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精选
日期:2021-01-27 03:33: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精选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是一本由赵丹喵著作,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9,页数:2020-11-2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一):新年读的第一本书

  

这是新年读的第一本书,阅读感受是前半部分故事性很强,读下来酣畅淋漓,不仅被作者的学习精神所感染,还更加向往去探索纽约这座城市。后半部分的方法论,就按需阅读啦,level 1,2,3的思维框架对非法学专业的我,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也很适用,个人认为与fact-->connect dots-->insight这样的思考过程有些相似。

作者的全书贯穿的一个观点非常认同:坚持向内探寻,找到自己热爱、擅长的东西,在探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是那么感兴趣的事情,但又必须完成的话,尝试学着去热爱它,也许熟练之后,喜爱度也会增加吧。

现在我也还在寻找的路上,隐约好像知道,但又好像不知道,anyway,keep trying and doing. 加油!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二):学霸之所以成为学霸

  

赵丹喵是我一直关注的一个博主。她出生于1994年,15岁上大学,19岁考上乔治城大学,20岁转入美国最好的法学院——耶鲁法学院。毕业后进入华尔街顶级律所,现在在一家跨国集团从事法务工作。

她不仅是个学霸、法律精英,经常会分享自己的学习和工作经验,还热爱读书、写作、钢管舞、滑雪、潜水、户外运动。即使工作需要24小时待命,她也总能找出时间来做自己热爱的事情。看她的公众号文章,我总是惊叹于她的精力充沛和强大的逻辑分析能力。最难得的是,她还很真诚。这些也是我在读她的新书《不负热爱》时的感受。

按照世俗意义上的标准来看,她已经是个“成功人士”,她在书中吐露自己也曾因为这些标签而沾沾自喜,但后来发现这些不过是用来自我陶醉的借口。进入耶鲁之后,她发现身边的同学都有自己的目标和热爱的事情,耶鲁也努力让学生们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没有了与别人竞争的压力,没有了统一的标准,她陷入了迷茫。

这种迷茫我和我的朋友们都有。我们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都是要上好学校,毕业后找个好工作,赚很多钱,买房买车结婚生子,让孩子上好学校,找好工作,无止尽的循环。在这种环境中,不鼓励个人的自主思考,只要按照统一标准去努力就好。这个标准放在环境相对简单的学校里还可以。出了校园,特别是工作了几年之后,我们都逐渐发现万事都没有统一的答案,即使按照主流的标准来生活,也还是不开心。

丹喵经过迷茫与反思,再结合自己的经历,得出的答案是,为了心中热爱的事情而生活,享受做事情的过程。真正地听从自己的内心,就不容易被外在的表象所迷惑,被各种所谓的成功人士的标签绑架。

除去她对人生的思考,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学会总结与归纳的方法论。丹喵总结了自己的学习经验,并且毫无保留地在书中与大家分享。虽然她是以自己学习法律和英语的经验来叙述,但这套方法对于任何学科的学习都适用。

比如学生的目标如果是为了考试拿高分,那么就要从考试的试题和答案入手,向前推导要如何应试,在日常的学习应该学些什么,笔记怎么记,如何形成自己的知识框架,根据框架来复习和准备考试等等。确立了目标,经过分析之后,再去努力会事半功倍。这点是我在学校时从来没考虑过的。我只是盲目地跟着老师上课,从没想到要形成自己的一套学习方法。也许是我没关注过,反正我从未读过这类书。现在只觉得如果能早点读到这本书中的学习方法就好了。

再比如在工作中,也可以先树立一个目标,分析为了达到目标,需要什么条件,一步步去分解和细化,每一天都可以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相信这样我们就会减少很多在工作中找不到意义的时刻。

我在书中得到的另一个启发是,自律能力虽然有一部分是天生的,但也可以在后天通过锻炼来提高,就和健身、画画一样。要变得自律其实就是要持续锻炼脑前额叶,让它慢慢提高对我们的控制能力。比如我们要督促自己学习英语,那么可以定一个小目标,每天都拿出1个小时,持续学习一个月。突然获得极强的自律能力,或者单纯通过对自己的鞭策来提高自律能力都是不现实的,至少对我来说是如此,而是应该脚踏实地,日积月累地锻炼,才能使得自律能力缓步提高。

丹喵在这本书中绝非只叙述自己是如何从普通女孩越级成为精英人士,更多的是与大家分享许多此类学习、认识自己以及独立思考的方法,都很适合我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总的来说,这是一本真诚、信息量丰富、值得一看的好书。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三):《不负热爱》后的一点反思(自我记录向)

