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是一本由著作,出版的图书,本书定价:,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一):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我所见的一次推理的新角度尝试
首先感谢猪神,因为单是从这本书的封面和书名上看,此书绝不是我平时会购入的类型,但在读完却甚是惊喜,这本书阅读后的体验远超于我的预期,习惯于看推理的我在看到这种以新角度去构造推理的小说还是颇有兴趣的。
何为非标准答案?系列主角是一对普通夫妇,非公职身份(警察或刑侦人员),推断的真相非官宣,他们提供的非标准答案,是真相的一部分,或直抵真相。何为非典型推理?一是作案手法不典型不常见,随机的可能性比较大,无规律可循;二是推理破案手法不典型,无套路可借鉴,主角夫妇的好奇心、观察力以及蓬勃的八卦精神,总能在无意撞破的细节中发现真相。
当然这都是豆瓣上此书简介里所说,但显而易见的是它确实是一次新的角度的尝试,也并非一般推理迷所言的日常推理,而是不强调它解答的正确性,毕竟主角不是侦探,他们所猜测的真相也并非事件的真相。仅仅是这样看来,并不算是新奇,但将这个角度套入中国社会中典型的家长里短,邻里之间相互打探消息传八卦的背景下,这一切也就显得有趣了。
这本书由四个短篇所构成,每篇短篇都有着特色,第一篇《自满镇》是套入了许多家庭为了在邻里与亲戚之间攀比,虚夸了自己家庭的一些事情,而此篇小说中的核心也就与此有关。第二篇《听涛台》则是说道了小区里面的广场舞现象,还有即使是兄弟,他们家庭的真实情况也并非你所看到的表象。第三篇《九彩滩》就是有关于上门女婿倒插门,还有婚外情的部分故事。第四篇《美潭山》则是一个看似与前面完全不同的不可说的故事。当然我所说的是这些故事的一些贴近社会的点,并非与主线真正有关。
而抛开这些点,作者在故事的完成度以及趣味性上面都做得很好,主人公最后猜测的真相也实属令人惊诧。我也很好奇作者在这个他所提出的新的角度上还能写出对多少有趣的故事,至少这本书出续集的时候,我是一定回去阅读的。
作为悬疑推理小说,这本书在不泄底的情况下去评价实属困难,而且它的新颖也并非我能够轻易描述出来的。当然也许你读完之后,会觉得也就与平时里读的小说并非差异,但我相信作者如果能保持这本书的水准,之后所能写出的故事会更加贴合他所提出的这个新角度的!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二):平凡生活的不平凡——《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
利用一个下午读完古十九的《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让人感觉到耳目一新,个人觉得这本小说更应该算是一部非常成熟,完整的文学作品。全书的叙述流畅,文字简洁、朴实但不乏优美,在平缓的讲述中,剧情突然反转然而却符合情理,全书的节奏感把握的特别好。作者的故事取材于身边的日常生活,全书共收录了四篇短篇小说,分别命名《自满镇》、《听涛台》、《九彩滩》和《美潭山》,是一部系列短篇小说集,四个故事都充满着人间烟火气。
现在国内推理小说的出版比较活跃,大批的国内原创小说作者也投入到推理小说的创作当中,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最近正好也读了李师江的《六个凶手》,感觉与《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近期不可多得的国产佳作。作品脚踏实地,对身边社会有着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感悟,对人性当中永恒的挖掘,让人能够感受到深藏在作品文字后面的力量。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小说的故事都发生在我们似曾相识的生活场景当中,即使是发生了凶杀案件,依然很平凡和日常,完全感觉不到犯罪小说中通常的悬疑惊悚、阴暗氛围,倒是有一种人生百态的色彩。作品的文字优美流畅,故事讲述的不紧不慢,节奏分寸把握得当,体现出作者驾驭文字的深厚功底。如果抛去故事中的犯罪元素,这本《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当做是一本描写人间百态社会小说来看。