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25 00:25:3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经典读后感有感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一本由残雪著作,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5,页数: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读后感(一):《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怪诞阴暗不过是常态

  

“残雪”作为一位中国女作家,在国内却少有耳闻,但却被外媒称作“中国的卡夫卡”。2019年诺贝尔奖前夕,中国作家残雪一度与村上春树并列,成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热门人选。曾有人甚至说残雪是目前为止中国最接近鲁迅的一位作家。残雪究竟是谁?她的作品有哪些与众不同的地方? 残雪1953年5月30日生于长沙,本名邓小华,著有《黄泥街》《苍老的浮云》《突围表演》《山上的小屋》等。很难想象她只有小学学历,通过自己不断阅读和写作的积累,创作了超过六百万字的作品。成为中国当代作家,被誉为先锋派文学的代表人物, 她也是是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邓晓芒的妹妹 。 她是作品在国外被翻译出版最多的中国女作家,她的小说成为美国哈佛、康奈尔、哥伦比亚等大学及日本东京中央大学、国学院大学的文学教材,作品在美国和日本等国多次被入选世界优秀小说选集。 “有些人,并不具备一种英勇的性格,结果被压垮了,从而产生一种对抗情绪,决心过一种与现实规律背道而驰的、不可理喻的古怪生活。”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 初次读残雪的作品就是中篇小说《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它并不好读,晦涩,难懂。残雪的文字奇诡,仿佛从灵魂深处挖掘而出,直接呈现在你的面前,但你却无法立刻理解她所要表达的意思。 阅读本书时,感受到的是阴暗、厌恶甚至恶心,而残雪笔下的人物感受则是恐惧猜忌,这种诡异的气氛无边的弥漫在残雪的小说之中,神秘而阴暗。 正是因为她作品的与众不同、“异类”。有人质疑,有人痴迷,有人热捧,有人忽略,更多人不了解。但残雪都无所谓。她说:“我的作品就是为未来写作的,是为年轻人写的。二三十年后,人们会看懂我的作品。” 小说分别以我们家里的秘密、三妹诉说她的心事、医生冗长而乏味的故事、母亲的呓语以及我的五个梦为主题,描述了一个个如噩梦般的场景和古怪的故事。 通过一个个神秘怪诞无厘头事件,穿透精神与灵魂,将人性层层剥离,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露出人物深层个性和人性矛盾,从内心冲突的极致,深入到灵魂冲突的极致,并最终带领读者历经许多丑恶后,仍然看到人性的光辉。

作家残雪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读后感(二):《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与现实的对抗

  

残雪是这本书的作者,有的人可能对她已经很熟悉,熟读她很多作品,有的人对她可能有些陌生,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她。

残雪,本名邓小华,1953年出生于湖南长沙,是中国目前最具先锋气质、具有鲜明个性化创造风格的作家之一,在全球具有很大的影响力,被瑞典学院院士马悦然称为“中国的卡夫卡”,同时她还获得2019年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在Nicer Odds公开的赔率榜上,残雪高居第三位,高出村上春树一位,而余华则在第十四位,可见残在文学界的地位。

残雪从1985年开始发表作品,其创作的小说以个性的语言、结构表达充满诱惑而又坚实的思想,大大丰富了汉语言文学的创作,被誉为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界最具创造力的作家之一。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五香街》《苍老的浮云》《最后的情人》等。

今年我们一起来阅读她的新出作品《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残雪的中篇小说代表作之一,小说分别以我们家里的秘密、三妹诉说她的心事、侦探(或医生)冗长而乏味的故事、母亲的呓语以及我的五个梦为主题,描述了一个个噩梦般的场景和古怪的故事。这些噩梦和故事如卡夫卡笔下的荒诞世界,里面的各色人物性格暧昧,背景模糊,似乎都在用一种决绝的方式与现实世界进行对抗。

书中五个梦境穿透精神与灵魂,将人性一层层的剥离,通过人物关系,人物的对话展现了人物深层个性和人性矛盾,从内心冲突的极致,深入到灵魂冲突的极致,并最终带领读者经历许多丑恶后,仍然看到人性的光辉。

