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2-14 03:06:47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1000字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是一本由[英]西蒙·蒙蒂菲奥里著作,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8.00元,页数:2019-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一):对待历史的态度,了解民族的复杂

  最近刚好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买了一定的书籍来看。加之个人的读书习惯,总是几本书同时再看,偶然有些心得,也是在所难免的。

  第一、对待历史的态度

  在吕思勉老先生的书籍中,总是能够看到,如何更好的对待历史。在《白话本国史》中,对历史的定义为:“历史者,研究人类社会之沿革,而认识其变迁进化之因果关系者也。”

  细细想来,确实如此,研究社会的延续过程,进而能够洞察到其中所发生的变迁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中的偶然性事件,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带来的不可估量的变化,如何?

  第二、了解民族的复杂

  耶路撒冷,因宗教成名,也因宗教的冲突受难。从《耶路撒冷三千年》的书里面,从历史的延续中,可以开出来,民族遇到的困难,在生存的压力之下,进而发生各种各样的调整和变化。来来往往之间,腥风血雨纷争之下,总会在民族的潜意识中,留下不可磨灭的性格。

  第三、国家的存续

  一个国家的存亡,可以说决定性因素,千千万万,事后诸葛亮,总是能够说道说道,然而归结起来,无非就是内外环境。

  对内,稳定的局势,贤明的君主,富足的财物,强大的军队。

  对外,坚固的防线,和睦的友邻,融洽的往来,震慑的威望。

  简单的几句话,对照下的事情,谈何容易?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我将其定义为历史科普书。

  首先,能够使人对于历史上围绕这一地区所发生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有所了解,多多少少的都能够理出个脉络,与他人交谈,不再属于小白系列,总可以说上两句。哪怕只是对之前那些见而生畏的长串名字有了雨过地湿的概念,总好过没读过。

  其次,通过科普,激发内心进一步去找材料读下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发是最好的鼓励。通过读此书,寻找到问题,进而思考,主动翻看相关的资料,不管是对自我知识体系的搭建,还是认知水平的提高,都属于利大于弊。

  再者,对宗教的起源和发展,有所感悟。知其所以然,有时候,也就更好的去理解所发生的事情。

  最后,从书中的暗线,很多都是基于对其财富的觊觎。土地属于经济中,最基本也算得上最核心的生产要素,蕴含在其上下的资源,对历史的进程,有着怎样的影响?

  貌似,近几年,很有一些畅销书,通过经济角度来分析历史事件,总以为走偏了,有哗众取宠之嫌,虽说也买过数本。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二):耶路撒冷有很冷

  很奇怪书的分册,总共分为四册,前三册和第四册的厚度差不多,按照常规完全可以直接分为两册,这样既好看又有强迫症的人看着顺畅。据说是作者按照主题进行分册的,出版社没有为了美观分为两册,看来有作者的坚持,是位有个性的作家,这样更加期待书中的内容。之前读过同样关于耶路撒冷的大部头书《为你,耶路撒冷》从中感受到犹太人历来遭受多次毁灭性灾难。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是一套全新增订的版本,增加作者还特意增加致中国读者的信,作者讲述中国读者喜欢它的原因:1、耶路撒冷的世界性;2、中国几千年来,以至的贸易等联系。信中内容还提到“丝绸之路”的内容,以及我们现在的“一路一带”中国所在的世界性的贡献。一开始阅读就有这一种亲切感。   “我的目的是为普通读者书写最广泛意义上的耶路撒冷历史,不管他们是无神论者还是有信仰的人,是基督徒、穆斯林还是犹太人,而不存在政治意图,不考虑今天仍在上演的冲突与倾轧。”这也是我们所想看到的正真意义上的耶路撒冷,要有这样的旁观者的视角看待事情的本质和真相。

  《耶路撒冷三千年》和《大人物的世界》一起有七册之多,以至于拿回家不怎么好拿,找来带子捆住提回家的,当时还发了微信朋友圈,并写道,“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当我看到书中“序幕”罗马人对犹太人的杀戮和对耶路撒冷圣殿的摧毁,真是惨无人睹,正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耶路撒冷有很冷。   边看边在书上画画,都是与内容相关的插图,只是感觉这本书有个唯一的缺点,就是空白地方太少了。我觉得在书上画画也是一种乐趣,之前把书保持的非常的整洁。现在想法转变了,在书上留下痕迹,才是对书本最起码的尊重。在寻找绘画素材,随便还有查阅资料,这样相当于延伸阅读,也加深内容的理解,感受作者的正真书写的目的。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三):耶路撒冷三千年1-初学

  你见过穿解放鞋的耶稣吗?

