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是一本由饶雪漫著作,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的264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2019-11-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精选点评:
●讲真有一点骗钱的成分,算了……
●无聊的电影的背后,一定也很无聊
●花两个晚上认真的看完了这本书,上周最大的收获不是有幸看了首映,而是首映的时候拿到了这本书…入行久了幕后的故事对于我们来说有一种无形的魅力,而这本书正是记录了拍摄过程中珍贵的点点滴滴…每一部用心的影片都倾注了太多心血,无论市场反馈如何,其实都值得拥有这么温暖的一本回忆…
●看了书才知道电影原本有3个小时,上映的版本删掉了03年那条线。看了小说才发现那条线删得挺好,要不然有点毁三观。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读后感(一):一部剧,一段穿越时空的追梦之旅
01.一部剧,亦是一段情怀
听到“大约在冬季”这句话,嘴里会不由自主哼唱起那段记忆深处的歌词“轻轻地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你问我何时归故里,我也轻声地问自己,不是在此时,不知在何时,我想大约会是在冬季......”
这段歌词来自齐秦的歌曲《大约在冬季》,那时的齐秦被誉为来自北方的狼,那时的我还很年轻,那时的同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喜欢哼唱这首歌。仿佛这就是一种时髦,又仿佛这歌词能够诠释自己的内心。
只是,随着年龄的慢慢增长,直到此刻,而立之年,再度咀嚼这句歌词里的意思,内心里又多了几分感触与惆怅。甚至摇头轻笑那时的年少轻狂,分明是个什么也不懂的小屁孩,却非得将歌词挂嘴边,伪装出另类的“沧桑”。真正是应了那句:初听不识曲中意,再听已是曲中人。
在《大约在冬季电影全纪录》一书中,可以看到很多听过齐秦这首《大约在冬季》的70后抒发出的对逝去过往的追忆,一段青葱岁月,一段爱与被爱的懵懂幸福,一段过往生活中记忆犹新的片段......一段去而不返的情怀。就如齐秦在书中写的,在电影里收获爱,感受到正在爱和曾经被爱的幸福。
02.一本书,诠释一部电影的制作过程
一首经典老歌,在饶雪漫的巧手之下,变成了一本书,一部剧,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当得知这一消息后,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去看了这部电影,没有失望,有的只是满满的感动与惆怅。电影讲述了一对在齐秦演唱会上相识,却最终未能走到一起的两个人之间的爱与错过。整部剧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揭开两代人的成长经历与感情故事,从演唱会开始,至演唱会结束,跨度从1991年到2019年。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纪录》是由“文字女巫”之称的姚雪漫著,《大约在冬季》电影摄制组编写的一部集台前台后人员心声的一本书。不仅有编剧饶雪漫、ip缔造者齐秦的心情寄语,有马思纯、霍建华、魏大勋、张瑶、文淇、林柏宏,侯佩岑七大主演的心声。
缔造者言中讲述了饶雪漫与齐秦的一段缘分,也正是这段缘分,《大约在冬季》由一首歌变成了电影剧本的初稿,进而变成了一部电影,将一首歌赋予了新的内涵和意义。
创作者言中,主要介绍了电影主线的确定以及各种人事的寻找和选择,以及幕后人员在电影拍摄过程中的感触和喜怒哀乐。譬如时间跨度近三十年,人们的装扮,以及审美,甚至街道上行人背景等等,都是需要考虑并真实表现出来的东西。