作者用细腻刻画的场景展现出一个平凡的人间喜剧,全书描写的各个人物还是日常生活都贴近生活。书中也没有大侦探出场,只是以一对二婚夫妻的视角和各种日常八卦推测来揭示出每个事件的“凶手”,所谓的案犯都是市井百态的普通百姓,也没有凶残冷血,设计缜密的凶案现场。故事中的人物全是身边日常的平头百姓,故事情节中也没有激烈的戏剧冲突,所描写的全都是些邻里纠纷、鸡毛蒜皮、婆媳不和、夫妻冷战之类的生活琐事。正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但是往往平凡当中隐藏着不平凡,人性当中注定隐藏着很多丑陋、黑暗、残酷和凄凉,故事一旦发展到人性层面,注定就会深藏着阴冷和罪恶。
书的名字为《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故事发展到最后也没有明确给出答案,线索和结果都在一对夫妻侦探自娱自乐的分析猜测当中,作为悬疑犯罪小说,评论还是尽量不涉及泄底的内容,总之,这本书读完会让人有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可能就是非标准的标准之一吧,期待作者后续不断推出新作品。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三):后记 开灯记得关窗帘
在路上,在厨房水槽前,在伙伴们出去抽烟突然空下来的会议桌前,开始酝酿杀意。
没有做刑警的亲友泄露卷宗,不借鉴社会新闻里的血案纠纷,观看影视剧也因“不忍其觳觫”而掩目回避。
于是我写的,只是日常生活的“非典型推理”,就这么“轻轻一推”,贾岛进了朋友的院门,那声“吱呀”惊动了宿在池边的小鸟,拍着铅灰色的翅膀向铁灰色的夜空遁去。我“杀”
人了,却不需惊动警察大驾。
普通人鲜少抵达一决生死的险境,可是生活中总有些咬啮人的烦恼与愤恨 :无解的困局,天网疏漏的恶人 ;痛楚像浮瓢,你拼命按捺,它总倔强探头 ;此路不通又无法另辟他途的奈何桥、穷途 ;铁骨石硬、粗粝得无法自行消化的受伤。张爱玲路遇警察鞭打少年,便“恶狠狠地盯住他看,恨不得眼睛里飞出小刀子”。如果把胸中恨意往前那么轻轻一推,如果把眼睛里的小刀子变成真的刀子,就可以杀人了。
《非标准答案 :四邻不安》恰好四个故事 :《九彩滩》里是旅行团里的年轻妈妈命丧风景区,《听涛台》里扰民的广场舞大妈与挥鞭老汉相继陈尸,《自满镇》里中年女性溺水身亡,《代销店》里贯穿着一种有害的行为,却无人受伤,更没死人。
“非典型推理”悬疑故事,有一些轻捷的杀人方法,轻倩的转寰之趣,谈不上有多烧脑,却也与意外狭路相逢。更兼,杀人只是故事之鱼的主干骨,皮外有鳞,肉中有刺。《代销店》
是“无可无不可”的人与“必须如此”的人磁性对撞,《九彩滩》主人公旨在“补救”,着眼解决方案,《自满镇》关注人们的自救本能,互相鼓励着表达对现实的满意,失意刚刚涌起,就有丰沛的自满来抵挡,哪怕虚构。要不然呢,难道去死?《听涛台》其实有比杀人更悲惨的暗流,将世上最珍贵的一次性用品——人生虚掷于长久的忍耐最残忍。
在水槽边抬头望向北面,有男人在客厅里原地奔跑,扭动身躯、挥舞手臂,我猜他在跟着电视做游戏,他们家的水晶灯错落琳琅。候车室里,女人传授闺密驭夫术 :“我明明可以自己削苹果,可我偏说‘老公,你帮我削个苹果唻。’他就去削了,我告诉你,男人希望你示弱。我在外面强,在家里就演‘弱’。”她沙着嗓子发嗲。我悄悄挪近她的座位,抵近侦察。
我们从西方引进了电灯与透亮的玻璃,可是并非每个人都记得开灯以后拉上窗帘。那一柜柜、一格格,存着品式各样的疑团。我用我的方法试探密码,也会幸运地“咔嗒”一声刚好对上。而当秋风将落定的尘埃再次吹起,真相太呛人。
别人的故事就在那里,等待第一丝好奇到达。猜想就在天际,等待第一片念头的风帆。
秘密像瑰宝就在谷底,等待第一次奇遇。生活永恒转动,等待一万种解释直击。地球虽然可以用杠杆撬起,却是靠好奇心推动。胡思乱想不犯法。
“这不可能吧?”这样的质疑太武断了,子非鱼,怎知不可能?大家都说,杀人的手法是“术”,而“大道”,就是人性,悬疑小说总要归结到反映人性。所以,没有“不可能”,人性就是无限的可能性。
不负责真相,只提供一种可能。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四):一切罪恶,皆因人性而起
当这本国产推理小说《非标准答案》读到一半的时候,莫名的让我想起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几个主要人物。他们分别是汤米、塔彭丝夫妇以及老小姐马普尔。
