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的读后感大全
日期:2021-01-24 02:14:50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的读后感大全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是一本由二月河著作,河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9.60,页数:4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精选点评:

  ●后半部分着实精彩。在这部里康熙的两面性表现得愈发明显,每个杰出的政治家都是天才的表演家,一面可以仁慈得痛苦流涕;一转身下达杀头抄家的命令眼都不眨。在这部里,孔四贞的部分明显是文学创作色彩太浓,简单查了一下发现史诗果非如此。

  ●丝毫不比陈道明版的电视剧差多少

  ●看完就喜欢周培公一个人

  ●平三藩。全本看起来有点雷声大雨点小了,和三藩的战争场面一带而过,吴三桂也很适时地在结局死掉了。但人物塑造比第一本强,朱国治,汪士荣,周培公,小毛子,李云娘都写得好,前一本里算无遗策的康熙帝也几度陷入危机,没有那么伟光正了。

  ●我赶脚 撤藩 不够 斗鳌拜 精彩! 有条线索 有点 鹿鼎记的意思!

  ●故事情节不如上部 前期准备篇幅很长 平定过程过于仓促

  ●平吴三桂的细节写的不多。结尾有点仓促。但周培公的说辞的确能把人说到喷血身亡啊....

  ●当戏说看看也无妨

  ●后宫皇妃都哪去了?

  ●明珠还是那么坏,有情人终难成眷属。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读后感(一):《惊风密雨》

  《惊风密雨》是《康熙大帝》的第二卷,它描写了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中的深谋远虑与雄才大略。

  智擒鳌拜以后,康熙亲自掌管朝政,朝廷内部有了相对的稳定。但是,国内形势仍然十分险恶,危机四伏;南方有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割据,西北有王辅臣部下的哗变,中原一带冒充朱三太子的杨起隆又聚众闹事,并勾结后宫的太监,暗中配合。撤藩之前,康熙在一批文臣武将的辅佐下,从军事、政治、财政等方面作了周密部署,先后粉碎了腐朽势力的间谍战、美人计,并经过刀光剑影的生死搏斗,终于挫败了吴三桂的叛乱,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读后感(二):一边看一边吐槽。

  嗯,周培公是康熙爷爷的好基友,也是伍次友老师的好基友。

  李云娘真是个敢爱不敢要的奇女子。

  苏麻姑姑凡心未断还是带着头发还俗好了。

  鳌拜和吴三桂都是武将,在谋略方面终究还是需要军师,他们没有伍次友也没有周培公,所以必须要挂掉。有勇谋略稍欠,所以还是玩不过康熙爷爷。

  赫舍里其实也是有心计的女子啦,不然怎么能当得上皇后母仪天下?看她那临终死不瞑目的样子,破例让自己儿子当了太子,可是这儿子不争气啊,到最后还是被灭了。所以,古代生孩子真是有风险的,而且,不管怎么样,一定要生两个啊,一个不能继承大统,还有另一个可以考虑。

  再有就是,虽然都是长子继承制,但是他们这些人好像死了长子就等于灭门一样心痛了无生趣,这样让老二老X们怎么想啊?这些当爹的怎么这样。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读后感(三):初读史书

  本人读史不多,对于历史小说的涉猎也仅仅是皮毛。很多人喜爱读小说是因为它故事精彩,对于历史小说更是这样。《二十四史》、《资治通鉴》什么的,是在让人昏昏欲睡。

  《惊风密语》这部书写的是康熙16岁到20岁之间发生的事,基本上就是在讲康熙如何平定三番。

  康熙固然可敬。《清史稿》对康熙皇帝的评价是:圣祖仁孝性成,智勇天锡。早承大业,勤政爱民。经文纬武,寰宇一统·······而十六七岁的康熙也是少年老成。我曾试想,即使以我以现在的学识和经历回到那个年代恐怕也不及康熙的万分之一。

  然而这本书给我留下的最深印象却是伍次友、李光地等人雪中赋诗的情景。书中有很多篇章都涉及到了清词。其中李云娘自刎捐躯前吟唱的那首词令人颇为感动。

  “疏枝星梅,都付于断桥流水。楼头红粉,洗尽了铅华,何事春来在梳妆?将忍一枝才折去,便剜土埋香?”

  吟罢,云娘拔剑自刎,伍次友痛哭昏厥。伍次友与李云娘的感情悲剧在后者第一次登场时便几成注定。

  另外,周培公、傅弘烈、小毛子等人物也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家国天下,儿女情长,书中所述,五味杂全。

  二月河对整个故事的驾驭也堪称完美。

  有时间我会继续读完后两册。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读后感(四):伍次友与周培公

  在第一册中少年康熙若隐若现的腹黑在这一册中展露无遗。对杨馝的防范,给魏东亭的那一巴掌,康熙有时候还沉不住气,但是前有鳌拜,现有吴三桂,他的确是掉以轻心不得。

  而明珠呢,第一册中摆了救命恩人伍次友一道,现在又看不惯索额图和孔四贞这些皇亲国戚。他骨子里奴性是很重的,而奴性很重的往往会因自卑而自傲,权利心很重,是个损人利己的家伙。

  康熙和明珠好似变得越来不不受俺待见。但毕竟康熙是天子,他一统天下虽也有保住自己皇位的主要目的,但为国为民也是他身为一国之君的责任;明珠则彻彻底底自私的。

  这一册越到后来,明珠越显是个无能的马屁精。但是就像和珅一样,不管是康熙还是乾隆,身边都需要这么一个马屁精时时刻刻让为政事操劳的天子心里舒坦舒坦。

  还真心喜欢孔四贞这个人物的。第一册里头,孝庄和康熙对她虽面儿上热,但到底还是把她做了政治的牺牲品,将其嫁个孙延龄可不是出于对她的爱护。但是孔四贞到底是个心热的女人,表面上一点儿怨气也不显露,却为苏麻剌姑抱不平,于是便有了怒斥明珠的那一节。这个女人,若稍有娘家的依靠,若顺治帝当年能要了她,即使她守寡她是不是也有可能比现在幸福。

