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摘抄
日期:2021-01-25 04:19:29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摘抄

  《永远的北极熊》是一部由玛雅·福布斯执导,佐伊·索尔达娜 / 马克·鲁弗洛 / 凯尔·杜拉主演的一部剧情 / 喜剧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一):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

  精神疾患病人的家属是苦逼的。但是亲情可以和病魔搏击。本片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本片的片尾曲比较给力。

  玛雅·福布斯 2014年 第30届圣丹斯电影节 评审团大奖 剧情片(提名) , 2014年 第39届多伦多国际电影节 观众选择奖(提名) 。按照这个成绩,她还是很有潜力的。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二):喜中掉泪的朴实无华

  年底一般是看大片、看贺岁片的日子,但就是看了这么一部喜中掉泪的“老”片。当绿巨人成了只会满嘴跑火车的“无能”话痨,生活还得继续。经济“独立”,不接受帮助,还努力活着,这样的“神经病”是不是特别励志?任何人都有过人之处。世界并没有把任何人变成“废物”,只是你自己选择成为了一个别人眼中的“废物”。如此,何不积极地选择另一条路?只有内心自发的动力才是最闪耀的魅力。面对操蛋的生活就是要乐观,只要活下去就是积极的,管他怎么活。对于任何在苦海中漂泊的小船,家人永远是最好的港湾。小成本又“过时”的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朴朴实实地改编,又一次拯救了世界。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三):竟然很感动

  很早就下载的一部电影,但是一直未看,以为又是像平时常看的家庭伦理剧的情节,但是看完之后,会觉得是惊喜。电影中父亲的妥协,母亲的让步,孩子的成长,就像我自己的人生,或者说我渴望的人生。爸爸爱妈妈,妈妈爱孩子,孩子爱爸爸,这部电影不像其他电影那样loser最终成功,父亲依旧是父亲,母亲依旧是母亲,孩子依旧是孩子,没有180度的大逆转,但是这个过程中的美好却让人忍不住落泪,看到waiter要求爸爸戴领结时,爸爸从口袋中掏出领结,娴熟的戴上,母亲无可奈何的选择去纽约,看到孩子们争论不能只留下爸爸一个人,看到母亲看着孩子,最终决定一个人去纽约,留下孩子们和爸爸在一起,他们的每一个让步都是因为爱,不刻意不做作,一切都是那样自然。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四):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北美新片《永远的北极熊》漫谈

  当绿巨人和卡魔拉相拥而泣

  想象一下,那一刻,《复仇者联盟》的绿巨人和《银河护卫队》的卡魔拉相拥在一起,双双颤抖着,埋头哭泣,将会是怎样的情景。 而这部在美国圣丹斯电影节展映的独立电影《永远的北极熊》,就是由绿巨人的饰演者:马克·鲁法洛和卡魔拉的饰演者:佐伊·索尔达娜,一起共同主演的温馨家庭喜剧片。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五):这里的北极熊

  家庭条件好 教育程度高

  物质享受是一方面 更多的是它们小时候所读的文学作品

  所学会欣赏大自然和艺术作品的角度

  这带来的不仅是视野和思想的开阔

  更是一种思维认知的不同

  面对低落 面对真实生活依然能够不为短暂的经济状况而屈服烦恼

  依然保持着乐观 热爱 的赤子之心

  根本不在乎别人看到自己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 为什么要隐藏和伪装呢

  依然想要去探索和创造

  它们深深的接受自己 认知自己

  从不去伪装自己 想要为自己换一张面具

  这是那些寒门苦读 背负着沉重期盼 渴望出人头地 摇身一变上层的人们所不具备的能力 即使后来有钱了 依然会害怕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六):用温情化解伤痛

