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走出孤独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1-02-15 03:01:3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走出孤独读后感100字

  《走出孤独》是一本由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8.00,页数:32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孤独》读后感(一):自卑是一切性格特点的根源

  丧失信心的人虽然也想战胜困难,却没有勇气直面困难、跨越阻碍。为此,他们只好极力说服自己产生一些自欺欺人的优越感。但麻醉剂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利的环境仍然存在。这样一来,问题越积越多,情况越来越危急,压力也越来越大,他的自卑感只会不断加剧。……举个例子,有个人觉得自己体格瘦弱,于是他创建了一个能让自己强壮的情境,躲了进去。他努力的目标是让自己有一种强壮的感觉,而非通过锻炼,真正达到强壮的效果。

  《走出孤独》读后感(二):书评

  开始看到标题以为是以心理学为基础的一本小说,但是并不是,更多的是作者一些专业上+主观上的对孤独的理解,缺点是比较枯燥,可能如果不集中注意力或者不太感兴趣的话会很难看下去,但是所幸的是不是那种大道理,纯鸡汤型的书籍,有作者一些独特的理解以及叙述方式,在文章中更多的是叙述了孤独产生的原因,来源(我刚看没多久 哈哈哈 不过看了目录),可能作者是想在认知上了解,认识和解决孤独的问题,因为只有从认知上理解了,才可以从行为中摆脱孤独,如果是不太感兴趣的或者比较难集中注意力的我建议换书,当然,作者写的挺不错的(从读者的角度)。

  《走出孤独》读后感(三):受益

  第二本阿德勒。

  这里的“孤独”不是指一个人寂寞,而是指缺少社会感,过度自卑/焦灼/不能与人合作/对社会缺少兴趣/没有正确的人生目标。

  社会人多少有些“孤独问题”,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大师认为要增强社会感,加强与人合作,勇敢面对人生,做到“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

  人人生而自卑,所以我们要学会接纳自己,尊重他人;人人都希望得到信赖,所以我们要学会信赖他人;人人都希望自己存在是有价值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在共同体中作贡献。

  大师真的是有大格局,看问题全面透彻。读完这本书解决了最近郁结的一个问题,受益[爱心]

  《走出孤独》读后感(四):了解阿德勒心理学不建议读这本

  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原文就是这样,发现几个问题:首先,这本书很啰嗦,很多重复的观点,越到后面列举的事例就像凑字数一样,从阅读的角度看,没啥新鲜感;其次,只有最后一部分提到孤独,前面赘述的都是自卑和优越感相关的内容,感觉有点文不对题;最后,有部分观点前后矛盾,比如作者不建议婚前性行为,因为会让女人陷入劣势地位,还说非婚生子不具备合作意识,可是阿德勒心理学提倡的是人可以选择自己看待事实的角度,而不是困于事实本身,所以应该改变的难道不是观念本身么?

  阿德勒心理学的原理还是不错的,如果想了解的话,建议阅读《被讨厌的勇气》,里面的内容比较概括,这本像注水猪肉一样的,真心不建议。

  《走出孤独》读后感(五):爱的缺乏:被忽视

  爱虽然是一种本能,却也需要培养和挖掘。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很少关心和照料他,他爱人的能力就会受到影响,不知道什么是爱,也不知道该怎样去爱。换言之,在冷漠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会慢慢形成这样的人生态度:畏惧一切爱和柔情,不敢表现出自己的爱。有些父母、老师或其他成人给孩子灌输了一种错误的思想----只有软弱无能和可笑的人才会表现爱和柔情。……这样的孩子会把所有的情绪和情感都掩藏起来,他们相信,向他人展示爱和柔情是荒唐可笑、毫无价值的。他们不愿付出爱,不愿接受爱,认为那会降低自己的人格,失去对自己的控制权。 ……忽视孩子的习惯就属于此类,这会使孩子有一种感觉:我不重要,没有权利,永远无法参与大人的生活,甚至连话都不能多说,必须安静、温顺、有礼貌。

  《走出孤独》读后感(六):孤独是一种病

  ——心理上的孤独,比行为上的孤独更可怕。

  中国有句古话,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换做心理学,大概可以解释为:一个人的原生家庭和他的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事情会影响他的性格,而且极少出现可逆的状态。