  在CNKI搜索耶路撒冷基本只有两类文献,一类讲作家徐则臣的长篇小说耶路撒冷,另一类讲述圣城耶路撒冷。

  年初时一口气读完了徐则臣的耶路撒冷,除了主角初平阳的“到世界去,到耶路撒冷去”,印象最深刻的还属秦奶奶和她的信仰。书中秦奶奶原先做过妓女,受尽欺凌,只有小镇中的教士给予她救赎。秦奶奶一辈子没走出过花街,单凭着她的信仰和想象请人雕了一尊耶稣受难像——尽管这耶稣穿着解放鞋。书中的人没一个去过耶路撒冷,但耶路撒冷就是书中反复呼喊的“到世界去!”中指代的世界吧。

  犹太人魂牵梦绕的故土,耶稣受难之地,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处,亚伯拉罕三教圣地——耶路撒冷到底是怎样的一种神秘,或者说:

  Why Jerusalem?

  我是搓着手苦苦等到这套耶路撒冷三千年的。浦睿推出阅读耶路撒冷挑战后也是第一时间报了名,拿到书后才庆幸自己老早报了名——不然对于我这样的历史盲,单是读完耶路撒冷三千年估计也需要三千年。

  耶路撒冷三千年对于没有历史底子的人来说难度确实不小,以致于阅读这本书本身就近乎一场朝圣。这场朝圣路上,你会遇到错综复杂的人物,拗口生涩的人名地名,接近英文语法的长句从句,向耶路撒冷前进的每一步都在考验我的脑容量。

  做了二十多年的学生,面对如此厚重的历史,敬畏之心和激动之情并存。这本书如同一位铁面无情的向导,几乎不带感情色彩地讲述着一位又一位统治者的故事。这让我十分想念百家讲坛。话说回来,若能克服文字表面上的障碍,耶路撒冷三千年绝对是一位好向导。

  第一册讲述了大卫王建国定都耶路撒冷到耶稣诞生前一千年的历史。也基本上解答了我对颠沛流离的犹太民族的一些疑惑。

  世间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

  世间若有十分忧愁,九分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柔弱的,耶鲁撒冷是刚毅的,耶路撒冷是温情的母亲,耶路撒冷是无情的刑场。

  洗净圣城的油彩,耶路撒冷的历史之下是累累尸骨和血肉。有犹太人的,有巴比伦人的,也有罗马人的。耶路撒冷是天堂,是地狱,是信仰,是善的殿堂,是恶的客栈,是人性的熔炉。大卫王,所罗门,尼布甲尼撒,亚历山大大帝,凯撒王,大希律。耶路撒冷的统治者韭菜似的一茬一茬地来,一茬一茬地走。眼看圣殿起,眼看残垣断壁,唯有动荡与战乱长存。

