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抉择》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3-14 15:56:5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抉择》读后感100字

  《抉择》是一本由解玺璋著作,天地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抉择》读后感(一):不一样的选择,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小到晚餐吃什么,大到大学学什么专业、人生规划等等。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你去往不同的结果,选择很重要,但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选择都还有试错的机会,可一旦选择上升到抉择,那就必须要慎重了,因为一旦做出抉择,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影响着很多方面。 最近对于历史有了一些兴趣,于是,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抉择》。这是解玺璋老师的著作,之前就听闻过他的《梁启超传》,只是一直都无缘拜读,这次当然不能错过《抉择》这本好书。历史之于我们,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本身,还有历史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和启示。 《抉择》讲述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群像,主要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阶段,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在风雨飘摇的鼎革之际的个人经历和个人选择,以此来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一个理科生来说,历史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局限于通过考试,当时也没有发觉它的趣味,然而多年后,我却对它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陈寿,那个才能堪比司马迁,写出的《三国志》也直逼《史记》、《汉书》,就是这样一位“良史之才”,却因个人恩怨,给诸葛亮做传时,痛斥他没有真才实学,名不副实,使得他被后人所诟病。也知道了陈秉忠,那个自视怀才不遇,遂愤而出家的倔人。他有抱负、有学识,更有野心,他表面上遁入空门,但骨子里还是想要经世致用,有所作为,他通过海云禅师的引荐,最终做了帝王之师,实现了他的报复。而他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北京城的第一设计师,虽然如今的北京早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元大都,古城也早已不在,但他为此付出的智慧和心力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这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中国君子,他们在历史巨变之际的认知和选择,对于我们如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启示意义。

  《抉择》读后感(二):不一样的历史

  我们每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做选择,小到晚餐吃什么,大到大学学什么专业、人生规划等等。而每一个选择都会带你去往不同的结果,选择很重要,但生活中绝大多数的选择都还有试错的机会,可一旦选择上升到抉择,那就必须要慎重了,因为一旦做出抉择,后果可能会很严重,影响着很多方面。 最近对于历史有了一些兴趣,于是,朋友给我推荐了一本《抉择》。这是解玺璋老师的著作,之前就听闻过他的《梁启超传》,只是一直都无缘拜读,这次当然不能错过《抉择》这本好书。历史之于我们,其实就是前人的经验和教训,加以处理为我所用,无论是个人、企业还是国家,都会受益无穷。我们要了解的不仅仅是历史的本身,还有历史能带给我们什么帮助和启示。 《抉择》讲述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群像,主要是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阶段,通过描写这些人物在风雨飘摇的鼎革之际的个人经历和个人选择,以此来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对于我一个理科生来说,历史对于我来说,真的只是局限于通过考试,当时也没有发觉它的趣味,然而多年后,我却对它产生了兴趣。我知道了陈寿,那个才能堪比司马迁,写出的《三国志》也直逼《史记》、《汉书》,就是这样一位“良史之才”,却因个人恩怨,给诸葛亮做传时,痛斥他没有真才实学,名不副实,使得他被后人所诟病。也知道了陈秉忠,那个自视怀才不遇,遂愤而出家的倔人。他有抱负、有学识,更有野心,他表面上遁入空门,但骨子里还是想要经世致用,有所作为,他通过海云禅师的引荐,最终做了帝王之师,实现了他的报复。而他更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他还是北京城的第一设计师,虽然如今的北京早已数倍甚至数十倍于元大都,古城也早已不在,但他为此付出的智慧和心力还是值得我们敬佩的。 这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中国,不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中国君子,他们在历史巨变之际的认知和选择,对于我们如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启示意义。