  《不负热爱》后的一点反思(自我记录向)

● 关于缘起

● 第一次看到这本书是在朋友圈,一个陌生人的朋友圈,看到她的推荐,便默默把这本书加到了购物车,也没想着买下来。

● 终于在这次需要买论文相关著作时凑单派上了用场

● 拿到手才发现赵丹喵跟我同年生,这让我更好奇她的人生是怎么样了

● 关于人生

● 本书脉络很清晰,就两大部分。她的人生、她的方法论。

● 15岁考入北外继而申请美国法学院,而后成为非诉律师,继而现在跳槽到跨国企业担任法务。

● 老实说,人生这一part我没有细看,最近手头的毕业论文已经把我的自信心吹残地七零八落,实在是不想在闲暇的时间里也时刻提醒自己有多么不优秀。

● 关于方法论

● 方法论这一部分,足以见识到法学院的培养给她的思维模式造成的影响。

● 内容不谈,逻辑十分清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化解。每一个领域的方法论都十分清晰的向我们展开,对错不谈,起码也是一个成功人士的经验总结,总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 关于写作的感触

● 由于正在写毕业论文,我首先跳到了这一部分。赵丹喵把写作的方法归为三个部分:结构———段落——句式。不是泛泛而谈,介绍了她写作某个领域学术论文时的结构铺开逻辑。不仅仅针对学术论文,还有小说和日常写作,她都谈了自己的看法。

● 我知道写作并非一日之功,论文的功底与平时的锻炼不可分割。作者也提到她的论文思维方式的养成与她课堂上的刻意练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即便如此,作者还是提供了一些如何刻意训练写作方法的方法论技巧。我凭着记忆总结了以下2点:

● (1)养成深度思维并写作的好习惯。这也是我正在践行的(例如我正在写的这篇读后感),写作是一个将思路整理后,在一定的框架和逻辑下进行输出的过程,是把发散的思维脉络化整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需要不断地刻意练习才可以达到的。

● (2)大量输入,及时总结。首先需要大量的输入原始的资料,这一点我做到了,为了写手头的毕业论文,我真的进行了要求之上的阅读,但无奈没有任何有效率的产出,这也是我一直苦恼的地方。我想原因归结于我缺乏对于文献的归纳整理。文献虽读完,但是脑子了对于该文章的脉络、论证、观点形成缺乏整体性的认识。我想我之后要对文献的阅读进行及时的总结,不是机械性的将文章的内容复制粘贴,而是运用自己的语言有机地整理,把文章内容放入自己的框架,为我所用。当然为保证准确性,恰当的复制粘贴也是必要的。这一步很难,但我想我之后会一步一步去做。

● 关于心态

● 心态真的很重要,实力也许是完成一项任务的前提,但是心态真的是决定成败的最后一个关键点。

● 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心态与自律、时间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作者提到时间管理实质上就是对自我的管理,毕竟将计划列到时间表或者APP上是谁也可以做到的事,问题的关键在于自我执行效率。

● 我反思了我写论文的心态,的确对我的论文产出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

● 首先,我本能地抗拒写这篇毕业论文,一方面是因为前两稿完成度不高,答辩委员会和导师都对我的论文指出了或大或小的问题。让我丢失了写好它的自信,甚至完成的自信也没有;另一方面,我对于自己写下的文字没有自信,我的框架和内容一直在不断地修改中,让我论文观点形成的过程十分的艰难。

● 其次,在写论文的过程中,我缺乏专注度。一旦看到一点难的理论剖析,我便不由自主的拿起手机开始玩,我在逃避,是的。这种行为惯性让我的大脑产生了惰性,由此,我专注度越来越低。当我在写论文这件事上形成了这样的一个现象后,我对每天这样的反复产生了反感,我对于每天的毫无进展的伏案写作十分反感。这让我的效率越来越低下。

● 最后,关于调整。我想上述心态的养成,大概率是因为我太浮躁了。的确毕业在即,就业一直是我心里压着的一个铁块。论文又是就业的前提,每次想到这个,我就越来越急,但现实是越急就越没有效率。事已至此,我想必须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先把论文完成时第一要务,在这之下,沉下心来读文献又是更为重要的。

● 上述就是一点感悟,记录下来,心态的确有所舒缓,二来也算给这段挣扎岁月留下点痕迹吧。

● 最后。感谢赵丹喵的书,你成功的人生我无法复刻,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但你的方法论的确给了我或大或小的指引。我想这也是写下这本书想要达成的效果吧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四):认识你自己,发现你的所爱