  种族之争,信仰之争,政治之争,习俗之争。很难说诸多争端背后是历史的偶然,还是人性的必然。而耶路撒冷作为风暴的中心点注定难逃坎坷命运。

  耶路撒冷的历史前一千年的历史狼烟肆起,然而三千年腥风血雨才刚刚拉开序幕。

  (未完......)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四):耶路撒冷不再冷

  “中國不能失去山東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顧維鈞在巴黎和會上說過,写足以證明耶路撒冷在西方世界至高無上的地位,沒有任何一座城市能比拟和撼動。 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天堂的历史,也是地上的历史,是清楚的,也是模糊的。前期历史基本见于圣经,多是教徒为了宗教宣传目的修订编纂的,与事实真相有很大出入。 耶路撒冷在希伯来语中的意思是“和平之城”,几千年过去,耶路撒冷仍是世界最具争议的地区,是战争冲突的导火索。总结起来是各方为了政治利益,宗教信仰,文化冲突,经济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细究起来那就是太复杂了,有前尘往事的恩怨,也有今生今世的仇恨。 追溯到圣殿时期,前722年,亚述征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国。前597年,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轻的国王约雅斤和大多数贵族均被掳到巴比伦囚禁(史称巴比伦之囚)。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领并摧毁这座城市,城墙圣殿被焚。 前538年,巴比伦之囚50年后,波斯帝国居鲁士大帝灭亡巴比伦,允许犹太人回到犹太地重建耶路撒冷圣殿,圣殿重建工程在前516年(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圣殿被毁70年后完成。接着,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墙,使城市又恢复了繁荣。此后600年间,犹太地先后是波斯、希腊和罗马的一个省份,耶路撒冷则是犹太省的首府。在罗马统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进行统治。大希律王在位时扩建了圣殿。公元6年,犹太地直接归属罗马统治 。公元70年,一次反抗罗马的起义失败后,犹太人一直在反抗。到135年,罗马皇帝哈德良攻陷,在圣殿山上另建罗马神庙;将所有犹太人赶出巴勒斯坦,禁止犹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这些冰冷的年份数字和事件听起来亦真亦假,离我们很遥远,无法辨别是非,后人的历史记叙也掺杂很多因素变得扑朔迷离,不变的是耶路撒冷从来都是各方争取的地方,应了那句“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说到现代耶路撒冷,就离不开巴勒斯坦和以色列。1948年以色列建国,而巴勒斯坦不同意分治决议,五次中东战争爆发后,巴勒斯坦地区越来越小,建国问题困扰许久,不被世界上许多国家承认,法塔赫和哈马斯的内讧导致巴勒斯坦不团结,一直没有办法和以色列谈判获得相应的利益。我很佩服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和以色列的拉宾做的贡献,可惜都是意外而死,能提前推动和平进程的愿望破灭,现在的巴以冲突也是中东地区最大的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 我看到网上好多新闻,巴以冲突导致许许多多无辜群众被炸死,房子被炸毁,吃了上顿没下顿,小孩无辜可怜的眼神最令人心疼,他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明天,不惜一切逃亡,成为难民,却惨遭横祸意外而亡。“我们不是生活在和平的年代,而是生活在和平的国家”,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或许这些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到。 我们能做的就是冷静客观的对待这些事,不要做网络上的键盘侠,一边倒的抨击以色列或者巴勒斯坦。当我们遇到这些人,应该了解他们的历史文化,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尽可能的帮助他们。我们都遭受苦难,而我们已经结束,他们仍在继续。希望那里的人能早日幸福的生活,“耶路撒冷不再冰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五):耶路撒冷:一座神与神之子的圣城

  

见证历史

利纳莫曾感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丽,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地方;上帝给了世界十分哀愁,九分给了耶路撒冷,剩下的一分给了世界上的其他人。

  正如利纳莫所言,耶路撒冷集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大宗教于一身,是一座美丽与哀愁并存的圣城。

  这本书详细介绍了耶路撒冷三千年以来的历史,从大卫崛起到所罗门、巴比伦、波斯人、罗马人、希律家族,再到耶稣基督、拜占庭,再到默罕默德、法蒂玛、十字军、萨拉丁苏丹,再到马穆鲁克、苏莱曼、拿破仑、詹姆斯·芬恩、世界大战、六日战争以及21世纪新时期——囊括了每个时期的耶路撒冷,讲述了数百家族的兴衰,见证了多部经书的更迭。

  从神话到尘世,缺一不可,正如巴勒斯坦著名历史学家纳兹米·朱贝(Nazmi al-Jubeh)所言:在耶路撒冷,不要问我真相的历史,若拿走虚构的故事,耶路撒冷就一无所有了。

神之眷恋

  耶路撒冷是一座神眷恋的城市,是神之子难以忘怀的圣地。在经年累世的建立与毁灭与重建之后,她的神圣性有增无减,并以“和平之城”的名义、以三大宗教发源之地的名声存活着,尽管是天国与尘世并存的必争之地。正如前言里那句话:神圣不仅需要灵性与信仰,还需要传统与合法性。

  不熟悉耶路撒冷的历史,很难理解三大宗教的虔诚;不亲历耶路撒冷,很难体验她的美丽与哀愁。犹太教的圣殿山与哭墙、穆斯林的清真寺、基督徒的圣墓教堂和苦路等,都在一点点阐述着耶路撒冷的传奇之路,可谓是再多的语言、再多的形式形容她的瑰丽,都不为过。

  我曾仿写过一句话:世界上有两种美,一种是纯粹的自然之美,另一种是千疮百孔的交合之美。耶路撒冷就是后者,这种交合之美本身就流露出一种神圣的敬仰,然而也让人心疼的彻底。

tips:

  1. 相较于上一版(2015年民建社),较推荐这一版:

  ①新增了30多张彩插(尽管有些过于集中了),新增第54章21新世纪的3万字;

  ②一分为四,将犹太教、基督教、穆斯林三大宗教的历程分开论述,最后再扩展到近现代的“纷争”——这种便携的装帧、分述的设计,对于读者是个很nice的阅读体验。

  2. 一直以来,就听说中文简体版本的翻译(编辑)被诟病的问题,在翻阅了台版和两版简体之后,愈发确信这是个大问题,尤其是对于历史盲而言,更是个较大的体验(简体版与台版和英文版的对照,书评区有人贴了,就不赘述了,也可自行搜索电子版对照)。因此友情提示:如需详细了解耶路撒冷的三千年,建议一刷参照附录的族谱与地图、二刷时自备自画。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六):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三千年》过去,是过去的每一天,累积成我们的现在。 现在,是踏实过好当下,才让我们能够拥有未来。 未来,总是充满未知和想象,同时因为铭记住了过去,才让我们是我们自己。

