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拉贝日记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26 01:2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拉贝日记读后感摘抄

  《拉贝日记》是一本由[德] 约翰·拉贝著作,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页数:5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拉贝日记》精选点评:

  ●关于这本书有很多的争议,但我觉得作为一个第三方的眼光去记录战争和历史,以及这段沉痛的伤疤是极为成功的。我觉得甚至谈不上文学作品,就是一本记录,我们经常在历史课本上看到南京大屠杀死了多少玩人,而党你以一个身在其中的认的视角去看,一个个妇女遭遇强奸,一个个贫民遭遇屠杀,一个个家庭遭遇掠夺的记录,竟然比几十万的数字更加触目惊心,更加无法释怀。

  ●拉贝是真心实意相信着德国政府,相信着希特勒的。那些针对犹太人的集中营,真正知道其存在的依旧是极少数。或许那段时间并不是全德国都陷入了狂热,只是很多真相并不会披露罢了。至于文中提到的唐生智,乃至绝大多数国民党,要战斗到最后一人,即使发动普通百姓也在所不惜,作为中国人,在那样的环境中,再正常不过,也正因此才保留善名至今。可是也有理由想象,这也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不得已的做法,把百姓卷入其中。拉贝的角度,那些最贫穷的百姓是无辜的,不应该白白浪费性命。尤其从安全区的建立可以看出,在他的价值观里,士兵军队和百姓完全是两码事,作为西方人,作为外国人,这种想法无可厚非。

  ●好习惯放弃容易拾起难,2017年的第一本书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才看完,一方面也是因为内容太残酷了,第一本全程含着泪看完的书。

  ●最开始的时候,拉贝先生还在日记里时不时地展现自己的幽默和乐观,即使每天都要面对空袭的危险。南京沦陷后,剩下的就只有一页一页对大屠杀的真实记录。那一串串冰冷的数字背后是无恶不作的残暴,是血流成河的悲痛。

  ●拉贝先生他的确为保护南京平民百姓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值得被尊敬,被感激。

  ●2016.12.18,第49本。看了一半,满眼都是强奸、掳掠、抢劫、杀害,被强奸的对象竟然还有几岁的小孩,怀孕9个月的孕妇,日军的这种种暴行,真的无法被原谅,想去南京参观一下纪念馆

  ●历史需要时间去铭记。

  ●几乎所有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书,在中学期间都看过了。德国人的严谨,西门子的总部至今都在南京,从未改变。

  ●看似平淡的描述,依旧让人震撼。也许荧屏上的再现并没有太多夸张。唯有历史在历史中重现。

  ●从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出来看的。

  《拉贝日记》读后感(一):怀有感恩之心

  -南京。中国军队撤军后的空城。

  -面对那些没人性可言的日本人,手无寸铁。

  -那些杀戮的场面我脑海里久久不能挥去。

  -拉贝日记里每一天都显得那么漫长,仿佛一个世纪之久。

  -他的难民区,已经竭尽所能。表示深深的敬意。

  -勇敢的人,伟大的人。

  《拉贝日记》读后感(二):拉贝离开后的难民怎么样了?

  1937-1938年2月,拉贝离开了南京。我查了下,南京的安全区是在1938年的5月终止。我很想知道,不仅仅是一年期间的大屠杀的事情,我更好奇,1938年5月-1945年的东京审判,南京发生了什么?难民们是怎么度过这些年的(没有了外籍人士的保护)?有没有类似的书可以推荐?

  《拉贝日记》读后感(三):拉贝是个好人

  真实的记录。

  拉贝不是生来就喜欢中国人,也不是生来就讨厌日本人。

  暴行发生前,他只是为了保护他所代表的利益留下来;

  暴行发生时,他只是凭着他的人性保护受难的中国人;

  这一切过后,我们发现他就是这样一个好人,负责任、有人性的好人。

  或许理解了这一点,拉贝日记才更加具有说服力,保存历史真实的说服力。

  《拉贝日记》读后感(四):2012-12-31 h

  《拉贝日记》是这样一部书而且还是一本日记,它详细记录了一场惨绝人寰的血腥战争,是为我们所了解的日本侵华战争当中最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不像其他书籍凡是相关的数据都罗列上,也不是那种类似摘抄的机械性书写,更不是一种站在第三种中立场上冷漠的描述。全然相反的是,拉贝在他的日记中把他所经历的这几个月中的事件和由此所产生的自我的感受都巧妙地加以有机的融合——让读者感到他不是先罗列出一大堆事件再来一大堆繁荣深奥的感情描写。

  《拉贝日记》读后感(五):我读《拉贝日记》

  1908年,26岁的拉贝从德国来到中国,先后出任德国西门子北平及天津分公司经理。1930年,拉贝调任南京分公司经理,小粉桥1号成为他的办公室兼住宅,拉贝和家人在这里度过了生活安定的七年时光。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拉贝日记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