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2-05-18 02:09:15 来源:文章吧 阅读: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摘抄

  《革命逸史(全三册)》是一本由冯自由著作,新星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98.00元,页数:117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革命逸史(全三册)》精选点评:

  ●很八卦 哈哈

  ●实在读不下去了

  ●今日拆了封~

  ●故莫如以浙之三门湾及粤之东西沙诸海岛圈出置之,即任彼在诸岛中行其共产。……一者彼在岛中实行共产,不过数年必知窒碍,由是觉悟,可警世人,冀此恶风于焉永息。

  ●以今天的阅读要求,缺了趣味性。

  ●脱不去孙中山的荣光,也不怪作者。但如果要了解那时候的一些人一些事,这不失为一部信史。

  ●看第一部的时候感觉孙总理和那些革命党人都好伟大;第二部的时候感觉总理的主要功绩就是拉关系和筹革命钱;第三部里发现有很多笑话,还有天师陈近南的美丽传说什么,至于三民主义就抛诸脑后了。

  ●内容不必多言,只是当年的文字欠缺一些可读性

  ●已毁于萌萌。

  ●原始资料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一):上册自序就有错字。。。

  页11行15

  皂普谧之《高士传》

  好好的皇普谧。。。。

  正文字也太小,很伤目。明明很好的书,就不能再给点诚意吗。同样冯自由的书,广西师大出的《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纸墨俱佳,校对也好,真是高下立现。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二):很喜欢

  读完了试读部分,又在图书馆翻了剩下的部分,很喜欢,就把它买下来了。

  感觉冯自由很好地继承了司马迁写人物列传的传统,秉笔直书,又不失文学的鲜活性。这本书是《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的番外篇。如果说《前革命史》是严肃的官方正史,那么《革命逸史》仿佛在说,“别笑,我是同盟会会史“。作者似乎是竭尽所能地收集到了国民党前身、同盟会以及和同盟会组建相关的其他反清会党的成员的生平事迹。很多轶事恰到好处,或是引人会心一笑,或是令人扼腕太息。

  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很羡慕美国人。美利坚合众国在独立革命中,涌现了一大批人格杰出、居功不傲的Founding Fathers。读完这本书,我才知道原来中国近代史上也有一批这样的开国元勋,他们就像司马迁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一样,起于寻常百姓之中,功成而后身退。“有愿还须入地狱,成功何必在吾身”,这是香港同盟会最早成员陈少白的诗句,很好地说明了这一批革命者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贡献。要知道,与五四以后民风渐开时代的国、共两党不同,同盟会早期的成员在清末的地位与其他反清复明的秘密会党一样,被一般的国民视作贼寇。他们秘密开会、研制炸药、策反清军、以身殉国的行动,大部分民众是无法理解的。开国之父们的鲜血被他们所拯救的民众作为医治肺痨的方子——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病人的死亡。这是鲁迅小说《药》里的情景,却在《革命逸史》里若隐若现。

  辛亥革命一百周年快要到来了,重新出版这本书,真是令人欣喜。我不知道这本书是否有删改,但至少还能读到一些对共 党的批评,能让读者体会到作者冯自由身为国民党右派的立场。书里以非常多的篇幅仔细梳理了孙中山、陈少白等同盟会元老与康有为、梁启超、徐勤等保皇会领袖之间由交往、隔阂、而至完全对立的过程。想到后来乃至今天国共之间的多次合作,会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三):孙文的理想

  孙中山,梁启超和章太炎当年在横滨政治避难,没事儿的时候就凑在一起谈理想,也谈到了三代之井田,王莽之王田,王安石之青苗和洪秀全之公仓。总理大概是很受启发,就在后来的革命口号上加了最后四个字,变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冯自由也很受鼓舞,他夸总理就说以前的农民起义头子,他们喊口号的时候就没想过地权那么高级的事儿。其实这事儿早过气了,夏商周就有,只不过是在当年的横滨,中山樵和吉田晋华山论剑那会儿冯还小罢了。