  非常不错的一部独立电影,温情感人,鲁法洛演绎的非常到位,秒杀一切偶像派。这个神经质的狂躁父亲,丝丝入扣,不说了。讲述一个有躁郁症的父亲和他的女儿们的故事,温情是治愈情绪病的良药之一,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是与生俱来的,一家人的互助友爱真的很温暖人心,特别喜欢电影开头那段孩子们想象中父母的相遇镜同时,影片中很多过场,与父亲相处的时光,也都是通过泛黄的家庭录影带素材的方式展现。让每个人心中对童年的回忆,与父母相处的欢乐时光,在零星微弱的画面中随之浮现。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七):短评字数不够了。。。

  最近看过最好看的电影了,本来看名字和题材都不怎么感兴趣,看了看卡司,嗯,马克叔和佐伊索尔达娜,好吧,那就看看吧。影片笑中带泪,特别逗又觉得有点心酸,不是那种夸张式的喜剧,就是觉得角色的演绎和互动特别好玩,看着看着就想笑。去看祖宅让女儿们尴尬的不行,爆粗跟俩小女儿吵架;在学校门口惊呆了所有小朋友;撞开门说那链子一点用没有;女儿可怜兮兮的站在走廊尽头,后面又自己可怜兮兮的站在走廊尽头(还来了个反转对应,太可爱);给女儿做裙子那,先是yesyesyes,然后nonono,再然后fuck it直接丢出窗外,,最后还不得不拿棍子从树上弄下来,笑死了!种种镜头笑点不停,满满的幸福感。后面跟佐伊撑着肩膀对着哭,画面有点滑稽但又让我眼泪流的根本停不下来,妈蛋呐,电影太可爱了!!!马克叔貌似在演绿胖之前一直都是这种小成本独立电影的常客,感觉妇联里面太埋没叔的演技(之前看begin again就有这种感觉了,好适合这种暴躁的性格,所以演了绿胖?),这部实在是太让人喜欢了。佐伊应该是我见过最漂亮的黑人妹子了,电影里面纤细修长,复古的衣服配上一双平底长靴简直美如画。嗯,豆瓣的第一篇影评,实在是好多想说的,小细节太多,短评写不下。。。觉得这才是15年最容易被忽略的好电影了。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八):最后你流泪了

  有笑有泪的才是好电影

  有笑有泪的才是生活

  尽管生活很糟,但还好,我们有爱。

  得了躁郁症的cam,偶尔会让我想起自己的人生。也是,大概人总是能在别人的身上看到自己吧。疾病也许没办法痊愈到正常的样子,破损也许也没办法修补到最初的光鲜,生活有时候让你一点办法也没有,命运有时候就是要让你抬不起头,那我们呢?深处其中的我们呢?难道要为了臆想中的最好不顾一切?

  这世界,哪有什么最好。

  所以,混乱就混乱,疲倦就疲倦,抓狂就抓狂,生活有它本来该有的样子。真的,它有时很糟糕,却从来不完美。它就是那样,从来不管你接受不接受。而我们,与其接受命运的安排,接受生活的真实,不如先接受自己的残缺。然后就一起,过最真实的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一起成长。

  电影的最后,孩子们去找各自的朋友玩了,留下cam一人站在原地。孩子们背对着父亲,一边远走一边哭,最终还是回了头。这时候,你流泪了。这就是成长,它总以眼泪和分离为代价。如果孩子能分离,就是我们的成功。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九):Bipolar:无法长大的孩子

  没想到是一部很好的电影。在细节上非常好地诠释了这个“疾病”,十分真实。bipolar比谁都适合和孩子在一起,因为他们根本没有在心理上成长过,情绪上定格在了幼年时刻,根本无法控制自己,极度的兴奋和极度的绝望。这个人在轻度躁动的时候,往往充满了魅力,强大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充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滔滔不绝的话语,幽默而天真。可是瞬间就会被一句话,一件事激怒,产生不可遏制的暴力倾向。当一切风浪平息,这颗心灵又会陷入无尽的自我唾弃和生无可恋之中。也是在这些时候,他们才可能觉得自己病了,自己需要治疗,正如Cam和别人打完架去河里冷静了一番才肯翻出柜子里的药。bipolar不相信药物能治疗自己,他能清醒地认识到那些疯狂与崩溃是自己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情绪稳定剂所试图剥夺的恰恰是本来的自我。