  ――来自诗人夏奈(哈哈哈,是我自己凑不要脸自封的)

  我对于过去曾经发生的事情,历史也好,神话也好,一直都非常感兴趣,特别是对这些历史记载的事件发生的地区更是兴趣浓厚,城市有时候会因为这里曾经出现过的人,发生的事,变得愈加迷人,像是蒙上一层爱豆滤镜,怎么看都觉得看不够,在雾里看花的神秘感笼罩下,我翻开了它的面纱。

  耶路撒冷,名字很美,多读几遍,感觉还有些朗朗上口,它位于近东黎凡特地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与死海之间,被誉为三大一神宗教的圣城(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在历史上多次被人为破坏,也多次重新修建,既是世界瞩目,也是命运多舛的城市。

耶路撒冷

  我是无神论者,但是我尊重他人的信仰,也对别人的信仰充满了好奇,我更好奇这座城市是怎么从全世界那么多城市和地区里,在风雨飘摇的情况下,在那么多苦难和伤害之下,成为圣城的。这座城市背后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说耶路撒冷的历史,既是真相的历史,也是传说的历史。

《耶路撒冷三千年》

  这套书我阅读的时候,还有些压力,担心太厚了,我肯定分分钟弃坑,可是一旦沉浸其中,发现自己就像着了魔,跟着作者的文字,在这座满目疮痍又处处充满生机,矛盾和冲突不断,却又暗藏着某种奇异和谐的城市里东游西逛,在时间的长河里,看那些只存在历史课本里的人物,那些只存在于神话传说的故事里倘佯。

  就像作者所说,这是一部把耶路撒冷视作世界历史中心的历史,它并非想成为有关耶路撒冷方方面面的百科全书,也不是每座建筑物的旅游指南,更不是哪一类人的琐碎历史,它只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耶路撒冷发生的那些事,在这里家族的生活,用有趣的方式记录下来,没有政治意图,没有冲突与倾轧,给无神论者或者有神论者,讲一个关于耶路撒冷的历史故事。

  当她的面纱被揭开,当她的妆容被卸下,当她一丝不挂的站在我们面前,你会更喜欢这座城市,还是害怕她的真实?

  End。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七):无数条交汇的阅读线索

  书评摘要:小开本口袋书,设计装帧优秀,翻译水平在线,有大量专有名词,存在一定阅读门槛。与台版相比并无高下之分,推荐大家购买阅读习惯(横版)、购买渠道和价格更加友好的浦睿版。

  最近事情非常多,还是不自量力地加入了浦睿文化开展的“一周读完一册《耶路撒冷三千年》挑战赛!”这几天每天临睡前拿起小书翻看二十页左右,也算是终于看完第一册。

  先简单说一下对于这套全新增订版的感受,书籍选用了今年流行的小32开的口袋书设计,在手机越来越大的今天,这样的开本的确算是小巧精致,冬季即使放到大衣口袋里,压力也不大。书出版的必要信息都印在外封套上,外封套也和原著、旧版以及台版一致的封面,内封使用了草黄色略显粗糙的纸,很有历史感,这种极简的设计也非常得我的欢心。

大屏手机对比下的小巧书籍极简又富有历史感的内封

  这套书其实早就知道了,我16年读了七八本中东以色列相关的书(建了豆列附在最后),当时也计划加上此书,但在豆瓣上看到了不少吐槽这本书的翻译,就在纠结是入手台版,还是入手大陆版,亦或是直接去啃原版,后来就搁置了。这次参加活动读完第一册,同时也找来台版做了对比阅读,整体感觉两版书的翻译没有高下之分,只有一些翻译习惯的不同,浦睿版语言稍微书面化些,而台版稍微口语化些。其实两个版本整个风格非常像,有很多的长句,虽然没有时间去找原版对比,但基本可以猜测这种风格来自于原版。所以相比之下推荐大家购买价格和阅读习惯(横版)的浦睿版。被大家吐槽不太好读的原因大概是因为里面有很多地名、人名和宗教用语,对于零基础的读者的确不太友好,建议大家同时读一些圣经等相关的书籍。