  总理觉得土地国有后,“必能耕者而后授其田,直纳若干之租于国,而无复有一层地主从中脧削之,则农民可以大苏”。其实不论是三代,王莽,还是洪秀全,他们都有很好的理想,但都因为行政或实践能力不强而导致最终的失败。春秋晚期,因为铁骑和牛耕的推广,奴隶主就喜欢开垦私田。这部分私田可以交易,而出产不必纳税,所以得到的更好的利用,而公有的井田便被荒废了;王莽则缺少行政手段,大地主不听他的,他也推不倒人家;公仓就像是战时共产主义,刚开始的时候大家开开心心地吃大锅饭,吃着吃着饭没了,锅也拿去炼钢了。

  国民革命之前,农民伯伯都是些没地的佃户,辛苦了一年要交给地主一半的收成当租钱。地主收租这事儿放现在讲叫资本运作不算过分,但在当年被恨得牙痒痒。其实都是自由市场,嫌租金贵那不租便是,恨地主干嘛,市场就是这价。就像现在房租高,不恨圈地的那些大佬恨房东阿姨干嘛。大概那时候其他产业不发达,没退休的想找些工作不是走黑白两道就剩回家种地这一条路。所以呢,要不你就边骂边给地主交租钱,要不你就十年寒窗整晚想女鬼。

  所以农民伯伯的问题不是说土地收归国有就解决了。土地收归国有之后,假如监管力度或行政手段不强,照样会有地方或中央官员相互勾结,一起做回洗白的地主剥削农民伯伯。在平均地权的同时,如何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并且大力投入发展其他产业,让土地不那么贵,也是相当重要的。当年国民党和GCD还在暧昧期的时候,曾经想拨两个海岛给GCD去实践共产主义,其实总理的理想也一样需要实践。总理更需要是看清手底下这帮鱼龙混杂,大部分连理想都没有的同志们。即使当年没有袁大头把总理赶下临时大总统的位置,党内的腐败也会让他的理想即可破灭。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四):一个帮会大哥的品质

  洪兴社的原型是三合会第一大帮新义安,三合会组织往上数几代,都能追溯到传说中的洪门天地会。大概陈浩南当年做扛霸子的时候,心中也默念过几遍军师陈近南的名字。三合会的名号源自的“洪”的左半边,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的年号叫做“洪武”,而“反清复明”是所有洪门组织或其旁系的主要宗旨。清朝末年,不论是腐朽的哥老会,在美国华侨圈流行的致公堂,还是香港的三合会,都早已忘了反清复明的大旗。帮会成了一种时髦的社交方式,或者是集结黑帮组织的神秘借口。不过在这其中,却还是有仍对“驱除鞑虏”的伟大事业念念不忘的同盟会。

  同盟会的精神领袖孙中山先生,一路走来也不太容易。他靠着一些悬壶济世的本领,结交了些革命友谊。在中国被清廷盯上后,便转往英国伦敦。或许原本只是想去避避风头,不幸又被清廷特务抓起来关在中国使馆。后来靠着华侨洪门组织的势力,到处走关系把他保了出来。重获自由以后,孙写了一篇作秀的文章叫《伦敦蒙难记》,后来就像宋江一样在江湖上名声大作,谁见他都得叫哥哥了。

  孙聪明的地方在于建组织的时候不和清廷正面对抗,而后来事实也证明革命党人的一大问题就是将多兵少。常常都是派些书生冲到第一线和清兵正面对抗,而手底下的兵士却少的可怜,就连大才子汪精卫都去刺杀了摄政王。孙有了名望以后,革命的主要方式就是在华侨圈里努力筹钱。当年去美国洪门旁系的致公堂,见到老爷黄三德,两个人一见如故,便互相利用。黄想让孙的演讲才能帮助自己在美利坚再聚拢点人气,而孙则想靠黄的势力在那边再多凑些钱。

