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榴树上结樱桃》是一本由李洱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2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一):石榴樱桃的隐喻
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完成于2007年,2021年1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本书把目光放在村支书的换届选举,视角独特,情节生动,人物饱满,可读性强。
为什么要用《石榴树上结樱桃》为题,是一种反讽吗?李洱曾告诉记者,“其实书名是缘自民间谚语,是典型的颠倒话”。如果仅仅是反讽,就失去了真谛。看似说破,实则没有点破,究竟背后还有什么?我们不妨稍作分析。
石榴树上结樱桃,说明没有按照既定轨道走,石榴树上本应是结石榴的,结果石榴没结出来,反而长出了樱桃。对期待吃石榴的人来说,是失望的。繁花就是那个一心吃石榴的人,她正在为竞选村支书而努力,现有村委中的潜在对手,已经被她逐个击破,就等着竞选开始了。石榴树种下了,长势良好,虽然中间也有些病虫害,但通过洒药,都治好了。转眼,花开了,该结果了,可一看,不是石榴,想吃石榴的人吃不上石榴了,还是个种树的人,失望是有的,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全书吊足了胃口,临到最后的时候才发现,果子不是石榴,而是樱桃,是认为最不可能的那种,是最信赖的那种,但结出的果子还得吃下去,不管是甜果子,还是苦果子。
石榴树上结樱桃,说明品质得到了提升。对不期待石榴的那些人来说,反正有果子吃就行,谁当支书都一样,只要是给老百姓办事。树上没结石榴,结出了樱桃,他们应该是高兴的。石榴多少钱一斤?10块钱买好几个,但10元连一斤樱桃都买不到。算得过来这本账,就把结果想明白了。不管谁种的树,撒下芝麻结了西瓜,还有什么不知足的,乐去吧。看看这是什么樱桃?是一个思维缜密、滴水不漏、尊老爱幼、公私分明的樱桃,是一个年富力强、视野开阔、处事低调、受人爱戴的人,这样的人不当,谁当?
石榴树上结樱桃,说明一切都有预兆。李洱用他朴实的笔调,将农村中的暗流涌动一笔带过,时不时用殿军养骆驼这样的心愿来分散人们对于紧张气氛的注意力,就好比石榴树上有枝其实已经长出了樱桃的叶子,但另一枝上窜出了好多新芽,各个饱满鲜嫩,一下就把人目光吸引过去了。也好比花开了,其中一朵明明是白色的樱桃花,有人上前采下来,捏成了一股水。就这样,本来早就出现的征兆,被一匹匹骆驼掩盖了过去。当结果出现时,细心的人才会想起,原来樱桃早就在不经意间给了我们暗示,石榴树上结樱桃,看似不可思议,实则蓄谋已久,也算实质名归。
石榴树上结樱桃,说明其中带着传承。虽然从专业来讲,石榴属于石榴科石榴属,樱桃属于蔷薇科樱属,但对老百姓来说,它们都是果树,都能提供丰富的维生素C,能用甜味带来快乐。李洱用石榴树上结樱桃来比喻这场村上的换届想暗示什么?乱象的讽刺?争斗的鄙视?我想,作家应该不是一种态度,毕竟,味觉越丰富,作品的可读性才越强。但有一味我认为李洱肯定是加了的,那就是认可,石榴是好,但一定要是石榴吗?只有石榴才能提供美味吗?显然不是。当我们突破了惯性思维,认真思考的时候,或许就能品出真正的味道。比如,繁花姓孔,小红姓孟,孔孟本来就有传承,如此的隐喻,作者显然是费了心思的。
不足之处,个人感觉还是有的,比如故事冲突性不够,属于在飞机场上开汽车,四平八稳,最后来个急转弯,这种常态下的刺激是不是都能接受。从故事来看,如果把长篇缩成一个中篇甚至短篇,或许效果更好。
交流:14235311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二):一副荒谬而又真实的世俗风情画
石榴树上结石榴,樱桃树上结樱桃,天经地义!但是如果石榴树上结樱桃,会是什么效果呢?
啥?石榴树上结樱桃?不可能!二者不是一种植物,骆驼岂能生出马驹?
