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有温度的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2-03-14 15:57:1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有温度的手艺》的读后感大全

  《有温度的手艺》是一本由周卫平 / 曹诚博著作,北京日报出版社/阳光博客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23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一):长街明灯不曾老

  当下我国最需要也是最敬佩的匠人精神,在这群匠人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现代化大机械生产一再压缩着匠人们的生存空间,手工制作的灵性也在一再磨损。但根植于土地上的手工匠人们,以及他们背后的时代讴歌,还需要有人记录,有人记得。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二):草根匠人的生活哲理

  草根匠人的生活哲理---讨生活,为子女奔个好前途---中国人家庭观念的一面!讨生活不易,必需有过硬的技能,同时耐得住世间纷扰,从土木结构变成钢筋水泥以后,建筑物实现了工业化生产,草根匠人基于土木结构为主的中式建筑的技艺如何讨生活面临着很多生存压力和周围的不理解,坚守技艺越发考验匠人的内心;草根匠人对抗社会浮躁的时候,一点点积蓄都是为了子女的幸福积攒!…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三):《有温度的手艺》后记

  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弹染篾,外带毛箍皮。在社会的发展中,手艺成为一个人生活的本能,成为一个人安身立命的生存之道。

  工匠——身处卑微地位而安分守己,耐得住寂寞的精雕细琢,把手上的工作做到完美无瑕,精益求精。他们是精明而又有大智慧的人。

  当下的手艺弥足珍贵,因为他们除了要打磨技能,还要对抗浮躁的社会,全凭意念。

  早在古代,智者老子就说过一句话:“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意思是谨慎地做一件事,做到善始善终,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我的外婆和妈妈都是裁缝,靠手工缝纫养家糊口,夜深人静时,外婆一边缝纫,一边吟唱着悠扬的曲子,哄我们入睡,靠着一针一线缝缝补补延续了一个家族的血脉。

  “为手艺树碑,为工匠立传”一直是我的梦想,这个梦想在认识“湘西鬼才”李宏进后得到实现,所以,有了纪录片《大匠之梦》,这是一次工匠和石匠的影视合作。

  从泥泞的工地,到肮脏的工棚,我伴随着工匠们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与工匠们交心,知根知底,所以有了这本《有温度的手艺》。

  “我做事的目的,是凭着自己还能做点事,减轻一些子女的负担”,木匠张学儒有一个让农村人羡慕的家庭,儿子是驻守边疆的军人,女儿医科大学毕业后在一家国营医院工作,是一名主治医师。

  “我干活儿的目的是为给我的两个儿子在城里每人买一套房子。”瓦匠全兴建是个爽快人。

  “干活儿的目的是我们家祖传的手艺不要断在我手上。”七十二岁的欧宏军在工地上是个好为人师的人。

  李宏进是这一群人的领头人,在他名下,已经有十九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我的梦想是为中国七十二行当的每一行当都创造一个吉尼斯世界纪录。”

  社会在快速发展,生产力极大提高,人类的欲望也随之爆发。“千里眼”“顺风耳”已从幻想变为现实。上天入地,我们无所不能,新科技成为新的捆绑。离开手机,人就惶惶不可终日。

  出路在哪里?湘西,一群工匠,用自己的守护成就着大匠之梦。

  在中国,匠心营造,曾经是一种境界,这是工匠之本,生活之源。工匠用一双手,不矫揉造作,朴实创造,代代相传,血脉相连。

  由石匠出身的李宏进带领的七十二工匠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心传承着中国古代手艺,用他们的双手创造着中国建筑的活教材。

  他们用实践应验着中国古代工艺,用心捍卫着中国古代遗产。

  一群奇才,一群怪才,一群旷世奇才在创造着一个个奇迹。

  能称为“老”和“匠”的,其手艺已经是这个行当的佼佼者。“老”的地位卑微。“匠”就等于拿到了技术职称。

  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

  道法自然的生存理念,天人合一的生活智慧,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成就中国一个个经典之作,匠人们靠的是师傅带徒弟的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日复一日的刻苦磨炼,一句“用心良苦”道破天机,而恰恰是一句简单的“用心良苦”,工匠们要耗尽一生的精力。

  周卫平2019 年 9 月 8 日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四):何为手艺?