  《抉择》读后感(三):谱写历史的长歌

  我一直都很喜欢关于历史类的书籍,但由于理科生的限制,对历史并没有很大的了解,但那并无法阻止我的历史探索的脚步,以前接触过历史最多的时候还是莫过于上课老师讲的,之后自己曾经去探索历史上的一些名人,但改编的太多,对于历史真的没有很多准确的了解,而最近我读了一本很有趣的关于历史的书,但读完之后却有一种沉甸甸的感觉,这本书就是解玺璋的《抉择》。 这本书主要是对历史上一些名人的分析,而读的过程中我充分的理解了这本书的书名为什么叫做抉择,或者说在这本书里它将抉择二字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上我们经历了很多,清朝末期的闭关锁国,无数次的战争让我们的家乡遍体鳞伤,但是在这样一个艰难的时期,有那么多的英雄站出来,为我们祖国的未来而奋斗,甚至牺牲。 其实在当时那一刻,他们本可以选择苟且偷生,但他们选择了为祖国而牺牲,而这些伟人在目前中国人的心中依然是伟大的,不可比拟的。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自己的语言与方式,并且有他自己的见解,将这些在岁月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痕迹的人物,一一透彻的剖析在我们面前。 说这本书中的人物并没有认识几个,往多了说只有一半,但是在作者的笔下,我就看到了王朝更替下人心的起伏,以及梁启超等君子的进退抉择。 可以说在解玺璋的笔下,那些只存在于书本中的人物,不再是那么遥不可及,我们有了机会去了解他们究竟是怎么样的。 特意去搜索一下作者这个人,发现这也是一位大咖,而最令我惊奇的是,原来这个作者还创作了我另一部很喜欢的历史类的书籍《梁启超传》,由此又有了更大的好感。 每一次看关于历史类的书籍,都会感觉收获了很多,而这一次阅读这本《抉择》,感觉上是有好有坏吧,其实这本书里面也并没有全部介绍历史上的好人,也有那么几个人,让读者觉得很可耻。 由于这本书里面引经据典以及文言文比较多,就看的过程中我还特意去查了很多资料,与这本《抉择》一起看觉得收货很大。 初中班主任跟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历史是由王者谱写的,而这些人终将在历史的银河中留下一点痕迹,最终通过这本《抉择》,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抉择》读后感(四):历史自有人评说

  人总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千百年来这知识分子的形象,似乎大多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之态。若是身处太平盛世时期也就罢了,可以对酒当歌、赏月吟诗,一心只扑在圣贤书中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学问,但若是生不逢时,处于乱世变革之际,风雨飘摇之下,孔武有力的强者尚且未必得以保全,这弱质之躯又该如何自处?

  历史是过去的人演绎的故事,历史的走向是由人来决定的,可是人的命运又会被历史所左右。就像是《抉择》的作者谢玺璋先生在他的文字中所要力证的那样,“历史人物人受制于历史”。当人们走到历史的拐点之处,诸多选择摆在面前时,何去何从,又该如何抉择?

  《抉择》,一本汇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群生之相的的书籍。作者将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两个历史交替时期中,一些历史文人不被人所知的历史故事为读者一一道来。陈寿、马致远、黄宗羲、徐世昌、吕碧城……这众多处于鼎革时期的诸多文人,其中既有弱不禁风的文弱表象之下,不折不屈的铮铮铁骨,也有秉承“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的退藏君子。在历史的大潮之中,巨浪变革之际,每一个人都会做出自己的抉择。都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身处其中的人或许迷而不自知,但是后世未曾身处其中的我们就真的清楚吗?读历史,为的就是看透过往,走出迷局。一本《抉择》将曾经十五位历史人物曾经做出的抉择讲述给你,

  他们并非人们一般认知中的完美人物,甚至还有些人在历史上是是颇有争议的人物。人往往身在棋局而不自知,作为历史过后的看客,我们或许有着比当事人更加清醒理性的认知来看待当时的局面。可是就像是解玺璋先生在书中所讲述的那样,作为后来者,我们并没有什么资格以历史的理性来苛求这些人。他们身在局中,未必明了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更不要说自己对于历史走向的影响了。假若历史轮回,重复上演,作为局外看客的我们,在面临同样的问题时,又真的能够参透历史,做出比这些人更为合适的选择么。