说起汤米和塔彭丝,他们是阿婆故事里的一对恩爱甜蜜、合作贴切的侦探伉俪,可巧《非标准答案》中的案件解密者肖奕(“我”)和鹿撷梅也是一对夫妻,虽说这夫妻是半路上才凑到一起的,但日子也算过的相对和谐。不过他俩可不像有汤米和塔彭丝是什么国家特工出身,随身自带各种开挂技能,遇到各种麻烦随时可以动手开打。 “我”和鹿撷梅不过是一对普普通通的平凡夫妻,也如同周围的平常人一样成天为柴米油盐日常生计而奔波,也会为了日常家庭琐事而心烦意乱。平日里从事的工作和接触的人基本上也与公检法没有什么太大的联系。若说非要说这对夫妻有何特别之处?或许他们所具有的强烈好奇心、敏锐观察力以及奋发向上的八卦精神能够让他们的思考神经比周围的人更加多了几条。一个人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也就知道的多、思索得多了。这一点又不由的让我想起了那位喜欢闲聊和观察的乡间名侦探马普尔小姐。
阅读一部推理小说,看表面的精彩复杂的犯罪手法只是一个方面,更多的则是瞧这部小说背后所揭示的人性反应,毕竟这才是滋生罪恶的根源,一切案件的起始。
如果抛去故事中的悬疑元素,我们完全可以把这本《非标准答案》当做是一本社会浮世绘小说来看。作者用精彩的笔触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烟火人间。整本书中无论是人物还是内容都可以说是大接地气。在此书中你别想看到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人物出场,这对民间业余“侦探伉俪”所推断出来的“罪犯”,就连穷凶极恶、恶贯满盈这样的字眼都沾不上边。出场的不管是好人还是坏蛋,基本上都是如同你我以及身边的常见的平头百姓一样。所出现的各种冲突矛盾似乎也没什么大不了,看起来也不过就是邻里纠纷、婆媳不和、夫妻冷战之类的小问题。谁这辈子还没有占过小便宜、闹出点小矛盾、犯过些小错误呢?有些事儿,睁一只眼闭一只就过去了。不过,也正是这些看似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情,背后往往隐藏着人的劣性,而一旦上升到人性的讨论层面,就难免会有一些罪恶要显现出来了。
此书的名字为《非标准答案》,实际上书中所讲述的4个案件大多到最后也的确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标准答案。或许这只是(“我”)和鹿撷梅两个业余侦探自娱自乐的推理游戏,凶手并非他们所推断的那样,一切真的不过都是因为一场场的意外。虽然这个世界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和谐完美,但有时候还是尽量把人往好处多想想吧。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五):开灯,请关窗帘——你以为的完美计划,却是别人的请君入瓮
看完书,手机上显示23:25分,大小人儿都已入睡。看着自己房间的窗帘开着一侧,以便透出些许光亮,能看清小儿的脸,或许已成为别人窥视的借口。
古十九写的这本《非标准答案》,几乎都是日常生活的琐碎,而这些琐碎就像是散落在各个角落的拼图。跟着作者,我们一起把这副图拼完,再打乱,又似乎是一幅新的图案。闪闪发光,似乎有暗藏玄机,看似普通,却暗藏杀机。
有的是满足你我的窥视欲,在夜深人静时分,看别人家的一地鸡毛。
《非标准答案》里面有四个小故事,彼此独立又相互联系,冥冥之中有一根隐隐的线将他们联系起来。
《自满镇》中,将各家虚伪的,想要掩饰的罪恶和丑陋刻画的入木三分,宁愿冒着被父亲打死的风险,也不离婚的母亲。邻居家突如其来的死亡,仿佛一根突然断裂的线头,将所有的丑陋牵扯出来。家暴和虚伪是它的关键词。
《听涛台》里,波涛暗涌。跳广场舞的大妈和打巨型陀螺的大爷的突然死亡,让小区恢复了暂时的宁静。谁知道,里面看似恩爱的夫妻却在闺女考上大学后突然离婚并失踪,被装修公司装的毒房子的屋主,暗线追踪杀妻凶手。夹杂着非法集资以及老年人的黄昏恋,诸多巧合在一起,反而显得有些刻意。
《九彩滩》的奇幻美景也照不出人间的美好。是为了巨额保险,母亲要设计完美计划杀死女儿还是另有隐情?你所见不一定是所见,你在看并不一定看见。
《美潭山》中看似自己的完美计划,却是别人借腹生子的请君入瓮。就是活生生的计中计。而最后双方都得逞的男女,能面对曾经失去的时光和现在的自己吗?