但是,这种现象真的可以,不过是在老百姓口中的《颠倒话》里,在李洱的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里。
这本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的《石榴树上结樱桃》完成于2007年,彼时中国的乡村,计划生育政策依然在严格执行,与村里人重男轻女的思想形成尖锐的矛盾。而县乡也将计划生育完成情况作为对村干部考核的硬指标,事关村干部的前程。故事展开时正值村委会选举前夕,恰恰主人公孔繁花就是一位准备参加竞选的女村干部;恰恰在孔繁花的村里就出现了一例意外怀孕的妇女,而这个孕妇居然失踪了!矛盾逐渐激烈,各色人物纷纷出场,精彩的乡村风俗剧就此开演。到小说的结尾,谁也想不到,孕妇就藏在孔繁花的眼皮底下,为竞选村主任的孔繁花会落选,而竞选成功的却是孔繁花器重的左膀右臂小红!其实在小说的前半部分,作者已经做了相当长的铺垫,就是小红的性格在村民中间极具亲和力,同时心思特别缜密,事事提前想到,并安排得特别周到。孔繁花在欣赏小红的时候,甚至都将小红作为她的继任者培养,但令她没有想到的是,小红会竞选成功,取她而代之。这样的结果,将小说前后连接起来一回味,却也在情理之中,只是小红这个人物太过厚黑,丝毫不给孔繁花反思的余地。
书读完,掩卷沉思,这本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
回看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女人的书。在书中,女性人物设置普遍比男性强,就如《红楼梦》一般,《红楼梦》的女儿们生活在宁荣府、大观园;《石榴树上结樱桃》中的女人们,却是生活在广阔的乡土之间。这无疑是在向流传了几千年的重男轻女思想在宣战:谁说女人不如男人?我偏要说女人更比男人强!但在现实生活中,女性歧视依然无处存在,职场上,压榨、谩骂、无缘无故的解除劳动合同,随处可见;家庭里,家暴、冷战、甚至被殴打致死,比比皆是,因此可以说,这是作者向这不公平的社会替女性发出呐喊之书;是作者追求社会上男女地位平等的理想之书。是的,书中孔繁花、小红能干、伶俐,但是现实生活中能有几人?倒是现实生活中,潜规则的,是女性;被拐卖的,是女人;遭遗弃的,是女婴;当做花瓶被舆论攻击的,还是女星。成功又能怎样,在男权社会里,她们照样抬不起头!百年前的鲁迅们为女性思想解放鼓与呼,七十年前老一辈革命家为追求男女平等而奋斗,但似乎一夜之间,各种陋习沉渣泛起,估计位为女性解放而努力过的先辈见到此景,被气得棺材盖都要压不住了吧?
这是一部深谙人性之书。虽然是农村的家长里短,但是却包含着为人处世的人生哲学,在人生哲学中,揭示人性中卑陋的一面。如小红上位、繁花的老同学偷偷对官庄村漏检孕妇的上报,村里人之间的遮遮掩掩与尔虞我诈,曾经美好的、淳朴的、和睦的乡村,在作者笔下已经不再和风细雨,而是变成了满满套路。就连书中的牧羊人李皓、二毛、令佩等,他们虽然身有残疾,但为了生存,各想各的招,各走各的路,难免会走上歧途,似乎在以自己的行动向尚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呼喊:作为难以自食其力的我们,究竟谁来兜底?同样,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完善,助长了乡村养儿防老的思想,助长了重男轻女的歪风。可是在农村,没有儿子,满村人不仅瞧不起你,更会联合起来欺负你,这也就不难理解孔繁花也想生养儿子的原因。
这是一部深刻反映社会原生态之书。在小说琐碎的细节中,作者艺术地还原了村官的生活以及他们工作的不易:上级指标压着,下级村民的抵触情绪顶着,让这些村官的工作更难以开展。同时这部小说中,还涉及到了村级管理干部中的腐败现象,尤其值得执政者警惕。
关于这本书中的语言,原生态较多,因此读来异常亲切;尤其是当你使用河南话读的时候,那种韵味……嘿!没得说!
社会的变革虽然缓慢,但任何一次变革都会产生很多的牺牲品,我们不希望繁花是,更不希望小红是,我们希望,变革在平静中悄然进行,尽量不产生阵痛,在和风细雨中完成,造福百姓,推动社会发展。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三):谎言和啼笑之外
《石榴树上结樱桃》读后感(四):这不是生命的“嫁接”,这是真实的乡土中国
“写作时,我无限忠于自己的内心。糟糕的是,这个时代的内心生活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不良反应、一种创伤性经验。写作就是对这种不良反应的表达和反省。”李洱在接受人物周刊采访时,关于写作如是说。
人各有命,不一而足。第十届盾文学奖获得者李洱长篇小说《石榴树上结樱桃》描写了一群乡村人,一些乡村事。这些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的人,因为村民选举和计划生育两件大事联系在一起,描绘了一幅中原乡村的人情社会风景图。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今天,@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这部农村题材的著作有何现实意义?也许就像作者在自序中所说:“为此我写下了一些故事、一些场景、些状况,也写下了我的忧虑、警觉和艰难的诉求。我相信它在谎言和啼笑之外,但深于谎言,深于啼笑。”
哪些是谎言,哪些又能引发啼笑?读遍全书,没有“谎言”,只有人民群众背后的乡村真相;也无法“啼笑”,乡村苦痛只有出生乡村的人体会最清楚。作者生在中原、长在中原,中原大地的农村是他生长的家园,借助一本书对新时代农村发展之困进行思考是一件再应当不过的事情了。
1.凸显女人命运
不管是石榴还是樱桃,我认为都是女性化的象征。而这本书,几乎可以说是女人唱主角的一本书。
自从女性意识萌发、女权主义出现之后,如何对待女性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的课题。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以往的男尊女卑传统,极大贬低与掩盖了女性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活在名门望族、受到良好教育的女性尚难以被社会认可,更不用说农村中的女人了。
河南地处中原,人口众多,无数的河南女人为中原之崛起,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但这种努力又得到了多少人的认可?她们的生存境遇又得到了多大程度的改善?如今是好多了,但在以前呢?想一想《1942》中逃难路上的女人吧!