  ——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最好。

  外人看手艺,是绝活、绝技。手艺人怎么看自己的活儿呢?那不过是传承自家庭或师父,一代又一代传下来不能坏在自己手上的规矩。我们已经习惯形而上的观看,那社会上层建筑的生产力基础常为我们忘记。一座山有高峰便有低谷,山峰越高而山谷越深。探究意识形态上的手艺,不能忽略经济基础层面上的活儿。

  我情不自禁地从《有温度的手艺》中特别留意那些,上榜中国手艺人在行业里的痛和不得已。它黑色底的封面上赫然两个白色仿木方状架构的三维立体“手艺”的字,特别的是“手”的最上边一撇画成一把圆木锤。靠右边上角竖着写书名,右下竖排副标题——中国手作人的世代传承,右中部列举各门类匠人的精通手艺和姓名。

  一部纪录片改编之作能回答什么是手艺吗?

  作者深入中国古建与传统手作一线,采访二十多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从大多数习惯沉默的他们中,从他们用双手与世界的交谈中,发现了他们卑微身份下耐得住寂寞的手艺本身。他们中有大器晚成的掌墨木匠、有温暖了冰冷雕塑的铜雕师、有见证了生活艰辛和甜蜜的瓦匠、还有把骄傲一点点雕琢的银匠、赋予木头生命灵性的根雕师……

  不同的手艺,相同的匠心,他们将手中的活儿精益求精做到极致。

  彩画师李子南说,“画中有真意,俗世洪流裹挟不去。我画的是我们中国人传了千百年的意念。”朴实的话语里表达最执着的理想追求和最深切的人文关怀。

  在他看来一个合格的彩画匠,不仅是技艺高超的工匠,还应该是画家、文人,对传统文化做到谙熟于心。

  木构建筑上的彩绘在明清时发展到鼎盛期,其法式更规范,严明地区别地方和官式两种风格。民间画匠创作相对自由,通过各种方式绘出寓意吉祥的图案,表达普通民众安居乐业之上的追求。传统手艺最重要的三种之一的彩画,源自于传统且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李子南先生作为彩画历史中的匠人之一,殷切希望把彩画的传统传递下去。

  与李子南往上层建筑方向发展的思路不同,欧宏君父子是往下沉似的扎根于手艺的物质基础层面。十岁开始学木匠,五十岁才当上掌墨师的欧宏君,现今已经七十多岁了,但对于修房子的中柱、檐柱的计算毫不含糊,心里门清。

  他坦言当掌墨师很辛苦,干起活来吃不下饭,反复思虑自己有没有算错。

  为孔庙旁一座民宅上梁前的祭梁仪式,欧宏君郑重地三拜天地,虔诚地念祭词为修房人家祈福;在湘西老宅举行儿子的出师仪式,他神情严肃地托起鲁班尺递到儿子面前,结束十七八年学徒生涯的儿子欧安山双膝跪地,紧张得颤抖的双手接过。

  父亲说,手艺有儿子继承也就放心了。

  在欧氏父子这里,倒没什么文化主张上的强烈表达,多出来的是那份对于这个行当、这个手艺本身的敬畏。

  自古代社会以来,民间匠人传承家族技艺,就是生存的根本。这也是手艺人的现状之一,在经济基础层面上的技艺,谁又能说其不真正堪称绝技呢。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五):大道至简,比的是匠心

  “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他们说不好,他们只知道作为手艺人,就得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最好,这是手艺人的规矩。”

  这是《有温度的手艺》一书对“工匠精神”最淳朴、最具烟火气的解释。

  《有温度的手艺》一书是根据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的。书中主要记录的是一群身居微处,但对技艺却精雕细琢的匠人。他们终日与泥、瓦、铁、铜、木为伴,即便没怎么上过学,却依旧能用双手给这个世界增添一份瞩目的春色。

  大道至简,比的是匠心

  李宏进是个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12岁家贫辍学外出学艺,跟着师傅专攻湘西民族建筑、木雕与石雕,人虽年少,却刻苦、爱琢磨,出师时的手艺已经被同行交口称赞。

  在工作中不断精进自己手艺的李宏进,逐渐掌握了以传统民间技艺为基础的仿古建筑修建方法。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带领民间工匠创造了一个占地800多亩的民族特色建筑群—张家界土家风情区。

  300天工期,留下了几百张的图纸,其中九重天吊脚楼因为被认定为目前中国最大、最高、最完美的木质结构吊脚楼,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此后30年间,李宏进一共完成了100多项民族历史文化建筑作品,创下了10多项吉尼斯世界纪录。李宏进做的这些并不仅仅是为了名誉,更重要的是为了民间工艺的传承,就像他说的“我认为,真正为民族、为国家传承文明,能够为文化复兴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能叫大匠”

  在当今这个快节奏的社会,人很少会静下心长时间去做一件事。根据Linkedln领英针对15万份用户公开档案统计得出的结果,第一份工作平均在职时间中,90后为19个月,95后为7个月。