  人作为个体生来孤独,但在自然界中作为弱势的生物有需要群体生活,所以人一旦脱离社会性就成为病理性的孤独。简言之,心理上的孤独比行为上的孤独更可怕,而且并发症会给身边的人带来负面的影响。

  起初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一本拥抱温暖的心理鸡汤,前四章挺宏观的而且很多学术性词汇差点让我弃坑。后来慢慢解读一些个体案例,让我坚持看了下去。

  整体来说,这本书适合三类人群看:首先家长,这一让你清晰的意识到家庭环境和亲人的言传身教对于孩子的影响以及儿童的一些心理特征;其次适合出入社会的职场新人,帮助你更好更快的融入工作;最后是像我这样的心理学爱好者,解读难度大概在2.0左右,没有基础也并不妨碍。

  《走出孤独》读后感(七):不算书评…

  1.时常感到孤独或许可以在这本书里找到答案,部分内容有正三观的作用,其实书里的道理也不是每个人都懂的。 2.孤独来源于社会感的缺乏,而社会感的形成来源于个人成长经历和所处环境的变化,成长经历等相关因素又影响人对事物的感受,看待事情的方式,这方面对一个人起决定性作用。 3.想要摆脱孤独其中之一的方法是培养合作意识,缺乏合作精神主要原因在于懦弱,合作的基础在于平等关系,这也体验在亲密关系中。 4.不要以个人的价值标准来干预和评判别人的职业选择。 我始终觉得一个人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并肯为之努力,就是值得尊敬和羡慕的事。 5.要想弄清一件事的问题所在,要追寻起因,同时也有审视目标。 6.两个人看起来做的是相同的事,目的可能截然相反;两个人看起来做的事完全不同,也可能有着相同的目的。 7.这种书通常有很多例子,略有啰嗦,有些章节的例子可以跳过,而且关于婚前性行为的观点不认同。

  8.还是给4星,原因是自省已经成为我的习惯和困扰,太过自省有时让我有抑郁的感觉,至少这么本书能让我正确的自省,希望以后不要钻牛角尖。

  《走出孤独》读后感(八):这本书给我带来深深的绝望

  文字过于武断,也没有实验和数据支撑,有些结论让人感觉很不靠谱。

  这本书应该当做是阿德勒晚年的思想日记,而不是专业心理学书籍。

  看了1/5,阿德勒的思想无非是在强调,人的幸福和安全感从社会中来,失败者都不社会。这无疑给我这个不怎么社会,也不想很社会的人带来了很大的不适和焦虑。

  书中有一点我很赞同:人所处的社会环境越复杂,需要解决的难题越多,需要掌握的社会常识也就越多。为什么文明社会的人在思想上远没有原始社会的人简单?因为他们遇到的社会情况更复杂,面临的生存压力也更大。

  无疑,现在社会复杂到了顶峰,未来还会再复杂,生活在社会中的人们,生活环境变好了,变聪明了,也更焦虑了。社会对个人的掌控和操控更强了。我认为现在社会变得比任何时代都要乌托邦,而且会更加乌托邦下去。

  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被家长教育出很多被宠坏的孩子,他们关心自己胜过别人。我也是其中之一。这类人在大学里注定要经历痛苦。与别人合作活下去,被社会塑造成他们想要的样子。可怜的这些孩子,没有兄弟姐妹,被父母剥夺自己动手的权力,被应试教育变功利,还要在大学学会人际关系和合作,以及到社会上接受落差,被毒打,搞不好还买不起房子。真难。

  书名叫走出孤独,可我觉得孤独是走不出的。人生而孤独,融入社会中只是让人忘却孤独,用繁荣掩盖人人孤立的本质。

  诚然,得到他人的帮助,与人合作,对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上的问题大有裨益。问题是现在人太过聪明,聪明到很多人意识到,每个人的感受各不相通,自己的情感本质上不可能得到理解。所以大家一边孤独,一边在社会中寻找慰藉。

  处理好自己和社会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处理好自己和自己的关系,是无论哪个时代的人都要思考的问题。