  话说小毛子还真够励志的。从一名不文的茶水房小太监,认了苏麻剌姑做姨,夺宫之后成了康熙近身伺候的太监,还赶上爬,认了孔四贞做干姨。整天马屁拍的响当当,插科打诨。但却一个小人物的身份破了吴应熊和杨起隆的大阴谋,让康熙和回回们没起冲突。这也是苏麻剌姑为康熙积的德。

  这第二册还出现一个和小毛子同样作用的人物——青猴儿。发现二月河很喜欢塑造这些冷不丁冒出的小人物,然后在主角做大事的时候发挥至关重要作用。方式是:小人物落难——大人物出手相救——在某个危机时候,小人物意外地帮了大人物大忙。(学习)

  话说这时候康熙也就十七、十八岁,手下却有伍次友、周培公、魏东亭、小毛子等等这些为他出生入死的人。三十二回,皇甫保柱也投诚了。二月河用了不少笔墨来铺垫皇甫的投诚,先是捉拿伍次友的时候被伍次友折服,后亲眼见到皇上,又被皇上的气度折服。

  看到阿锁和周培公在死人墓边走边谈那段,好心酸啊。

  尼玛,明珠小人到这种地步真恶心透了,对伍次友和苏麻剌姑这样,对周培公和阿锁也这样,故技重施,一步棋害了几对人,尼玛!

  看到李云娘和伍次友在张姥姥家避难那段,好难受,一个说不出话,一个中了箭,相依为命;而在痊愈后,之前的难题还是横在面前,承诺都给不上一个。上课偷看小说看得泪湿眼眶还是第一次。伍次友放不下酥麻,也爱不得李云娘,自身又老以为自己是不幸的。哎~这三个可怜人。

  说起伍次友和李云娘这一对儿,有时也是好笑的。就像青猴儿说的,李云娘可是响马出生,解决事情的方式永远是伍次友看不上的“做案”,惹是生非的本事大到老让潇洒倜傥的伍次友黑沉着个脸。相较于苏麻剌姑的能诗会词,能和伍次友在康熙面前对词,能时而娇嗔时而温柔的相待,作为书生伍次友的理想型来说,李云娘真是差苏麻剌姑不止一条街。但是,自从遇见伍次友,爱上伍次友,李云娘哪一次做案子不是为了伍次友?——李云娘和苏麻剌姑的情敌角色设置很像金庸小说里的赵敏和周若之类,像tvb电视剧《大时代》中的龙纪文和小犹太,而我永远倾向的是李云娘这款姑娘。

  而李云娘和伍次友配合唱道情那一段,真心觉得当年苏麻剌姑和伍次友在索额图府对诗还好!当时苏麻剌姑和伍次友是新识,是一见钟情;而如今在通州关帝庙里,伍次友琴音清冷,李云娘凄然唱曲儿,一曲《广陵散》可是经历过无数生生死死之后,才配合的出来的。我的好云娘,愿天不再负你。

  照说,云娘是不该自刎的,自刎后让伍次友何以自处?让苏麻剌姑何以自处?但是云娘这个心性儿啊,伍次友骂她不配给苏麻剌姑提鞋的时候,她虽怒,但为了伍次友的安慰,忍了下来,依旧一路保护他到京城。在京城遇见了康熙和苏麻剌姑,她知道这么一来,她一算是完成了任务,二算是万念俱灰了。她一个人随性儿了这么多年,到此处觉得够了,觉得苏麻剌姑也是苦的,觉得既然自己没那个福分,不如成全了伍次友和苏麻剌姑。于是,这个傻丫头拔剑自刎了。

  之后伍次友变信起了鬼神,他说宁可信其有,这个“宁可”当然为的是李云娘,希望她不会真正消亡。有愧疚,有悔恨,有爱怜。

  老觉得这前两册写的其实是伍次友的恋爱悲剧。

  从伍次友到周培公,在这些饱学之士的汉人的影响和教导下,作为满人的康熙尊孔尊儒,根本不易于汉人的学识胸襟,所以即使他是少数民族统治汉族,到底让二月河寻着了个正名。

  与吴三桂的战役在湖南岳州胶着之时,北有察哈尔叛军,西有王辅臣,南有吴三桂。京城空虚,兵饷皆不够。周培公调兵遣将的本事是大。周培公这种文武全才真难得啊。

  ——————————————————————————————

  这一册主要是写“三国鼎立”,康熙清廷、吴三桂云南势力、杨起隆反清复明。——但是所谓人道天道,全在康熙这一边,怎么说呢?吴三桂先投李自成,在叛变投多尔衮,先又想起义造反,不信不义之极;杨起隆呢?他伪称朱三太子,建了个不那么正派的地下组织邪教,办的事儿也不太磊落。这么一算来,康熙在这场对抗中是赢定了。

  ——————————————————————————————

  这一册的叙事方法和第一次也是一样的。通过周培公引出龚荣遇这一主一次的两个人物,结尾处再以这两个人物收场。只是第一部中伍次友和何桂柱是同一个阵营的,这里周培公和龚荣遇却要在西北战场上各为其主。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康熙大帝(2)-惊风密雨》的读后感大全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