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恐惧与颤栗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6 01:07:3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恐惧与颤栗的读后感大全

  《恐惧与颤栗》是一本由(丹麦)日兰.克尔凯郭尔著作,华夏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6.00元,页数:27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恐惧与颤栗》精选点评:

  ●默念阿伽门农、亚伯拉罕和骑士。萦绕他们。

  ●在图书馆复习的间隙读完的。

  ●读不懂。

  ●诗人的笔触,哲人的思维,真诚的信仰的追求者。

  ●通过此书,了解基尔克果的三性,感性、理性、宗教性。

  ●读不懂

  ●long long ago

  ●好毒舌,专黑黑格尔/ 看到克尔凯郭尔说他自己也不能理解亚伯拉罕,我也就放心了。

  ●他最经典的一本小书,非常值得看。

  ●郭郭脑补能力超强的!

  《恐惧与颤栗》读后感(一):还是读一下!

  像这样的书,我觉得应该读好多遍,才敢出来写点东西,可惜我只看过两遍,或许领悟不够,跟看过的大多数的哲学书一样,没怎么看明白,因此还不敢妄加评论,但是毋庸置疑,这是一本好书,建议大家看下。

  《恐惧与颤栗》读后感(二):信仰和哲学的差别

  书中他说要是让他带着信心做某件事情是很容易的,但是要是分析这件事情就很难了,比如亚伯拉罕献以撒,能分析吗,求了到99岁才得到的儿子,突然让自己做成熟肉献上(圣经里面叫燔祭,而这里翻译成熟肉让人更加容易理解),试问,当下何人可作呢?而且年少带着的是永远的盼望,亚伯拉罕是否想过还不如让我去死呢?为什么要献上这个将来可以为神做很多事情的小孩呢?这样就陷入到了理性,这样就永远也达不到信仰,所以亚伯拉罕不愧为亚伯拉罕,不愧为信仰的祖先,接到命令后马上就去实行了。

  信仰,是简单的,要是变得复杂的话就可能走错了。

  《恐惧与颤栗》读后感(三):对《恐惧与战栗》很费解

  对《恐惧与战栗》很费解

  对于《恐惧与战栗》,我在2012-01-02下午终于硬着头皮看完一遍。

  亚伯拉罕服从 上帝的 指示准备 杀死儿子, 旧约-创世纪 的文本上 的描述 比较短,然而 基尔克果 在 这本书当中,就是 围绕 这个 情节 来展开 论述。

  他 铺陈很久,说明 亚伯拉罕的正妻 莎拉 赶走 了 小妾 夏甲以及 庶出的儿子后,在 百岁之年,因为 上帝 的突然赐福,又得到 嫡传儿子。

  上帝为了 试探 亚伯拉罕 的 虔诚,让 他 行走3天 到某山上, 用儿子 献出燔祭。

  其实这3天,是 异常的 煎熬,亚伯拉罕 不能让 妻子 和其他人知道,他 要上山,做出 这样的举动,这样 的煎熬,往往 会被 不能设身处地 的读者 轻易 的放过。

  亚伯拉罕 献祭儿子。不仅仅 需要 依靠 弃绝 一切 的勇气,因为当事人本人 不可能预先 知道结局,如果 知道 结局会上天堂,或者 在中国 的历史书上 名传千古,这样的 牺牲 是 有 计算 的,反而 是 相对 容易的。但是 伦理 的困境 就在于 ,分明不知道 结局是如何, 在 这样 的不安 当中 考验 你的抉择。

  基尔克果 甚至 比较 了 一些类似 的场景, 希腊统帅阿喀门农 为了 取悦神 为 其舰队 吹出 顺风,而献祭 女儿, 旧约当中 某个 士师 对神明许诺, 如果我 取胜,必定 要 杀死 城市当中第一个 迎接我的人,为 上帝 献出 燔祭,但是 不幸,第一个 迎接这位 士师的,却是他亲生女儿。

