾如大梦一场。然往事不可追忆,现世仍得继续努力生活。在淮北大地,她爱上了陶艺之花——界首彩陶;在民族文化厅内,她初次参与大型浮雕创作;毕业之际,她的青春以《渔歌》结尾。

  不忘初心,一以贯之

  因为热爱,闫玉敏用一生坚持只做一件事——雕塑。

  闫玉敏所处的时代正是新中国繁荣发展的时代。作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雕塑家,她的雕塑创作始终力求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同脉动,努力攀登雕塑艺术的高峰。

  在自主选择的艺术之路上,她有幸结识了很多良师益友:刘开渠、徐悲鸿、吴作人、王临乙、王合内、韩美林等。她在太白楼的李白雕塑更是得到了郭沫若、刘开渠和沈从文的指导。她还参与并见证了民族文化宫大厅、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毛主席纪念堂、黄山徐霞客像等雕塑艺术创作,以及后来的教煌莫高窟洞窟的复制工作。她的一生成就了这些不可磨灭的艺术作品,这些艺术作品也成就了她朴素却不失光芒的一生。

  艺术发展的核心是创新,而创新的基础是生活。生活在大众文化中的闫玉敏,努力消除艺术创新和大众审美之间的隔膜,真正做到让艺术回到大众中,成为大众生活的一部分。她的作品总是扎根于人民群众,并被人民群众所喜爱。

  一生只做一件事,表现了间玉敏对艺术理想的毕生坚守。尽管经历了很多人生的困难和挫折,但她始终带着热爱艺术,热爱雕塑的初心一步一步走到现在,已经86岁高龄依然坚持每天从事雕塑艺术工作,让人敬佩,令人感动。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读后感(五):任时光流逝,她依然坚持着最初的梦想

  最近读了这本《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书中介绍了闫玉敏这样一位值得尊敬的新中国第一代女雕塑家,读完书感觉她的一生颇有些传奇的意味,也对她将毕生精力都花在雕塑艺术的创作上感到由衷的佩服。

  整本书的开头就让我印象深刻,闫玉敏的出生经历挺戏剧化的,让我感觉这是在电视剧中才有的情节,却真实的发生在她身上:传统大家庭在孩子即将临盆的时候就开始大肆操办庆贺事宜,只因早已算好出生的会是个男孩,结果出人意料,夫人生下的不但是女孩,还是个生下来就不会哭的女孩。最后的结果就是闫玉敏被亲戚带到外地去抚养,直到多年后才回到父母的身边,却成了个连家里下人都敢嫌弃的“土包子”。大概也是这些童年经历,让闫玉敏的个性稍显孤僻,在别的小孩一起开心玩耍的时候,她却独自在画着心中的世界,而她的这个兴趣也长远的影响了她的人生。

  闫玉敏被父亲要求在家帮忙照顾弟弟妹妹而放弃了学业,后来机缘巧合,终于可以重拾学业,却因落下太多课程没能考上学校。但她没有自暴自弃,很理性的规划着自己的未来,慎之又慎的选好了自己未来的学习方向,那就是美术!如果不是在看书前了解到闫玉敏是女雕塑家,看到这里我会以为她会成为一位画家,完全不会想到她未来的职业竟然是雕塑家。因为在我浅薄的意识里,虽然对雕塑不太了解,但也觉得雕塑家应该是男性居多,所以这一点又让我对闫玉敏多了一些尊敬。

  书中对闫玉敏的求学经历写的比较多,有很多有趣的经历,也有很多面对困难的时候,个人感觉闫玉敏还是很幸运的,遇到很多对她有帮助的人,当然她自己也足够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着自己的兴趣,把兴趣变成自己的梦想,最终梦想才能照进现实。因为生活时代的不同,所以我还蛮向往书中闫玉敏所处时代的学习氛围,学者教授们都没什么架子,和学生的相处亦师亦友,学术氛围很是浓厚。

  书中闫玉敏的爱情故事则是让人充分感觉到爱情的美好以及遗憾,也是最让我感慨的部分。虽然闫玉敏将主要精力都放在雕塑上,但心中也早已住进一个人,两人的爱情从萌芽到热恋,很是美好,那时候的恋爱故事很质朴,但也很浪漫,让人很是羡慕。但两人的爱情并不是一帆风顺,后来遭到了重重地阻力,闫玉敏还是很坚决的嫁给了刘去病先生。虽然两人生活的很清贫,但小日子也算温馨,在闫玉敏的记忆中有很多关于两人的温馨又浪漫的小细节。可是后来两人的婚姻还是撑不过现实中的压力,无奈之下闫玉敏同意离婚。虽然后来刘去病找她复合,可因为一个不愉快的插曲,闫玉敏很清醒的认识到两人虽然相爱,却也回不到过去了,只能留下这永远的遗憾。书中有个细节让我特别感动:刘去病去看自己的孙子,却穿着几十年前闫玉敏送他的一件衬衣,已经打上很多补丁却没舍得扔掉,这是多么深刻的爱情啊!

  虽然爱情不够完美,但这也让闫玉敏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在雕塑艺术创作上取得了众多成就,塑造了许多让人印象深刻的雕塑形象和作品。当然在事业上也有诸多困难,不管是艰苦的工作环境,或是来自现实的一些压力,她都一一挺过来,只为继续坚持这份自己最爱的事业,着实让人佩服。闫玉敏的这些经历,也让我感觉到,如果人的一生经历了风风雨雨,还能始终坚持着自己最初的梦想,那么这一辈子只要做这一件事也已经很足够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一生只做一件事就好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