世界很大,也很小。这些故事中的人,也是别人故事中的人,是你,也是我。你以为是自己的中心,其实都不过是别人生命中的配角和过客。
太多完美的设计和巧合显得有些刻意而为之。生活怎会如此简单,就如蝴蝶效应一样,一个微小的变动,都可以引起汹涌波涛。
为了避嫌,作者似乎都在尽量轻松而又富有逻辑的引导读者深入解开谜题。并不复杂的事件之后,揭示的是人性的隐忍。
偶然,地球有了生命的存在,人类就是这一类偶然的延续。人类基因中让自己的子孙后代繁衍下去的遗传记忆密码,让人一代一代往下传。
《非标准答案》似乎在开创一种生活的推理,看似简单而又平静的生活下,既阳光灿烂,又暗流涌动。看罢故事,感叹人性的同时,倍觉珍惜当下的美好和宁静。
生活的悬疑,往往无迹可寻。正是寻常的生活习惯,才成了破案的关键。我们是自己生活的主角,也是别人生活的点缀,甚至无意中被人利用的罪恶的推手。
谁能说自己是清白的?
守住内心的一丝善,守住自己在乎的东西,过去的不会再见,未来的可以期待。而只有现在,当下,才是你最能把握的。
过去的积累成就现在的你,现在的你才有资格展望未来。《非标准答案》的故事,能给你一丝警惕,对生命的畏惧,对美好的珍视,足矣。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六):引 子
对于我的第二任妻子,我母亲说 :“真般配。”在她老人家眼里,儿子好歹是“开公司的”,与高校公共课教师鹿撷梅小姐算是良配 ;我虽然有过婚史,却也是搭救大龄“剩女”的骑士。
岳父则比较矜持,得知我第一段婚姻失败并非因我擅使暴力所致,而且离婚确是由我这方主动发起—所以我没有什么令人必弃之而后快的缺陷,吐出“合适”二字。
我经人介绍,认识了撷梅 ;接着,经撷梅介绍,重新认识了这个世界。
单元门内的报箱已闲置多年,遍布的存包柜、快递柜不再标注房号或姓名,混淆了内容和主人的对应关系。撷梅觉得,每个人都是行走的“存疑柜”,大多数出于本能掩藏自己的隐私,就像坚守支付密码。可上天却因为独守着海量的秘密感到满溢的痛苦,说实话,执掌“存疑柜”的黑色快意不就在于可以做第一个甚至唯一的泄密人吗!于是,命运频繁投递谜团到人间,再向那些热衷八卦、乐在发掘的爱好者们眨眼示意。我的撷梅眼珠一转,就看到提示 :“取件码已发送。”
比如,我的合伙人老贾为了防止员工懈怠,对不起我们发的工资,便令他们在领薪日前一天上交本月工作日志,交代每天所完成的任务,由我审阅。那一张张表格,竟是撷梅通达隐情的路径。某一天,她告诉我,根据老贾驾驶员的出车记录,她怀疑老贾正处在一段婚外情中。
再比如,国庆节第五天,我们家的固定电话深夜响两声又挂断。过几分钟,再打来,撷梅手快接了,那边沉默两秒挂断。
我认为是有人打错,或随机骚扰。撷梅却观察来电号码排序,发现与我前妻所在保险公司驻地属于同一片区。我也想起,前妻每逢假期都会被排一天值班,用陌生号码捉弄我的确是她干得出的事。至于前妻怎么知晓我新家号码,撷梅认为是上周我探视儿子时,小孩趁我如厕之际查看了我手机的最近通话记录,这个号码被我标记为“家”。她责怪我不注意隐蔽,应该记成“煤气抄表员”。至于前妻为何授意孩子暗中侦察,撷梅猜是前妻复合之意未灭,旨在刺探我的私生活动向。至于孩子为什么肯领受使命,那是由于他爱看柯南动画片—撷梅曾在晚报的小学生作文版上看到他的习作,写的正是观后感。
受她影响,我也渐渐进入角色。在审核报销时,我仔细辨认老贾停车费发票上的图章,确定他在哪个小区逗留超过 1 个小时 ;又留意某个业务员的高速公路费是几点扣取,与他自称的前往客户展厅的行程是否吻合。也许我最需要掌握的技能是,从蛛丝马迹中判断甲方其实早有内定的展览供应商,我们不应白白投入精力。
不知不觉,我与撷梅携手,饶有兴致地解锁身边的“存疑柜”,探究它,也防范它。我老婆有着盛大的好奇心,却也严守着界限,不会让自己涉险。这为我原本平淡的生活带来刺激与惊喜,尽管不一定是我的本意。
有一次,撷梅聊起她的大学往事 :“我在等一封信,但是班级信箱钥匙在班长手里。我忽发奇想,就用自己橱柜的钥匙去试,竟然打开了。”她的意思是,世上的锁,并非只对应一把钥匙。
我却走神了,那时的她,在期待谁的来信呢?我不想问她,但有一天我大概可以自己调查得知,我有我的本领,如果我想用的话。
楼上有人敲门,大声喊着房号和“抄煤气!”,我提前把门打开迎接。撷梅笑说 :“也许是贼人冒充抄表员,敲门只是刺探屋里虚实。”人声与脚步声由远及近,我们假设的不安,也像石子投入水中,涟漪波环相扣,由近及远,先从四邻开张。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七):非侦探小说的日常生活