残雪的写作风格是独特的,她的小说描述一个荒诞、变形、梦魇般的世界,第一遍阅读的时候,你会感到难读,晦涩,有点云里雾里的感觉,需要你静下心,细细去品读,你会发现一个用丑陋的文字,恶心的词语,人物的冷漠与肮脏展现的淋漓尽致的作者,那么她的内心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丑的对立面是美,这可能才是她内心向往的理想现实世界。

美国出名的作家苏珊·桑塔纳这么评价残雪:如果要我说出谁是中国最好的作家,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残雪。虽然,可能只有万分之一的中国人听说过她。

如果你也喜欢这么一个特别的作者,想要通过她的作品去感受这个世界,那么建立你来读一读这本《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用色彩隐喻人性的两面:日光下,橘色的苹果恰似人性中现实的、积极的一面;夜光下,苹果变得清冷饱满,恰似人性中梦幻、荒诞的一面。而这样的设计,又暗合了残雪想要通过小说表达的主旨:用荒诞与现实对抗。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读后感(三):《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荒诞的世界,古怪的梦

残雪生活照

残雪这个名字,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是陌生的。她的作品充满了怪诞、晦涩难懂的内容,充满了象征主义。因此她也有“中国的卡夫卡”之称。

英国博彩公司给出的2019年文学奖预测名单中,中国作家残雪、余华、杨炼等榜上有名。残雪排名最高,一度位列第三,甚至超过了更有知名度的日本作家村上春树。

最近,残雪的新书《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在国内首发,引起了文学界很大的轰动。

那么,残雪,到底是谁,为什么她能和余华,村上春树相提并论呢?

残雪,本名邓小华,中国湖南女作家,1953年5月30日出生于长沙。

在成为一名专业的作家之前,残雪曾在街道工厂工作过,做过铣工、装配工、车工,当过赤脚医生、工人,开过裁缝店。

直到1985年,只有小学学历的残雪通过自己不断阅读和写作的积累,首次发表了小说。如今,她已创作超过六百万字作品。

残雪的代表作有《山上的小屋》《黄泥街》《苍老的浮云》《五香街》《最后的情人》等,在国外颇具影响力,被美国和日本文学界认为是20世纪中叶以来中国文学最具创造性的作家之一。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残雪是一部中篇小说,分别以我们家里的秘密、三妹诉说她的心事、医生冗长而乏味的故事、母亲的呓语以及我的五个梦组成。

这本书描述了一个个噩梦般的场景和古怪的故事:“母亲一直昏迷不醒,她在梦中四肢舒展,面色红润,痴迷地傻笑着。我在地上翻了一个身,听见一种骚响,是一个灰蓝色皮肤的婆子蹲在茶几上,像一只可笑的小动物。她用小指头抠出杯里残剩的茶叶来吃,一边吃一边悄悄地吩咐着三妹什么事,那种奇特的语言我怎么也听不出个眉目。”

残雪执拗地描写着她绝望的噩梦和白日梦:“小金牛在茶几上走来走去,窗前游过一团冰冻的白云,一只海豚被夹在樟树的枯枝间,数不清的雄鸡的叫声此起彼伏,墙上的假面又说:‘五十七岁。’这个假面,原来是个拾破烂的老家伙,他故意一丝不挂地吊死在我们家的门框上。 ”

噩梦缠绕着残雪,她所面对的,永远是一个卡夫卡式的荒诞世界 :“在楼上,住过一个戴墨镜的家伙。那家伙五十岁左右,却逢人便说自己二十七。有一天,他走进我们的厨房,一下跳进蓄水池里不肯起来了。他像河马一样在水池里住了好多年,把厨房搞得湿漉漉的,只要我一进去他就破口大骂。他是和三妹是一起失踪的。”

书中五个梦境穿透精神与灵魂,将人性层层剥离,通过人物间的对话展露出人物深层个性和人性矛盾,从内心冲突的极致,深入到灵魂冲突的极致,并最终带领读者历经许多丑恶后,仍然看到人性的光辉。

