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是一本由兰涛著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2020-3图书,本书定价:65.00,页数:,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一):企业转型
有人说“身体走的太快,灵魂就跟不上了”,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这些年,伴随GDP日益攀升的,是粗放的发展模式,问题愈发凸显的经济结构,以及有着大跃进般热情的“中国企业家”。但是,发展总要付出,一片红心向太阳的热情也终须回归理性。政府也主张经济换挡,再三号召中国经济要逐渐适应新常态,在找准经济增长点、实现经济结构对称态的基础上高速可持续发展。 话分两头,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终归还是让广大民众妥妥的经历了一番社会发展红利。环顾四周过往民众,回想十载生活变迁,中国居民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消费升级。时至今日,早已成为社会消费主体的85、90后们,在逐渐积累的社会财富中,在摆脱如祖辈那般经受经济紧缩的消极记忆限制下,消费欲望时时呼之欲出,对于消费品类、生活品质、服务质量的追求日新月异、层出不穷。 而这些,都不得不让中国的各类企业思考一个问题,企业发展的下一个路口在哪? 企业转型似乎是一件大势所趋、人心所向的好事,但人们总说幸福的模样都是一样的,而不幸的姿态却各有万千。各个企业在发展前景一片大好时,心中所向几近趋同,而今,各自要寻找企业发展的掣肘之处时,却得各诊各的脉,寻求适合自己的救命良方。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二):《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
前几天, “任正非卸任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的消息直接上了热搜,引发了全民关注。华为的未来走向如何?华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些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思考。恰在此时,收到这本《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这不得不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吧?
什么样的企业是成功的企业?外界关注华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功。但是,如何定义成功始终是个问题。曾经的诺基亚,不可谓不成功,曾经的柯达胶卷,也不可谓不成功。成功与否,在不同的时间点看,结果可能就是不同的。非常赞同书中彭剑锋教授的观点,“企业没有成功,只有成长。”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可以无限期的维持高速增长,改进产品和服务,使之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才可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关键。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同行是“冤家”,而决定和这些“冤家”竞争的结果的则是“核心知识产权”。IT行业是一个科技内容占比高,更新速度快的行业,这个比其他行业更清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华为作为IT行业的翘楚,研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华为内部早就设立了“金酸莓奖”,用以鼓励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当“以技术为中心”研发模式不足以拓展市场时,华为深刻认识到公司提供的产品必须实现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转变。正是这种转变成就了华为的第一次转型,确立了业务为驱动的流程型组织设计。
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华为算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海外拓展业务,可能出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识别客户的有效需求,发现商机,十分重要。华为通过“铁三角”的运作模式(客户经理、产品服务经理、订单履行经理)组建了高效率的市场攻坚团队,为企业营销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员持股计划。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十分羡慕华为的全员持股计划。我认为此举是华为通过财富留人的关键所在。给员工最大的归属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后盾。通过全员持股计划,员工不单单是企业的打工者,而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为人打工到为己打工的转变。这样,更能激励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员工参与感、荣誉感、获得感三者统一。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三):《华为智慧》:从制造到创造,一路进步,从不停歇!
