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7 02:06:3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摘抄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是一本由孙皓晖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00元,页数:101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精选点评:

  ●去年在修手机店里读的,写得挺好的,但是让我读后面七八本,顿时就没了看下去的欲望了

  ●人物美化的太厉害。

  ●我竟然好花痴秦穆公嬴渠梁!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 斯人无罪,怀璧其罪 皎皎者易污,峣峣者易折 天地苍苍 育我生命 一抔黄土 拥我魂灵 有情同去 遨游苍穹 千秋功罪 但与人评

  ●真希望商鞅就像书里写的那样!

  ●秦帝国算是中华民族的青年时代,动荡的时代才是英雄辈出的时代。最为欣赏的是那些相当于现代智库战略家的改革者,商鞅,眼光早已看及历史的长河的本质,在没有现有的经验可以作为参考情况下,创新性全系统的制度性的革新,这才是最佩服的。或是张仪,一张嘴走天下,舌灿莲花!

  ●那个黄金时代的故事

  ●也不知道是杜撰还是有史料作为载体,但是确实写的挺好的、、、、

  ●后面有点做作了

  ●精彩。春秋战国,英雄辈出~壮哉!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一):脸谱化有点严重…………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二):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对秦国一直保有“是个残忍而短命的国家”的印象。

  在大学上中国法制史时,对秦国变法的两位法家领袖人物商鞅和李斯的印象是冷酷无情,最终也死得惨烈。尤记得李斯临刑前对他儿子说的那句平淡而感动老百姓的话:“儿啊,还记得当年咱们在上蔡滴时候,带着咱们家阿黄,到东门外抓兔子么,爹爹现在想再带你去上蔡滴东门外,带着咱们家阿黄去抓兔子,还能够么。”抹泪啊。

  秦国在法家的变法后的法律也相当冷峻严酷,连坐,五刑等等。当时还是学生的我心里会嘀咕怎么这么没人性的律法?当然,这是以今天的标准去衡量那个时代,那个国家,确实有失公允。

  看看商鞅和李斯的结果,还有在其他国家因变法而备受攻击和不得其所的案例就知道变法之困难。没有君臣一心和开天辟地的勇气和魄力,在中国这个人治和礼制的国家实在太不容易了。法家的变法破除了网织深厚的等级,能够有法可依,有功行赏有罪当罚,着实激动人心,深受普通百姓的拥护,但却被贵族势力所憎恶。当然,变法的过程太过剧烈,为以后留下了些许隐患,这些个原因也许可以解释为什么汉代起儒家开始鼎盛并一直光荣延续到现在。具体原因,待我再多看看历史书再说。

  看这本书的时候正好每晚临睡前在看英剧《YES MINISTER》,虽是一部政治讽刺剧,但针砭时弊,着实爽快诙谐。走马灯换的大臣只不过是perminent civil service掌权的工具和玩偶,要推行一项改革或政策会遇到方方面面的阻挠和搅局,凭借一己之力和不够顽强的心在任期内几乎无法做成任何有意义的事。最终,只有变成在黑暗角落坚韧生长的不朽藤类植物的一部分,关心着对自己的报道和选票,而那些人仍在那里暗笑。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三):初谈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是一部分优秀的作品,作者孙皓晖用十六年时间完成这部长达504万字的作品。我初次见到这部作品大约是在大二期间。初次见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才出来前面四部,而按照计划共有六部。今年终于见到这六部作品全部问世,而大秦帝国电视剧第一部也已经问世。在看过大秦帝国的电视剧第一部之后,觉得这部电视剧拍得相当好,也从侧面反映出现在中国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法治。在大秦帝国中,作者一个确定的中线是讲述秦国从一个弱小野蛮、以至于“六国卑秦,不与会盟”的几乎崩溃的国家中,在商鞅变法中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法治的文明国家。并一举使国家变得强大起来。

  大秦帝国给我印象最深的一点是法治的重要性。人之初,性本恶,所以才需要法治来惩恶扬善。

  作者本身是法律学教授,在力图展现中国原生文明的诞生,认为文明的诞生源自于法治的兴起。因此,作者在大秦帝国中,宣讲治治的重要性,顺道攻击了儒家,在《遭遇儒家》短文中,作者也对此大秦帝国中的反儒倾向作了一个交待。我欣赏作者的治学态度,从先秦历史来看,儒家本就是亡国之论,因此,作者在讲述大秦帝国的历史时,当然会有攻击儒家的言论。

  中国目前在建设法治国家,说明中国目前尚处于人治社会,可以说,这部《大秦帝国从现实角度来说,是暗喻了中国目前的处境。如果不进行法治的完善,很可能会像春秋战国其余一些法治不完善的国家来说,国家的长治久安是依靠人的能力来决定,而不是靠法治。就像目前的中国,国内贪官不少,践踏法治与人权的事情时有发生,这都是不能坚持法治的原因。

