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坟上起舞》是一本由[英]钱伯斯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14.50,页数:2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我坟上起舞》精选点评:
●阅读中,很nice。
●看得我郁闷不已啊……
●让我想起初二时,和杰骑着摩托奔驰在灼热的水泥路面,空气里的热浪为两颗按耐不住突突跳动的心兴奋地舞动着,当时的心情就像那滚烫的摩托排气管,炽烈和花不完的力气。也像《龙卷风》的鼓点,青涩简单。现在阳光灿烂的日子,许久未见了。
●哪个基佬不善怀春啊……
●少年炽烈的爱情,爱你七周半。一份荒诞的约定,又一段死于华年的故事。16岁与18岁少年的同爱,他们把性叫做送你一份礼物,“如果我死了,请答应我,去我的坟上起舞”。不是简单的青少年文学,心理描写细腻动人,由死亡情结展开对生存的体认,受小库特冯尼格影响颇深,文学手法多样。
●期望太高。反倒有些失望
●寄来的是出版社的库存
●或许是翻译的问题,有种在看国内80后青春文学的感觉。但糟糕的阅读体验不能全然归咎于译者,我觉得这篇小说写的本身也很奇怪。
●只记得里面的笑话了
●很难说这样的爱是不是同性爱,在人的青春期,甚至就是在人的一生里,我们都想要一个一起对抗虚无的人,但没有人能留在永恒的纯真里,除非死去,我们用手舞足蹈纪念的,是我们对有限死亡经验的迷恋,之后我们便会将其视之为平常。于爱,亦是如此。之后不会再爱了。
《在我坟上起舞》读后感(一):关于翻译问题……也没什么问题。
在网上看了一点英文原文,觉得翻译文字似乎还是有点平淡了,个人感觉而已。。可能因为李先生还是想把这个主题处理到男孩子间的充满巨大热情的友谊上去,但是人家明明是基佬之爱呀!
无论如何看完故事的人都应该会挺喜欢小哈尔的。
《在我坟上起舞》读后感(二):所有的混乱最后都会平息
《Dance On My Grave>中文译名〈在我坟上起舞〉,译林出版,定位为少儿读物,可是那并不是童话的真相,两个男孩的断袖之恋,狡黠的魔豆罐里,他和他的美好是阴谋,巴里对哈尔的猎艳,哈尔对巴里的心理依附,徘徊在占有和自由之间,谁都不是那么的纯洁和真挚?一次争吵后,哈尔在巴里压抑的指责中落荒出走,巴里在寻找他的途中,一贯的寻求速度自由的解脱,最后车祸丧生。
短短七周,除了死亡,什么都来得不深刻,所以哈尔很快找到另一个拿着魔豆罐的男孩,继续他所渴望的经历,而巴里,轰轰烈烈的生命延续到乱墓冢中,大家热热闹闹的伤心、叹息、内疚一场,刻上几行数字,几段溢美的文字,若干年后,连面目都不再被忆起……
《在我坟上起舞》读后感(三):坟冢青青是鉴台
仅献给少年 不对 这可是个美丽而伤心的故事 二人说话曾如同打哑迷 英国式含蓄 节制而又燃烧至死 最后就只剩下寂寞 悲凉 我追寻的可能只是 电影 书籍里的意象 幻影 你只是恰逢其时地 显露出相似的灵魂 只有几分 三或五分 余下的 则构成悲剧因素 生命中的一切都是茫然 连同世人常说 不可或缺的爱 友谊 与亲情 他们是爱我的 我也爱着他们 只是我很少 从中感到真的愉悦 是欢呼雀跃的沸腾 只有你 真实的给了我此类的一瞬 我因此想给出一生的礼物 你知道 不 你可以试着理解的 他们并不如死亡来得真实 人最该得到的 是永世的苦难中 渗入一丝短暂的快乐 惊世骇俗的起舞 起舞的是爱情 是我的心灵对你发出渴求 憩息 憩息吧 千万别在天堂疲惫 哈尔情愿被回忆俘虏 我情愿受制于文学 我没有回忆 没有爱人 今夜的痛哭 其实我最难受的是 即使心碎至极 也无法选择死去 相见无日 下笔枉断肠 他朝浮现 愿我仍旧心痛
心绪烦乱 杂乱无章 务必请见谅
《在我坟上起舞》读后感(四):完成伤痛是独立的始点
关于哈尔的最后解脱。我想他是完成了一次“对他人的心理依赖到独立”的转变过程。他一直寻找魔豆罐伙伴,亦即亲密无间的心灵伙伴。巴里的出现完成了他的心愿。但这个满足是突然而短暂的,这段被哈尔奉为独一无二的友谊,仅仅维持了七周便随巴里的去世而消逝。之后可以看见哈尔的极度伤痛,并出现了心理压力外化即躯体化的症状。
我认为哈尔在两处完成了此次的伤痛。一是在巴里的坟上跳完舞,被警察抓获却大声放笑(完成了对巴里的承诺,并通过跳舞来承认密友的死亡);二是完成了读者是社工阿女士的回忆性写作(通过写作可以减轻一个人的心灵负担,回忆越细致、描写越详尽,越能放下越多的东西,尽管过程中如同亲历多一次痛苦),这让他对此段关系作了一个总结。
在完成伤痛后,在舔完自己的伤疤并看着其结疤后,哈尔开始结束自己对魔豆罐伙伴出现的希望,转而承认自己的孤单,这是一个从依赖到独立的转变。尽管这个独立有些落寞,有些失望(毕竟是一次破灭),却给哈尔带来了心灵上的自由。因为这段友谊对魔豆罐伙伴的“理想”的回应是:对他人的国度期待会使人丧失自我。恰恰是这次破灭解开了这个束缚。
题外,你觉得全书最撩人的是哪句话?
我觉得是谁给了谁礼物,问我想不想在场的那句。
《在我坟上起舞》读后感(五):临暗的天天天蓝
原谅我用了如此令人费解的标题,它与我最近的状态有关,与我推荐的这本书无关。
去年的时候看到这本书,第一遍看完没有做任何笔记,所以隔了一段时间竟然想不起主人公的名字,于是又特意去图书馆寻了来。
依然没有在笔记上留下痕迹,因为我已经远离了看书时的自己:偏执幻想和极端敏感和无端嫉恨——我嫉恨每一个比我幸福比我有人在乎比我疯狂过的人。
哈尔和巴里,海边的城市,青春期男孩单纯又敏感的存在和疏离,拥有和占有,疯狂和执念,我甚至想不出怎样描述,我不懂得自己那个时期为什么会迷恋一个老男人写的青春小说(钱伯斯大师已经年过半百了吧那个时候?)。
这种模糊的偏执念想让我觉得像深夜半睡眠状态一样不安定。我渴望像主人公哈尔那样和灵魂伴侣有一个生死不变的约定、有机会为自己的Soulmate疯狂地做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因为特别想像主人公那样渴求找到可以和我分享“同一罐魔豆”的亲密伙伴,所以我曾经在某个还算庄重的场合失态地说过:如果我也有我的Soulmate灵魂伴侣,死了也是值得的。
需要说明的是,我在说这句话的时候我渴望可以做Soulmate的人是在场的。
然后时光把一切带离,我也远离了那个时候的自己,那个被我划为特殊朋友的人也与我“渐行渐远渐无书”。
好遗憾,至今没有找到与我分享“同一罐魔豆”的那个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