本文作者黄强
是推理小说?还是破案故事?拿到古十九的小说《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看到这样的书名,头脑里冒出疑问。让四邻不安,似乎有点血腥,有案件,就有案件的发生与罪犯,以及侦破的过程。但是读完了“四邻不安”之后,我有点不安了。
《非标准答案》由四个中篇组成,故事独立,却又有一个共同的人物我——展览公司的副总肖奕贯穿,四个故事都有案件,但是读后并没有感受到太多的刑侦,或者刑侦情节很少,作者并不追求案件的破解,“非标准答案”已经说明作者的倾向,案件本身在小说中并不重要,它所表述的“四邻不安”才是小说的核心。
什么让人们浮躁起来?什么让四邻不安?不是案件,不是刑侦,而是生活,形形色色的生活,社会纠结的时代病。
小说很善于使用流行语,有很多我们熟悉的词汇与事,一读到就能会心的一笑。巧阿姨的孙子学习并不好,一旦用功起来前途不可限量,但是这个“一旦用功”一直到高考,都没有发生,最后上了一所大学的二级学院,也就是三本。托熟人,念了一个据说就业形势还不错的专业。将来考研“洗白”,换个体面的学校。三本如今在高考志愿中已经消失,民办院校的二本不过是换了马甲之后的原来的三本。让什么大学,能读二本还是一本,颇为纠结;考研“洗白”则是如今大学生普遍采取的对策。
离婚曾经是忌讳的词,说不出口的家里事,但是社会发展,婚姻也与时俱进。离婚比结婚更时髦。镇长的儿子栾红兵离婚二次,结婚三次,原因都是出轨于有钱的女老板,女老板一个比一个漂亮。卢雪梅想与黄玉坤离婚,连上去年、前年以及上个月,她递交了七次离婚协议书,但是黄玉坤没同意。余翔二婚娶了比他小十六七岁的小娇娘。你离了,大概已经成为若干人见面的问候语。尴尬变成了时髦,这个世界变化太快。
小说中涉及几个人物的死亡,也就是涉及案件侦破,但是作者的笔力并不在此,案件只是作者故事框架的一个幌子,作者虚晃一枪,故事转向社会生活,描绘各色人物,让他们一一登场亮相,说出他们关注的问题,甚至不惜揭批,讥讽。生活世俗,社会庸俗,你又能要求人们不流俗?不世俗?
余翔虽有应酬,但能不在外面吃饭就不在外面吃饭,全东都市,他只认可三家五星级酒店和一家声称味精鸡精不入菜的饭店。看似在说余翔的蜕变,讲究饮食,实则是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大量使用添加剂,已经是餐饮行业的潜规则,福尔马林浸泡水发产品,地沟油入火锅,硫化物薰水果,保鲜蔬菜喷药水……防不胜防,病从口入则是市民所担忧的。作者没有详细解答,尽管只是轻描淡写一说,却有画外之音。
婆媳矛盾、孩子择校费、交通肇事赔偿、商标品牌、网瘾、房价、别墅、装潢、广场舞、评职称、企业倒闭老板跑路、辞职再就业培训、理财陷阱、旅游观光等等,这些热门的话题,都出现在小说中。许多事都是读者经历过的,物业维过权,广场舞噪音扰过民,购买理财产品受过骗,孩子择校找过人,每一件,每一桩,都让我们有过烦恼。但是生活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世俗的烟火熏陶着我们,在冷寂中制造亮色,给生活添光彩。
四邻不安,是因为现实生活,太琐事,太现实,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越是零碎的生活,越是消磨人的意志;越是底层的经历,也渴望出头。择校不得不择,医疗不得不花费,渴望发财偏偏掉入金融诈骗陷阱,装潢又遭遇以次充好……“非典型推理,不负责真相,只提供一种可能”,生活没有标准答案,但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一个答案。
B�l��P��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八):生活在此处,四邻不安中