表演者言则是各位表演者就自己所饰演的角色,有感而发的心声。或是对人物内心的一段剖白,或是对某一场景的记忆,又或是对某一句话的深刻领悟......而这些来自演员本身的深层理解,亦是我们进一步理解对电影所要表达的东西的一扇窗。
除此之外,书中还记录了镜头之外的片场记,这些就像有些电视剧的花絮一般,将台后一些值得记录的东西呈现在我们眼前。
一本书,记录了电影历时四年,从筹备、剧本制作、拍摄、后期制作中不为人知的过程。书中还有125p未曾曝光的剧照、电影海报以及现场的片场日记。图文结合,翔实地记录了电影的制作过程。
03.那些触动心灵的台词,何尝不是经过岁月打磨后的人生感悟
“我曾经相信他会是我的来日方长,但是突然之间他却变成了我的大梦一场。”
这是安然的心底之言,又何尝不是说出了大部分向生活妥协,选择将对方尘封之人的心底之言有时候嘴上的不放弃,终究敌不过一次一次错过后的物是人非,放弃似乎就成了无可奈何的必然。就如齐啸,最终还是选择了家庭,放弃了安然。
就像安然的饰演者马思纯说的,每个人的一生中都会遇到一个人是她的死结,不管她有多清醒。对于安然来说,齐啸就是这样一个死结。也许她不是他的第一顺位,但是她总是会“栽”在他的爱里。
在剧中还有很多触动心灵的台词,比如,“这世上所有的死别,都好过生离。”再比如,“别离是常态,相聚是奢华。”等等。每一句都是剧中角色在经历岁月打磨后的人生感悟,亦是引发观者共鸣的那个点。
除此之外,在《大约在冬季电影全纪录》一书中,还有很多暖心的剧场小故事,比如马思纯的生日当天,有着不同人精心准备的三场生日祝福。比如一比一复刻齐秦的“1991狂飙演唱会”,铁粉秦川的用心,还有“虹”乐队的老故事。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纪录》记录了一首歌到一部电影的诞生,IP缔造者齐秦的感受,编剧饶雪漫穿越时空的追梦之旅,剧中人的心灵剖析,主创人员的采访实录,无论是哪一篇,都是了解这部电影不可多得的一扇窗。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读后感(二):《大约在冬季》:这是一首歌、一本书,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1987年,齐秦为了表达对王祖贤的思念之情,仅用15分钟,就写下了这首为她量身定做的歌曲《大约在冬季》。
这首有感而作的歌曲,是齐秦的代表作之一,也为他赢得了各种奖项。1989年,张国荣还将这首歌请郑国江重新填词,改编为粤语版的歌曲《别话》。
我记得当时这首歌,会在各大电台播放,大街小巷也时不时会飘出这首歌的旋律,可见大家对这首歌的喜爱程度之甚。
年轻时的齐秦与王祖贤歌曲受到欢迎自不必多讲,书和电影则是源于资深歌迷对于齐秦深深的喜爱。
这位资深歌迷,是身体力行地将齐秦的歌曲,延伸为同名小说和电影的厉害人物,——她就是著名作家、编剧饶雪漫。
我手上有这本《大约在冬季电影全纪录》,这本书记录了大到演员、导演、编剧,小到幕后群众演员的感想与心声。
马思纯,如她的名字一样,是一个纯纯的、可爱的女孩。
知道这个演员,其实是在芒果台的《我是大侦探》节目,里边的她是本色表现,活泼爱笑,是一个小女生的感觉。电影中,她要扮演从19岁到50岁的小安。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她已经是金马奖的获奖者了,演技十分了得。
霍建华,看过他的《海豚湾恋人》和《如懿传》, 给人的感觉是一个儒雅严肃的人。
这次,霍建华扮演男主角齐啸,和马思纯是第二次演对手戏。霍建华演绎的齐啸,精致而细腻,对齐啸这个心思复杂的台湾男人的理解,用他的表达方式重复表现出来。复杂的内心戏,对于年龄渐长的霍建华,应该是驾驭得不错的。
电影《大约在冬季》中的男女主角霍建华和马思纯魏大勋,见过他在芒果台《明星大侦探》《密室大逃脱》的综艺节目本色出演,是个爱笑而又搞怪的大男孩,一对酒窝十分可爱。
在《大约在冬季》中,魏大勋扮演的于枫,也是个很温暖的“红薯男”。虽然于枫少言寡语,却一直相伴在安然身边,无条件地对她好。在书中,我看到了魏大勋对角色的理解与感想,我觉得魏大勋虽然表面上爱搞笑,但是内心还是很有深度和内涵的。
可能出于猎奇的心里,我对这本记录幕后故事和采访的纪实书籍更感兴趣。
