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受伤的文明》是一本由(英)奈保尔著作,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5.00,页数:21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印度:受伤的文明》精选点评:
●“一个衰败中的文明的危机,其唯一的希望就在于更迅速地衰败。”
●2015.03.30 从黑暗时代到黑暗时代的印度。
●英国人眼里的印度总是这样若即若离
●UL: DS407.N26
●20180121二刷20160911非常好看。前部分的白描生动简洁,氤氲着悲悯;后部分对印度的弊病透辟而绵密,然而任何一种批判毕竟是要以一种观念为立足点的。我也从中找到一些相信的源头。讲求向内隐休、而在外部世界缺乏凭依、民族意识被派别和种姓割裂得分崩离析的印度该何去何从呢?
●为什么甘地和尼赫鲁这样的流亡者能够唤醒这段受伤的文明,将印度乡野中的贫困和农奴制度变成田园牧歌式的回忆,看完依然困惑无解
●议论更多。“古代情感、怀旧记忆,当这些东西被甘地唤醒的时候,印度便走向自由。但由此创造出来的印度必将停滞。”
●I thought Naipaul would be more intellectually capable than merely essentializing "India" through the nexus of ever unchanging caste-ism and religious mysticism, both of which I have seen very little, if not none, in West Bengal. He criticizes such essentialization but certainly practices it. Disappointing read.
●愤青姿势完爆天朝公知
●神奇的国度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一):印度,一个谜
当年读拉马努金传的时候,读到一句话,说是直到今天在印度的大学乃至社会里仍然有很多作白日梦的“天才”。 印度人到中国惊叹同时也不屑于像是流水生产线一样被统一模式化生产出来中国人.
印度,自此对我来说是一个梦,一个谜.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二):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印度之外的世界要以他们自己的标准来判断,而印度是不能被评判的。印度只能以印度的方式被体验。
多么好的,辩证的一个结论啊~!
可是全书基本都在抱怨着!抱怨着印度,抱怨着印度的宗教,也抱怨着甘地~~
印度的过去不能为印度的现在提供灵感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三):翻译得很糟
看完幽黯的国度接着看受伤的文明。幽黯的国度很好,非常有趣,我记得用了两天不到的时间就看完了。受伤的文明是作者事隔十余年再访印度写的,根本看不下去,最大的原因恐怕在于翻译,晦涩无趣的文字,令人硬着头皮看下去都很难。
现在启看第三部:百万叛兵的背后,希望有惊喜。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四):40年过去了,奈保尔的印度还是没变样
在书店,翻看他对锡客人的描写,如此栩栩如生,才决定要买的。在印度,锡客同事中,总有那么一些好像是从奈保尔的书中走出来,带着那种特别知道自己是谁的聪明样。
三部曲的第一部,对印度这么一个错综复杂的国家(卢比用15种语言),寥寥数语,勾勒个清晰的图片出来,还真是不简单,更别提文中总有让人喷饭的情节。
《印度:受伤的文明》读后感(五):不可思议的印度
这本书有点颠覆印度我对印度一直以来有的印象,虽然这固有印象更多的来自于印度邮寄和印度电影(特别是老电影大篷车)
在游记里,看到的更多的是在这个不可思议的的国度里,虽然生活很困苦然而却处之坦然的印度人;乱糟糟的环境,宁愿病死也不去医院的穷人,医疗免费——所有这些元素,真的是游客们臆想出来的?
过去,我把这一切的不可思议的归结为宗教的作用。
然而在这本书里,保尔告诉了我们不一样的印度,七十年代的印度,宗教的作用也在经济发展中逐渐被忽略,也面临着宗教的实用性的问题。
到底哪个才是真实的印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