在这部小说中,残雪一改从内心世界向外散射的手法,转向用外部环境穿透精神与灵魂,对人性进行层层剥离,让深埋的人性一览无余。

很深刻,很“残雪”,透过故事看本质,这是本书的最大特色。因为残雪的书是有门槛的,读一两遍是读不懂的。正如残雪自己所言:“我的书读一两遍是没用的,要像哲学书一样,读十几遍才会有感觉。”

除了残雪,只有鲁迅和莫言的书,能给我这种晦涩难懂,讨论人性,充满哲理的感觉。

写作就是残雪的全部:“我自食其力,将全部时间用到创作上,这是我梦寐以求的。那些惶惶不可终日的人,哪里会有我这种满足的心态。我现在要写的都写不过来,小说、评论、文学观……”

如今,时光飞逝,浮云苍老。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读后感(四):书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原来向内探索心灵,也需要外在的支撑

  “夜里会发光的书”这是《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书封上写的话。没想到会这么直接,关上灯,书皮上几块像窗子样的斑块,和书名一起闪闪发光!那一刻,窗口透出的光,仿佛是一个个硕果,本来看不见的苹果树,随着果子触手可及。“所有的事情都仿佛是真的:栽种在走廊水泥地上的苹果树结出了硕果”,事实在眼前,由一推二,书中的故事早晚会真实发生。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是中国作家残雪1990年前后创作的作品。在那个年代,中国还没有将集体焦虑,忧郁成疾,青年的悲观消极发展成社会现象,人们还在追求吃好穿好的幸福。残雪以超前于时代的深度思考,独特的语言和文字结构,通过一家人的话语和内心自白,对内在精神进行探索。 我们该如何品读这部作品?残雪的书不是一眼就能看明白的,但又让人欲罢不能。书中看到的非理性之物、人的认知和人与人的别扭联结,能提升读者的生命感悟。时下的悲观、忧郁和焦虑的情感冲击,是帮助读者解读故事的一条线索。用存在主义和文学意象做台阶,每一章节重新定位“我”是谁,能帮助读者理清故事的脉络。 这将是一场异象之旅,“一位真正的作家中的作家”,残雪走在最前面做领路人,我们慢慢跟上来看就好。 下面,将通过内在的容器“房子”,内心对存在的感知,以及给读者的启迪三方面,浅析故事。 01 人存在于社会,服从社会身份,又有自己的界定 在一本探索人内在的作品中,内在与外在是怎么区分的?答案是“房间”。 “外面有霜,这我闻一下亮晃晃的气流就知道了。”故事一上来,告诉我们“房子”的存在。主人公一家人,包括父亲、母亲、哥哥、三妹、三妹夫,住在一套房子里,房子里有卧室、厨房和走廊。房子外面有楼上的房间、隔壁的房间、树林里的房间、庙等,总之到处都是房子。 房子是一种界定,代替人的躯体,从人的角度,将整个世界分为内在和外在。房子是人内在的容器。在故事中,每个人都有一个容器,一间自己的房子。 主人公一家人对容器的认同感是不一样的:母亲躲在房间的角落,她想躲避房子对她的界定;爸爸不在房间,他直接拒绝房子对他的限制;哥哥死守在房间不出去,他怕脱离房子的保护;三妹夫敲打房间,在房间地上挖小洞,他想改变房子的用途。 我们想象房间的界定,是一种家庭或社会身份,对人有束缚,还伴随责任。故事中的父亲不愿意履行他的责任。他的表现是,总是不在自己的房间,跑到庙里去做单身汉,只等“每天一吃饭,他就偷偷溜进来,冲到桌边盛上一大碗饭,紧窥桌上的饭碗,夹好菜稀里呼噜的大嚼一顿,然后‘当’的一声扔下碗,拔腿就跑。” 这位很少在家的父亲,让人联想起城市中的爸爸。爸爸白天离家,家中发生大小事都不知道,到了吃晚饭、睡觉的时候,爸爸回来,第二天又很早离开。与故事里整天不在家的父亲很像。不同点是,书中的父亲追求家之外的自由,生活中的城市爸爸,要在家庭、工作等不同的房子承担责任。 有的人在房间界定之内,又给自己限制了更具体的界定。