最近直播卖货特别的火,除了一些职业带货主播,慢慢的很多明星也加入了其中,就连董明珠,最近都直播带货了,那离任正非直播带货还远么? 说起任正非,你首先会想起他的手机品牌:华为,国产品牌有很多:小米、华为、oppo等品牌。当然几年前,大众的最爱还是苹果手机,人们当时有多喜欢苹果手机呢? 应该就是熬夜抢限量,有人在专卖店门口打地铺吧! 随着国产手机的发展,华为慢慢的被大家认可,外国的品牌则慢慢被人淡忘,除了华为手机的功能外,这也离不开华为企业的努力。 最近读了《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这本书,因为书名实在太长,以下简称为《华为智慧》,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华为作为一个生产手机品牌为主的企业三次重大转型的过程,以及一些很值得参考和建议的方法论。 手机作为一个通讯工具,最主要的功能就是发短信和打电话,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慢慢的可以上网打游戏和购物,那作为一款智能手机,优质的功能性则会吸引更多的用户,所以华为内部才开始是以技术为中心来研发和更新华为手机,但是慢慢的华为企业内部人员发现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点:客户需求。 什么是客户需求? 有人困了,给他一个枕头! 以客户需求为中心,重新把握市场的动向,让手机科技研发方向和用户需求靠拢,这就是华为企业第一次重大转型,让手机更适合大部分人使用。 当然除了手机科技方面等的研发外,华为的内部管理流程也在逐渐的进步和完善,当然,华为内部关于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也一直在继续。 当然,华为不仅仅只做好国内的生意,让中国人使用华为,而是通过努力,让手机逐渐国际化,让华为在国际上也获得一些市场份额。 当然华为的智慧不仅仅是他们让华为走向国际,而是他们有一颗中国“芯”。中国作为第一制造大国,各个国家随处可见的都是made in China。而在手机制造方面,芯片大部分都是依靠进口,华为内部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任正非也拿出一大笔资金开始悄悄研发属于华为的芯片。这样华为在芯片这方面可以不受任何束缚。 当然除了这次转变以外,还有第二次和第三次转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去看一次《华为智慧》这本书。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四):谈华为的战略选择,分享普适性的管理经验
去年,我看了一本谈选择的书——《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主要是启发女性思考,在面对人生的分叉口时如何做选择,才能让自己获得更为幸福的人生。
最近,我又看了一本谈选择的书,它启发公司的管理人员和决策者面临不同阶段的问题时,如何为公司的未来做更好的选择。这本书的名字叫做——《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选择》。
这两本书分别从女性个体和跨国企业两个不同的角度分析了"选择"之于个人和企业的重要性。
水湄物语在《懂选择的女人更幸福》中,从不同的角度,分享了她个人的生活态度、工作态度和处世哲学,也列举了很多她亲身经历的事情作为案例,来分析她的选择和选择的依据。谈及的目标管理、财务理念、育儿经验,对年轻人的工作、生活都有启发。
兰涛在《华为智慧》中,讲述了华为在全球化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华为再给阶段的解决方案。其中谈到的集企业集体智慧的决策,在三次企业生死存亡时刻的复盘,以及做出的三次关键选择相当重要,在当下华为智慧对面临疫情的企业主们都是有启发和帮助意义的。
华为面对挑战,从被迫出走到主动变革,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又走向融合,有壮士断腕的决绝,也有背水一战的壮烈。尽管有读者认为本书中讲述的一些案例有过时的嫌疑,但事实上这些案例中反应的决策制定和管理层的思维方法对后来者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企业的发展都有必须经历的时期,在国际化日益明朗的今天,华为成长和发展的不仅仅是个案,未来会有更多的企业面临华为曾经经历过的阶段。
对生产、制造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可以重点关注本书中有关生产、开发、营销的部门案例;对出外贸出口型企业的管理人员来说,华为在国际化道路上面临的问题和处理经验,更具有参考价值;对企业中的人事、行政、法务、财务等方向的管理人员来说,了解一些华为面临的问题和危机处理的案例,对未来在企业发展中把握业务发展方向,及时应对可能的挑战,也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
总之,即使你不做出口,不做外贸,不做产品开发,一样可以阅读此书,并从中获取对工作有用的经验,提高个人的职场竞争力。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五):前进、前进、前进
读罢《华为智慧》,几许兴奋、几许傲骄,如果中国有企业都能有华为的那把“刷子”,该是多么幸运、多么欣慰的事情。然而,华为毕竟是华为,它的成长历程告诉我们,从来没有“容易”二字,真正的能笑到最后的只属于战略正确、意志坚定的企业。