对于国内当代文学的印象一直停留在父亲书架上的陈忠实、贾平凹、莫言等的作品,隐约总是带着一层尘土气息的疏远,所谓贴近他们那一辈人的真实,其实距离我的生活轨迹已然大相径庭,虽然同样生活在一起,童年、青年甚至中年的经历已然是天翻地覆的差别。这些差距不影响我对于这些作品的敬意,但是想要引起共鸣着实需要强大的想象与共情。相较之下,几乎同龄的一派作家们的创作领域往往更加局限于学校生活、都市言情,当下的巨变中的生活实况却极少呈现在人们面前,更别说文笔、才思均有一定高度的相关作品了。所幸,《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一书让我有了一次少有的体验,感谢猪神与出版社的引荐。
作者古十九,本名叶蕾,笔名对姓氏的拆解也看出其人对“说文解字”应是颇有兴趣,南京大学中文系科班出身,且南京出身,让本书的虚构“东都”清晰对这座城市对上了号(书中第二章《听涛台》第一句“岳父去世后常来南京小住”大概是疏忽?),对于这座城市的景色、历史以及气质都很好地为本书创造了一个真实的环境,如果不能完全创造出一个合格的架空世界,尝试从经验中积累的素材入手才是安全稳妥的做法,起码让读者能够更轻松地进入情景、不至于出戏影响这个故事的接受。四个中篇故事彼此独立,而又由主人公夫妇穿针引线地藕断丝连着。以下评论结合故事内容阐述,或有剧透。
《自满镇》是讲了女主人公“撷梅”从小成长生活的国营企业大院的故事,生活在其中的均已是“城镇户口”的工人阶级,但是整个环境仍像是存留时间更长的“乡村“进化版,封闭依旧,攀比更盛,人们生活的目标与意义仍是“活得比院里其他人好”,只要院里人眼中的自家依然光鲜,哪怕打掉牙齿肚里咽又何妨?但“在这个家家都选一份自豪感做脊梁骨的小镇”,来了一个格格不入的外人,雪梅活得真实、坦荡,她看穿了婆婆以及这个院里人的鸵鸟心态,甚至完全没有意识到她要打破的这些虚荣,竟然会为她引来杀身之祸。婆婆的这一辈子“昂首挺胸的全部精气神”:“吃了一辈子的技术饭”、“含有的高学历高职称老伴儿形象”、“儿子的婚姻”、“孙子的学历名声”、“她的‘绿存折’”、“独栋小楼”,这是老太太的全部人生价值,统统被雪梅用无可辩驳的话语打得粉碎。在这个荒谬的情境下,没人可以否定雪梅的真实,但整个“自满镇”的“虚荣”的束缚又该是谁的责任?当人们在饱受生活摧残后,渴望继续维持美好生活的假象、希望能迎来新的转机,不想被他人的怜悯嘲笑打击了继续生活的勇气,可恨之人们也有可怜之处了。小说在温柔地揭穿了生活的伪装后,又轻轻盖上了一层面纱,毕竟主人公一家也隐瞒着自己家里的不如意,谁又更有资格去指摘别人呢?
不知道有多少人也生活在同样的大院之中,有过类似生活体验的我更加心疼父母的感受,那种活在显微镜下的巨大压力,可能这也是选择陌生人群居的我们这辈人渐渐逃离的甚至遗忘的恐惧感。但我仍不确定,对于这两种环境,他们是否跟我的倾向一致,或是只是我自己的过度揣测而已。
《听涛台》更加集中聚焦了社会新闻已经司空见惯的“广场舞扰民”的热点,穿插着主人公以及两个同学毕业之后的职业发展历程、疯长的房价、装修陷阱、奸商跑路、集资骗贷……甚至包括高考报考学校的选择,无不是当下社会的点点细节,相较于太多空中楼阁般的城市小说,这篇甚至可以作为当代城市生活的纪实了,毕竟很多细节在后人考据时都会随着当事人离去而烟消云散,而历史记载选取的往往又只是标志性而又虚无的“大事件”,如果问起此时此刻人们都在关心什么,除了人类共通几千年的“吃喝”、“生死”、“情感”大问题,生活不在别处,就在这些琐碎又易被人忽略的苦恼中,当这些被抽离,我们与彼时彼处的他们无法区别。
《九彩滩》讲述一次旅游团经历,《美谭山》则是篇典型反转推理小说,两篇均着眼于婚姻家庭生活的纠葛关系,行文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生活中不同人群的观察细致入微,以及设身处地的思考,趣味性亦足以让读者满意。
总体看来,个人的阅读体验相当愉快,作品很好地展现了宣传点中所说的:日常生活中的“非典型推理”,不负责真相,只提供一种可能。不具备“唯一解”,或是难以确定是否为“唯一解”,这正是“人性”以及“真相”的复杂之处。群像的描写似乎还略显单调,不断给读者灌输新的人物、背景的同时,难免有些枯燥之感。
瑕不掩瑜,期待作者新作,书写更多可能。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九):非标准答案:非标准书评
人人向邻舍说谎。他们说话,是嘴唇油滑,心口不一。凡油滑的嘴唇,和夸大的舌头,耶和华必要剪除。(圣经《诗篇》12:1~2)
非标准答案:非标准书评