  这另外两个故事当中, 存在 着更高阶 的 价值,比如 集体的胜利,来 牺牲 个体的生命,所以 他们 献祭 虽然痛苦,但是 这不是 亚伯拉罕式 的悖论, 仅仅 是具有 “悲剧精神”。--【不过 这种 悲剧精神,也常常 为 后代 的暴政 所利用】

  亚伯拉罕 的 献祭,几乎 只有 他和上帝 两个位格知道,纯粹 是 私人领域的抉择。不存在 价值的 位阶。

  一个 信仰基督教的朋友说,【理解 基尔克果的《恐惧与战栗》,极其要注意 “不安”与“悖论”(paradox)两个概念。基尔克果 并非全然 弃绝了 理性,而是 在理性的尽头洞察到 绝对的悖论,并从其 上跃到 信仰。自由的概念 与之一道复活了 理性,是一个 死里复活的主题—这来自于 《圣经》及基督的启示。在 这个洞察 的方面, 基尔克果 超越了 奥古斯丁 和阿奎那。】

  在《恐惧与战栗》这个文本外, 他推荐《致死的疾病》 和舍斯托夫《旷野的呼唤》。

  《恐惧与颤栗》读后感(四):信仰和悖论

  克尔凯郭尔写下这篇不长的文章,主体是探讨圣经亚伯拉罕献祭儿子的故事。 故事梗概是:亚伯拉罕100岁和妻子撒拉终于老来得子 以撒 非常珍贵,在以撒30岁之时,亚伯拉罕听到上帝之言,带着儿子走了三天三夜去到摩利亚山,上帝说,现在你要杀死你的儿子来证明你对我的信仰,亚伯拉罕毫不犹豫磨刀向子,关键之时,上帝用一头山羊替代了儿子。

  这个故事本意在说亚伯拉罕对于上帝的无限无可挑剔的信仰,但是细思之后让人充满不安和恐惧。

  首先,从亚伯拉罕的角度来看,他第一是个父亲,一个宣称以撒是我最爱的儿子的父亲,所以悬置信仰价值,这就是违反伦理道德的残忍杀子事件。再者,他又是一个虔诚信仰的子民,他在献祭那一刻,不可能内在心想“上帝一定会最后打住他的想法,他既然能为我老年送子,也可以让他死而复生。”但凡有这种想法,哪怕一丝一毫也是不忠诚,他只是个信徒,追寻自己的信仰。他也不可能在行动上进行抵抗或者求情,或者欺瞒上帝直接用山羊替代,以赎回儿子。单看伦理,他是垂垂老矣的父亲,充满慈爱,老来得子,欢欣鼓舞。单看信仰,他是虔诚的信徒,为忠守信仰,单枪匹马。但是,这不是单独的事件,而是信仰和伦理的叠加,当信仰和伦理叠加冲突的时候,那你,那亚伯拉罕,又是什么?孤胆悲剧英雄?还是信仰的骑士?所以,有没有对上帝的绝对义务?也存不存在合乎伦理的神学怀疑?

  再看,上帝。上帝一直是正义,信仰,正确行动的化身,子民按着上帝的指引最终可及迦南美地。但是,这一次,亚伯拉罕所面对的上帝,只是想要证明信仰的绝对性,所以上帝之所言就是绝对正确且必须执行的么?克尔凯郭尔为了理清这个问题,在文中举例阿伽门农为了战役和城廓的安危不惜献出最美丽的小女儿以求得凯旋。但是这个例子也终于被他自己所否认。因为阿伽门农献祭为了胜利,为了普天下百姓,为了大义,为了大家,所以阿伽门农的牺牲是存在意义的,因此他是悲剧的英雄。但是亚伯拉罕能换来什么呢?绝对的信仰?或是永不可解释的孤独?所以,当人们为悲剧英雄摇旗呐喊,流芳千古的时候,信仰的骑士背负绝对的沉默独自游走在荒野,不求理解,在无限之中做永恒弃绝的运动。

  最后,看一看亚伯拉罕的妻子和最爱的儿子以撒。书中描述,当这一幕高潮落幕,以撒便和亚伯拉罕回家了,还依然过着以往的生活,即使妻子撒拉也知道他曾带着儿子献祭这件事。生活在以撒和撒拉的“不追究”之中趋向了荒诞。信仰便就此成为了悖论。

