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谈话录》是一本由爱克曼 辑录著作,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13.50元,页数:28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歌德谈话录》精选点评:
●看第二遍仍然觉得歌德毬意思没有!
●经典,想看被删除的庸俗歌德
●最简单的理论书籍 好
●歌德的话里是不是很多常识呢?这是我的疑问,我没实践过嘛。
●歌德大人的确言如其人,名不虚传啊~~~“我的作品中的一切都属于我自己,关键不在于它们是来源生活还是书本,而在于是否运用得当!”
●一说到庸俗就会让人不禁遐想
●人民文学出版社,性价比极高。【买了两本,送一本给春光】
●的确是充分体现歌德作为伟大诗人和庸俗市民的双重面貌。朱光潜先生的翻译和批注都相当精良,至于爱克曼全球闻名的屌丝形象就不用多说了。
●译者相当之主观,译注有时候让我想骂人。如果不是朱光潜译的,我大概没耐心读完。
●关于艺术的思考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一):翻译可以说是非常让人失望了
花了半节统计课粗略地翻了一下 书名可以改成歌德版论语[皱眉] 本来是冲着朱光潜的翻译去的,结果真的挺失望的。1978出版年的书,还残留着很多革命时期的影子。采用恩格斯的理论和落后的阶级批判思想去注释这本书,真是非常无聊了。还时常有“挽尊”之语。 摘录一段译后记如下 由此可见,歌德的两面性格中德国庸俗市民的一面,正反应出当时封建割据的德国各小邦的社会经济基础和歌德作为小朝廷城寮的政治地位,所以适足以证明意识形态反应经济基础这个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271页) 至于歌德的观点,我也有很多不太认同的地方。比如要描写具体事物极其特征,席勒醉心抽象哲学的观念使他的诗受到损害啦,emmmmm总体读下来就不是很认同,感觉确实是18世纪的文学理论,比较枯燥。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二):谈话录中的好书
不久前读了《木心回忆里》和这本书,相比小说,哲学,心理学等,这类写真知灼见的书带给我的启发更加宽泛也更深。
因为地域和国家的差异,相比国学书确实缺了点亲近感,所讨论过多的法国人等不得不找找度娘,不过涉及的人生观,世界观是没国界的。
格式上,像日记一样的书(就差有天气预报了)给人亲切感,每段都有自己的主题,方便理解。关于作者写学画画和写作,好像把自己当成天才来写,态度虽然谦和,但却让我感到傲然霸气。天才确实需要自学和名师指导,但成为所谓的天才后,大概确实知道自己会青史留名,往往不经意间在文中或生活中透漏。
民族仇恨是个很奇怪的东西。越是文明程度高的民族,民族仇恨越淡。就像中日关系一样,日本曾经固然可恨,但在动漫,汽车,机械制造,AV等行业确实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为什么仍有很多人盯着过去,不知进取。这只是引起我启发的一例,书还是不错的!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三):摘记
1.我希望你坚持自己的观点,牢牢地抓住现实生活。每一种情况,每一个瞬间,都有无限价值,它们是永恒世界的代表。2.莎士比亚已经从各个方面,所有深度高度上把人性都描写的竭尽无余。3.我用自己的心血把维特哺育出来,其中有大量出自我心胸的情感和思想,足够写一篇比此书长十倍的长篇小说。维特出版之后,我避免再去读它,生怕重新体验当初产生这部作品时那种病态的心理状况。4.我哦相信自然,相信崇高的东西对恶劣东西的胜利。5.时代永远在前进,人世间每过五十年就要换一个样子。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只有产生他自己本质的一般需要,而不是模仿其他民族,才是好的。别人有益的营养,对另一个人可能是毒药。6.我一生基本上只是辛勤的劳作,七十五年里没有四个星期真正舒服的生活。就好推一块石头上山,石头滚下来,又重新推上去。7.一个人如果不是因为伟大抱负而漂泊异乡,那么待在自己的家里他会感到幸福的多。8.肉体永生的思想指适用于那些生活并不很幸福的人。9.肤浅的模仿只是希望尽快完成工作,但一个具有真才实学的人是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大的快乐。10.一个作家的风格是他内心思想的忠实写照。11.一个人到七十五岁,不免想到死亡,我深信我们的精神是不可摧毁的,从永恒到永恒,继续发生作用。12.一切事物都有自己的限度和目的。13.担忧也是一种聪明,尽管是消极的聪明,愚蠢的人不知道担忧。14.生命是短促的,人们必须相互寻开心。15.浮士德是一部非同寻常的书,超越一切寻常感情。浮士德是个怪人,只有少数人能对他的内心生活产生同情共鸣。魔鬼米菲斯特的性格也很难理解,这不仅由于他的冷嘲热讽,而且由于他是广阔人生经验的生动结果。16.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四):写作是个苦力活
五一放假呆在家里,用一整天的时间,读完了被尼采奉为圭臬的歌德谈话录。
内容不多,但是信息量巨大,囊括了歌德晚年对写作、艺术、科学等多方面的人生见解,语言凝练生动,道理深入简出,字里行间频频智芒闪动,充满别出心裁的言论,精彩绝伦。
这位西欧文坛的泰山北斗,将一生的写作经验浓缩在这本小书里,堪称一本歌德式的写作秘笈。我抱着抄近路的想法,兴冲冲的读完以后才发现,原来写作根本是个苦力活。
歌德是承认天才的,但他也说,若没有好的技巧,没有好的题材,天才会被白白浪费掉。