  

这并不是凡尔赛文学。

虽然作者具有丰富多彩的经历,但是她丝毫没有炫耀,相反,她一直在反思、追问、剖析自己,在挫折、困惑、迷茫中去探索和发现自己的热爱,在痛苦、摩擦中实现蜕变、成长。

这书感人至深的并不是作者的经历,以及她通过努力取得的傲人成绩,而是她的诚实。对自己的诚实,对读者的诚实。

也许,你会在这本书中看到自己。

一、作者的经历

作者(赵丹喵)在这本书中分享了自己的求学历程、工作经验与人生感悟。

1994年,出生于黑龙江;

2009年,考入中国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2013年,进入乔治城大学法院攻读JD学位;

(Juris Doctor,直译是“法律博士”,但是实质上硕士学位,三年制,美国大学在本科阶段不设置法律专业,只在硕士及以上阶段设置法律专业。JD虽然是硕士学位,但是其含金量、受认可度极高,获得JD学位的法学生,就有资格申请进入高校任教,不需要法学博士学位。美国多位总统、政要获得过JD学位。)

2014年,转入耶鲁大学法学院继续攻读JD学位;

(耶鲁大学法学院在2014年全美排名第一)

2016年,从耶鲁大学法学院毕业后,进入纽约一家有百年历史的华尔街律所从事公司、金融方向的非诉律师工作;

2020年,在律所工作三年之后,进入一家跨国公司从事法务工作。

作者不仅具有优秀的教育背景、精英律师工作经历,而且在学习、工作之外的生活同样精彩,热爱钢管舞、滑雪、潜水、冲浪等户外运动,是典型的斜杠青年。

二、作者的心路历程

我们可以把作者作为学习榜样,学习她积极进取的态度、勤奋努力的拼搏;我们也可以从她的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少走一点弯路,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多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这样?是因为大家都在做?是父母的期望?还是源自内心的热爱?

作者一直在复盘、探究自己的心路历程,一直在分析每一个选择背后的原因、逻辑,最后发现,有些表面看起来光鲜亮丽的选择,并不是源于自己内心的热爱,而是因为外界的干扰、因为自己争强好胜之心在作祟。

从以下独白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的内心变化:

1.我的身上其实分化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性格。

一个是作为强者的我—热爱竞争、喜欢胜利,会为自己的成就感到十足的骄傲,甚至有些目中无人,喜爱炫耀自己。

另一个是作为弱者的我—总是在怀疑自己,不断将自己与别人比较,生怕被排除在主流价值之外。

2.我从小就很容易因为一点小事的不顺利,而陷入一个彻底否定自己的情绪黑洞,排斥外界的一切,人生也进入一个停滞的状态。

3.我过去的人生中,若纯粹为了“赢”而做一件事,几乎总是跌得很惨。而如果我真的取得了成就,一定是因为我热爱这个过程本身。

4.能在自己的梦想上一路狂奔,才是最值得羡慕的事情吧?

5.当热爱成为唯一的驱动力时,人生才是无往不利的。”

6.也许人生本来就无所谓强者和弱者,只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而已。

7.曾经的我,热爱跟别人比较,我总想当个强者。但现在我只想跟自己比较,想让自己突破一切阻碍不断进步。

8.我学会了不再去跟别人比较,不再去定位一个群体,不再去寻找一个普通的标准再去努力迎合。我开始明白了,这世上并没有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唯一的标尺只有自己内心的感受。

9.我一直在追寻一个虚幻的“平台”的概念,在跟别人的比较中获得短暂的优越感,但很快又在新的环境中陷入迷茫。

10.我想,也许在过去这几年,我的内在驱动力逐渐从“超越别人”变成了“超越自己”。

非常佩服作者对自己的深刻剖析以及适时调整。作者在前言中写道“我们都是普通人,我们也都要努力做好一个普通人。这才是我这本书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为了什么而挑战?

不可否认的是,人生需要挑战。

但是,尽量不是为了挑战而挑战,不要陷入挑战的陷阱,最好是在挑战的背后有一种热爱、使命或责任。

如果不是源于更高的目的,而是单纯以挑战的心态、以此证明我强的心态去做某件事,有可能会迷失自我。

人生是一场旅程,与自己赛跑,跑无止境。

“我们与世界难得相遇一场,不如竭尽全力追寻此生所爱”。

认识你自己,发现你的所爱。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不负热爱——法大、耶鲁、华尔街历险记》读后感精选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