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1-02-06 01:26:5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锦集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是一本由乔阳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页数:30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一):7

  你应该喜欢一个能逗你笑的人,而不是我这种 经常把你美哭的人世界上本没有“撞脸”这个词 直到我和汤唯的一次意外见像我这种连名牌都不认识几个的人,有时候连别人在炫富都感觉不到。别灰心,人生就是这样起起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落的。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二):植被文学

  

慢慢走路的好处在于:这项人类站立起来之后就没有特别进化的技能,帮助我以走路的速度去感受和连接世界。慢速的流动带来世界变化的更多细节,这些细节不会被分割,不会骤然出现又忽然消失,它们秉承着精准秘密的规则。身体在不被驱赶、不被快速运送的时候,恢复到最初的状态,它感觉到自身,感觉到气血河流一般的流动,感觉到每一个关节、肌肉,每一个细胞的参与,每一个快或慢的呼吸。它也在宇宙根本规则中流动起来,并积极参与周遭。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三):让我下载了识花APP的书。

  

翻开这本书才发现与我想读的那种故事书完全不一样,是一本可以拍成电影的植物风景书,尴尬的是我发现自己认识的花太少太少了,但作者描写的又那么美,于是我下载了某识花APP,开始朋友圈每天识花打卡。。。

书中描写的景色和生活,让我十分向往,有些舍不得读,照着作者的讲述,在网上查花的样子,是一件特别疗愈的事情。

书本身很小本,有厚度,封面做得很好看,拆下书封之后拿着读很舒服,作为早起侠的我,在这个夏末的清晨,配着咖啡捧着读了一周,很疗愈。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四):我们终会相逢

  

用了三天读完这本书。说来惭愧,最初以为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本游记,翻开之后为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感到羞耻。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更像一本雪山的《圣经》,乔阳像一位虔诚的传教士在其间生活了十八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来自遥远的卡瓦格博雪山。

从和潘老师、威廉的路旅程到和藏族小伙的山中十日,最后到“牵风”,这本书无时无刻不让我动容。作者从马群里跑过,享受突如其来的暴雨,列出山上宴席的丰厚菜单,向植物索要一片叶子,感受凌晨与黄昏,不忍破坏那里的任何一点美景。

藏族老人会在生命的后一段时间,把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作者想起曾经的阿尼,或许她的旅程像是朝圣,尽管汉族人不曾有过“煨桑”,但山与山之间百转千回,灵魂终有一次相逢。

她为树叶的生长笑,为花朵的坚强笑,为自己的自由笑;她为黑奴的故事哭,为阿尼哭。

她说自己四十多岁,院子里的红果杉几百岁。星光穿透了几千光年的距离落在我们身边,感悟于自由且孤独的雪山之间,神圣的灵魂必将重逢。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五):我们终会相逢

  

用了三天读完这本书。说来惭愧,最初以为是再普通不过的一本游记,翻开之后为我曾有过这样的念头感到羞耻。这不是一本普通的书,它更像一本雪山的《圣经》,乔阳像一位虔诚的传教士在其间生活了十八年,书中的每一个字都来自遥远的卡瓦格博雪山。

从和潘老师、威廉的路旅程到和藏族小伙的山中十日,最后到“牵风”,这本书无时无刻不让我动容。作者从马群里跑过,享受突如其来的暴雨,列出山上宴席的丰厚菜单,向植物索要一片叶子,感受凌晨与黄昏,不忍破坏那里的任何一点美景。

藏族老人会在生命的后一段时间,把曾经走过的路再走一遍。作者想起曾经的阿尼,或许她的旅程像是朝圣,尽管汉族人不曾有过“煨桑”,但山与山之间百转千回,灵魂终有一次相逢。

她为树叶的生长笑,为花朵的坚强笑,为自己的自由笑;她为黑奴的故事哭,为阿尼哭。

她说自己四十多岁,院子里的红果杉几百岁。星光穿透了几千光年的距离落在我们身边,感悟于自由且孤独的雪山之间,神圣的灵魂必将重逢。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六):自然本我