  个体性融于普遍性之中,但在某个节点上,当个体性陷于沉默且抛弃普遍性,追求信仰的完善,生活便走向荒诞,信仰变得悖论,而个体性在那刻走向更高处,超越了可以解释的普遍。

  但愿我们一生不会荒诞,也不要以信仰之名追逐人生的至高性。

  《恐惧与颤栗》读后感(五):克尔凯郭尔《恐惧与颤栗》中的普遍与特殊

  哲学永远是不轻松的,即使哲学的名字叫做快乐。

  所以,当我看克尔凯郭尔时,神经总是处于紧绷状态。然而不懂的依然那么多,每看一段都是那样的劳神费时。

  正在看,但是估计等到看完再写,写出来的比原文还厚了。

  亚伯拉罕用自己亲生儿子以撒献祭这个事情,对基督徒来说是实在熟悉不过的。甚至对于一些看过有关宗教方面的书的人来说,也不会是陌生的。

  亚伯拉罕的献祭必须从普遍意义来看(信仰属于被选得子民:即大众化),才是符合上帝的旨意的。而就特殊性来看,他只不过是个不折不扣的杀人犯(尽管未遂)。

  信仰在这里,是普遍的。

  亚伯拉罕的目的是证明自己对上帝的敬仰。所以不能有任何怀疑,怀疑目的即意味着失去目的,因为你怀疑的东西必定不是你想达到的目的。但是这种怀疑恰好又正是一种目的。

  因此,就目的的普遍性而言,这是一个悖论。因为目的始终存在。可就目的的特殊性来说,这就是一个合理的命题。他们是不同的目的。

  信仰是什么?无数人问过这个问题。

  当然我也不能回答,能回答的话就不叫信仰,而叫知识。知识较之于信仰,是再简单不过的事情了。

  始终存在的东西就如同不存在,因为没有人注意过他的存在,这就是普遍性。从这个角度上讲,信仰便是一种特殊性,因为我们意识到了他的存在。

  信仰在这里,又必须是特殊的。

  亚伯拉罕既要杀儿子,有深切的爱着儿子。这两点上都不能有丝毫怀疑。杀儿子是上帝的旨意,要真心实意地杀,不能心存侥幸。心存侥幸,便不是有信仰的人。爱儿子,老年得子,肯定会倾注心血的爱,这是亚伯拉罕身为人父的个人行为,具有特殊性。

  然而正是从这个具有特殊意义的事件中体现出了信仰这种普遍性的东西。无疑,这是一个悖论。

  我认为,连信仰都有这样的悖论,那么世间到底有多少不坚定的事物会产生悖论呢?难以言述。这是人们烦恼的根源。

  所以,上帝是全能的主。只有他才有永恒性,因着这种永恒性,人间所有的悖论和矛盾都不复存在。这就是在基督里的生活。

  .S.

  下面说点写完上述文字突然而来的感想。

  所谓哲学,便是对整个宇宙存在的一种统一的有体系的看法。如果不这样,那么世界上的任何人都可以是哲学家,因为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点哲学思想。之所以黑格尔,奥古斯丁们很少,即是因为要形成这种体系是极其困难的。

  仔细读真正哲学家的书,都会发现其中必有永恒性的东西。或者上帝,或者金木水火土等等。当然有例外,比如马克思主义,只强调宇宙的运动性变化性,无所谓永恒的东西。根据主体套观点,俗语叫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固然不错,但是在任何问题上都如此的话,这个人即是没有自己的原则。有些东西,即使冒着失去危险,也要坚持自己的看法和思考。原则这个东西于人来讲是十分重要的,每个人都很特殊,因为我们与大家不同。某种程度上看,我们身处一个信仰缺失的社会。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毋庸置疑。但是,是不是可以当成一整套哲学体系来看,就值得我们思考了。

  (以上无关政治,只是个人想法,从书本身得来之字)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恐惧与颤栗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