在《石榴树上结樱桃》中,有这么一群女性:村委主任繁花是女人,助手小红是女孩,逃避计划生育的雪娥是女人,刚出生就被浸死的是女婴,女性的命运挑动了作者的神经。当上村官的女性固然值得为之喝彩,依旧生活在男人阴影之下的女人同样令人扼腕,而那个还没能睁开眼睛看一眼自己母亲的婴儿,又有谁为她的命运感到悲哀?
进入21世纪,女性地位得到大大提高,女孩的教育问题也得到极大重视,这即使在经济条件一般的地区都已经不是问题。但是,对女性的关注关爱问题真正解决了吗?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陋习已经消除了吗?女性在从政、经商、科研或者文学艺术创作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消失了吗?不说别的,单是未婚未孕女性求职就会遭受种种非难,一边让女人饱受生养之痛,一边又以此为由拒绝提供工作机会,这是女人的错吗?关注女性成长,任重而道远。
2.直面农村政治
村级选举是本书的一条主线。围绕选举,现任村委主任繁花与村委成员之间展开了一场乡村版的“权力的游戏”。在这场选举中,看似繁花步步为营,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选举的掌控。而最终导致她选举失败的关键人物,正是她的选举助手,孟小红。后者后来居上,成功赢得选举。
其实繁花年龄也不大,最多三十来岁的样子,女儿才五岁嘛。而小红就更年轻了。还没结婚,大一点也就二十出头。二十出头的年轻小姑娘,干翻了工作经验丰富的老大姐,不能不让人惊叹后浪可畏。
而这种“可畏”是怎么样造成了?换句话说,小红是怎么练成的?书中没有细说,但农村自古就不乏自学成才的人,耳濡目染熏陶起来也有可能,虽然没有高学历,但在农村办事,把准农民的心思是关键。他们不看学历高低,就看谁能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小红的选举演说显然不仅在台上打动了大家,更多的是在平时的私下酝酿中已经赢得了大家的信赖,所以才有后来的一举上位。
繁花工作上大胆、泼辣有魄力,生活中有情有义。生活中的繁花固然能够得到群众的信赖,但政治中的繁花已经被小红这个后浪碾压:她以为小红是她的左膀右臂、王朝马汉,是她理所应当的接班人,其实小红已经暗中铺垫,雪娥逃避计划生育可能就是她自编自导的“一出好戏”,只是繁花还一直蒙在鼓里。
繁花与小红之间这场在小说尾声之际才显露出来的竞争,不知道是女人的胜利,还是女人的失败。后浪把前浪拍在沙滩上是历史的必然,然而这种围绕权力进行的“地下工作”,又在一定程度上瓦解了同事之间的信任与友谊。办公室哲学不仅仅发生在高楼大厦的格子间,广无垠的乡村大地上一样存在,虽然追求目标不一。但方法手段大同小异。看到乡风淳朴的农村为了权力也如此用尽心机,没法不让人让人唏嘘不已。
3.历数人情冷暖
在城镇化步伐日益加剧的今天,农村已经被城市包围,农村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相安无事的邻里关系也因为利益的纠缠而变得微妙复杂,有一说一的掏心窝说话方式变成了遮遮掩掩、说三分留七分,你以为你以为的也只是你以为的。
小红看似乖巧伶俐、鞍前马后辅佐繁花,其实也有自己的目的,她不露声色、暗中布局,为了竞选晃了自己的老大一枪,这种下属还能依靠吗?繁花的老同学刘跃杰为了自己在领导面前讨个好印象,在她告诉他此行的目的后,转身就把官庄村超生的事情汇报给了县领导,这种同学还能交往吗?繁花掏心掏肺招待的李皓,实际上却在给别人做嫁衣,这样的朋友还能信任吗?