现在国内推理小说的出版环境远比十多年前要好非常多。我记得我大学时只能从图书馆借一些发了黄的旧版小说来看,哪曾想到现如今大量的推理悬疑类小说引进,大批的国内原创小说作者也投入到推理小说的创作当中,呈现出一派如火如荼之景象。但是,很多作者只是在阅读了一些海外的作品脑子里突然有了某个灵感,然后拿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包装一下,像这样不用心雕琢文字、不脚踏实地、不用心观察感悟世界的作品,读来假大空。既感受不到作品中的力量,也不会有感同身受的共鸣,其作品自然也就只能归类于差评一档当中。与其写这些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宏大诡计”,倒不如沉下心来,多多细心观察身边的人、事、物,底子打好了,身边处处皆文章,哪怕与推理结合这样的类型也是如此。
因此,在我读完这本古十九写的《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由衷感叹,这本小说就可以作为写作的范本,应该要向作者学习。《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收录了四篇短篇小说,每一篇皆是以三个字的地点名为题目,是一部短篇推理小说集。按推理小说的分类来看,应归到日常推理这一类,并带有部分揭露社会黑暗面及人心险恶的成分。
从作者的行文当中,可以看出他文字的功底,在欣赏推理故事当中感受作者优美的文笔。作者的故事取材于身边的日常,就算是发生了凶杀案件,依然很日常,完全感觉不到其他类型的推理小说中所惯常的浓郁的阴暗氛围,倒是有一种人间喜剧的色彩。
其中两篇故事〈自满镇〉与〈听涛台〉,发生在乡下还有社区的邻里之间。书中的这些邻里之间并非“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也并非如坟墓般大城市的生态,而是互相熟识的仿佛小社区的邻里关系。这样的邻里,总会有喜欢八卦,喜欢探听又大嘴巴到处去宣传的闲人。因为熟识,也会有互相攀比,以他人之不足来比自己之有余。在这样邻里的勾心斗角中寻找自己的生存法则。在这里,谁家有点什么事情所有人都知道,而且还添油加醋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每个人都成了移动探头,似乎每个人都曝光于他人的眼中,故事就是在这样的生态下展开。
在这样的邻里“监视”下生活也变得小心翼翼,对外戴上虚伪的面具,表现出一副和谐美满。然而到底真相如何,谁又知晓呢?这就像劈叉一样,劈下去很疼你不说别人也不知道。或许早就已经对身边那个人怀恨在心已久,只有通过某种方式(比如说发生凶杀案)才暴露出来。(第三篇〈九彩滩〉故事的场景发生在旅游团当中,并非邻里关系,但局限在小范围团体当中,最终所暴露的仍然是含恨已久的人心黑暗面。)
所以,“得益”于小范围之内情报收集的便利性,若真的有心收集,可以得到更多更有用的情报。大多数人是小道消息的搬运工,但有些人用这些情报去芜存菁,则可以推理出不一样的真相出来。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夫妻两个就是这样的推理者。虽然,在最终结论可能没有经过证实,但与真相也相距不远,成为“非标准答案”。
在故事的叙述当中,作者的叙述节奏是气定神闲的,犹如闲庭信步。就算曝出凶杀案的尸体,仍然不急不躁。叙述中每遇到一个人物,总会先绕开主线情节来讲述这个人物的来龙去脉。表面上看好像作者有拖沓情节之嫌,但每篇读完再回顾这些“支线情节”,除了丰富人物性格、丰满情节容量之外,其实很多现今的“果”都能对应到过去的“因”。很多的动机,可能就是埋藏在这不为人知的身世当中。因此这些支线看似随意,实则都是经过作者的精心安排。
四篇当中相对另类一点的就是第四篇〈美潭山〉。主角不再是这对侦探夫妻,而是以第三人称叙述整个故事,故事当中也并未发生凶杀案件。这里的女主角,对自己丈夫的过去主动出击去探寻真相,而不是像其他篇目在发生案件之后被动地接受信息去推理。女主角原以为自己很聪明发现了真相,其实最终却被人算计。真可谓是“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总之,这本书所收录的四个短篇的完成度及故事的趣味性还是很高的。而且,故事非常接中国的地气,这才是非常本土非常落地的推理故事,一扫过去国内原创推理小说只注重诡计、情节假大空、人物平面化符号化、语言低幼化的不良之风。这是非常有生活、体悟生活、感悟到生活的人,才能写的出来的。同时,非常期待作者后续更多的作品问世,也希望可以看到这对夫妻侦探的再度活跃。