  快节奏的社会,人心越来越浮躁,但手艺人却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自己的技艺,《道德经》中说“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年轻人不必迷信什么成功学,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工作不分高低贵贱,只要专注自己的技艺,哪怕是清洁工,也能成为像“新津春子”那么厉害的清洁工。

  从历史中走来的民间文化,与现在技术结合,碰出新的火花

  泥塑是一门古老的艺术,最早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西周、汉代稳步发展,到唐代的顶峰“雕塑圣手”杨惠之,历经多朝,泥塑艺术品在社会上依旧流传不衰。到清代后,北方的“泥人张”和南方的“惠山泥人”形成南北流派。

  千百年来,玩泥巴不仅塑造了一个丰富的大千世界,还作为一项艺术流传至今。

  孔庙大成殿里的“孔门七十二贤”的泥塑就是泥塑匠李勇和他的团队完成的。“孔门七十二贤”的主题是孔子讲学,加上孔子在内便是73个人物形象。为了尽可能的符合当时的情景,每个人物的创作都需要进行多次的讨论,服饰、佩饰、神情、人物与人物的互动等等,都需要认真的推敲。

  在制作传统大型塑像,通常会先打一个木架子,将木架子的底部深埋到地下,在按照比例定好塑像的头、肩、胸、腰等位置。为了减轻雕塑的重量,防止雕塑干燥后断裂,架子一般会缠上草绳。

  但李勇在制作“孔门七十二贤”时大胆创新,骨架采用钢筋来搭建,草绳用铁砂网代替,黏土也用水泥替代,用这种现代技术制作的塑像相比传统泥塑来说更坚固、灵活。

  在“孔门七十二贤”身上我们看到了传统和现代的碰撞,新时代的手艺人痴迷传统,更会利用现代知识、技术重塑作品,这不是不尊重传统,而是为了让传统更好的传承。这就好比泥塑,最开始泥塑只是用黏土做的单色模具,但是随着工艺的发展用了颜料,颜料和泥塑结合便有了彩绘泥塑,从泥塑的发展来说,这就是创新。

  慢生活,俗世里的烟火气

  随着《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的播出,章丘铁锅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据称章丘手工铁锅的制造需要历经十二道工序,再过十八遍火候,一千度高温锤炼,经受三万六千次锻打,而锻打它们的人便是铁匠。

  如今传统的打铁手艺,逐渐被更为方便快捷的锻铸工艺取代,机器压制替代了手工打造,然而铁匠翟张旺却还是坚持了下来,打铁铺里的炉火就如同乡间的灶火,噼里啪啦的火光中承载着他的江湖梦。

  和翟张旺一样被现在工艺取代的手艺人瓦匠全兴建也坚持了下来,而他坚持的理由更简单、也更有烟火气“我的梦想很简单,帮两个孩子成家,给他们每人在城里买一套房子。”

  匠人的内心很小,只装的下家人和手艺,也只有如此才能抵得住浮躁,专注的将每一份工作打造成理想中的模样,不拖拖拉拉、偎慵堕懒。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六):他们也许就是这喧嚣世界的叛逆者

  2016年,“中年油腻男”冯唐出了一档跨界纪实真人秀节目《搜神记》。搜罗生活中土生土长的大神们,通过对话、自黑、过招的方式,展现大神们傍身的神技,呈现他们成为大神的故事,迸出值得思考和感悟的精神。

网综《搜神记》

  快节奏的喧嚣生活,人们越来越向往慢生活,所以会有《深夜食堂》这样的温情款款打动人心,《向往的生活》这样吸引人的综艺节目,也有李子柒爆红海内外。

  事实上,在这个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会中,却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身居微处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我们称其为匠人。近两年,我们开始追捧匠人,有很多纪录片或者文章去描述“寿司之神”小野二郎、“天妇罗之神”早乙女哲哉,探究他们的匠人精神。究其原因,是他们用一生去做一件别人看来不起眼的小事。

“天妇罗之神”

  前几日读到《有温度的手艺》一书,终于有一部书描写我本土的匠人。这本书的作者深入中国古建和传统手作的第一线,采访了二十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他们是一群匠人,终日相伴的只有泥与木,陶与火,石与铁。

  这本书讲述了17位匠人的故事,掌墨师、瓦匠、木匠、石匠、铜锁匠、铜雕匠、铁匠、银匠、石雕匠、根雕师、木雕师、泥塑设计师、陶艺师、彩画师、建筑设计师,他们是不同门类的手艺人,却有着共同的工匠精神,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工匠精神,他们只知道作为手艺人,把手里的活儿做到最好,这是手艺人的规矩,一代代传下来,不能坏在自己手里。