  孙有个响亮了十六字真言作口号,叫做“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口号很响亮,想必在圈外人听起来不错,新闻媒体在宣传上也好听点,说白了是公共关系搞的不错。但是这些口号喊出来响亮,真要靠这个去鼓动华侨捐款可行不通,那些个抱着钱在国外,革命意识才没有那么强烈。所以孙也靠了点融资手段,发了点革命债券,说是革命成功以后,可以给大家分好处。后来《革命逸史》的作者,同盟会早期会员冯自由在民国成立后,就干过稽勋局的老大,主要职责就是调查大家革命的时候出了多少力,交了多少钱,然后论功行赏。

  除了这些,孙还有其左右手,黄兴负责打仗,胡汉民负责写报告。这样一来,一个帮会老大的光辉形象和一段时间内的可持续性发展就被建立起来了。所以张之洞说“孙文躁妄无谋”,是有点太小看这个帮会大哥了。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五):三民主义名称之由来-革命逸史

  《革命逸史》的作者冯自由,十四岁就加入兴中会,之后一直追随孙文,经营党务、兴办报纸,并亲身参与多次起义,是国民党元老。他资历虽深,但反对孙文联俄容共政策,于1925年被开除出党,后来成为西山会议派成员,在国民党内属于非主流。大概因为政治上不得志的缘故,他退而著书,于1928年发表《中华民国开国前革命史》,记述开国前每次革命运动之本末,之后又写作《革命逸史》,着重记载个人传记及轶事,陆续发表了六集。对于记述革命旧事,作者倒是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因为他不但是亲历者,在民国初年还担任临时稽勋局局长,这个稽勋局的工作就是搜集海内外革命党人事迹,以便崇德报功、养生恤死。

  革命洪流之下,有人主动投身,有人被动卷入,而大多数人都湮没在历史之中。这本《革命逸史》,为那些在历史中载浮载沉,或声名显赫或默默无闻的人物留下记录。

  书中也记载了一些轶事趣闻。例如,本书开篇第一节,就讲到“革命”这个词的由来。“革命”这个新名词,与清末民初许多新词一样,是由日本舶来。1895年孙文广州起义失败,逃亡日本,船过神户时,登岸购得日本报纸,报道说“支那革命党首领孙逸仙抵日”。孙文说,革命二字语出易经,意义甚佳,吾党以后即称革命党可也。从此不再自称“造反”,改称“革命”啦。革,去故;古者以天子受命于天,故王者易姓曰“革命”。易经革卦:“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将revolution译为“革命”,用古语而赋新义,是日本人常用的翻译手法。

  书中讲到“三民主义”名称的由来。冯自由总结清代革命党的变迁,可分为三个时期:

  一民主义时期。从1644年满清入关至1894年甲午中日之战,在此期间的造反、起义,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为单纯的民族主义,可称为一民主义时期;

  二民主义时期。甲午战败后,孙文创立兴中会,入会誓词曰:“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在民族主义之外,又以共和政体为号召,引入民权主义。所以自此至1905年同盟会成立,可称为二民主义时期。

  三民主义时期。1905年7月同盟会成立,11月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出版,发刊词为孙文手撰,文中列举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三大主义为纲领,首次提出民生主义。自此之后,可称为三民主义时期。

  民生主义在同盟会誓词中的体现,为平均地权。同盟会誓词为:

  联盟人某省某县人某某,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矢信矢忠,有始有卒,如或渝此,任众处罚。

  天运某年某月某日

  平均地权的提出,则在此前一年。1904年,孙文为美洲致公堂编写新章程八十条,其中第二条为:“本堂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宗旨。”同盟会成立之时,就将此宗旨照搬过来。当时有会员对于平均地权有疑义,要求取消,孙文起而演讲一小时,说欲解决社会问题,平均地权为第一步,本会系世界最新之革命党,应立志远大,必须将种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毕其功于一役。于是誓词乃定。

  至于将这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则是冯自由本人的发明。因为《民报》出版后,由香港《中国时报》代理其在南方各省的发行,而冯自由担任香港《中国时报》社长,以在广告上介绍《民报》,总称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为冗长不便,于是简称为三民主义,以便宣传。后来各报相继沿用。胡汉民对此不以为然,指为不通,但此简称已成通用,孙文也表示认可,便固定下来。冯自由对此自然是引以为荣,津津乐道啦。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革命逸史(全三册)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