  或许,我们能从大秦帝国中,看到中国未来改革应该坚持的一个原则:法治。

  一个法治的社会,是文明的社会;一个法治的社会,是一个有秩序的社会;一个法治的社会,我们的人民能够凝聚起强大的民心。

  可以想像,没有法治的情况是无法想像的:人权遭受践踏,冤假错案无法纠正,贪官污吏横行,民间正气荡然无存。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国家政权尚且会不稳,但不会说国家的治理会如何顺利了。

  现代文明的哲学根基在于了解到“人之初,性本恶”。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出生后便需要用教育,用法律,用道德等种种办法来抑制我们的恶行。如同《大秦帝国》中所说,“恶,人之本性。因人性有恶,才有法度。天下人生而好利,才有财货土地之争夺;生而贪欲,才有盗贼暴力与杀戮;生而有奢望,才有声色犬马。人性之恶,必以律法而后正。以法治防范恶欲,以法治疏导人性,人性才能向善有序。”

  我们的社会现在缺少什么?缺少的是一种法治精神,一种依法治国的强大法制力量。为什么这么说?

  1、网络上,人肉搜索泛滥,网络人身攻击不断。这是一个不尊重隐私的社会,一个为了攻击别人,而首先不惜破坏法律的社会。每当社会上有引起网民激动情绪的事情时,网民都会发动人肉搜索,不惜暴露对方隐私而追求所谓的正义,实际上最后都演变成了谩骂。激动不能代表法律,如果我们不深刻反省自己的行为,我们真的如外国媒体所说:我们是一群暴民。

  2、现实社会中,部分部门越权参与司法,使司法的独立性遭受到破坏。比如最近的轰动的林嘉祥案件,竟然有交通部参与调查,即林嘉祥本人既要受公安部门的调查,也要受到交通部门的调查。虽然说交通部门的调查是为了澄清此事与交通部无关,可能原因在于其高喊了一句:“我是交通部门派来的高官,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这句话把交通部放在了舆论的浪头上,因此,交通部急于洗清自己,赶紧介入此事。但是我们要知道,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个依法治国的社会,交通部门的调查是谁能授权的。如果某个公司的员工犯了什么事情,该企业是不是有和警方一样有权去调查。交通部作为一个行政部门,这样的做法也已经是违规了。违规而得出的结论,即使是公安部门发出的结论,也是不能让百姓信服的。

  3、缺乏护法精神。如果说我们的法律还不健全,有理由要求政府尽快完善法律。但是我们自身,是不是缺少一种护法精神呢?《大秦帝国》中,从商鞅变法得利的奴隶子弟们誓死保卫新法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在第一部最后几集中,老世族重新走上政治舞台让秦国军队,百姓都十分愤慨,誓言以死护卫新法。这在二千多年前的中国,是难能可贵的。二千多年后的今天,出现了一个黄静500万美元的天价索赔案件,有部分人反而觉得黄静虽然坐了十个月的冤狱,但华硕没错的言论。而司法机关认定黄静敲诈勒索不成立,而是属于维权过度,在关押黄静十个月之后,终获释放。网上网民更是因为黄静一个代理人曾经有案底的情况,而将这个案件也打为敲诈案件,在是我们善良的中国人民的悲哀。天价索赔就是维权过度吗?难道我买的笔记本出了问题,只能换一台新的了事。难道华硕的笔记本出问题,而作为一个大IT产商,不能对你进行惩罚性罚款?法律字眼中,难道有维权过度的说法?如果有,是如何衡量过度这个标准的。如果有衡量标准,那如果某产品使用导致人命事故,如何衡量的人的价值。在仔细看了凤凰卫视《文涛拍案》中文涛给我们讲述黄静案件时,许多网民攻击黄静、周成宇索赔价格高了,或者周成宇有案底这方面攻击他们是骗子,我为这些网民感觉到悲哀。他们还没有从“奶粉事件”吸取到足够多的教训:你嘴上强烈支持的企业,暗地里,正在想如何对你下手,如何更进一步的践踏你的权利与自由,甚至是生命权。我要说的是,你自己不维护自己的权利就算了,何必要攻击别人维护他们的权利呢。别人是不是骗子,十个月的牢狱而后无罪释放不是已经很说明问题了吗?而且也因为国家司法机关干部的错误而获得了国家赔偿。获得国家赔偿,表明黄静无罪;黄静既然无罪,这起事件谁有错,不是一清二楚了吗?