  读这本书可以静下心来,品味传统技艺之美。在这人心浮躁、步履匆匆的社会中,匠人们用自己的手艺以及对待手艺的态度、传承手艺的方式,启迪我们“停下脚步,等等灵魂”。更重要的是反思自己,如何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塑造自己的职业形象,秉承自己的职业精神。

  朱熹对《论语·学而》中“如琢如磨”作了注解:“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后来孙中山先生将近代手工业的技术道德规范概括为“精益求精”。 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做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而在现代职场,无物让你去“如琢如磨”,但所谓“靠谱”亦是“精益求精”的一种体现,罗振宇有言,“凡事有交代,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即为靠谱的表现。而如何可以让你对工作表现地靠谱?职业责任心是一方面,前提应该是你选择了一份让你热爱的职业。

  一份事业的完成,需要先天的热爱,后天坚持不懈的努力,时间的磨砺。能够成为一个匠人,这三点应该缺一不可。读罢此书,除了对匠人情怀的钦佩,我更多的思考,是如何选择一份让自己执着的事业。我们经常说“不要让你的才华配不上你的野心”,而我更想说“不要让你的野心配不上你的才华”。找一份自己真正特爱的事业,倾尽全力,成就自己的“匠人一生”。

更多精彩,关注+子夜梦读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七):《有温度的手艺》:手艺背后的故事

  小时候,姥爷靠修自行车谋生。在老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姥爷的修车间,里面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的扳手、螺丝和锉刀。姥爷是不允许别人随便出入他的修车间的,或许在他心里,那是一方圣地,不容别人践踏。他会在里面一待就是一天,有时候只为打磨一条自行车链子。姥姥偶尔念叨,“不就是一条链子嘛?用得着打磨那么久吗?反正都一样用”。姥爷这时候会说,“那可不一样,登山路和走平路的链子怎么能一样?我不能让我修过的自行车掉链子,我丢不起那个人。”

  现在,骑自行车的人少了,修自行车的人就更不多了。姥爷慢慢换了行当,但闲暇时,他依然爱在修车间里待上半天,只为打磨他心爱的手艺。

  年少时不懂姥爷,理解不了他对细节的考究,也读不懂他对手艺的坚持。最近读了《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帮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慢慢读懂姥爷。

  看完这本书我才发现,其实不止姥爷,世上还有那么多手艺人带着他们的热爱在坚守。时光流逝,社会变迁,总有一些东西在消失,又有一些东西在出现,这是历史的惯性,也是发展的代价。

  但是有一些像我姥爷这样的人,他们依然守着看似要被淘汰的手艺,或出于生计,或出于爱好。他们的手艺可能谈不上有多精致,甚至他们也不懂什么是匠人精神,他们只是简单的爱着手里的那一点功夫,也念着会用到这些功夫的人。

  他们带着内心的笃定,守着自己的手艺。也正是因为这份笃定,让手艺有了温度,让时光有了载体,让智慧有了延续。《有温度的手艺》讲述了他们的故事。

技艺的传承

  手艺人在传授技艺上格外慎重,一般不传外人,只传本姓、本家。古代社会,市场狭小,这样的限制是为了确保手艺人自己的生存空间,而不会为自己制造竞争者。

  传授本家也有讲究,就是我们常说的传男不传女。唐代诗人元稹曾在《织妇词》中感叹:“东家白头双女儿,为解挑纹嫁不得。”说的就是因为传男不传女而引出的故事。在织品上挑出花纹极为不易,需要很高的工艺水平。拥有这样高超技艺的巧女为了保住自家手艺而不能出嫁。

  有的匠人为解这样的困局,会选择世代联姻。南宋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便有这样的描述:“毫州出轻纱,举之若无。裁以为衣,真若烟霞。一州唯两家能织,相与世世为婚姻,惧他人家得其法也。”

  这种传授手艺的方式,也迫使各行各业的手艺人自专其业,穷终身之力提高祖辈传下来的手艺。

时光的载体

  蔡康永曾讲过一个故事,在大焚书的年代,为了留住好书,一群人商量着每人背下一本书,比如你背《西游记》,他背《红楼梦》,用这种方式把好书留下来。手艺人同样如此,他们用手艺记录时光,传递文化。日本竹编手艺人夏林千野说“我们是靠手来记忆的。”

  美国当代著名思想家理查德.桑内特说:手艺人最显著的标志就是与时间相对抗,用一生做一件事。这正是所谓的慎终如始,则无败事。如果我们做到谨慎地做一件事,并且善始善终,这样是很难会失败和出差错的。