被群友吐槽一段,做了个对比图

  对于以色列耶路撒冷,最早的关注来自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巴以和谈,拉宾和阿拉法特及相关新闻事件的报道是最开始的了解渠道,当时也买了一本红旗出版社《圣经故事》,书里精美的插图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诞生了三大宗教的耶稣撒冷也经常出现在各种书籍和电影中,16年前后读的那些与中东相关的书给我这次阅读准备了一下基础,前一段也读了以色列总理佩雷斯的自传《大梦无疆》,现在是时候以圣城耶路撒冷为中心更多地去了解这一地区的历史。最近阅读土摩托在《三联生活周刊》写的最新农业专题中,也看到了以色列人的身影,里面也提到了基布兹社区的发展,无数条阅读线索的交汇与分散才是阅读的乐趣。

  相关豆列: https://www.douban.com/doulist/121281189/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八):穿越耶路撒冷三千年

  对于耶路撒冷最初的影响来源于新闻报道中的中东战争,战火似乎从未停止过,但是却从来不知道为何冲突不断?为何耶路撒冷会成为人们角逐的焦点?随着年岁的增长,对历史的兴趣也是不断增加。在年初时,就计划读一本关于世界历史的书籍,机缘巧合,读到了这本《耶路撒冷三千年》。

  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版本纸质特别轻盈,出门的时候,塞进平时只装的下Kindle的包里,忙碌奔波的路上随手翻读,非常喜欢。如果纸质书都这么轻的话,估计Kindle就要压泡面盒了哈哈哈。言归正传,《耶路撒冷三千年》算是自主阅读中第一本世界历史型的书籍,虽然读来时不时的犯懵,需要停下来查看资料,但是读下来非常深刻,对耶路撒冷、对人类的历史和宗教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耶路撒冷是一个神的殿堂、两个名族的首都、三大宗教的圣地,它还是唯一一个拥有天堂和尘世两种存在纬度的城市——地上之城的绝美无双与天上之城的光辉荣耀相比,又显得那样微不足道。

  是的,耶路撒冷在很多宗教派别中都被认为是天堂的入口,是离上帝最近的地方。它作为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即有犹太教的哭墙和圣殿山、也有基督教的圣墓教堂和苦路、又有伊斯兰教的圆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可以说是人类文化的摇篮。

耶路撒冷是许多教派的共同家园,但每个教派都认为这座城市只属于自己;耶路撒冷是一座拥有许多名字的城市,但每个传统都如此偏执地排斥它者,仅仅尊崇自己的称谓。

  所以各个宗教对于这座圣城总是想占为己有,因此战火在这座圣城已经成了常态,现在耶路撒冷即是以色列的首都,也是巴勒斯坦的首都。《耶路撒冷三千年》一书,分成了四册,从大卫、耶稣、十字军和阿以冲突四个时期呈现耶路撒冷一路走来的历史,告诉我们缘何耶路撒冷是人们争相追逐的家园。

耶路撒冷的位置(图片来源于百度)

  耶路撒冷在地理位置上位于犹大山地,介于地中海和死海之间,也同样是欧洲、非洲和亚洲的交界。因此耶路撒冷就成了欧亚非帝国征战的沙场,一次又一次的遭遇攻城、屠杀、摧毁和重建。

  据说,亚伯拉罕、大卫、耶稣和默罕默德这些先知和长老都曾在耶路撒冷的石头上驻足。在人们为欲望连年征战时,在苦难中,摩西创立了犹太教,并且在所罗门时期,所罗门花费了七年时间建造了圣殿,于是耶路撒冷成了犹太教最神圣的地方,随后耶路撒冷又经历罗波安、约西亚、居鲁士大帝、亚历山大帝、西门大帝、庞培、凯撒、希律大帝等人之手,在这些战争中被摧毁重建再摧毁,其中的故事读来有一种读《东国列国志》的感觉,王子争权,王后为弟弟谋取权利等等,果然不管在哪个地方,历史是有共性的。(另外粗旷的战争也有一种《权力的游戏》的感觉哈哈哈,来自权游迷的错觉)

  基督教是从犹太教中衍生出来的一个宗教,但是犹太教否认基督教。当时罗马帝国控制着耶路撒冷,基督教日益壮大,犹太教为了打压基督教,向当局反应基督教的传播,因此耶稣被钉在了十字架上,所以耶路撒冷是作为基督教中耶稣的受难地,也是复活地被尊崇为圣城。基督教徒认为是犹太教告密导致耶稣被钉上了十字架,所以犹太教和基督教水火不容(最后的晚餐和二战时期犹太人遭遇迫害的原因)。