天才永远只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作家的成功都是靠后天对自身有意识的雕琢和训练。
仅凭一腔热情就写出好作品的作家,几乎是没有的。就我所知的作家,无不博览群书,勤于思考,经过大量的写作练习,最终一步一个脚印,百炼成金。
对于才华的过分倚重,似乎是艺术一贯的偏见。
对于天才的过分神话,似乎是年轻作家自我放弃的最好理由。
天才不是天生就具备写作的技巧,他只是比普通人描绘思想轮廓的能力稍强一点而已,没那么神奇。
而天才之所以成为天才,恰恰是因为他具有热情,足够让他坚持下来的热情,这才是天才最根本的素质。
鲁迅先生曾说:“倘使待到了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绝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音乐、绘画、雕塑,无一不是需要勤苦练习的艺术,那凭什么写作就不是呢?学口语的时候,老师常说,不管词汇量多匮乏,语法多么乱七八糟,重要的是胆子大,张口就敢说。如果一切都要等到成熟完美才敢开口说话的话,那永远也不可能练出好的口语。
写作亦然。
思考的再多再深刻,如果不记录下来,也会瞬间消失。不要害怕文字不能准确还原你的思想,当然这在开始绝对是正常的,等写的多了就会慢慢发现它越来越趋近思想的轮廓,所谓熟极而流就是这样。
尝试描述,尝试将思想的形状尽你所能的放在纸上,抓住它让它成型,不要管最后是个什么样子,也不要跟任何人比较,只要开始写就好。
作家的成因不是天才,甚至不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童年阴影、变态人格、教育层次等等,只是最简单,却也最难做到的,对写作的坚持。
作家都是自恋的。因为都是坚信自己稍纵即逝的思想是有着巨大价值的,所以他们就竭尽所能要保存和记录下来,在这种不停地记录和雕琢中,证明了自己,完成了自己。
伍尔夫每天都写下大量的日记,吝啬的连一丝灵感的火光也不愿放过。
很多作家随身带着纸笔,即便是只言片语也不舍得放它消逝。
毛姆书中曾写过一位作家,甚至在他妻子过世的时候,他想到的只是如何描述这一场景。
正是这种自恋,这种热情,这种事无巨细的,甚至无情的坚持,让他们最终成为灵魂描绘的圣手。
扔掉那些所谓天才的神话和幻影,艺术原来也就是勤读勤写的苦力活,就是这么简单。
看,和这本伟大的谈话录相比,这篇书评实在是粗糙、浅薄、片面,结构混乱。我知道。
不过没关系,重要的是,我写了。
《歌德谈话录》读后感(五):读书笔记之朱光潜译《歌德谈话录》
伴随着头痛,看完了朱光潜先生翻译的《歌德谈话录》。最喜欢看朱老先生的后记,看他对歌德的整体评价。
我对这本书的热爱是从后记开始的。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歌德所生活的年代,歌德身边伟大的思想家朋友,还有歌德博览群书,对政治、文艺、科学等广泛的了解。
看歌德的谈话录,仿佛他就在我面前,我们对话,微笑,聊着一些深刻而美好的事情。也恍惚觉得自己就是他,有着英雄主义情节,现实主义思想。热爱积极、乐观、富有生命力的强壮的事物,不喜欢沉郁、腐朽、软弱的一切。
我不是在歌颂歌德,像宗白华先生那样不停地讴歌他、赞美他。我只是在思考,反观自己的想法,有多少与他相似,与他一样。
歌德的学习精神:“歌德对当时欧洲文艺动态是经常密切注视的,一部值得注意的刚出版的新书他往往立即阅读,有时还没有出版他就托人借得原稿来阅读,例如杜蒙的《回忆录》和英国功利主义开山祖边沁的著作就是这样到达他手里的。他不仅多次高度评价和他同年辈的席勒、法国诗人贝朗瑞、英国诗人拜伦和小说家司各特以及意大利诗人曼佐尼,而且还注意到年辈较晚的法国作家梅里美、司汤达、巴尔扎克和雨果,以及德国青年诗人海涅和普拉顿之间的论争。这里还没有谈到他同样关心的哲学、科学、建筑、绘画、音乐等方面;也没有谈到他对印度、波斯和中国这些东方国家文艺的向往。”(p276)歌德对与知识获取并不拘泥于一个专业、一种方向,而是广泛地、包容地、虚心地去学习各种知识。他对社会思潮、对新近发生的事物、思想总是非常感兴趣。
歌德的“天才论”:“他教导青年,一般不强调天才而强调勤学苦练。”(p279)歌德固然是像康德一样觉得一个人的天赋很重要的,灵性是成就艺术家、诗人、哲学家的最重要的东西之一。但是他也强调勤学苦练。我想,他所强调的勤学苦练与一个人要有灵性(人本身是天才)并不矛盾。即便有天赋和灵性,但如果缺乏必要的训练,也不会成为真正的天才的。这是一个内因与外因的关系。天才不等于才能。朱先生说人仅凭天才不可成就大事,要成就大事需要靠集体,这样的观点或许是受毛主席的影响吧。这样的影响在书中的很多方面都有体现。
歌德的文艺观:“不要说现实生活没有诗意。诗人的本领,正在于他有足够的智慧,能从惯见的平凡事物中见出引人入胜的一个侧面。”(p287)这需要灵感,只有天才才可如此敏感。同时也许沉淀,经历,只有足够的经验也才能做到这样。这是歌德基本的文艺观。他还认为:诗人和艺术家应具有伟大的、健全的人格和魄力;艺术不但要反映客观现实,而且要反映作者的主观世界或内心生活,这二者还必须融会统一起来,成为“优美的、生气灌注的整体”;文艺所表现的应该限于健全的、光明的、对人类有益的东西;想创作伟大的作品,首先要有伟大的人格。
……
文章里面有很多真知灼句,在此不再详述。读书时,常常想起叶先生,他极力推荐这本书,或许是因为他也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共鸣吧。纵观整本书,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
而这本书所带给后人的启示是:要广交益友;要博学众采;要砥砺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