  很喜欢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里的一段话,“中国人做一把椅子,就像在做一个人一样,他是用人的品格来要求这把椅子。中国古代人讲究格物,就是以自身来观物,又以物来观自己。所以古代故宫的这些东西都是有生命的。人在制物的过程中,总是要把自己想办法融到里头去。人在这个世上来了,走了一趟,虽然都想在世界上留点啥,觉得这样自己才有价值。其实不见得是这么一个简单的方面。他在修这个文物的过程中,他跟它的交流,他对它的体悟,他上面已经把自己融入到里头。”

  用手艺打造的东西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但它所承载的手艺人的智慧给与了它生命。就像文物一样,文物是死的,但它是文化的载体,要文物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它传播文化。

  时间从手艺人手上流过,沉淀的是本真的模样。

在消散的手艺

  金银铜铁锡,木瓦窑石漆,雕画弹染蔑,外带毛箍皮,行行都是手艺。手艺是一个人安身立命的本钱,也是一个人精神的皈依。

  手艺人像是修行的苦行僧,要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默默打磨自己的技能。

  与时下流行的匠人说法相比,我更喜欢手艺人这个名字。手艺人背后是多彩的人间烟火,有种贴心的真实感。

  可时代在变迁,科技在进步,有些手艺也在慢慢消逝。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诗里描绘的瓦之韵,在现在这个钢筋水泥的城市里已经不多见了。中国传统建筑里,无论是土木结构还是砖木结构,都用一片片青瓦铺顶。屋顶一排排青瓦如鱼鳞一般,一片片,一排排,每当下起雨,雨水顺着瓦沟流下,瓦尖秀雅,雨水款款,似乡愁流动,

  没了瓦也就没了这暗含中国风韵的静默之美。没了瓦,瓦匠这门手艺也被慢慢遗忘。瓦匠的命运像瓦一样,时间长了,尘土、枯叶堵塞瓦沟,雨水倒灌瓦缝,便是要到翻瓦的时候了。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白居易诗里的感叹在多年以后恐怕只能是绝唱了。

留住手艺

  凶猛的工业文明所向披靡,人们把手艺的留住过去,是文明的转场,是历史的必然。但在这转场中,仍然有许多手艺人,似那墙角兀自绽放的小花,为能够芬芳一片角落,而感到欣慰和自豪。

  《有温度的手艺》里记录了许多手艺人的故事,他们大都话不多,只有谈到自己的手艺时,才会眼里闪着光,多说几句。或许炉火纯青的技艺是用言语无法表达的,但即便如此,他们朴实简单的话语里依然充满了中国式的哲学和人生智慧,这是他们从日复一日的辛勤专研中悟出的来的,是手艺最本真的模样。

  人生变幻,总需要一门手艺得以依止,可居可游,进而让生命从中通达,证悟。愿我们都能找到自己得以依止的手艺。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八):探寻大匠之梦背后的秘密,感受安静的力量

  张家界土家风情园里,九重天世袭堂被称为世界建筑奇观,这座十二层48米高的纯木穿斗结构建筑,2002年载入世界吉尼斯纪录。最引人注目的是它侧面飞跃而下的白色石雕龙,动感十足,不仅有着极佳景观效果,还兼具排水功能,世袭堂屋檐的水经中空的龙身流下,自龙口排到下面的水池里。这匠心独运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有温度的手艺》带领我们探寻大匠之梦背后的秘密,在阅读中感受安静的力量。

  《有温度的手艺》根据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而成。《大匠之梦》先后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湖南金鹰纪实频道等各大平台热播,并荣获24届“中国十佳纪录片”殊荣。作者周卫平,云南广播电视台高级记者,一个具有人类学视点的纪录片导演、摄影师。曾获得包括法国探险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戛纳电影节提名奖,世界人类学大会优秀电影奖,德国自然电影节优秀摄影奖等国际级奖项。曹诚博,云南广播电视台纪录片项目负责人。曾成功发行宣推《中国远征军》《飞虎传奇》《我的梦》等多部片子至央视纪录频道、央视财经频道、北京卫视等平台;策划统筹开发图书《中国远征军》、《飞虎传奇》等。

  《有温度的手艺》封面别致,黑底上大大的“手艺”二字,极富立体感,似木条组装,顶部“手”字的一撇变形为一把锤子,隐喻了书里的内容,也体现着手艺人大道至简的智慧。封面左下有三行小字“快节奏的社会,他们以自己的手艺抵抗浮躁”,引人向往。翻开书页的同时,开启了一段静心之旅。

