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居正·火凤凰》是一本由熊召政著作,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6.00,页数:5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张居正·火凤凰》精选点评:
●基本很傻
●对于讲到荤段子就莫名兴奋的文笔,实在汗颜。让我坚持下来的理由只是因为这讲的是张居正,而世间已无张居正。
●张居正与曾国藩,为什么结局会如此的不同。
●这本书得茅盾奖,只能说评委无能。
●官场小说,看看也好
●从首图借的,人民文学版本 看了第一册,感觉一般,没有继续读下去的欲望。
●张居正
●历史,是用人写成的,每个人的历史,都是长河的一部分。张居正,可圈可点。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落得开棺鞭尸
●到了这一册,万历新政已见成效,寰宇廓清,四海升平,府库充盈,也没什么正事好写了,再加上熊召政喜欢扯,写得就更杂了。不过我们还是能从繁荣太平中看出隐忧。败政虽改,专制犹存,蠹虫犹在,而张居正已无力前行。作为人臣,此时的张居正地位崇隆,相对的,他也成为了曲高和寡的孤臣,连皇上也开始忌惮他。看来盛极必衰实乃亘古至理。今天的我们,已经知道了万历新政的最终结局,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渐渐习惯“世间再无张居正”的日子。
《张居正·火凤凰》读后感(一):我是张居正的粉丝
我到湖北的荆州,看了一下张居正的故居,有一条张居正街,但是,故居已经没有,或者讲没有保护起来。
我的心很悲凉!
我可以去建设没有观众的体育馆,可以去建设富人的高尔夫球场。
惟独,对于历史,我们很吝啬!
《张居正·火凤凰》读后感(二):大历史观——世间已无黄仁宇
《万历十五年》中有一章,讲到张居正权倾朝野的时代过去,戚继光的失宠,之后招来的是万历不念旧情的清算。是的,那一章叫做世间已无张居正。同样的,万历朝走到这一步,似乎尽头已经到达。气数已尽,倒也无怪他人。历史的大幕拉开,万历朝被满清所取代,一派胜利者和失败者的对比。但1588年戚帅离世的那个凌晨,口鸡三嚎,将星陨矣。。。。但真正的胜利者却在西方,不是西葡,而是后起的另外的角色。
《张居正·火凤凰》读后感(三):好人好官
居正兄,以完全刚正不阿,真诚无私之类的来衡量,确实不算好人。在当时的历史情况下,一些所谓的药廉洁清明,给整个社会能带来多大的好处呢。好官,则是要利用一些手段,即便损害一小部分人的利益,最终达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优,那样才算对社会的贡献大。哪怕背负着小人的帽子。可有多少人能做到呢,要么当婊子还要立牌坊,要么一味愚清愚忠到底,自己是可以遗臭万年或是名留青史,但他们所留给我们的是文化遗产,对当时的社会能有多大推动呢。不怕官贪,就怕官不做实事。舍一小利而得大利未尝不是好事。
《张居正·火凤凰》读后感(四):力挽狂澜者
小时候知道张居正不是一个好人,因为“居正居正居不正”,现在读这套小说,也觉得他也算不上是好人,但是就是这样一个人对于整个16世纪的明朝乃至对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又起到了多么重大的作用?人们也许更欣赏同一时期的海瑞,但愤世嫉俗的态度与务实甚至是妥协的处世哪一种对社会更有益?人们可以不耻张居正与宦官勾结,但却不能不承认他的功绩,也许他内心也很痛苦,在那样一个时代,如果不是身为天子,想要做点实事有多困难,以一己之力要推动社会变革有多迷惘?居正的十年,是大明,甚至是两千多年来中国历史耀眼的暮光。前有商鞅安石,后有...
《张居正·火凤凰》读后感(五):妥协的艺术
浏览了一下,发觉关于这本书有很多的评论都很有见地,所以就不多说了。
之所以知道张居正是因为有部连续剧《嘉靖与海瑞》,当时对海瑞都钦佩到爱慕的程度了,谁知一看《张居正》才发觉海瑞其人其事并非如此,于是才多少认识到“干吏”与“清流”是如此的难以统一,而这也似乎一直是中国官场的写实,当然故事里也有那么几个是统一的,可惜结局都不太美丽。
张居正的用人哲学:用干吏而少清流,甚至不用清流。
这在当时可是冒天下之大不违,这就是魄力。
而成大事者并非只有魄力就够了,张居正与冯保的关系就是个注脚。
为理想而努力的兄弟姐妹们,共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