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史(全三册)》是一本由葛兆光著作,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0.00,页数:122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精选点评:
●这篇导论教我们怎么样看待历史,怎么样研究历史,让人受益匪浅,值得一看再看
●我读得最认真的书,力荐
●一般的东西,就很像故事书了。难怪后现代会说“史皆文也”。
●毕竟没有把握通史的能力~
●史上最好中国思想史资料。
●凭一己之力写出作者所设想的涵盖“一般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的思想史极为困难,这本”大“作不失为一次小小的尝试。
●一本改变我思想的书,思维方式的拓展、话语组织的重构...
●翻过宋以后的部分,有时间要细细读。
●葛先生是做文学出生,对思想作品本身的深度理解不够,导论的观点很高,但在实际操作中,既不能把所谓精英的思想的理解和透析提升到传统哲学史的深度上,内容大多语焉不详,含糊其词,对所谓非精英的思想也没有突破,只能算是一种装饰。附上以前的意见:问题是葛兆光这本里就充斥着各种陈词滥调,比如他评价唐朝思想是“盛世的平庸”,为何会平庸?他列了三个理由:宇宙天地作为社会秩序合理性终极依据的失效;被权力确认的历史知识无法证明中国中国文明的优越性;传统的立法道德无法对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批评。这三个理由适用于任何一个王朝的某些时段吧。而且他的翻译体学术腔太恶了,什么“被权力确认的历史知识”,其实讲的就是经学。总之,这书没有实现预定目标,真正打通历史和思想。
●作者導言中言明此書要戮力創新,書本身卻是"以己度古人"、陷入思維定式的最佳例證。。。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读后感(一):还行
这套书需要正襟危坐的读。和大部分的思想史有很大的不同。读起来未必畅快,但多少有启发。当然有启发并不是说这本书就写的多好了。我总觉得,失之繁琐,有很多一句话,两句话可以说清楚的,偏偏用一大页,不知道怎么回事。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读后感(二):一步没有思想的,历史cosplay
浪费我100块。纯粹复制粘帖,加拼凑的语言组织。如果谁要,我倒手卖90块。1小时看完了。还搞一推文言文。作者连古代孔子写的全部书应该得没看完。天圆地方,格物致知。得大家知道的。直接复制粘帖过来。佛教里面,比如金刚经全篇得没看完。一点意思得没有。当然如果你书读得少可以,当作历史书看看。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读后感(三):甘蔗从根吃到杪
这部大作的导论部分引起了我极大的兴趣,但整体看来,作者在后续的写作中,并未能全部实践自己的理论。作者在写起比较偏门的一般民俗方术时,得心应手,给人以很多启发;然而凡是涉及到稍深刻一些的儒释道思想,则无法写出创见,对儒家经典的理解尤其浅薄。自宋以后的章节,写得尤其平庸,不仅看不到什么“小传统”,而且非常啰嗦。打五星是因为这种书本来就特别难写。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读后感(四):我看出了他对作品的谦虚与谨慎!
我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中发现了史学大家作品的特点:其一,他在引经据典时的细致和大胆,足以见得作者本身知识体系的完整性,倒不一定非得证明自己有何等渊博的思想。其二,他的作品介于或者是错综于国学,史学,考古学,甚至哲学之间,他必须找到自我的核心部分,才能使得作品立足于所要表达的和呈现的中心,而不被读者挑剔。正如他所讲,思想史的写法很难把握,他一直在追求思想史中真正的脉络和精神。通读其作品,我看出了他对作品的谦虚与谨慎!
《中国思想史(全三册)》读后感(五):独辟蹊径的一本书
葛先生的这本书写的很好,至少在视角上非常独特,让我看到了另一种思想史的可能的写法。
要超脱于精英的思想史,从器物、礼制等方面来发现一个更基础,更大众的思想史,真的是很好的一个思路。但通观全书之后,发现其实要真正做到这一点,实在是很困难。毕竟客观条件所限,我们现在不可能获得很多历史上这方面的资料,说到底最后还是得更多的依靠士大夫阶层的著书来推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要真正写一部“一般的,平均的”思想史真的很困难。
不管怎么说,这部书是好书,给了我很多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