每一块石头、木头、泥土都是有灵性的

  寻常人眼中普通的泥与木,石与铁,在能工巧匠们看来,都是能与之对话,有灵性和生命的。

  “秀才木匠”田开建高中学历,是木匠队伍里少有的文化人,他分外享受将手中木头雕成想像中样子的过程。当他偶然寻到一块好木料,会激动地连连说“真是可遇不可求,可遇不中求。”并琢磨着把它雕成一件别致的茶具:“它的形状像手掌一样,就叫它‘一掌定乾坤’,它里面要有山有水,水里的鱼虾啊,山上的动物啊,房子啊,还要把十二生肖包含在里面……”

  贵州净心谷九门牌楼雕刻的花纹,李江选择了古建筑上常见动植物造型。如龙、凤、松、鹤、荷花、牡丹等,寄寓长寿、幸福、健康、吉祥、如意等美好的祝愿。融入文化符号的石雕,不仅被赋予韵味和内涵,也拥有了灵魂和生命。

始于细微,成于卓越

  《周礼·考工记》里有“审曲面势,以饬五材,以辨民器,谓之百工。”每种手艺,从选材到加工再到成品,工序复杂,蕴含着无数前人的智慧。细微之处的精益求精,成就了卓越不凡的作品。

  孔庙大成殿的建造,五十根柱子,还有上百根梁,令人惊奇的是,整个建筑过程中,不需要使用一个铁构件,没有一钉一钎,全靠榫卯连接。在这一极为精巧的结构中,各个构件之间的结点以榫卯相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使得木制建筑历经上千年依然坚固美丽。

  木雕的传统工艺,一般包括以下步骤:先画创意稿,再用墨线勾画放大到木材上;凿粗坯;掘细坯;修光;打磨;刻毛发;饰纹;着色上光;配置底座。

  雕刻不能只是像,还要有神韵,特别是南派石雕,讲究的就是灵动、活泼。要把静止的石雕刻出动感来,需要随时画线,不断进行调整。石雕是一门技术活儿,在一座石雕真正形成之前,一切都是未知的,多一锤子少一锤子都要拿捏得十分精准,所以想要成为一个优秀的石雕匠,至少需要十年二十年的磨炼。

古老规矩的恪守里深藏敬畏之心

  瓦匠、铁匠、木匠,各行都有自己传承下来的规矩,对这些规矩的恪守,是匠人们对师傅和技艺的尊重,更是他们心存敬畏的体现。

  上梁,被人们视为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步。民间认为,上梁是否顺利不仅关系到房屋的结构是否牢固,还关系到房屋的主人是否兴旺发达。自魏晋始,各地房屋上中梁时,都会搞一个隆重的上梁仪式。人们相信,这一仪式完毕,房屋便有了灵性,有了护佑家人平安美满的使命。

  作为开行最早、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行业之一,铁匠的行规与忌讳也最多。铁匠行当的一大特点是要将自己或师傅的名号打制在自己的产品上,一把剪刀上的“张小泉”三个字,不止是对传统的继承,更是对自己的信心和用户的承诺。

离开泥巴,人生没意义

  面对工作,是什么让你感到倦怠与疲惫?或许能从与泥土打交道的艺术家身上找到答案。

  原本是小学美术教师的陈秀满,为找到更好的美术教育方式,开始学习陶器制作,并慢慢对它产生难以割舍的感情,于是辞了教职,成为一名新陶匠。平时话不多的他,一聊到陶塑,眼里就放光。

  无独有偶,美院毕业的李勇在一次古建筑修复过程中对泥塑产生了兴趣,一发而不可收,转行做了泥塑匠。

  出于兴趣爱好而走上手艺人之路,使陈秀满和李勇这样的匠人,超脱于简单的谋生之道,以艺术家的心态和眼光来对待自己的工作。

  在后记中,作者写道:“工匠精神不是将手艺当作赚钱的工具,而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因热爱而专注,因专注而忘我,《有温度的手艺》以匠人与他们的手艺的故事,揭示了在浮躁的世界里安于自我的力量。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九):人技共进 匠心筑梦

  人生在世,勤则不匮。在这个愈渐浮躁的当下,工匠精神显得尤为可贵。尽管尘世浮华喧嚣,他们依然固执的坚守心中的宁静,不惧红尘繁华的诱惑,耐得住寂寞,传承守护技艺。

  无论是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的文物修复师们,还是《我心归处是敦煌》中的樊锦诗先生,都是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工作者,他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工匠精神。而在这本《有温度的手艺》中 ,我看到了更为真实的手艺者。