掩卷长思,我们更多的知道的是华为的今天,对其提出的“奋斗者文化”赞不绝口,然而对于华为所经历的崎岖与挑战却知之甚少,以为它是上帝的宠儿,甚至认为运气比实力更重要。 《华为智慧》开宗明义,简要介绍了华为的三次转型升级。 第一次由“以技术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以客户为中心,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却蕴含着无穷的哲理。首先,客户是谁,其次,客户在哪里,再次,我们能接触到客户吗,再深层次,我们如何留住客户,并使客户从数量到质量实现跃迁。 第二次,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的全球化战略,我们生活生产在同一个星球,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只有走出去,才能遇见更好的自我,才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才能在不停歇、不懈怠中得到生存的机会。 第三次,从B2B到B2C、B2b,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不可能只有长处与优点,没有短处与缺点,只有那些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才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虽然人们在自我安慰时常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是只有专注于某一行业,服务于某一类客户,才能在市场分析与客户细分中获得名利双收。 从战略制定到执行落地,是企业最困难的工作,也是最遥远的距离。尽管今天华为已经成为民族企业的代表,光彩夺目,令人敬仰,但是在全球化的潮流中,华为仍然需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相比于自身的初创阶段,华为追求的是“活下来”,现在的危机与挑战是“强起来”,要知道商战是一场看不见硝烟、却能清楚地听见炮弹声音的战役,一丝一毫的对战略的动摇与质疑都会让华为无疾而终、半途而废。 有鉴于此,《华为智慧》告诉读者的不仅静态的经验,只需要模仿与借鉴,就能保证自身获得健康的成长,而是要在动态复杂的环境中,保持战略自信,强化责任担当,从没有路的地方靠智慧、靠信念、靠毅力去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路。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六):学华为智慧,做好自己的企业
我所知道的华为,它已经是闻名全球的国际企业。改革开放四十年来,中国企业不断创新求变,企图冲向世界,为什么这么多年来只有华为成功了?它是如何做到全球化的?要解答这些疑惑,就必须得了解华为的前世今生。
华为创立于1987年,到如今已经走过了三十几年的历程了。它经历了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2001年的互联网泡沫、08年的全球金融动荡以及我们正在发生的2017年开始的世界贸易战,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不确定性时刻影响着企业的未来。大浪淘沙,不知道有多少企业被拍死在沙滩上,而华为能够挺过这么多的时代浪潮,甚至走向国际,敢与全球企业亮剑,这离不开一个关键因素——转型变革。
兰涛老师的《华为智慧》一书中,总结了自己17年的华为战略部门工作经验,以华为的三次重大转型为主线,为我们深度剖析了华为这个世界顶级公司20年来在战略、商业模式和创新路径方面的演变过程及背后成因;以自己在华为的亲身实战和提供咨询服务的近百家公司案例为基础,提炼总结出了一套企业在关键时期制定转型战略并落地执行的系统方法。
华为的第一次转型是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产品战略转型;第二次转型是从国内市场到海外市场的全球化战略转型;第三次转型是从B2B到B2C、B2b的商业模式转型。华为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在企业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期做好转型的战略抉择,不主动适应时代变化、感知客户需求,积极主动的调整发展战略,就会被淘汰,这是每一个企业都应该需要警醒的。
变革转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变革时期,华为甚至出现了负增长,转型也是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才摸索到成功道路的。变革都是要有代价的,企业也应该做好心理准备,只有在一次次的试错中才能找到成功的道路。
企业转型不仅要制定清晰可行的转型战略,更要企业能够高效的落地执行。华为的执行力特别强这是业内公认的,这得益于华为的企业文化,有人总结华为的文化就是“狼文化”,具有敏锐的嗅觉、攻击力强、有团队精神,会分工合作。华为能走到今天,企业文化才是他们最核心的竞争力。
华为面对转型需要该如何抉择的问题,或是在走向国际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这是每一个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从华为的前车之鉴中,中国企业都能够找到与时俱进的管理实践和变革方法,希望中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能够冲出国门,走向世界。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七):解读华为
华为智慧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以学习为目的的书籍。华为,作为中国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企业,让人不禁对他的经历有所好奇。此书从各个角度来阐述华为成长史。