繁花的满腔热情,躲不过别人的满满套路。而在关键时刻能够帮助的都是自家人,在选举最后的关键时刻,也只有繁花的老父亲提出召开家庭会议,帮助繁花度过难关。这也就是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本质所在:毕竟血浓于水,能够与你患难与共、设身处地为你着想的只有亲人,生于帝王之家为了继承皇位自相残杀的兄弟除外。
金钱并不是万恶之源,对发展的渴望也不能成为迷失本性的理由。那么,究竟是什么异化了人的本性,是什么让淳朴的乡村文明在历史的浪潮中黯然离场?是你,好像你也事出有因;是我,好像我也身不由已。
4.关注边缘人生
农村也是社会一部分,也有各色各样的人。在本书中,除了安安稳稳过日子的农民,还有刑满释放人员,有残疾人,他们虽然在品行或身体上有缺陷,但毕竟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只要是人,你就没有理由不尊重他生存的权利。
令佩之前是一个惯偷,出狱之后被繁花安排在停业的造纸厂看大门,算是临时解决了吃饭问题。但是他并不甘心这种寂寞无聊的生活,整里还在和一些道上的人厮混。村里的二毛回来之后,更是及时贴了上去。
二毛也是村里的“名人”之一,虽然是个侏儒,以前过的不好,饭都吃不饱,但是自从参加了马戏团,日子就一天比一天滋润,这次“衣锦还乡”居然还带上了女助理伺候自己。没钱的时候可怜,有钱了之后可恨。
如果说令佩是失足人,二毛是暴发户类型的自大狂,从小得了小儿麻痹症的放羊人李皓,可以称得上是这些边缘人中鹤立鸡群的“智者”了。他虽然放着羊,但并不影响他读书思考人生、琢磨村里大事。所以,繁花才想拉着他为自己选举出谋划策,没想到小红却来了个釜底抽薪,只是为李皓牵了一次线,当了一次红娘,就让李皓改旗易帜投向了小红。
他们这些人,为了生存各有各的招法。因为与正常人不一样,在生存不下去的时候,难免会想出一些旁门左路。我们当然愿意看到他们通过正当手段自食其力,但是,在社会保障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难题。
现在,精准扶贫已经基本上解决了这个问题。但问题的关键是,那些已经习惯不劳而获的人,如何才能适应自力更生,而不是晒着太阳等小康?
5.探讨生养难题
书中有一个细节让人不忍卒读。
山西一家女人生产,生下了一个女婴。这是家里的第四个女儿,在婆婆的授意下,接生婆把这个女婴按到了水缸里。一般的婴儿按下去、浮上来,三个来回就呛死了,这个女婴命硬,又浸了两回才呛死。
刚出生的女婴被直接溺死,亲生母亲几乎都没能看上一眼,更别提抱一抱,喂她吃一次奶。最后,女婴的妈妈跳了河,否则,活着的母亲如何面对良心的拷问?这可是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啊!
残害生命的背后,是对养儿防老的焦虑。其实,在城镇养老条件日趋完善的今天,农村养老还是个问题。相对于城市的养老保障条件,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还缺乏制度化的保障。基本上只要没有儿子,或者儿子不孝,没有哪个农村老人晚年幸福的。
冰凉的现实逼着他们拼命也要生出一个儿子来,孝不孝是一回事,有没有是另一回事,先解决有没有的问题,再解决好不好的问题。否则,都没有儿子养你,何谈晚年生活?
所以,才出现了无数让人心痛的事实,上一代女人不停地为难下一代女人。不说雪娥、祥宁这些平头老百姓,就是繁花自己,也在为以后的生活忧虑,想着如果不是因为自己是村干部要带头遵守计划生育政策,自己都想再生一个儿子。而且,在丈夫精神出了问题之后,这个念头估计更加强烈了吧!
幸运的是,国家因时制宜调整了计划生育政策。2020年5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更是删除了“实施计划生育”内容,以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从此以后,那些遗弃、甚至残害女婴的人间惨剧应该不会再发生了吧!
本书初读波澜不惊,越到最后越有一种阅读悬疑小说的感觉。村民选举到底谁能笑到最后?小红的机灵劲儿是真心帮助还是另有所图?怀有三胎的雪娥到底是谁藏起来的?种种疑问并不是像通俗小说里那么简单,一下子就能猜到结果。只要掺杂了人性与利益在里面,每一件事简单的事都变得不简单。
书中所谓粗话连篇的问题,其实也不是个问题只要在农村生活过的人都知道,这就是农村的真实农村中当然也有文化人,也有说话比较文明的人,但说话带句口头禅似乎就是一个人的“标签”和“标配”。我们既不能为了“接地气”特地学习说脏话,也没有必要因为别人一句口头禅而对这个人产生不良印象,充其量,这只是展露此人外在形象的一个方面,不影响对其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