  (一)子承父业,另一种工匠精神的传承

  掌墨师,传统房屋建设的总工程师,从整体设计,堪舆选址到掌墨放线,上梁封顶,都需要掌墨师亲力亲为。一名真正的掌墨师,至少需要十余年的磨砺,而王东凡王东其父子传承这个技艺却是出于无奈,母亲生病没钱,不得不让孩子辍学打工挣医疗费。而这几十年间,他没有抱怨,而是要求自己不断学习,务实,钻研工程细节。欧宏君和欧安山父子也是如此。年轻的欧安山想要四处闯荡,最后还是听从父亲的意见回乡学手艺。虽然与自己最初的梦想不一致,但是他也很平静的接受了这一切。想起之前庆年堂的仇庆年先生也说过,因为没有人继承,所以拉自己的孩子继承自己的事业。

  子承父业,是家族精神血脉的承续。他们不曾想过什么是匠人精神,只知道作为手艺人,就要把手里的活做到最好,一代代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坏在自己的手里他们日复一日的重复这些工作,每天白天勤勤恳恳工作,晚上也一直在思考哪里是不是没有设计好,每一步都不能出现差错。虽然觉得有些悲哀,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中,传统技艺没有足够的人来继承,但还是很庆幸有他们这样的匠人家族,以血脉一代代传承。而他们对待手艺的态度,也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二)孤独与坚守,守规则是手艺人的初心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是木匠的行规,也是他们处世态度的投影。木匠作业时,每一工序,每一部件都有专门的工具,遵循一定的操作规程。斧头不能装满铁榫眼,自己专用的斧头不能借给他人使用等等,繁多的规矩只为了传递规规矩矩做人,认认真真做事的信念。他们长年在外漂泊,习惯了不安定的生活,也曾憧憬安定的日常生活,想念家乡的种种滋味,却也无法实现,孤独是他们的常态。木匠,石匠,瓦匠有着共同的祖师爷,所以经常共同干活,分工合作。匠人之间的合作,也留下了很多佳话。之前无黄山旅游的时候,一直在想这台阶当初是如何建上去的,这么陡的山路。蚩尤九黎城,大殿的屋檐,反复修改计算数据,最后和天安门城楼一样。没有台阶,要雕刻石龙,每天依旧爬上爬下。四米多长的石头,一辆大车把这个石头拖来,再吊上来,打了一年多。

  多年来,来来往往的游客总会石龙前驻足,拍照留念。即使没有人知道谁在背后完成的艺术品,对于这些手艺人也足够了,看到我们表扬这些作品,他们心里就会很开心了。正是因为一个个坚守在自己平凡岗位的手艺人们,经历风霜的磨练,静静等待技艺的成熟,才有我们如今看到的。慢下来,才能看到真实的模样。匠心因时间的沉淀更坚定,不同行业的匠人工作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

  (三)传承与弘扬,匠心传世

  择一事,终一生,爱一事。短短九个字,做到却很难。在压力如此大、节奏如此快的现代社会,社会浮躁的气息越来越浓,幸好还有这样一群人愿意用一生去做这样的很慢很安静、需要沉下心才能做好的事情。不求名、不逐利,耐得住寂寞,不惧怕身边的诱惑,他们在乎的不是虚名,世俗功利,而是真正的技艺能够流传下去。

  泥塑,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四千至一万年的新石器时期。“孔门七十二贤”塑像工程人物多,体量大,李勇虽然有压力,但是更多的是兴奋。在他看来,这是一个很好的和古人对话的机会。和为了生计或是子承父业不同,李勇曾是学美术,因为在一次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对泥塑产生了兴趣,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在制作塑像的时候,李勇认真设计和推敲人物形态,他和伙伴一起,运用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方式,将中华文明的重要部分可视化。他还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走遍中国,走遍世界。想起《我在故宫修文物》中王师父说的“只有真心喜欢,才坐得住”。

  读完了这本书,才算是真正的体会到为什么现在都在提倡“工匠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从中吸取力量。罗素说过:伟大的事业是根源于坚韧不断地工作,以全副精神去从事,不避艰苦。无论是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和匠人一样,放慢脚步,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坚持自己内心所想的,人技共进,匠心筑梦。