  历史自有后人来评说,它是后来人的启示与参照。至于这历史中的孰是孰非、是非功过,各种意义滋味,就需要众人自己细细来品味了。

  《抉择》读后感(五):历史的真相重要么

  首先,这本书是一本不折不扣的学术专著,里面引经据典,文言文不少,这让我一个不太熟悉文言文的人看起来颇为费点心思。

  这本书挑选了在历史鼎革之际的几个人物,讲述了他们在风云诡辩的时局下,是如何抉择的。里面的人物大多为明清之际,或者近代变革之中的人。通过对他们的讲述和分析,也算了解了很多我以前所不知道的事。

  不过我最感兴趣的还是书中的第一个故事关于陈寿的,作为一个男的,三国那段历史是很多男人所喜欢的。从小时候开始玩各种三国题材的游戏,到大银幕上各种三国的电视剧和电影,例如近期的军师联盟,同学们见面也会经常聊起那段历史。这一时期虽然对于中国的历史长河来说比较短暂,但我相信这个历史里的人物是最家喻户晓的,无论各种武将和谋士,我想相信大家总能说出几个名字来。

  他们的故事总是人们茶余饭后闲谈的话题之一,也总有人会对这一时期的武将和谋士搞些排名,例如武力排行榜,谋略排行榜。然而这些排名依据大部分是他们在历史上的战绩,可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是完整无缺的么?恐怕很难。历史无法重演,我们也无法探知绝对的真相。我们所知道的史实都是历代史官所撰写的,我们所看到的历史都是由他们描绘的。但这是真相么,恐怕很难。史官也是人,也会被各种因素所左右,来自权力的制约,或者个人情感的取向等等。

  正如作者说指出的,陈寿的三国志里有偏曹魏的倾向。不过我们也应当注意到的是,陈寿著此书是在西晋时期,而且他的父亲曾因为马谡失街亭,被诸葛亮处罚剃去了头发,是一种比较很大的羞辱。这些都导致他个人情感上,是可能会偏曹魏一些,不过这也都是人之常情。

  个人觉得历史有争议才精彩,历史是一本浩瀚无穷的书,任何人都能在其中发现乐趣,任何人也会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向人诉说那些尘封的过往。正如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遥想,当年要是霸王能渡河,卷土重来未可知也。然而历史不能改写,我只能为他感到惋惜。又正如本书,虽然不是一本史书,但也是对历史人物的分析,不过作者还是比较能公平公正的评价这些历史人物,从各处搜集相关资料,以期读者能更全面的了解这些伟大的人物。

  总得评价,这本书确实不错,让我们进入这本书,像书中的他们一样,去面对抉择吧!

  《抉择》读后感(六):巨变之际的个人选择,至暗时刻的君子之道。

  历史人物受制于历史,人受困于现实。当人面临朝代更替之际,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又会做出何种选择?

  该书讲解了巨变之际的个人选择,至暗时刻的君子之道。

  选择路径取决于对时势的认知以及个人品德诗书礼仪的教化,知识分子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决定时代的走向,解玺璋先生的《抉择》截取了数位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的知名知识分子。

  “身在局中,未必明了自己在历史中的角色”,身在局中的国人一般难以看透历史,包括一些哲人知识分子在内,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前人的做法来规避风险以及明确自己的生存意义。

  其实,笔者的观点是无论如何都应该活下去。处于时代转折点,如果死亡不能带给他人以清醒,死亡就没有价值,倒不如活着等待时机。

  龚自珍一句“东山妓即是苍生”,更是令我醍醐灌顶,没想到入世极深“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龚自珍,竟然可以有如此透彻的观点,这是一种大爱一种众生平等的大历史观。

  一位有志于奉献自己为时代人民做出一番事业的人,当遇到挫折一般会怎样呢?有些会选择灭亡,有些会选择隐居,还有的顺从。笔者更认同北京城建筑师刘秉忠的做法,表面遁入空门寻求安静,内在还是渴望建功立业以图发展,那些年肯定没有闲着,应该是研究如何平定天下,如何让玄学为己所用。表面退隐一步,实则是退而结网,这种读书人的思想是骨子里渴望建功立业的大才才具备的。

  有幸的是,他遇到了忽必烈,忽必烈也寻到了他,这是上天的给予,也是时代的荣幸。当生活打败了你,请不要放弃希望,退而结网必有出头之日!

