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同性恋研究》是一本由刘达临/鲁龙光主编著作,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2.00,页数:33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国同性恋研究》精选点评:
●T_T。又发现一本小时候老偷看的书。但是不得不说:关于同性恋,我还是爱看李银河。
●此书所有白话文部分都是扯淡~~~ 各种可笑各种胡说八道~
●做作業
●除了图像有些淫秽外,内容还不错。
●古代那段比较不错哈哈
●05年的书,好像是不是不能要求那么高。。。==! “弘扬民族文化,净化社会环境”,最后一个标题,哈哈哈哈
●2005年出版的伪学术研究。严重怀疑作者其实就是一个在努力压抑自己homoerotic drive的closet case。祝你早日“康复”。
●52万字啊 分2口气读完
●从历史一直讲到现在,间中有D沉闷,不过对于有兴趣噶人来讲,系一本唔错噶课外读物
●内蒙古财经学院图书馆珍藏,望广大学子踊跃阅读。当初看的时候也觉得“搞同性恋”这个表达怎么那么别扭!如果你本来就厌恶同性恋,何谈研究呢????
《中国同性恋研究》读后感(一):中国同性恋研究
作者刘达临、鲁龙光,一个是对同性恋持中等理解态度的性学家,一个是把同性恋当作疾病来治疗的心理医生,前刘后鲁六大部分,基本可以分为三块——历史发展、数据案例、教育防治。对我这种积极的同性恋悍卫者来说,历史发展值得一看,数据案例纯属废话,教育防治基本变态。
在国内众多的同性恋研究者中,我还是喜欢李银河的观点和态度。前不久,李银河向社科院提交的“酷儿”研究申请再次被turn down,改了题目,搞农村妇女状况研究,就批准了。看来,像我这样的人,都已经算是持有先进性观念的小众了。
《中国同性恋研究》读后感(二):专家的分裂和狂妄
作者解释为什么同性恋不是病却还要防治的问题,因为还有“自我不和谐的同性恋”,所以医生要增加其异性恋的欲念,或者帮助其克服内心的同性恐怖,使其保持同性恋关系。然而作者接下来列举的要治疗同性恋的原因是“无论社会怎样开明,怎样进步,总不能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而这后一点恰恰是同性恋“自我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事实上后面所介绍的所有病例都是对所谓“反常性行为和性观念的治愈”,而专家扮演的角色是帮助“患者”丑化同性恋,写下类似于“保证书”的东西下定决心告别过去。一个人不可能治疗同性恋,又赞同为同性恋去除污名,更不可能同时为一部分同性恋者增强同性欲望正当的观念从而和社会和谐,又为另一部分同性患者增强异性欲望,这本身是让专家分裂,更是专家的狂妄。另外厌恶疗法的痛苦和负面效果也值得反思。
——摘自郭晓飞 《中国法视野下的同性恋》230页
《中国同性恋研究》读后感(三):挺可笑的
当初看这本书的时候觉得写书的老头很可笑。看了很久了,有些具体的快记不清了。作者在前言也不知道什么地方说曾经对同性恋很有偏见,但是后来认识了一个国外的同性恋的教授,觉得人家人挺好的,看起来也挺正常,然后他就试图改正自己的偏见,于是他整本书就出现了N种态度:同性恋是正常的——同性恋是有病的——同性恋是可怜的——同性恋是需要治疗的。当然,我觉得他认为同性恋是正常的是他的理智告诉他的,但他的本能仍旧觉得同性恋是有病的要纠正的,书中看的出作者态度的暧昧。但是我觉得老人家不容易,年纪那么大了还要接受这个东西,不容易真的不容易得,做出样子来就可以了。。。反正官方也不需要什么做这个认真的学者罢,官方默认中国是没有同性恋的,所以李银河去搞农村妇女了。
我想我以后有钱了去资助李先生搞同性恋研究,我对她的那本书不满意,都讲男的,她要再写本女的。
《中国同性恋研究》读后感(四):尴尬的探索
看完这本书,心里总觉得不对劲,于是就将它束之高阁尘封起来。
我以为这本书会秉持着一个中立的态度去谈一下中国的同性恋现状,不美化,不丑化,不神话,也不妖魔化。但是越看就越觉得不是这样。写书的人立场摇摆不定,他既想让大家觉得同性恋不是病,只是一种自然现象,又怕这么明晃晃说出来自己的书不能出版(我猜的),于是一面打官腔,一面在犄角旮旯堆里说些正经话。可悲的是,整本书看下来,如果是之前对同性恋了解不多的人,反而会变得对同性恋更加讨厌恐惧了。虽然列举了很多事实,但都是从“同性恋是病”这一角度出发的,所以很多言辞有失偏颇,也让人感受不到人文关怀或人道精神。写的实在是差强人意。
之所以给了三星,是觉得,至少作者有勇气去面对这个问题,即使认识方面做的不太好,也比蒙起眼睛装作看不到来的好。
说的白一点,看这本书,只能当他是野史逸闻,不能较真。与其把这个当正经书看,不如看《变态心理学》,那个还比较符合科学研究的精神。
《中国同性恋研究》读后感(五):除了历史研究部分 本书没有任何价值
真的不要轻易轻信所谓“学术”书籍,还是要用自己的思想判断对错!
看了本书最后一章我立刻打消借书的念头:
第五章同性恋的防治
第一节同性恋的成因
第二节同性恋的分类确定
第三节对同性恋者治疗的可能性
第四节疏导矫正心理治疗
第五节同性恋的预防
本书中的很多调查数据很可笑。比如说那个男同性恋大部分都是由母亲带大的因此具有异性气质(即女性化),导致他成为同性恋。这个调查本身就不符合科学,如果要调查男同中有多少是母亲带大的,同样也要调查异性恋中的男性有多少是母亲带大的。按照中国传统,社会上大多数人都是母亲带大的吧?那样的话怎么不“天下大同”?只调查男同中被母亲带大的占男同中的多数就草率下了“母亲带大导致性取向改变”这个脑残结论,其他调查数据不用看了,这本书基本没有任何价值,也就历史上的同性恋部分能看看。
没办法,老人家一把年纪了,思想古旧根深蒂固改不了了,不要看这本书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