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是一本由殷海光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0.00,页数:29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精选点评:
●一本關於邏輯訓練的書值得推薦
●错别字是有点多。
●采用了对话体裁 亲和近人可读性非常高 甚至出现我脑子还行的错觉(ー̀εー́) 隐约瞥见逻辑学大门的一道光
●宏观入门,对话体简明好懂。 下部对种种谬误的具体分析,尤其讲诉诸暴力一节,耐人寻味。
●久闻殷海光大名,所以才选了这本书来读。但逻辑本来就难,台湾对专业名词的译法又完全不同于大陆,这书只读懂了四分之一吧。
●对话体,值得一读。
●重读
●五星
●希腊与儒家教学的传统,只有台湾留下来了?逻辑正是要多辩多练的学问,比其师金岳霖的教材强出不少
●公众号“短史记”推荐的逻辑学入门。通过两名学生和教授对话的方式介绍逻辑学基础知识。虽然是浅入浅出,位换质换、对待关系等章节仍感十分繁琐,需要大量的记忆和训练,才能提高逻辑能力。不过这种像文字游戏一样的逻辑学和生活离的实在太远了,“逻辑能力”和“推理能力”关联似乎也不大。只有种种谬误和如何辨明是非两节,讲了一些比较实用的反驳他人的方法。“在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绝无数理的必然,绝无逻辑的必然。有实际目的的人借着‘必然’这个文字记号,让人们对‘逻辑必然’的崇敬感,可靠感和信赖感移至‘历史发展’和‘社会发展’上,因而鼓动情绪甚至于行动,那……不是可以发生力量吗?我想,这些‘必然’的真正用意,是在这里。”就凭这段话,这本书估计不可能再版了……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读后感(一):逻辑入门 反马克思主义哲学
被“怎样辨别是非”的题目吸引。
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太需要了。这本书不负初衷。看了感觉逻辑思维感觉严密许多。
缺点是养成批判思维的习惯以后容易吹毛求疵。生活中毕竟不可能都是真理,明明白白地活在一堆谬误里真是没有安全感和幸福感。
这书有删节过,不过还是明显反马哲,能出版也不容易。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读后感(二):通俗中文逻辑读物最好的一本
其实是两本书的合辑,但是作为前面的逻辑新引确实是中文通俗入门逻辑介绍中极为经典的书。全书用对话体小说的形式,在不失语言幽默和逻辑清晰的基础上,对逻辑学的整个构架娓娓道来。从语义学到三段论再到谬误,文中学生的问题多是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而文中吴先生的讲解则诚然是大家风范。
绝对力荐的一本书,不论是否学过逻辑,都可以拿来阅读。不论是学习还是娱乐还是参考,这本书唯一不适合的就是做论文的参考书目而已。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读后感(三):所有人都该看看
上大一的时候,除了马哲毛概军事什么的。有两节大课我印象深刻,一是高数,二就是逻辑。
刚上课的时候,我简直嗤之以鼻,这也需要大学老师教么?几节课之后我便闭嘴了,如果不学逻辑,任何科学都无从谈起。
逻辑是客观规律,不因个人出身、背景、环境、经验、道德、情绪变化而不同,是“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一般的永恒存在。
最近感觉尤甚,不必说网络上层出不穷的各种言论,就连朋友同事间的看似客观的讨论,都充斥了逻辑混乱。殷海光先生的这本小册子,不知道有多少人关注过呢。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读后感(四):初读逻辑新引
13年看过一点黑格尔的逻辑学,应该只坚持不到一章,这些年对哲学的了解多了些,想再看黑格尔,所以找一本入门的逻辑学,选了这本。啰嗦的东西太多,都是些简单的对白,提炼出来一章内容不到三分之一。有些概念并没有深入浅出地表达好,好在作者说明了是手稿改写的,就当看手稿。吸收最快的是审视自己的话是否带有成见。逻辑与经验毫无关系,经验只能对事实进行辨别,但逻辑是背后的基础框架。以前当老师教过一些推理论证,所以会带有这些经验来看,这是不对的,好在作者从开头就让我意识到抛开成见。财富自由之路中作者让我学会了践行知识,知识等于体验乘敏感度。所以内心对书本的体验程度是对这些推论形式最好的接纳,比如二难式,自己从身边出几个,根据书中的方法进行辩驳。这样一章只需要直接看四种逻辑,然后进行辩驳。内心就可以形成清晰,有效与自己关联的概念。
《逻辑新引・怎样判别是非》读后感(五):唯一一本简明的中文逻辑读物,而且还写的很正确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文的逻辑读物往往采用黑格尔的“正反合”理论。造成的结果则是教授逻辑的读物多为繁复,读之如催眠。
此书应写于抗战时期(书中有大学生领救济金之事)。采取的是对话体,因此读来犹如小说。悬念重重,令人颇为心折,欲读之而后快。
本书却说理清晰,理论简单明了。且多做处理,不使读者有费脑力记忆的困扰。作为逻辑读物极为不易。且每个章节前呼后应,层层递进,有如中国传统游戏之九连环——看来极难,但只要循序渐进,小儿亦能明了。
虽说作者自谦是入门读物,然只要掌握全书一半的内容,对大学毕业生亦是助益良多。不论工作生活,能学而用之,大抵是有益无害的。
书中两位大学生主人公的名字“王蕴理”和“周文璞”也应是特意取得。一位是足不出户的理论家,一位是善于交际,但不相信理论的实干家。角色跃然纸上,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