书中呈现出的,是不同工种的台前幕后人员的付出,这种付出除了细节上的打磨,更包括他们在克服困难时的竭尽全力。
比如:对于跨度30多年的演员造型,造型师对于服装等道具都尽量精益求精。对于群演路人的手套、围巾等也尽量还原出当时的时代感。
电影《大约在冬季》的摄影师邓璐再比如:
特效团队在齐秦替身脸上贴上了跟踪点,方便后期反求出摄像机运动轨迹和替身脸部的运动轨迹。还原年轻时的齐秦,难得相当大,这些都需要精确的计算和后期渲染。总之,从书中,我看到了工作人员的谦逊、合作精神、敬业态度。除了这些,还有小哥齐秦亲自现身演唱的歌曲和饶雪漫的编剧功力的加持,我想这部电影不会太差。
我想,除了演职人员,最幸福人的应该是饶雪漫吧,她为了自己的偶像齐秦,写了一本书、编了一部电影,可以说真正圆了一个追星梦吧。
喜欢书中的一句话:“在不经意中抵达,在不情愿时出发,在即将老去时大彻大悟。这就是人生”。我想,这也是这部电影传达给我们的感悟吧。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读后感(三):一扇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的天窗
11月15日,《大约在冬季》在各大院线上映,上映前期,制作方采取了很多营销手段,其中之一就是在电影上映前一周,摄制组与编剧饶雪漫一起编著并出版了《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这本书,用以记录和展示电影制作的心路历程以及各个细节。但这本书的价值却不仅仅于此,它不但是对于这部电影本身的注解,更是为许多读者与观众开启了一扇理解和欣赏影视作品的天窗。 一、电影的台前与幕后 以往在欣赏一部电影作品时,我们时常习惯于用情节、节奏、演员的演技等浮于表面的因素来评价电影的好坏。比如对于这部电影来说,百分之六七十的差评大多都来自演技尴尬,剧情烂俗等。但其实从整个电影的制作角度来看,决定一部电影质量的因素,远远不止这两三个。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这本书中一共涵盖了四个部分,可以用来概括电影制作的四个主要决定方面,通读以后就会发现,其实这部电影有很多可看之处。 其一缔造者言。这一部分,书中主要收录了与电影起源相关的人物序言,记载了电影的“缘起”。即歌曲的创作者齐秦以及剧本的创作者饶雪漫之间的一段缘分。透过两个人序言中的文字,这本书向读者及观众缓缓揭示了电影制作的背景故事,讲述了这段电影的起源。《大约在冬季》可以说是一部情怀电影,而作为这样的情怀类电影来说,这段“缘起”的解读为电影本身奠定了必不可少的情感基础。 其二创造者言。这一部分可以说是理解电影制作的核心内容。一个电影从萌生想法到落地,中间需要经历很多个步骤,如编剧的剧本、导演的统筹、监制制片,以及摄影、声音、造型、音乐、剪辑等等过程。这本书通过参与影片制作的工作人员的全视角,为我们揭示了电影制作的全过程。 其三表演者言。这一部分就是典型的台前部分,是我们最容易看到也最时常进行评判的部分,每个演员演技如何,他们如何解读人物诠释人物,使人物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荧屏之上,这些都能够透过他们的心路历程得以展现。 其四片场日记。对于演员来说,每一次拍摄除了是工作,同时也是生活。在为期几个月甚至更久的拍摄周期中,他们彼此之间如何相处,如何克服种种难关,整个拍摄过程中,那些不会留于屏幕却会留于心底的瞬间,都被记录在了这里。 这四个部分揉捏在一起,为我们展现了电影从“初生”到“落地”的全过程,从台前演绎到幕后,呈现了更多可以用来欣赏电影的独特视角,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把握电影中一个个值得赞叹的细节。 二、最司空见惯也最易被忽略的声音元素 在观看一部电影时,我们的注意力时常聚焦在演员的演技以及情节本身,很少会注意到那些隐匿在幕后的司空见惯的声音。比如一些环境音、节奏音等等,但它却是营造影片真实感与代入感的重要元素。 