  ipolar往往在青年时期开始犯病,这也是为什么Cam没法从哈佛毕业,一切规矩和责任对他来说未免都太多了,他的心没办法和别人一样在短暂的叛逆之后回归平静。虽然这些责任和规矩同样压迫着大部分人,但对bipolar来说,对这样一个不成长的孩子心来说则是成千上万倍的痛苦,怎么能盼着一个孩子去朝九晚五按部就班地工作呢。在这一点上,bipolar就是家人的噩梦。可幸Cam有个好妻子,愿意努力奋斗来担任这个“丈夫”的角色,没有抛弃他。而两个孩子作为贬低他,折磨他,爱他,依赖他的好朋友,也一直在身边。Cam家庭的爱让他没有彻底陷入精神上的漩涡,其他世界上千千万万的bipolar未必就有这样的好运气了,这又是一个高自杀率的“精神疾病”。

  影片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是却在细微之处用心了,Cam乱七八糟的房间,他那些奇奇怪怪的东西,一箱电线和弯刀,家里无数的照片和不停的音乐,强大的动手能力,bipolar里隐藏了太多的艺术家。

  这部电影是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为一个孩子心的大人画了幅珍贵的肖像。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十):在时光中前行的人

  花了一个半小时,看了这部电影,值得推荐。以下是我观看电影的一点心得。

  这部电影中,存在种种冲突:

  一是,父亲与孩子之间的冲突。起初,在孩子们眼中,Cam这样的父亲并不合格,甚至因为这位父亲而感到困扰。母亲远走纽约求学却给了父女相处的契机,在一次次的磨合中,父女关系渐渐修补,转而为拥有这样的父亲而感到自豪。但之所以父女关系能够转为为安,甚至更为融洽,归结于父女之间天然的爱,即孩子对于父亲的依恋,父亲对孩子的护犊之情。在故事的结尾,Cam望着孩子远去,也代表着孩子长大了,可以自己去飞,但是无论如何,回过头来,父亲一直都在。孩子虽然不舍,但终究还是要有自己的生活,自己前行。

  二是,Cam与现实生活的冲突,即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冲突。Cam出身显贵,家族曾富甲一方,优越的生活环境下长大的他不识愁滋味,可以算得上是天真浪漫。他不仅处在波西米亚时代,他也属于波西米亚时代。Cam本身就是极有魅力的男人,对生活的美好有极强的感知力,向往自由。然而,时间是不断前行的,人们渐渐从狂热中冷静下来,走上了所谓理性道路,更加理智,却也更加冷漠。这样的现实令Cam患上了狂躁症,通过药物、酒精来填补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失业,乃至被隔离精神治疗,夫妻分离,这些都显示出他与现实世界的格格不入。在一次次与现实世界冲撞中,不断调整,渐渐实现与现实世界的和谐,陪伴着孩子们快乐成长。

  三是,父权主义与女权主义的冲突。在波士顿这座城市,对于女性来说并不平等。母亲Maggie远赴纽约进修,付出比别人多的努力,却不能够在波士顿的工作场合找到立身之地,只因为她是女性,她有孩子。在众人看来,女性似乎对于家庭都应该承担绝大部分的责任,在家带孩子。在电影的最后,Maggie只身到纽约就职,背井离乡,尽管不舍,依然还是要抛下自己的孩子,为的是送孩子上好的学校。

  电影片名polar bear北极熊指的就是患有狂躁症的父亲Cam,在他人眼里,Cam就是无法控制情绪的北极熊,此处infinite正是用来形容Cam,以爱为桥梁,不所不能的父亲。这部电影以小见大,小细节处温馨动人,令人泪目。此外,透过这些,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代风尚,所以这部电影值得一品。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永远的北极熊》影评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