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雾行者》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13 04:18:4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雾行者》读后感锦集

  《雾行者》是一本由路内著作,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58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雾行者》读后感(一):不可多得的开放结构

  雾行者是非常高级的波拉尼奥《荒野侦探》的东方式仿写,本身是开放式和百科全书式故事母本,很多哪怕是小人物或很少情节的人物都可扩展成篇如李勇军,鲁小麦,林杰,梅贞,孟芳,童德辉,恶棍保安和猪仔,俞凡兄弟,小诗人吴铭轩,《巨猿》女作者if,妓女小苹果和丽莎,木马,海燕,周育红,邓文迪,端木云姐姐姐夫,潘帅,鲁德能,等等。至于消失十年又闪亮出场的辛未来,那更是一独立长篇!

  《雾行者》读后感(二):评《雾行者》

  《雾行者》看完了,可是宣传语中小说的核心问题其实没有答案。如果这书出现在两年之前,我不会去看,我没有勇气去看。我感觉周围无数的人都没有勇气。现实痛苦,忘记现实会更痛苦,忘记现实之后在另一个现实看到的痛苦就是终极的痛苦。我们到底需要的是这样的文字,还是精神鸦片?答案很简单,都需要,但是这个世界需要,也许不是一些人,不是大部分人的需要。某些价值的浮现必须在这个时代之后,可到了下一个时代,这个时代的东西被淹没的是大多数啊。

  《雾行者》读后感(三):平行线并不美

  故事像是一篇发生在90年代破败凋零工业区和小街巷的校园青春文学,故事简单,叙述也没有起伏,一味的想写成一部动人悲剧小说,整篇却只有每个人物你有我有的悲惨。我想读到大格局却只有小情调,我想读到细微而有力的铺陈延展,却只看到人物的从一地的贫穷落寞到另一地的落寞贫穷,路内先生布置了一个大舞台,却只有一副静态的时代海报和一方水泥台面。蝼蚁尚有啃食的方向,人物岂能各处晃荡。不过,有2分我是给文中偶尔跳出的有寓意的比喻句。

  《雾行者》读后感(四):路内值得期待!

  已经看完第四章了,很喜欢路内小说的这种调调,以及随处可见的如别人评价的“漂亮的句子”,即使有时候略显刻意。 情节感觉并不突出,这似乎也不是重点,情节为议论和对话服务,相同生命的不同维度和表达方式。所涉及之处,也能感受到作者的积淀和野心。虽然动不动谈文学还是让人有点出戏。

  总之小说很惊艳,开始就停不下来,冷静克制精准异常的表述,让生活更真实,可我们都是雾行者。

  最后,喜欢辛未来。最后一章有点舍不得看了怎么办~~

  《雾行者》读后感(五):所有小说都应该删减、分割!

  第545页,小川给端木云讲自己曾发表的一个短篇小说,端木云刚挨了打正难受,没有耐心听,要求:直接告诉我结尾。小川说:过程曲折。端木云说:猜都猜得到是啥过程,我要结尾!小川说了,端木云感到心满意足,想到所有的小说都应该删减、分割成这样。

  ————读到这时就想,路内就没想把正在写的这小说删减、分割一下么?

  从第一本书开始看路内,他的长篇往往写着写着就成若干短篇的合集了。这部快50万字的新书,更是登峰造极,以一个悬疑案件开头,以一个文学青年的公路之旅结束,内容芜杂,像是把各种不同风格的故事捏在一起。也难怪路内自己都说,写到后面都写累了。

  《雾行者》读后感(六):雾行者

  2004年冬,美仙建材公司仓库管理员周劭重返故地,调查一起部门同事的车祸死亡事件。与此同时,他的多年好友、南京仓管理员端木云不告而别。一个时代过去了,另一个时代正在到来。这是一本关于世纪交替的小说,从1998年的夏季,到奥运前夕的2008年,关于仓库管理员奇异的生活,关 于仿佛火车消失于隧道的二十岁时的恋人,直至中年的迷惘与自戮、告别与重逢,一群想要消灭过去之我的人,以及何之为我。 五个章节,五种迥异风格:梦境、寓言、当代现实、小说素材、文学批评拼织成复杂强悍的叙事体,充满内在回响。深情而狂暴,现实而迷乱,带领读者横穿修辞术的318国道,不绝如缕,直抵小说结尾的喜马拉雅山脉。