  耶路撒冷是伊斯兰教的第三大圣地,它是默罕默德夜行登霄之地(伊斯兰教徒相信穆罕默德在一个夜里奇迹般地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圣殿山,升到天堂,会见早先的先知们),而且伊斯兰教徒认为默罕默德和大卫、摩西、耶稣一样都是先知,但是默罕默德是一位超越了之前所有先知的最后一位先知。冲突点就油然而生了。

  所以在耶路撒冷这一块处于欧亚非交界处的地方,成了三大宗教的圣地,而且每个教派都只尊崇自己的教派,并且排斥其他教派的存在,因而耶路撒冷成了各大教派争夺的圣地,都想将圣城据为己有,所以耶路撒冷冲突不停、战火不断。

  而在《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中,作者详细的将每个历史事件客观呈现,接近一千页的文字记述耶路撒冷三千年的历史,追溯事件的真相和源头。对于一个历史不怎么好的理科生而言,读来真的是如同推开了一扇历史的门,有一种穿越耶路撒冷三千年的震撼。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九):命运多舛的千年历史,让人为之震撼

  当你喜欢一个地方之时,总是不由自主的去了解关于它的点点滴滴;在这个地方,总是有那么多的不为人所知在等着更多的人探索,在此番探索之中,惊喜、惊讶、敬畏等一系列的感触涌至心上。

  而,现在我所了解的这个城市,被世人评价极高。

  在《塔木德》中,有这样的一段话用作于评价这个城市:

“世界上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没见过耶路撒冷之辉煌的人,终其一生也见不到一个合意的城市,没见过圣殿全貌的人,终其一生也看不到一座辉煌的建筑。”

  它,就是那座被称之为“天主教之都”的城——耶路撒冷。身为三大教的圣城,这个城市总是聚集了众多教徒以及一直对其向往来一览圣城辉煌之人,那样的一座城,一砖一瓦似乎都有着不一样的故事。

曾经铸就如今

  说起耶路撒冷,我能想到的第一个标签便是:命运多舛。

  在千年的历史之中,作为世界的中心,耶路撒冷这座城成了许多国家,许多派别的必争之地,似乎拿下了这座城,才是真正的站在了世界的顶端一般,从而在这座城之中,每一处都曾经历着,见证着。在《创世纪》之中写到,耶路的意思是"基石"或者"城市",撒冷为和平,因此耶路撒冷又有"和平之城"之称,然而这纷纷扰扰的圣城之争却与它的名字相悖。

  正所谓曾经铸就如今,在这座城之中,经历了太多的改朝换代,拥有过太多的主人,每一任都能够让世人为之颤动;在《耶路撒冷三千年》中,这样写道:‘战争是这样开始的:罗马总督的贪婪无能使罗马的犹太盟友,即犹地亚的贵族们与有群众基础的宗教叛军结盟。.叛乱者中有信教的犹太人,也有投机钻营的土匪,两者都想利用皇帝尼禄的倒台和自杀后的混乱局面,将罗马人驱逐出去,建立以圣殿为中心的独立的犹太国家。’

  曾经的历史或许总是那么的让人感到悲痛,战争固然不是益事,没有人喜欢在炮火纷飞的年代去生存,在那时却是不能避免的,大抵是因为都想对这座城标记上一个标签,那就是:归我所有。一波又一波的战争使耶路撒冷这座城面目全非,然而也正是如此,有了毁灭之后便有了重建,一次、一次、又一次使得如今的耶路撒冷依旧是那么的令人敬仰与向往。

《耶路撒冷三千年》——探耶路撒冷不如从此开始

  很惭愧的是,在拿到这套书的一周以内,我读的并不算多,大概称得上此套书的一小部分吧。在此之前,我从未深入的或是具体的去翻看过关于耶路撒冷的种种,仅仅只是在我的认知之中有这样的一个城市名存在,当然这也可能是跟家里人有关吧;我的奶奶是一个基督教的信徒,从小我接受的便是有关基督教的熏陶,被带着去听讲圣经、祷告,甚至是看一个个的信徒接受洗礼;在那时的经历下,我便知道原来有个地方叫做耶路撒冷。

  在这次非常特别的情况下,能够有幸观览只属于耶路撒冷相关的《耶路撒冷三千年》,内心是雀跃的,在阅读之时,也是激动无比,总觉得像打开了新世界大门一般。

  这套书对于一个初次了解耶路撒冷历史的读者来说,应该是相当的适合,就跟了解明朝去看那套大块头《明朝那些事儿》是一个道理,并且这套书读起来,改变了我对历史类记载书籍的看法,并非那么的沉重,反而看起来更加的舒服,更加的有意思。