  4、百姓无法律意识。《大秦帝国》中讲述变法,说“历来变法,根基在民而不是朝”。而我们朴素的人民,也甚至是无知的人民,大多尚不知法律为何物,自己的权利即使受到损失也不知道去争取。当然,这有部分是目前“民告官”起诉难度大,而民事诉讼中,我们的人民又根本无法承担持久的法院庭审过程。因此,各个电视台,也就只能播放一些最基础的法律小故事,给大众们解解闷,权当无聊故事罢了。

  强国之道,在于国家是有秩序的,人民是有上进心的。一个法治的社会,司法独立的社会,将种种恶行曝光与阳光之下,将种种恶行“以律法而后正”,扬我正气,才能强我中化。

  《大秦帝国》这部片据说在美国已经先行放映,不知为何一直未能在中国电视台上映,而只有DVD版本的光盘可以买到。可能,这与美国是一个相信司法力量的国度有关。中国尚处于一个人治的社会,依法治国还不能达到深入人心的地步,或许,我们才是最应该看看这部片子的民众。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四):恢宏厚重的民族史诗——大秦帝国

  

汉代名士贾谊在《过秦论》中是这么讲述秦代的巅峰时刻的:“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读来热血沸腾。然而秦代达到秦始皇这一代的高光时刻,历经了六代君臣一百六十余年的艰苦努力。《大秦帝国》娓娓讲述,把这一过程笔酣墨饱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

这就是少东家今天要分享的一部中国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大秦帝国》洋洋五百万言十一卷,分为六部 :《黑色裂变》 《国命纵横》《金戈铁马》《阳谋春秋》 《铁血文明》《帝国烽烟》。将战国后期齐、楚、燕、秦、韩、赵、魏七国群雄并起的历史苍劲地铺展开来,描绘了近200年的战国风云与帝国生灭。

这部书的作者是孙皓晖,孙老师写《大秦帝国》历时15年,以学者的丰瞻、小说家的才智从容地驾驭了浩繁复杂的历史局面。当敲下《大秦帝国》的最后一个句号时,他满头黑发已经灰白。

在这部堪称鸿篇巨制的艺术佳构中,作者力图艺术地再现,在礼崩乐坏,群雄逐鹿的战国末年,面临亡国之祸的秦国于列强环伺之下,从秦孝公开始,筚路蓝缕,变法图强,经过几代君臣的不懈努力,最终扫六合而一统天下,再现了一个国家一步步实现自己梦想的艰辛悲壮历程。秦朝之所以能崛起,靠的不只是军队,更有铁血无情的制度,和强硬刚毅的风骨。

《大秦帝国》里既有秦与六国之间的政治、军事斗争,又有六国之间的联合与斗争以及以儒、法、墨、道、阴阳诸家为代表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文化竞争,朝廷、战场、商场、学堂、都城、山野、酒肆、密室,虚虚实实,真真假假,阴谋与阳谋,构成了一副多姿多彩的战国生活画卷。

《大秦帝国》是一部描述秦代兴亡盛衰过程的长篇历史小说。你很难用几句话去概括它讲述了什么内容。孙皓晖按照时间轴的顺序,从政治、外交、军事、思想文化、风土人情等角度,对秦与六国做了全面对比,将战国时代的万千气象理成一串环环相扣的兴亡故事,酣畅淋漓的向我们讲述了那个金戈铁马的时代,秦帝国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列强之林,包容裹挟了那个时代的刚健质朴、创新求实精神。它崇尚法制、彻底变革、努力建设、统一政令,历一百六十余年六代领袖坚定不移地努力追求,才完成了一场最伟大的帝国革命,建立起一个强大统一的帝国,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铁器文明时代,使中国农业文明完成了伟大的历史转型。但它又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巨大的兴亡之谜,它只有十五年生命,像流星一闪,轰鸣而逝。在这巨大的历史落差与戏剧性的帝国命运中,隐藏了难以计数的神奇故事以及伟人名士的悲欢离合。他们以或纤细、或壮美、或正气、或邪恶、或英雄、或平庸的个人命运奏成了这部历史交响乐。帝国所编织的社会文明框架及其所凝聚的文化传统,今天仍然规范着我们的生活,构成了中华民族的巨大精神支柱。

战国时代的精神可以用两句话概括,一句是韩非子的话:“多事之时,大争之世”;一句是晏子的话:“凡有血气,皆有争心”。秦帝国时代是一个以冲突与竞争为主流的时代,创新者存,保守者亡,涌起了一波又一波的变法高潮,催生了长江后浪推前浪的不断变革,使得中华文明的涓涓细流全面汇聚、重新融合、强力锻造而开创出波澜壮阔的文明正源,使中国文明达到了此后两千年无法企及的高峰。《大秦帝国》的可贵,根本点便在于作者对战国精神把握得非常准确,有着旗帜鲜明的历史观。此历史精神贯穿全书,形成了《大秦帝国》激情澎湃昂扬向上的作品风格。作者的智慧、胸襟、才华、见识在此体现的非常充分。而渗透作品的浓郁厚重的战国精神与战国性格,战国特有的大争精神和阳谋风格,更在于作品对中华文明正源的新视角和对秦帝国千秋功罪的新评说。历史地看,中国原生文明的高原在春秋战国时期,秦是这个文明高原上的最高峰。它们衍生了中华文明,并且蓬勃发展。