  梁启超提到老师康有为时,世界史有“应时之人物,亦有“先时之人物”,“应是之人物者,时势所造之英雄;先时之人物,造时势之英雄也”。康有为属于后者,具有三种优点:理想、热诚、胆气。对于康老师有极高的评价。

  读这些士人的铮铮风骨,并没有太多的感同深受,因为并无新意。本书存在的意义不过是以古观今,让我等后辈在历史长河中活的更透彻些,面对类似的案件可以做出更明智的选择,尽自己最大力量为民众、时代做出一些贡献。

  《抉择》读后感(七):历史的脚印

  历史的脚印

  我记得我个人从上学开始老师在讲到中国历史经常会说这样一句话: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然而或许会有一小部分人会对历史存疑,这在我个人看来有这个想法也是无可厚非的。历史由史学家所著,但史学家也是人,是人就有劣根性。诱惑、威胁、私利等都可以影响一个人的内心。

  古往今来的历史事件在时间的大河里都是一朵朵小浪花,然而在时间的走向上,一个人或一件事的出现则是一场巨变,每个历史时刻抉择的瞬间都会在时间的大河里掀起滔天巨浪。这些人或事的出现注定要在时间轴上留下深深的痕迹。

  解玺璋先生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一书则是为我们集中描摹了王朝易代之际的知识分子群像,解先生主要描写个人在风雨飘摇的鼎革之际的个人经历和个人选择,这些个人在中国历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通过大变革或者王朝更迭的大势以此来探究他们的内心世界。陈洪绶、傅山、俞理初、黄宗羲、李贽、吕留良、严复、吕碧城、徐世昌等等一个名字代表一段历史,一个名字有这一个不一样的故事,他们是铮铮风骨的士人,同时也是出于变革时代的平凡人。

  “如果历史是一条河流,鼎革之际无异于一道急湾,于此碰撞而出的飞流或浪花,格外炫人眼目。”解玺璋先生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从大势到个人向我们介绍了在当时时间轴上人所占的位置以及两者之间的互相影响。一个时代赋予了独特使命的人在面对大时代变革之时他该如何选择?看他们在历史洪流里做出的选择,我个人大都感觉是时代裹挟了他们,但他们在变革之时所做的决定却深深的影响着后世。

  作者选择的年代集中在明末清初和清末民初,这两个时间段都是国家风雨飘摇之际,乱世出英雄,很多人面对乱世选择活下去,活下去面对的抉择依然严酷。不管是康有为还是梁启超,亦或是严复,在他们所处的时局,个人亦是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王朝更迭,洞察世道之下的人心浮沉。世事变迁,明悟君子处世的进退之道。”历史洪流里的大人物往往都具有洞察人心的能力,这在我看来是处世之道更是保命之道。个人的经历以及选择影响着后世的进程。解玺璋先生用他穿透世事的笔将历史拉回到我们眼前,这大大增加了我们的体验度。解玺璋先生以另外一种方式看待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而不是单一的脸谱化、标签化那些历史人物。

  当然我们读的大部分史料,均出自历史学家之手。而这本书是一本非常严谨值得人深入解读的一本著作,一段历史一段人文情怀,一段历史一段命运与风雨。历史人物依然存在与史实之中,而人与人的命运却不尽相同。有些人虽死犹生,有些人却虽生犹死。

  《抉择》读后感(八):历史暗涌中的文人相

  关于历史文化名人的著作林林总总,切入角度也有所不同,最常见的是传记形式,用一本书囊括一个人的一生。解玺璋老师的这部《抉择》另辟蹊径,不止是描写鼎革之际历史名人这么简单,而是以历史嬗变与人的选择互为主线,以历史背景,叙述文人在历史夹缝中选择的艰难性;同时又以若干文人的生平经历为主线,带出了那段乱世中的峥嵘岁月。