  《雾行者》读后感(七):小记

  小说讲了80-90年代刚刚改革开放时期的社会转型。大量农村出来的年轻人汇集到开发区的工厂,做着流水线上的工作。这个时代我经历过,但因为身处城市,那种气息隐约嗅到过,但不真实。那时候城市也沾染上一些边边角角,但不如那些工厂密集的开发区那么浓烈。社会在转型中躁动,个人的命运随波逐流,就像洪水冲过村庄,杂物飘在洪水中打转,被那个树枝挂住,但趋势还是顺流的。做为经历了那个时代的人,却从只能从小说中真正了解那个时代,回味当时嗅到的气息,算是怀旧了。小说的写作方式让我想到小说“图云”,只是并没有像图云的作者那样在每一部分模仿一个作家的手法,但分别从两位男主的视角拼凑出一个立体的时空,碎碎叨叨的带着你活一遍那个年代的那个氛围。这些人现在应该50岁左右,是否已经找到自己的社会定位并庸庸碌碌的活着呢?我也是他们中的一个,只是空间维度略有不同,但经历了相同的时间,我们曾经共享一个蓝天。

  《雾行者》读后感(八):简单说几句

  路老师签名本。这本书573页,很厚。花了大概10天时间读完,没有当初看少巴追随那股劲,一口气读完。看到最后一页,我都觉得路老师没写完这本书,整个故事像没有讲完。应该说是,路老师也可能写不下去了,最后以端木的视角,还原了第一个故事的来龙去脉,算是填坑。端木和周邵,这本书的主角,但我又感觉他们不是主角,他们只是一个讲故事的人,恰巧他们参与了那些事,或者是他们身边人的故事,那些江湖儿女的故事,他们不是绝对的主角。路老师像是用电影的手法,打乱了时间线,看完本书,我很想做一个正常发生的时间线,但真的太长了,我不想看第二遍,没有兴趣了。路老师书的主人公,无论是什么职业,总有一颗文艺的心。路小路虽是技校毕业,但也写诗。端木和周卲就不用说了,一起混文学社。这本书给我有种看三级片的既视感,只要有端木或周卲和女孩子在一起的情节,就做爱。看来正如书中所说,年轻人都性饥渴,嫖娼更是不在话下。

  《雾行者》读后感(九):时代中有人物,有思想,也有着自己的青春

  

这应该是今年读的最触动我的一本书了,书中的时代,大部分都亲身经历过,但从未深入理解过。

由于工作的关系,大概2004 - 2010年期间,就已经跑遍了除了西藏以外的国内所有省会城市+各个省的重点城市,也分别在长三角,珠三角这样的工业区呆了很久。这样频繁的出差生活,直到2017年在逐渐缓和下来。

就如同书中的“仓管员”,“漂泊” 是这期间自己生活的主题,一直寻找心中的归宿而不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而迷茫,经历了情感的洗礼却悲伤。

时代过去了,经历了,再重头来读,才逐渐真正体会到了其中的酸甜。我自己也是直到2017年后,才逐渐的“重读”自己,把自己从时代的洪流中慢慢的剥离出来,开始学着体会生活的美好(就如同儿时的自己一样)。

  《雾行者》读后感(十):路内太懂把刀子插在文学青年的哪里最痛了

  《雾行者》太碎了,感觉路内想捧出的是一面从地平线开始延伸的镜子,呈现给读者的确是一地玻璃碴子。像剪辑中运用生硬的切镜手法,从路内身上学到了写长篇小说的技巧,出现的人越多,只要把视角切来切去就不愁汆不成一千来页的出版物。 “文学是一座迷宫,这个迷宫最终反照出的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他的天赋和缺陷。” 他也太懂把刀子戳在文学青年的哪里最痛了,从编辑沉铃辞职到端木云与文学女青年for one night以后对方消失在人海,辛未来从神神叨叨的女诗人变成了投身现实正义的女记者,经历过太多事却只是问对方能不能写到小说里的端木云。很多文学青年不再是文学青年了,因为他们放弃了文学,却又不再年轻了。 多年后辛未来和周劭的重逢确实让我感慨了一下真是又俗又浪漫,好像他笔下的每个男人和睽违多年的情人相见,都能让我感到一点温情。絮絮叨叨的观后感好像只在读过路内写过这么多,我还是想念路小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雾行者》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