近年来文艺片逐渐取代商业电影,电影中原本的情节性、戏剧性被弱化,取而代之的是声音与图像的冲击力。声音正在成为一个越来越重要的电影元素,也是我们欣赏这类作品的一个重要角度。 《大约在冬季》就是一部具有一定文艺特性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声音指导名为李丹枫。作为一个时常被忽略的“幕后英雄”来说,这个名字可能鲜少有人知道,但接下来这些电影的名字对于很多人来说应该都并不陌生,那就是《爆裂无声》、《地球最后的夜晚》、《白日焰火》。他是这些作品的声音指导,也是金马奖最佳音效获得者。 仔细观看《大约在冬季》这部影片就会发现,这是一个跨越近30年的故事,从1991年到2019年,在这时间的跨度前后,影片中的声音元素与声音质感是有所差别的。 时间上的跨度对于声音制作来说是一项挑战,在近三十年的时代变迁中,社会的变化是巨大的,从车马很慢到车水马龙,这也就决定了我们所感受到的声音质感、强度、密度都是不同的。如何站在今天去复刻30年前的声音空间,营造出一种时代感,正是李丹枫工作的重心。 好在他很好地完成了这项工作,他在影片中加入了很多30年前的声音元素,如大喇叭等,同时尽量规避了很多30年后的声音元素的干扰,比如嘈杂的环境,然后对这些声音进行润色处理,最终为我们呈现出了一种穿越时空的声音体验。 用声音来铺陈环境,营造年代感,只是声音指导中时常运用的一个方面,如何用声音讲故事,也是近年来的作品中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最近一段时间播出的电影《南方车站的聚会》正是一部用声音来讲故事的电影。在这部影片中,音效的有无、强弱、净化与嘈杂,都成为了推动情节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在人物的相互追逐之间用大而紧凑的声音营造出一种紧张的氛围,使观众产生很强的代入感。可以说这种声音的运用,大大加强了故事的表现张力,在情节展现中,省去了很多不必要的解释和铺陈。这种手段也是很多走文艺风格路线的电影中时常用到的。是观众时常会忽略,但却十分重要的电影元素之一。 三、情怀往往藏在不经意的细节里 《大约在冬季》是一部情怀电影。它不仅对于齐秦来说是情怀,对于饶雪漫来说是情怀,对于许多八九十年代听着这首歌长大的观众来说,也同样是一种情怀。它承载着歌手与编剧的私人记忆,也承载了一代人对于年代与生活的记忆。而这正是很多观众奔向这部电影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样一部情怀电影,总会有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被整个团队投入了大量的感情。在这部电影中,这个细节就是复刻齐秦那场“1991年狂飙演唱会”。 电影是从91年演唱会的一场相遇开始,想要使这场相遇显得更加真实,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之情,就需要一比一还原那场演唱会的全景。 时间退回到30年前。北京工人体育馆前熙熙攘攘,黑压压地聚集着一大片粉丝,齐秦作为当时流行乐坛的顶级巨星,带着他的“虹”乐队,开启了一场音乐的狂飙。那是一场十分成功的演出,在华语乐坛演唱会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然而30年后,当初的虹乐队已不复昨日,齐秦也不再是30年前的齐秦,舞台也不再是30年前的舞台,制作团队该如何克服这样的时间跨度,去穿越时空演绎一场“演唱会的轮回”,将观众代入到那个年代,那个场景中,这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为了对得起这份情怀,他们一直没有放弃。 在整个筹备过程中,他们先是与当年的舞台场地协商,然后着手进行还原式布景。搜集了大量当年的舞台资料,去寻觅与30年前的齐秦相似的演员。最后他们利用特殊的化妆方案,在连续奋战多个夜晚之后,终于创造了镜头前的奇迹。 只可惜,如今坐在电影院里的观众,大多是30岁左右的年轻人,他们中鲜少有人亲身经历过30年前的那场震撼。