华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民营企业。他从一开始的零收入到了1000亿美元的收入。它的变革和发展,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神奇的成功之路呢?这本书的第1章就告诉我们,其实华为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作为新兴科技,华为在出生的时候面对着诺基亚的压力,成长起来之后,又得面对中国各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手机对手。更不提,当中突然横空出世以及霸占市场份额多年的美国苹果手机。
华为的转型和变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产品注重于售后服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第二在产品的销售中,华为坚持做好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把目标瞄准了海外。最后他把大商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转向了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正是这三次成功的转型和变革,使他一跃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电子企业。 书在后面的章节中,着重把这三个部分详细的拆解。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让我们普通的人也能看懂。从华为的方针的执行力上可以看出。成功并非偶然。诺基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木材生意转做了手机,这非常成功,连续17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第1位。但是他只把眼光放在在了功能手机上,在200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1代智能手机产品后,他便逐步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在面对时代的潮流中,想要转型发展,不转是等死,转不好是找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与苹果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为与客户的需求为第一要素。在华为的营销体系里,他能做到对症下药。在客户的需求上达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他往往先做好战略评估,做到不同于传统广告的轰炸式营销。另外他紧紧抓住互联网的脉络,在网上营销上下足功夫。从苹果公司的一家独大做到了现在的分庭抗礼,华为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华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却值得借鉴。也希望他能够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继续成为中国的骄傲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八):华为的成功转型
华为智慧这本书,可以作为一本以学习为目的的书籍。华为,作为中国当前最炙手可热的企业,让人不禁对他的经历有所好奇。此书从各个角度来阐述华为成长史。
华为成立于1987年,是一家民营企业。他从一开始的零收入到了1000亿美元的收入。它的变革和发展,更像是一部活生生的传奇。那究竟是什么导致了他的神奇的成功之路呢?这本书的第1章就告诉我们,其实华为的成长并非是一帆风顺。作为新兴科技,华为在出生的时候面对着诺基亚的压力,成长起来之后,又得面对中国各种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手机对手。更不提,当中突然横空出世以及霸占市场份额多年的美国苹果手机。 华为的转型和变革大致可分为三个方面,一产品注重于售后服务。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第二在产品的销售中,华为坚持做好国内市场的情况下,把目标瞄准了海外。最后他把大商业用户和电信运营商的商业模式转向了中小企业和个人消费者。正是这三次成功的转型和变革,使他一跃成为了世界知名的电子企业。
书在后面的章节中,着重把这三个部分详细的拆解。通过通俗易懂的话,让我们普通的人也能看懂。从华为的方针的执行力上可以看出。成功并非偶然。诺基亚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从木材生意转做了手机,这非常成功,连续17年占据全球手机市场第1位。但是他只把眼光放在在了功能手机上,在2004年苹果公司推出了第1代智能手机产品后,他便逐步逐步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这个血淋淋的例子告诉我们,企业在面对时代的潮流中,想要转型发展,不转是等死,转不好是找死。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在与苹果的较量中,我们可以看出华为与客户的需求为第一要素。在华为的营销体系里,他能做到对症下药。在客户的需求上达到企业的技术开发。他往往先做好战略评估,做到不同于传统广告的轰炸式营销。另外他紧紧抓住互联网的脉络,在网上营销上下足功夫。从苹果公司的一家独大做到了现在的分庭抗礼,华为付出了我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华为的成功不可复制,但却值得借鉴。也希望他能够在成功的路上越走越远,继续成为中国的骄傲!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九):抓住时机,正确决策