  《走出孤独》读后感(九):走出孤独

  每次看阿德勒老师的书都怀疑他是不是在窥探我的生活,写得仿佛我就是书里的各种人物。

  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又不是。人从出生后就和母亲完成了肉体上的分割,而人的悲欢自古以来就不相通,注定要孤独地过完这一生。不过这并不代表人就不需要社会生活了,相信经过这次的疫情,大家都会深有体会。这就涉及到了人的存在感这件事上了。人不能凭空创造出价值感,一切的价值感都来源于他人的互动上。不管你是打游戏,画画,唱歌,没有被人看到或者听到,你就不知道你的作品是好还是坏,更别提一些需要和人需要合作的活动上了。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长时间独居的人,要么是神要么是野兽,既然神不存在,那就只能是野兽了。最近对人生的意义在于为他人做贡献体会颇深,我发现有这种想法的人,都能做大事。像马云,若不是心系中小企业,也就不会有如今的成就。错误的人生意义通常会在糟糕的原生家庭环境中孕育而生。糟糕的家庭教育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孩子的发展,错误的人生意义的出现也就是正常的现象了。我还观察到这次疫情里很有趣的现象,在外面跑步的人居然比平时多了不少。也让我了解到,没有了家庭外的社会生活,想找到生活的意义还是挺难的。最可怜的还是那些老人,由于没什么文化,所以也就没什么人生意义,就像被困在动物里的动物一样,甚至还不如,到了寝食难安的地步。

  了解了孤独背后其实是对人群的敌视后,也就不难理解社会上一些罪犯的心理了。不是因为他们敌视他人后才孤独,而是孤独带来的敌视。一颗孤独的心,是无比脆弱的,想要生存下去,敌视他人就成了他们唯一的选择。远离社会其实还是挺危险的,毕竟人格是需要在社会化的缠绞中形成的,少了他人的正负反馈,人难免会变得自大或者自卑。这两种心态又促进了人的远离尘嚣,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我有一段时间也喜欢不刮胡子不洗头的就出门,衣服也每天穿同一套,也许这就是孤独带来的优越感吧。

  《走出孤独》读后感(十):我的理解

  不能算做书评,是我读《走出孤独》中受到触动的句子或段落,分章节摘录如下,也有一些是我的理解,也写在下面。

  第一讲:环境塑造人。你在什么环境中,就会成为什么人。有些环境没得选,比如家庭;有些环境可以选择,比如工作。

  第二讲:决定成败的不是经历,我们只会选择性地用经历来支持目标,决定行为的,是我们赋予经历的意义。

  第三讲:目标,我理解为每个人的理想状态,在个体生命最初几个月形成,而且不会轻易发生改变,进而决定了明确人生态度和独特行为模式,为何如此?获得安全感。

  第四讲:

  1.个体脆弱的动物只能以群体生活的方式来保证自己的安全;

  2.幼儿阶段最适合培养人的社会感。因为在那个时候,个体的力量最弱;

  3.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绝不会成为一个能言善辩的人。如果一个人表达能力很差,他的社会感大抵也十分匮乏;

  4.父母太过体贴周到,会使孩子失去表达诉求的机会(沟通能力和适应社会自我调节能力);

  5.文明社会的人在思想上远没有原始社会的人简单,因为他们遇到社会情况更复杂,面临的生存压力更大(人的判断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社会感因素和常识认知的影响);

  6.认知:认知和照片有本质区别,因为前者必然带着独属于感受者的个人特性;记忆:每一段记忆都有其必然性,藏着某种无意识的目的(鼓励或警告错误);想象:在知觉对象不在场的情况下,对知觉的再现。

  第五讲:

  1.冷漠和孤立的背后,潜藏着野心和虚荣的身影,他们强化自己和社会的差异,是为了抬高自己的地位,获得崇高的优越感。可惜,他们最多也只能得到想象中的胜利;

  2.孩子会用极端焦虑表现逼迫母亲回到他身边,这意味着他真正想要的不是母亲的陪伴,而是对母亲的控制;

  3.怯懦性格根本成因是对责任的逃避。安全网(全无准备下完成一件事,失败了无责,成功了可贵)。怯懦暴露了个人的虚荣心和野心。想满足自我膨胀的欲望,使自己看起来强大;

  4.使我们偏离了直线发展方向的,不是客观经历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一经历态度和评价以及评价的方式。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走出孤独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