  看这本书的途中,就不停在搜各种文中出现的山体植被名称的图片,能让自己更有个具象的观感,幸亏看了蛮多自然的纪录片,建立影像相对快一些,觉得如果出版社能加点对照的图片,会更有益于阅读。作者是个热爱自然 ,渴望归于自然,发现了一点点自然中精妙的设计或小心机就非常欣喜的人,而长时间的浸于自然,让她与自然的互动更为敏锐,有如精灵般。但前半部分作者偶然流露的态度有点被冒犯到,觉得自己不配去分享她这本书的内容,后面就释然了,自然确实是强大的,还有什么可计较的。再加上后面作者多次说自己尖刻,好吧,是有那么点。我敬佩她忠于自然的赤子之心,也确实留下了珍贵的高山植物记录,这个非常了不起。非常喜欢这段“走在一片古老巨大的香柏林纯林中,整日的阳光给香柏林升温,不可阻挡的香味从林间溢出,弥漫了整个山谷。”还有写“林间不知道是雾还是雨,湿了眉间发梢,它们也在松萝上留下晶莹闪烁的点滴,清风使之成为珠帘。”仿佛跟作者一起进入了密林。书的最后几章特别棒,非常喜欢,几乎每一页都有可摘录、同意和思索的地方,能理解作者脱离了“我”的束缚,解构再结构,重新成为“我”,一个广泛意义上更贴近本质更自然的我。结尾说“大地上每一轮植物在重新开始的那一个春天死去,或者又重新站立好姿态,活泼泼地开始前行,我们一样。天地没有涯际,我要走在更广阔和更本质的方向。”虽知在这样的时代,这样的环境,很难,但自然是强大的,自我是自然的一部分,拥有自然特质的自己必然往那个方向去。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七):这不是书评,是乔阳在上架之前写来的一段感怀

  

现在是2020年6月23日晚上十点零九分。我开始写《边地记》。

此时,风吹动院子里的冬樱花树和梨树,哗哗作响。我另外还听到,在我左侧的空间——我的书房背北向南——东面的洱海上,风正在波浪上滚动,暗暗如隐雷的轰鸣,而右侧,不远处是苍山,山间应该也有风,但它们被消解在这座年轻山脉十九座山峰伸出的一道道刃脊中。

说这些有什么用,只是一个偶然的瞬间。留下这个瞬间的印象,只是恰好在这里开始了我个人一个新的活动。而这个开始,只是因为需要开始了。

上一本书——《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过几日就要上架,因它生出的种种世间事,不管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我都要留在身后了。

《边地记》,是早早就定好的一个名字,但最初并非是书,而是在微信上连续发言的一个小标题,当初因为偶然的兴趣,了解和感受到的滇西北区域的种种,以读书笔记的方式记录在案,也非常随意地零星讲述在微信中,当时鲁钝并没有目标,只是由着兴趣被牵引。但是那些我读取的,感受到的,过往的人事,像一道道光,照亮了某一些点,这些点散布在幽深黑暗的时间里空间里,像星空一般,是那种并不太璀璨耀眼,因而并不引人注目的普通的夜晚。虽然只是若隐若现疏朗的一些星,四散的光线也能纵横交驳,穿透我,使我在今日可以为自己定位,知道自己身在何时何处。我因此满怀感激,并无法那么决然地告别。我不知道将写成怎样,也不打算有提纲,我知道的是,有太多我还不知道也许永远无法知道的某些东西,有太多我讲不清楚却为我所讲的过往可能因之而失色,但是,又怎样呢?