  同时,这套书的装帧非常适合工作党,上学党,只需要将自己在阅读的那本揣在大衣的口袋里、包包的小角落之中,关上门就可以走了;在上学上班途中,坐上地铁、公交之时,从包里拿出它,无疑不是路上打发自己无聊的一个好的选择。不仅给自己找到了事情做,还在这段时间里,了解到了更多一点的耶路撒冷。

  所以呀,了解耶路撒冷不如从此开始。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十):白话耶路撒冷——那个男人诞生以前

  本文内容粗暴简单——大白话讲耶路撒冷公元前一千年左右的历史,谁都看得懂的那种。送给我的朋友小萌,不保证严谨,不过希望你看得开心。

  耶路撒冷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三教圣地,圣城中的圣城。今天的耶路撒冷面积有126平方公里,什么概念呢?大概是两个江岸区那么大,如果城市是个规则的正方形,对角线大概就地铁二号线从佛祖岭坐到宝通寺那么远。

  耶路撒冷三千年这本书第一册讲耶稣诞生前的一千年的故事。相信很多朋友都对神秘的犹太民族神很感兴趣,捋完这一千年的故事相信大家就能明白为什么说犹太民族是一个流浪的民族。

  一千多年以前出现了一个信仰上帝耶和华的民族,他们称自己为以色列人(约等于犹太人)。当时世界的老大哥是埃及,以色列人少好欺负,被埃及人带到埃及当奴隶。直到先知摩西在上帝的帮助下带领以色列人克服重重困难逃出埃及,也就是出埃及记。逃出埃及后上帝和摩西谈条件,说只要你们遵守我定下的十诫并信奉我,我就保佑你们,还把迦南那地方送给你们当家园,迦南的耶路撒冷就是你们的应许之地,要啥有啥,怎么样?这么好的事摩西当然答应了。找两块石板把十诫刻上去,就算是签了合同了。这两块石板就是十诫石板,犹太人的圣物。

  签完合同就向着神给的家园前进吧,应许之地诶,多诱人。但是这般以色列人日子刚好过一点儿就开始瞎抱怨,一路上抱怨连天的,搞得上帝很不爽。于是上帝说让你们瞎抱怨,你们这群跟摩西一起跑出来的全都到不了耶路撒冷,哼!

  于是包括摩西在内,这群人在路上走啊走啊真没一个能到神许诺的家园。就算看得见也到不了。不过天无绝人之路,上帝做神留一线,还是给了以色列人一条活路。你们到不了耶路撒冷,但没说你们的后代不能到耶路撒冷啊。

  于是摩西的儿子约书亚带领犹太人成功抵达迦南,但此时的迦南早已有人居住,约书亚处理的方法也很简单——打仗。谁不服打谁,这地盘我要定了。当然了,其他人也不是吃素的,何况当时的耶路撒冷旁边还有虎视眈眈的埃及啊,赫梯啊,希腊啊。强敌环伺,以色列人刚站稳了脚跟就得面对这个进攻那个围城的,直到一位传奇国王大卫王诞生。以色列人面对强敌非利士人的进攻一筹莫展,而且对方阵营还有两米巨人歌利亚这种开了挂的存在。这时候英雄少年大卫王出战,上来就说我要打十个,啊不对,我要单挑你们的坦克巨人歌利亚。带着主角光环的大卫王用一把弹弓轻取歌利亚项上人头,一战成名。经历一番波折,大卫王成为以色列国王,团结了以色列和犹太各部落,并定都耶路撒冷,算是过了几天太平日子。

  大卫王死后,他的儿子所罗门王上位。所罗门的宝藏都听说过吧?这位国王是青史留名的有钱。那么问题来了,有钱了干啥呢——娶媳妇儿!盖房子!于是这位大佬娶了一千多个老婆,还斥巨资修建了圣殿,也就是大名鼎鼎的第一圣殿。从此,耶路撒冷正式成为神在人世间的居所。

  所罗门死后,以色列爆发内战,分裂成犹太王国和以色列王国。本来就没多大地方,还搞内战,还分裂,后果可想而知。整个王国被各方强敌按在地上打,恶霸来了一个又一个。

  如何摆脱一个恶霸的控制?答案是等它被另一个更强大的恶霸干掉。

  在被亚述人统治了N多年之后,崛起的新巴比伦王国一举灭了亚述,以色列落入了尼布甲尼撒二世的手心。这位能打的君王喜欢干啥呢?给我打下这座城,然后烧了它!看到这儿明白了吧,感情这位爷是个天生的暴君。他爱打仗,打仗使他快乐,耶路撒冷在劫难逃。在围城一年半后,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耶路撒冷,杀红了眼的巴比伦人血洗城市,虐杀百姓,一把火烧了圣殿。烧的烧杀的杀,活下来的有利用价值的贵族和工匠全被抓去巴比伦,史称巴比伦之囚。第一圣殿被毁,以色列人经历了第一场大浩劫。