大秦帝国所处的时代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上最重要的时代,是一个最为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的大黄金时代,用那时的话说,是一个“礼崩乐坏,瓦釜雷鸣,高岸为谷,深谷为陵”的剧烈变化、大转型的时代。大秦帝国作为时代精神汇集的帝国,集中地体现了那个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势生存精神。中华民族的整个文明体系之所以能够绵延相续如大河奔涌,秦帝国时代开创奠定的强势生存的文明传统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说大秦帝国是中国历史上的“虎狼之国”,那么《大秦帝国》就表现了这种虎狼精神,我们民族曾经拥有的虎虎霸气和改天换地的创造力!

作者在作品扉页的题记:献给中国原生文明的光荣与梦想。在《大秦帝国》自序中,作者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人文学者的历史眼光,充满激情地说:“大秦帝国是中华文明的正源”,这是《大秦帝国》的根本立意,也是作者的创作目的。作者在序言中强调的“原生文明”、“强势生存”以及秦文明对2000多年来中国历史进程和中国民族精神的影响,时时可见前人所不敢发之言。

经典语录:

1 . 赳赳老秦,共赴国难,血不流干,死不休战!

这句话在其中经常能够听到,每每此时总是卷起一个男儿的气血和坚毅。此话从老秦人口中说出,是那么的令人震撼,那是来自于骨髓来自于灵魂的话语,在这个贫穷的国度,人们好勇斗狠,却在国家危亡时期,展现出了团结一致,众志成城的气概,保家卫国不求回报的情怀,令人敬服不已。

2 . 天命形象,从来不会垂怜弱智,向来都是强者的光环

在那个弱肉强食的年代,已经不存在什么道德规范,随时都会发动灭国战,这是一个现实残酷的时期,在血和火之间,人们已经明白,并不存在什么怜悯,有的只是国家实力的大碰撞罢了,弱国无外交,随时都有覆灭的危险存在,因此只有奋发图强,才是出路,如此强者的光环方才能绽放而出。

3 . 公如青山,我如松柏,粉身碎骨,永不相负

这是秦孝公和卫鞅之间的对话,秦孝公目睹国家危急,急需改革国政,而卫鞅有经天纬地之才,也需要一个平台来施展,两人一见如故,想见恨晚,说出此话,表明两人对于变法的决心,当真是令人感动。

4 . 国力之根基在庶民,魂魄在庙堂

一个国家真正的根基是自己的民众子民,他们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状态反应出一个国家的强盛和衰弱,为此国之根本在于民,而一个国家的运行看的则是朝堂,朝堂的清明腐败都对国家影响至深,他是国家的核心和魂魄。

5. 依法爱民,不在其心,而在其行。重行而不重心刑法才能公平。

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如此先进的法治意识,当真是令人感到无比的震惊。法治的精髓不在于心理所想,重点是在于其行为有没有构成犯罪,只有建立在公平的法治之上,方能现象出国家是依法治国的,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国家强大那是迟早的事情罢了。

每个民族在认识自身的时候总会有一些迷茫和困惑,重新回头看过去的伟大或传统是一种近乎本能的行为。就像我们在认识自我的时候难免也会产生困惑,而这种时候我们总会想看看自己来时的路。

《大秦帝国》运用形象思维在读者心目中激活了一个历史久远的时代,把历史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自然而然地有机结合起来,让读者的历史感受与审美感受得到了双重满足。《大秦帝国》 有着那个大争之世的血气与精神,那个英雄名士辈出时代的万千气象 。书中每一行每一页都充满着智慧方略、阳谋政治的风骨,奋发惕励、强势生存的精神,充满着来自中国原生文明时代的英雄风骨与本色灵魂。

少东家再强调一下,《大秦帝国》是一本历史小说,并不是严肃的历史书。就像《三国志》是正史,而《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一样,其中有很大的差别,毕竟小说不同于正史。单论《大秦帝国》的故事,那绝对是读起来特别爽的那一种!它在重述那段辉煌的历史的时候,也在唤醒我们灵魂中失去的东西。它的好看,它的过瘾,在于一种历史的风骨,也是气象。

只要你喜欢那种宏大壮阔的时代感,喜欢那种读书读到热血沸腾的代入感,这部《大秦帝国》,绝对会让你深深地陷进去,难以自拔!

电子书下载地址:大秦帝国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大秦帝国(第一部 上下)》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