《非标准答案:四邻不安》读后感(十):有时人们看,却未必看到
《四邻不安》是一对二婚夫妻的观察笔记,他们过着和其他忙忙碌碌的夫妻一样的生活,但是他们观察欲特别的旺盛,联想(八卦)能力强,因此善于从生活细节中推导出前因后果,也就和拼拼图类似,散落的碎片被拾起,构建出一个完整的客体。
本书之所以叫非标准答案,正是由于这种私人性的推理所致,肖奕和鹿携梅二人只是完成推理这一步骤,在那之后的法律的实质正义,就与他们无关,即使判断出了死亡并非意外事件,甚至知道谁是真凶,也并不会向警察揭示,待其判断,这种不期待答案的选择给他们的推理增添了一些乐趣,毕竟开放性题目的答案是任人填写的。
整本书分为四个部分:自满镇(一直想离婚追求理想的女人意外坠亡)、听涛台(广场舞大妈大爷相继死亡)、九彩滩(糖尿病女儿在高温景点未上车,血糖过低而亡)和美谭山(套中套故事,夫妻各自小九九)。故事发生的地点从女主人公的老家、现住宅和旅行途径地,现住宅有两个故事,一个是主人公亲历的,另一个则是间接性的,因为发生的地点都很平常,作者的描写方式也是非常具有生活气的,包括一些很琐碎的老人调节灯泡亮度、画粉笔驱赶蟑螂、送礼送的是孩子吃了一块发现不好吃的月饼、房顶漏水,而不像其他的“典型推理”,充斥着大量的法律专业和法医鉴定素材,这本书里串联的事情都是细致观察过生活的人才能运用为写作素材的,书里的生活气在一方面是这本书的亮点,因为描写的过于平常,对案发现场和尸体的描写也并不让人脊背发凉,适合全年龄的人阅读,但是另一方面,有的时候过于琐碎,容易引起阅读疲劳。综合下来,我个人观感7分。
“你们艾其镇呐,简直家家都是编剧,剧本就叫《虚荣》”
四个故事里我最喜欢的是第一个,它篇幅最长构建出的大环境最栩栩如生,逻辑也最为自洽,看到作者大篇幅的描述“艾其镇”的名字引人遐想,这一章的标题又叫自满镇,我就在想,艾其镇应该的确是如居民猜测的是H镇,不过它并无什么机密信息,仅仅暗示的是虚荣和自满罢了,不过在脑子里转了一圈,也没想到除了honored外还有哪个与H相关的单词。
九彩滩其实是四个故事中最痛苦的一个,一个糖尿病人注射了胰岛素在沙漠行走6公里后血糖过低而死是一种什么体验,让我想到了动脉破裂的经历,小学的一个夜晚我从运动场甩着手走路出来,手碰到了一个告示牌的边缘,当时也没感觉异样,走出运动场就骑着车准备回家,骑了一会儿发现下雨了,手上全是水,骑到有光的地方一看,整只手都是鲜血,白色的裤子也血迹斑斑,但是这个涌血的过程我几乎是毫无感觉的,幸好医务所离运动场近,医生很快帮我止住了血,一直到十几年后的今天,我的大拇指上还有这条疤,但实际上当时是没有痛感的,看九彩滩的跛脚女儿因血糖过低而死时,我就想到了自己以前的危险事故,但是我是没有痛苦的,而她在烈日下饥饿行走,想必是极度痛苦的死去的,而作为一个母亲,而且是一个强调decency的上海母亲,童娘娘即使想要给外孙女一个好的条件,会给自己女儿这样的死法吗?怀有这种疑惑后,肖奕指出的每一点疑点,似乎都可以有另一种解释。
听涛台和美谭山则相对和城市生活更加接近,而这种生活中的chaos制造出来就让人感到刻意,尤其是美谭山,前妻怎会知道现任妻子一定会使用当家政的方式来调查她?放一本悬疑推理在家,现任妻子就一定会去阅读?这个“借腹生子”的计划实在有太多槽点,既然丈夫那么爱前妻(谁让我只想跟你过呢),何必一定要一个孩子?如果现任妻子不按套路出牌,那么二人又要多久才能离婚?整个故事,从H镇开始到美谭山为止,都穿插着一系列对家暴的描述,或明或暗,但是作者没有深入探讨下去,只把它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比如崔佳佳看见的路边男人殴打孕妇),甚至是可以戏谑的调侃的对象,比如美谭山的前妻就是利用伪造的家暴事件来逼走现任妻子,那么真正遭受家暴的家庭,比如鹿的母亲,反倒被她轻飘飘的从微信里删去,反讽意味很强啊
最后还是要夸一下低音的印刷品质,从《北方以北》开始,陆续收到的书皆是佳品,纸质轻而不扎手,装帧精美,注重品质的“黑马”出版社真的未来可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