故事中,三妹的女同学住在一个壁柜里。这有点像现实中一些另类的存在,比如同性恋、二次元、鬼畜。这类人不要房子一般大的社会界定,在自己划定的空间里,他们更自在。对此,故事中有人赞同,有人反对。三妹就羡慕她的女同学,哥哥就非常不能理解这位女同学。 房间是故事中人内在的居所,给人安全感的同时,把人固定在一个空间,使人受限。兴许冲破房间的人,能获得某些自由。故事人物冲出去后,我们看到人不在这个房间里,也会在庙里、树林的屋子里。人总要有一个容身之所,人的内在也不例外。 02 为人所知即是存在,事物如此,疾病如此,感觉亦如此 “对存在的理解本身就确定了此在的存在“——马丁·海德格尔 故事中,除人之外,一切事物表现出因被人认知而存在的特点。不论这个事物可不可被人理解,当人知道了它,这个事物即开始存在,存在于知道它的这个人的内在世界。 以故事中的哥哥为例,哥哥不知道房子里有松毛虫,有一天,三妹夫对哥哥说“你一定要担心松毛虫”,结果那天夜里,哥哥在床上遭到了松毛虫的袭击。回顾下来,哥哥先被告之,才感觉到这一切,从哥哥的角度,就是先知道了松毛虫,松毛虫才会出现;如果哥哥一直没有被告之,就不会出现松毛虫。这就是人物内心的一个认知特点,人存在,事物存在。 同样,哥哥原来没有肠道疾病,得知父亲死于肠套叠,父亲一死,哥哥的肠子就绞扭开了。哥哥知道疾病的存在后,才开始发作。哥哥这是再次传达了内心的认知特点,人存在,疾病存在。 感觉也不例外。哥哥十岁那年,姨妈告诉他一只狐狸从窗口直接跑进云层里去了。因为姨妈的话,哥哥连续几个月,都能在走廊上闻到狐狸的臊味。再次传达表达了内心的认知特点,人存在,感觉存在。 以上这些事物的存在,人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步骤:1.事物不存在(我不知道);2.我被告之;3.我知道了;4.事物存在。作者带我们以内在认识世界,如果人的内在不知道一件事物,这个事物就不存在于世;如果人被告之,内在知道了,这个事就存在。 事物、疾病和感觉,都是存在,都独立于人之外,不是一人独有的,通过人之间的交流,可以共同感知。 03 人可以选择存在形式,逃避就意味着迷失自我 “忧虑、恐惧使人通向存在,只有存在,才谈得上自我选择的自由。——让-保罗.萨特” 人有选择房间的自由。故事发展到后面,借姨妈之口说出“实际上他们全家人都钻到这个庙里来了”,可见,不管庙好,还是房子好,都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人也可以决定在房间里存在的形式。比如,三妹夫一来就扎进厨房的水池里不出来,后来又爬在天花板上不肯下来。三妹夫在故事中一直是一个不停逃避的人。逃避解答问题,逃避在哥哥面前的自卑,连三妹提出离婚,他都有一套逃避说辞:“我已经决定了,要在这里待下去,我要用我的勤奋搭建起通往成功的桥梁,让你们看看一种正直的生活是怎么回事。” 因为三妹夫从一开始就逃避,妈妈认为一年前来的那个戴墨镜的家伙不见了;哥哥说妹妹天花板上趴的是一只猴面鹰;三妹则劝自己的未婚夫一直住在天花板上。三妹夫,在每个人面前都被忽视,已经不能算是真正的存在,最终他也成了故事里的一个假面。 那人要如何呢?故事并没有说,最后的定格是哥哥站在一望无际的沙地前,启明星炸出大朵的金花,所有想象仿佛都成真,天地之间的景象,莫名给人鼓舞和希望。故事的后续留给读者想象。 通过房子做容器和存在感知,我们得到以下启发: 一、在社会生活中,人拥有主动性,可以自由选择职业、身份、爱好、朋友 二、在社会责任之上的再界定,可能是比原有更小的生活空间,适当调节放松自我限制 三、利用所知即存在,增加对真善美的认知,常与美好相伴 四、焦虑是一种情绪,当人知道有这个东西,它就已经存在,存在于人的内在,仅。当人感到焦虑,不用挣脱和逃避,它不是一人独有,它也毁灭不了人,与它共存就是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