  书中列举了上至三国下至民国十几位代表性人物,每个人物都是所在时代的文界翘楚。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极具历史代表性。开篇写陈寿,认为是“史才”,但绝非“良史”,因为他只因现实处境而枉顾事实,没有通过《三国志》这本书最大限度还原历史,而是处处尊魏抑蜀,这是对历史、对后人的不负责任。但作者并不是简单地加以批判,而是以当时的历史环境为镜,借助多方研究成果最真实反映陈寿这种选择所面临的艰难处境,让读者在触摸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感受到历史的一丝温凉。

  还有其他文人,不管是有才、有节、有难,还是有悔、有愤、有恨,包括出家作了和尚的刘秉忠,初心当中都有一个经世致用的仕途梦。有的能够抓住机遇趁势而上,比如充当袁世凯军师的徐世昌,民国七年被选为大总统,实现了修齐治平的政治抱负;奈何有的生不逢时,没有办法择木而栖;有的不堪岁月蹉跎,履试不中之余醉心思考创作;还有的对朝代更替表示不满与抵抗,终生老死山林,但在画画谋生中也不忘著书立说,一卷卷思想瑰宝流传于世。这不仅是个人经历与思想的凝练总结,更是对人类与历史的巨大贡献。他们的思想光芒不仅在当代无比耀眼,同时也照亮了下一个历史的起点。

  这,就是历史暗涌中的人生。

  《抉择》读后感(九):在历史的天平上:不失抉择 莫忘坚守

  岁月堆起的沉积岩,诉说着风的经过,花开花又落,是春天到过的吟哦。渺小如你我一般的人们啊,回望来时路,知否魂归何?湮没进庸常人世里,游游荡荡,太多时候迷失自我,常常不知所措。

  未走过的路有很多,我们也做过很多选择,继续读书还是找工作,谈情说爱还是成家立业,背起月供还是“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生活?每一次咬紧牙关,勒紧腰带,握紧拳头,仿佛已拼尽一生的力气和运气,如果得来现世安稳,简直每天乐得“阿弥陀佛”。这就是尘埃里墓碑上某人的一生。

  把选择变成抉择,却是另外一回事。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是腾讯《大家》栏目作者解玺璋先生的倾心力作。聚焦明末清初、清末民初两个历史节点,纵贯元明清和民国,用翔实的资料堆起历史的沉积岩,用理性的研究描摹历史开出的花朵。想寻找夺人眼球暴击味蕾的逸事八卦,对不起,恐怕得麻烦您出门左拐了。

  读《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这本书,也时不时被裹挟进那抉择的艰难困境之中,一边追随着书中的历史人物,一边考量着自己灵魂的重量。逃不脱杀父仇人诸葛氏,刀笔吏陈寿该如何为诸葛亮立传?做了和尚的北京城第一设计师刘秉忠该如何安邦治国平定天下?明明可以靠艺术却非要去做官的陈老莲该如何成为一个他想象中的“真男子”?已然华佗再世妙笔生花的遗民傅青主该如何面对“众人皆死我独生”的煎熬?贫病交困又爱振人之急的李卓吾该如何承五柳遗志“风雨中抱紧自由”?跳脱历史教科书忠君保上的康梁该如何敲响清王朝的丧钟?周旋在康党、袁世凯和清廷之间的徐世昌该如何“以文修武,以军功进身”?为人做嫁衣的困顿佣书先生俞理初该如何坚守常识“疾虚妄”怼乡愿?寄人篱下铤而走险的官宦世家小姐吕碧城该如何与秋瑾分道扬镳走自己的世界主义女性之路?古稀之年却遭遇“新青年”群体围攻的林琴南该如何义挺桐城派捍卫古文?