  《有温度的手艺》读后感(十):世界上最美的花……

  看完《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想起了闺蜜雪华和她老公。 雪华和她老公现在在东北的一个小县城生活。他不怨天不怨地,每天辛勤劳动,希望靠双手创奇迹,在这个城市中寻找自己的梦。 他一直在坚持制作中式榫卯家具。他就是小微家具厂“格木工坊”的创始人杨光——一个喜欢诗词的诗词木匠。正如大匠李宏进所说“所谓匠人,就是对自己的技艺要求严苛,并为此不厌其烦,不惜代价地做到极致,精益求精,精雕细琢,同时对自己的手艺和作品,怀有一种绝对的尊重与自信。”诗词木匠就是这样一个执着自己手艺的人。 可以说他和书中提到的匠人有着共通的性格,木匠活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事业,执着地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和信念。他要做到极致,精益求精。 很久以前,他曾在一家商场租了一个家具的摊位,家具市场的竞争非常大,这样的小微作坊在大品牌,成熟的市场的夹缝中求生存,困难可想而知。 闺蜜经常暗自伤心。她说他本来就瘦小,压力大的时候,人就更瘦了,黑瘦的脸上,那双大大的眼睛证明他还有一口气,闺蜜说每当看见那双大眼睛就像看见黑夜里的夜明珠,照亮着前方的路。 他们的生活很艰苦,但是闺蜜从来没有抱怨过,她说,她知道做家具是她老公的爱好和追求,从小就爱这行,她愿意陪他在这条路上一直坚定的走下去。 《有温度的手艺》这本书,是根据中国十佳纪录片《大匠之梦》改编的。书中介绍了掌墨师王氏父子、欧氏父子,大匠李宏进,瓦匠今兴通,石匠李逢祥,铜匠李梦乔,木匠张学儒……等20几位普通又不平凡的匠人。 在这个人心浮躁的社会,却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身居微处而安分守己,他们精雕细琢又耐得住寂寞,他们依旧有身怀江湖梦想。 身边有很多这样有匠心的人,他们默默地坚守自己的领域,不被世事繁华浮躁而左右。 诗词木匠和书中匠人们一样,探索一段木头的旅行,探秘千年木艺文化之旅。一丝不苟,对于完美的孜孜以求,要做好家具,做良心家具。他常说工匠的精神和做人一样,一定要心存厚道,厚德载物,通过在做每一件家具中悟道,悟人生。 比如他做禅椅,他说古人做禅椅,绝对不是无意而为,匠人以器载道,通过人们对禅椅的使用,自己体悟外圆内方的处事哲学。 而再小的榫卯也有其自己的样式,对于禅椅来讲也是不可或缺的,就像我们人一样,无论男女,高矮胖瘦,都有其自己的价值。只要找好位置,同样放光。 据说潘石屹小的时候,和父亲一起做家具,然后把做成各种家具拿到城里卖,在潘石屹的心里,最美的花是刨花。 手艺不只是赚钱的工具。更是磨练品行的最好修行。所有的平庸琐碎,和贫乏的生活也变得有了深度和韵味,最重要的是多了更多的快乐幸福知足。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生活没有磨平你的棱角,是你输给了生活,不会对讨厌的人笑,是没有利益。做不到不动声色,是伤的不够深。”就像木头,不经过千百次的雕刻和上万次的打磨,是不会成为艺术品的。匠人不只是在打磨木头,更是在打磨自己。 一直坚定地走自己的路,无论社会的节奏多快,诗词木匠都以自己的手艺抵抗浮躁,世界再浮躁,他的内心也是安静的。做自己比随波逐流更重要,更有意义和价值。 医者仁心,药者良心,工者匠心。都在用心,传承匠人之心。做产品和做人其实是一回事,都要真实。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在中国的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书房是文人消遣大部分时光的场所,也是安顿心灵的所在,无论大小,有屋一间,一桌一椅一卷书,一灯一人一杯茶,便有了于日常中沉思静悟、安顿心灵之处。诗词木匠爱读书,写诗,书房成了他心灵安放之处。 我一直认为他是木匠中最会作诗的,而在诗人词人中他又是木匠活做的最好的。 “金属条,轻奢风, 家具组装中, 全实木,水性漆, 即装即住,健康环保, 好,好,好。” “樟松木,燕尾卯, 榫卯结合,合成榻榻米, 传统工艺万年窂, 精准安装,重在制作中。” “新中式,红橡木 健康环保,筑爱巢, 实木定制,看诗词木匠。” “砂纸动,灰尘起 纸胶带,护双手 去毛刺,至光滑 勤劳努力,经年累月 磨、磨、磨。” 诗词木匠是用生命和技艺打磨家具,把自己的情怀和意境表达在家具的整器里。 书上说∶“诗言志,画传情,器合意。 为什么我们传统家具在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传承?是商家投机取巧?还是人们虚荣心作祟? 艺术是美,而很多美的东西,却并不是艺术。 用心打磨出的家具,除了自用,也是投资,当那些奢侈品被称为旧衣服时,那些高端产品成为过时货时,你会发现只有实木家具被称为“传家宝。” 东北有个真正有匠心的木匠,他就是“格木工坊”创始人——杨光。他一直秉承千年木艺文化,致力于人文家具的研究,一生尽悦唐诗宋词。他和湘西那群工匠们,用自己的守护成就着大匠之梦,为手艺树碑,为工匠立传。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有温度的手艺》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