2008年12月30日,世界权威的品牌价值研究机构——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举办的“2008世界品牌价值实验室年度大奖”评选活动中,华为凭借良好的品牌印象和品牌活力,荣登“中国最具竞争力品牌”大奖,为中国品牌群体性的崛起奏响华彩乐章。 可能一开始对于这方面的内容了解的也不多,因此对华为没什么感觉。但是,时过境迁,现在的华为已经创造和打破了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之最。 在以前的媒体宣传中,外界总认为华为的企业文化就是总裁任正非的众多管理思想,例如“毛泽东思想”、“狼性文化”、“军事化管理”等一系列新式的企业管理文化,集中体现在“华为基法”中。实际上,在全球化运营的发展时期,华为真正的企业文化在于其核心价值观,华为2012年结“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的企业文化。而其主流文化的形成,也有许多长期相传的支流文化,挺有趣,也容易记忆,所以容易相传。 在《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中,有很多部分是与“客户”有关的。他们坚持“以客户为中心”。在华为的企业价值观中,他们坚持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华为在新模式的转变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他们在IPD的流程中最关键的是“做正确的事”,希望能够正确理解客户需求,并根据需求定义出好的产品概念。我想华为之所以能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位置,客户的需求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吧。 这本书中,所秉持的更多的还是华为的理念。华为丰富人们的沟通和生活的愿景;聚焦客户关注的挑战和压力,提供有竞争力的通信解决方案和服务,持续为客户创造最大价值的使命;为客户服务是华为存在的唯一理由;客户需求是华为发展的原动力;质量好、服务好、运作成本低,优先满足客户需求,提升客户竞争力和赢利能力;持续管理变革,实现高效的流程化运作,确保端到端的优质交付;与友商共同发展,既是竞争对手,也是合作伙伴,共同创造良好的生存空间,共享价值链的利益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战略。 其实总的来说,我觉得华为能有今天的成就跟他们的这些企业价值和小绝有些密不可分的联系。转型需要时机,更需要正确的战略决策!
《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十):《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读后感
前几天, “任正非卸任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的消息直接上了热搜,引发了全民关注。华为的未来走向如何?华为是如何走到今天的?这些问题,值得去关注和思考。恰在此时,收到这本《华为智慧——转型与关键时刻的战略抉择》,这不得不算是一种奇妙的缘分吧?
什么样的企业是成功的企业?外界关注华为,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他的成功。但是,如何定义成功始终是个问题。曾经的诺基亚,不可谓不成功,曾经的柯达胶卷,也不可谓不成功。成功与否,在不同的时间点看,结果可能就是不同的。非常赞同书中彭剑锋教授的观点,“企业没有成功,只有成长。”没有任何一个企业的可以无限期的维持高速增长,改进产品和服务,使之不断适应消费者需求,才可应对复杂多变的商业竞争。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永葆青春的关键。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同行是“冤家”,而决定和这些“冤家”竞争的结果的则是“核心知识产权”。IT行业是一个科技内容占比高,更新速度快的行业,这个比其他行业更清楚知识产权的重要性。华为作为IT行业的翘楚,研发能力的高低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华为内部早就设立了“金酸莓奖”,用以鼓励研发部门和研发人员。当“以技术为中心”研发模式不足以拓展市场时,华为深刻认识到公司提供的产品必须实现从“以技术为中心”到“以客户为中心”的研发转变。正是这种转变成就了华为的第一次转型,确立了业务为驱动的流程型组织设计。
深度参与国际化竞争。华为算是最早一批“走出去”的企业,海外拓展业务,可能出现很多水土不服的问题。如何有效的识别客户的有效需求,发现商机,十分重要。华为通过“铁三角”的运作模式(客户经理、产品服务经理、订单履行经理)组建了高效率的市场攻坚团队,为企业营销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全员持股计划。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都十分羡慕华为的全员持股计划。我认为此举是华为通过财富留人的关键所在。给员工最大的归属感,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后盾。通过全员持股计划,员工不单单是企业的打工者,而成为了企业的股东,实现了为人打工到为己打工的转变。这样,更能激励员工干事创业的热情,实现员工参与感、荣誉感、获得感三者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