我将信任我自己,由着文字自己要去的方向。就像这个世间,从来如此,也似乎一直如此,只是偶然,只是游戏,只是我们相互制造的幻境。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八):我愿意称乔阳是诗人,这本书是她的自然诗歌

  在山间田地边长大的孩子,天生对自然有一种依恋,只是随着长大被城市消解;

  我很庆幸,在即将投入城市的端口,遇见了乔阳、七个月的牵风和许路;

  许路邀请我去雪山,告诉我他们在雪山下有个小店,是太太乔阳在管理;

  第二天我就决定要上去,和乔阳确认后第三天就出发,比他们还要早到店里,那时店名叫季候鸟,现在叫既下山梅里;

  在季候鸟断断续续呆了一整年,滇西北横断山脉的物候四季,跟随乔阳走普金牧场和白马雪山,听她讲植物,人,自然,社会,和人群;

  我们分享音乐,分享书籍,近乎隐世的生活,使我后来回归城市久久不能适应,迄今也没有完全适应;

  乔阳曾多次邀请我一起,在山里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年少的我禁不住对未知城市的向往,一次次出去,再回来,中间经历挫折,总是忍不住找她,在她洱海边的小院儿里,看她做自然家常的菜,搭配院中花草做摆盘,我偶尔做个手冲,也要搭配缅桂花做小巧的出品,饭后我们去洱海边散步,谈论遥远海边或山上村庄的事,然后在茶室散聊,一边吐槽一边解惑,更多的是心灵的疑惑。在城市中工作我常常忘记有心灵,在乔阳的小院儿里,心灵会颤巍巍的出来,和我面对面。

  “朝夕谈论,无异友生”

  她是师长和挚友,引导了一种在当前社会的一种不盲从的生活方式,谁不热爱自然?可是谁又真正能在社会浪潮中和自然相融并完成自洽?在我还不够长的人生阅历中,仅有她,自来坚定、无畏又柔软,这一切都在这本书里有所体现。这过程中有太多的共鸣,以至于常常泪目。

  我们热爱的自然,乡村,村民,邻居,自儿时乡村长大后,再不曾遇到,直到遇到乔阳,她展现给我了成年人乡村童话的可能性。也是我后来投身乡村民宿的基础。

  热爱乡村和自然的朋友们请看过来,这本书远不是现在图书分类的植物、自然、或随笔,是从切实感受自然并能在其中自洽生活的展现,我愿意称乔阳是诗人,这本书是她的自然诗歌。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九):让想象也飞在雪山之间

  

知道这本书很巧合,是在随手翻看豆瓣时看到有人在一个关于腰封的话题中提到了本书的腰封,是一个很有趣的设计。设计师将白色纸张剪成雪山的轮廓又通过折叠的形式突出雪山远近高低的意境,很容易就会将第一眼看见本书的读者代入到雪山之间的幻想之中,很是契合本书的书名。(但如果腰封的材质更有质感一些或许会更棒一些)

但我不是因为腰封设计的精妙才要买这本书的,而是因为它的名字《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因为平时看书的时间较少,所以一般会选择经典著作或者知名作家的书来读,这会更高效也更有保障,但出于对雪和雪山的一种奇怪热情和喜爱,才准备买这本我从来没听说过的作家也没听到别人谈论过的书(希望作者不要介意我这么说),直到下单的时候我才知道本书还在预售的阶段。但真的很庆幸自己遇到了这本书,此前还曾想让弟弟把去年读过的《鱼王》《树号》两本书再给我寄过来重读,但现在有了这本就暂且不用了。这本书也是描绘大自然的景色,思考人类与自然间的关系,但又没有强行灌输什么,作者只是不急不慢地向你讲述山中的一草一木以及自己对人、对世界、对自然的各种思考,至于读者想从中得到什么,那得看读书者本人了。