  抉择是如此艰难,又是无比勇敢。正如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所言:“命运——这世上的另一位神,只愿意用热烈的双臂把勇敢者高高举起,送上英雄们的天堂。”解玺璋先生的这本《抉择》,正是抓住了历史鼎革之命运。命运不是牢不可破的诅咒,不是弱者的借口,也不是强者的护身符,当我们成为勇敢者,它就是一种排山倒海般托举的力量。

  当我们回望历史中的人与事,常常会发现有一架天平,一边是生而为人的坚守,一边是为人而生的抉择。鼎革之际,有人坚守气节,在生与死间抉择;有人坚守道义,在清贫与亨达间抉择;有人坚守常识,在良知与乡愿间抉择;有人坚守自由,在个体与大义间抉择。历史固然扑朔迷离,人性从来复杂丰满,读历史,最好能够像解玺璋先生这样,搜尽史料,横竖比较,窥得天地众生。

  《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仿佛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有着同样令人难忘的风景,路上的你,正做着怎样的抉择呢?

  《抉择》读后感(十):身在局中,如何取舍

  在历史上有这样一则典故,在清朝军队即将兵临城下之际,明末东林党人领袖之一的钱谦益与自己的红颜知己柳如是一起相约跳湖殉国以报皇帝,当钱谦益试了一下湖水的温度之后,却以水太凉了不能跳而作罢,其后更是以拯救全城百姓的名义堂而皇之的投降了清军。以至于当后人再度提起钱谦益的时候,总是以水太凉了他嘲讽与不屑他的晚年失节。实际上,在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当那些社会名士与君子们面对鼎革之际的天下巨变的时候,由于每个人的学识与认知以及理念的不同,每个人的选择自然也会千差万别,在这个过程中,有的人流芳百世,有的人却遗臭万年。经过千百年的时间的沉淀,当我们在回过头来去看那些人的选择的时候,便总是会引起我们的真真唏嘘。至于他们是基于什么菜做出的选择,则在解玺璋老师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中:王朝更迭,洞察世道之下的人心沉浮;世事变迁,明悟君子处世的进退之道! 为解玺璋老师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做序的是著名学者余世存老师。这篇序言的题目很有意思,至暗时刻的君子之道。虽然这篇序言,篇幅算不得长,但是在我看来,这篇序言却为解玺璋老师的整本书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作用。在序言中,余世存老师说,中国的历史进程是有着法庭审判的功能的。中国是一个以历史为宗教,讲究慎终追远文化的国度。在历史大潮中,不论你愿意与否,当你面对至暗时刻的时候,你的选择你的做法,最终都会被历史所铭记,伦理责任,气节,是我们的文化赋予个人选择的最高价值。因此,水太凉了的钱谦益会在死后几百年依然会后人所不齿,开了著史为政治服务的陈寿即便有《三国志》的加持依然免不了被后人无情的批评,同样的如刘宗周、王毓蓍在国破家亡之际毅然决然的选择死亡,用“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向这个至暗时刻表达自己最后的态度,这便是中国文人的气节所在!在序言的最后,余世存老师说,今天的中国人已然站在了另外的一种历史关头,在这里我们深入局中,我们又能否看透大势,破局而出呢?我们又当如何作出自己的抉择呢?我想问题的答案都将存在于解玺璋老师的《抉择鼎革之际的历史与人》中。 在这本书中,解玺璋提到了十六位历史人物,他们所生活的时代大多数处于明末清初或者清末之际。这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变局时代。不论是华夷之变还是中西之争所带给国人的冲击都是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相对于更多地普通人来说,文人雅士对于这种变局的敏感程度都要更高一些。他们的思虑也会更复杂一些。当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究竟是要成全自己的气节,还是苟且偷生,同流合污或者是干脆去做一位遗民,只做学问不问世事,这都会成为他们人生中迈步过去的一道坎。虽然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几百年,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看他们的选择的时候,依然会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极大的启示。坦率的说,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同样的可以算作是一个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在历史上没有哪一个时代会像今天这样思想激烈的碰撞,来自中外的各种思潮疯狂的对抗融合,在这样的一种变局之内,我们究竟能否把持住本心,作出正确的抉择,经受住历史法庭的审判呢?!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抉择》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