但如若在网上寻找过资料,就会发现这场复刻之后所呈现出来的那些“惊人的相似”。这是整个电影团队为观众精心奉上的一次情怀和一场感动。这一细节被很多观众忽略,也让很多观众落泪。 每部电影有每部电影值得欣赏的部分,对于《大约在冬季》这部电影来说,它可能确实没能做得足够好,没能得到大多数观众的认可。但它仍旧赢得了一群人的掌声,而这些人,想必也从中看到了它的不同之处。在这功劳中,相信会有《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这本书的一份。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读后感(四):关于《大约在冬季》幕后的故事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世人都知道每一个好的作品的背后必定会付出很多汗水,只是未亲身经历也不会有太多的感触。不少影视剧的结尾都会有拍摄时的花絮,之前看的时候,都会注重那些有笑点的地方,直到看过《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才真正体会到整个摄制组的艰辛。
素有“文字女巫”之称的饶雪漫曾说过——你只有去做一件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你才有机会变得跟以前不一样。她也一直是这样做的,雪漫十四岁便开始写作,已有六十余部作品,是当之无愧的青春文学领军人物,其作品多次登上全国畅销书榜。饶雪漫的文学作品代表作有《左耳》《沙漏》《离歌》《雀斑》《那些女生该懂的事》等,电影作品代表作有《左耳》《秘果》《大约在冬季》等。
《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是记录了《大约在冬季》在4年时间里,从开始的筹备到剧本的制作、拍摄以及后期制作中整个制作组付出的艰辛,与《大约在冬季》这部电影有关的很多幕后故事,都将在书中体现出来。
小时候有喜欢的歌曲,总会第一时间将歌词抄到小本本上,并贴上相应人物的贴纸,画上一些花边点缀后珍藏起来;遇到喜欢的歌手也会背下歌词,即使是五音不全的我也会时不时偷偷哼上几句,相信这些经历都镌刻在七零后、八零后都大脑中吧。
与小时候的我们不一样的是,饶雪漫为了得到偶像齐秦的签名照,会书写数万字长信到唱片公司,也能够为了听一场偶像的演唱会,逃掉重要的英语期末考试,如此疯狂的举动胆小的我是万万不敢想象的。然而如此疯狂的饶雪漫在成名后却胆怯了,错过了无数次能见到偶像的机会,其中不乏阴差阳错的错过,当然也有雪漫故意而为之。
直到因为某个项目两人面对面而坐时,雪漫终于将自己对齐秦的喜爱之情表达出来。面对雪漫的“表白”,齐秦则显得平静了很多,也许是齐秦习惯了粉丝的疯狂吧。
齐秦在写《大约在冬季》时,女朋友王祖贤常年在香港拍戏,因为各自的事业两人长期分居两地。聚少离多的爱情总会引发很多感慨,虽然经常电话联系,却无法阻止思念之情。齐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有感而发写了这首歌曲,然而将一首歌曲改编成电影并非小工程,多少都会让人有些担心,虽然在这之前也有很多歌曲被改编成电影。
直到饶雪漫将电影剧本的初稿写好,并扩充成一部小说,诉说着两个不同年代的人,用各自不同的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时,齐秦的心才踏实下来。
本就追星的饶雪漫在遇到曾今追捧的明星并与之合作,也算是了确了儿时的梦想。一向大大咧咧的雪漫,总是会冒出无数想法,齐哥却是很慎重的决定着每一个细节,如此不同性格的两人在一起合作也算是奇迹吧。虽然四年时间有些漫长,毕竟让一首歌、一本书、一部电影有了同一个名字——《大约在冬季》。虽然艰辛,但任何一件事情想要成功,必需跨出第一步并着手去做。
想做好一件事,靠一个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背后必须有一个好的团队支撑,饶雪漫是如何选择《大约在冬季》的组员的呢?