随着书中描述进行一场天马行空的想象,让自己也同样置身雪山之间,漫步林海山谷,去感受大自然在季节中的变化,享受自然带来的静谧是很舒适的事情,相当于暂时摆脱了世俗中的各种烦恼,进行了一次不耗体力的旅游。这一切也得归功于作者那惊人的描绘能力,对宏观和具体事物的描述真是让我觉得惊艳。我把其中的一些片段发给一些家里有小孩子的朋友,告诉他们孩子要学习写作,那么这本书可不能错过。同时,本书对平时就喜欢花花草草的我来说也是一本植物花卉的科普读物,品类繁多的高山植被和花卉贯穿书的始终,若书是大山,那这些描绘也真的像高原的上花朵开的漫山遍野。再一个还得感谢书中没有放任何一张花卉和植物的照片,给足了我读到花名草名时充分想象的空间,要是一眼就看到了本来面目,那可是少了不少乐趣呢。

今年上旬疫情缓解期间,我和朋友用了两周在川西自驾,也终于是第一回近距离仰视我一直心心念念的雪山,哪里还生的出什么征服之类的豪言壮语,只是心存敬畏和默默欢喜。书中也多次提到了人与自然与大山的关系,对我来在自然中默默感受体验,不带来什么也不带走什么也就是最好的了。总之很喜欢这本书,也庆幸自己在这个时期遇到了这本书。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十):目视一道风景,观者成为风景本身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让人惊异的地方或许是它的浑然天成。如同目视一道风景,观者成为了风景本身。

  乔阳具有罕见的文学天赋,这种天赋远远超越了我们在通常情况下称谓的作家。那不是一种从写作的经验中磨砺出来的技艺,而是在大自然与日常生活构筑的广阔世界上自发寻觅到心灵的密语。我们想起了李娟,从遥远的阿勒泰带来尘与风的气息,写作如同呼吸。

  智慧并不只是来自思考,思考也不该局限于文本。如同古人领悟到的,智慧可以藏在任何事物之中,只要我们有心去看、去听,敞开上天赋予我们每个人的感官。“有心”意味着用身体感觉、感知和感应,比之依托语言的思考,这是更为原始、自然,同时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世界的方式。

  从强度上看,感知同样是思考。如果人类没有为了便利发明文字,那么很可能人类现在所拥有的思考方式类似于《降临》中的外星人。文字的发明,诞生了思维,导致了时间的产生,从而将人类束缚在自我的意识中。自此之后,任何神秘的超然体验,无论是宗教还是现代兴奋剂带来的,都指向了脱离思维、时间和自我的神秘经验。如果细察,这三者其实一体。

  将人抛入自然,与风景相遇,人被迫重新敞开感官,来获得从险象丛生的自然环境中存活的机会。这是清洗眼与耳的际遇,是将被日常经验磨钝的感官重新鲜活起来。深处大自然,人类将重新发现,自己并没有特别的地方,无非是自然极为渺小的一部分罢了。

  乔阳的《在雪山和雪山之间》建立在两种传统之上。一种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描写自然的诗歌和散文,诗人在自然中忘记尘世的喧浮,与自然融为一体。一种是西方文学中的自然文学,作家带着个体意识步入自然,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不仅是文学滋养的获取,同样也是两种文化的融合。

  东方文明中“无我”的境界,与西方文明中“我思”境界的融合。我们可以发现,两者最终会有一条交汇线:对“我”的抛弃,将重新获得“我”;而思考的极致,则是不思考。《在雪山和雪山之间》介于两者之间,叙述者既是一个具有主体意识的个体,时时面对着“风景的发现”,同时她在徜徉自然的过程中,逐渐与自然融为一体。她描述植物、山川、河流等自然景观的时候,好像在描写对象本身。

  感知让物与我融为一体,不可分离。是我在写物,还是物在写我?同时,当乔阳以目观的自然现象为素材思索的时候,那个隐藏的、由经验塑造而成的主体之“我”又冒出来。写作者好像以一个大写的“人”——作为与自然对立的人类的抽象代表——感知、思考和说话,从而在“人”与自然对立中产生互动,并最终走向交融。这难道不是一种“后人类”,人并未占据地球的中心,人与动物、植物、微粒等世间一切物质没有差别。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在雪山和雪山之间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