  这种劫难反而让幸存下来的以色列人更加团结。他们遵守同样的文化,同样的生活习惯,把苦难编纂成诗歌,攥写自己的历史——也就是圣经旧约。圣经分为新约和旧约,耶稣出现之前的是旧约,耶稣出现后是新约。现在还离得很远,暂时不用管。最重要的是,他们有了统一的名称——犹太人。

  风水轮流转,波斯军队很快干掉了巴比伦。这次犹太人走了大运,波斯的老大居鲁士将被囚禁在巴比伦的犹太人送回耶路撒冷,并让他们重建圣殿,史称第二圣殿(规模较小,跟第一圣殿相比有点儿寒碜).

  波斯也没得意太久,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打来咯。亚历山大大帝死后又开始打仗打仗打仗,夺权夺权夺权。可怜的耶路撒冷在风雨中飘摇,到最后也想开了。来吧来吧,来一个算一个,不就是低头认个大哥嘛,弱小也要求生存的嘛,有啥子办法。耶路撒冷的大哥换了一茬又一茬,大哥有好有坏全看运气,好的时候给你自由,不好的时候说屠城就屠城说杀人就杀人(主要在影射安条克四世)。这两百多年历史非常复杂,总的来说,那种环境下犹太人都能活下来,谁看了不说一句牛逼。

  接着,恺撒大帝闪亮登场,打遍天下无敌手。在他五十二岁时,著名的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为了夺取埃及王位跟恺撒好上了。两位强强联手称霸天下。犹太人当然要抱上这位大腿,于是安提帕特找到恺撒当靠山,成为犹太王国的老大。安提帕特这人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个出名的儿子希律,也就是后来的希律王。

  恺撒被暗杀后又是一场大乱斗,最终恺撒的侄子屋大维和传奇将军安东尼瓜分了恺撒庞大的罗马帝国。靠山倒台后,埃及艳后和安东尼在一起了,依旧是强强联手谁看了不说厉害厉害。不过希律一家就没那么好运了,恺撒死后不久,希律王的爹就被政治对手毒杀。希律和哥哥掌权不久后,哥哥被杀,希律不得已带着亲信逃出耶路撒冷,投奔安东尼。

  希律的爹早年提拔过安东尼,算是有恩于他。希律一去就帮安东尼打下一场胜仗,安东尼觉得这小伙子残酷无情可真是个当国王的好苗子,于是和好基友屋大维一起扶持他为犹太国王。希律找好靠山立马带着借来的罗马人杀回耶路撒冷,一寸一寸打回自己的王国。

  此时的希律也不过三十六岁。暂停,让我们来看看这位希律王的前半生。希律其实是一名混血儿,各种意义上的:父亲是信犹太教的希腊仔(原文是以土买),母亲是阿拉伯人,全家跟着罗马大哥混。因此,希律可以说是罗马希腊犹太的混血儿——就文化而言是希腊人,就宗教而言是犹太人,就身份而言是罗马人。然而在犹太人眼里,希律就血统而言是杂种,就立场而言是罗马的走狗,犹太人从未真正接纳过希律。希律也不是好惹的,十五岁时父亲成为犹太总督,希律顺势统领加利利(耶稣的故乡哦)——一上任就追杀了一群极端虔诚的犹太人。不久,父亲被毒杀,兄长死在眼前,希律狼狈逃出自己的国土。生存成了少年心中唯一的信条,活下去,不择手段地活下去,哪怕血浪滔天。

  偏执又残酷的信条让希律成功活了下来,但在权力怒海中纵横捭阖的人注定得不到小桥流水式的平静——希律的亲人对权力的偏执并不亚于希律本人,这导致了希律的一生与温情有缘无份。

  回到历史进程,不久后屋大维和安东尼闹掰并向埃及宣战,埃及女王和安东尼战败后双双自杀。希律转而投靠屋大维,并成为屋大维最好的朋友之一。要当好这个傀儡国王也得有点本事,安东尼屋大维甚至埃及艳后都是很喜欢希律的。

  在希律残酷的绝对统治下,犹太王国安生了好几十年。希律拆掉了寒碜的第二圣殿,在原址上重建了堪称奇迹的新圣殿。

  现在,希律的声望达到了顶点,能威胁到他统治的只有预言中“将统治以色列”的那个新生儿——耶稣。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耶路撒冷三千年(全新增订版)》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