在拟好大纲后的雪漫找到了曾今拍摄《左耳》时,鼓励过自己的监制黄志明老师,黄老师听完雪漫有关《大约在冬季》的大纲与构想后,仅沉思了一会便说道“或许我可以作这部剧的监制。”对于很少主动做没有把握的事情的黄老师来说,这句话可以说是铁板钉钉的事情了,当然也雪漫很是兴奋的。
在敲定监制后也曾见过多名导演,却总感觉不是心里自己想要的那位,遇到王维明导演是缘于小哥的第一位经纪人夏春涌先生。为了给夏先生面子王导同意见雪漫一面,未曾想王导对这个故事感兴趣,于是便有了在飞机上看到剧本某个桥段落泪的插曲,而这个被王导发现,却没多少人注意的细节,最终成为电影中的彩蛋,可见王导的眼光毒辣之处。
《大约在冬季》中的演员,第一个定下的是安然的饰演者马思纯,因为对马思纯的熟悉。在完成剧本后雪漫选择第一个送给她看,在看完剧本后纯纯很干脆的对雪漫说:姐,我要来演。
自此女主安然的饰演者轻松的定下了,男主却始终无法敲定,甚至在敲定开拍日期后,男主依然迟迟无法浮出水面,一向沉稳的小哥也曾发牢骚说不拍了。就在山穷水尽时,大家想到了霍建华,只是众人与华哥都不熟悉,幸好雪漫认识林心如,于是通过林心如将剧本转交到华哥手上。终于华哥同意饰演齐啸,只是要求电影里必须用自己的原声,而这也是众人所期待的。
华哥很是敬业,在整个拍摄期间都沉浸在角色里,每拍完一场戏都会去监视器前看回放,并与导演讨论不足之处,想要让观众看到最好的一面。
在《大约在冬季》组员中,可以说个个都是精挑细选的,他们不一是最好,但一定是最适合的。
1991年12月7日北京的工人体育馆中,乐坛巨星齐秦带着他的“虹”乐队开始了连续3场的演唱会,在1991狂飙演唱会中,齐秦披着一头长发,穿着皮衣,以他独有的方式进场赢得了众多掌声与尖叫声。
而《大约在冬季》的主人公小安与齐啸就是在这场演唱会上相识的,为了复刻这场演唱会可谓历尽艰辛,首先需要找到已经解散的“虹”乐队,以及当年参与演唱会的乐手与工作人员,还有小哥的替身。为了让这场演唱会看上去就是当年的那场演唱会,为了设计并不存在的“2019狂飙依旧演唱会”,面临如此大的挑战,导演与其团队综合考量后决定让这两场演唱会在同一个舞台进行。
然而这又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毕竟这是两场跨度将近30年的演唱会,无论是场景还是人物都有着很大的挑战,特别是年轻时的小哥面部,于是在演唱会中小哥的替身就用了两个。25岁的陈彦嘉在模仿小哥演唱时,形态自如与1991年的小哥竟有七八分相似,经过五天的集训,便可以以假乱真,就连跳下来的趔趄都与当年的演唱会如出一辙,而秦川戴上假发,穿上演出服与当年的小哥几乎无法辨别真假,通过特效团队的努力1991狂飙演唱会完美呈现在人们眼前。即使你去过1991狂飙演唱会现场,也会确定这就是当年的场景。
当然有了复制后的1991狂飙演唱会,将近30年后的2019狂飙依旧演唱会就相对容易了些,有了小哥尽力的演唱,好似这就是一场正真的演唱会。
那么《大约在冬季》中有哪些拍摄瞬间值得被记录下来呢?现实中雪漫对齐秦的“执念”,以及电影中的粉丝与明星的相遇有怎样蓄谋已久的邂逅?《大约在冬季电影全记录》将为我们揭秘你想知道的內秘,包括92年就百度标注去死的王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