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是一本由阿瑟·柯南道尔著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1993图书,本书定价:99.80元,页数:1997-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精选点评:
●这个是受大学同学的影响
●嗯 就是这个版本
●才发现,我看过好多版本的,也有好多版本的书....
●已经忘了当年初读时是什么心情。福尔摩斯似乎对我没有什么影响,但其实已深深地植在了我的心理。喜欢侦探小说的人没有不喜欢福尔摩斯的吧,我如此妄测。柯南道尔虽然不以福尔摩斯为然,但这部作品真正体现了他的文学实力。还有,我喜欢花城这个插图版本。
●小学时看的。一口气全看完了,而且是非缩写版的,我脑中的英国印象就是这本书定形的。凤尾花、银手杖、丘陵、马车、伦敦、杀人案、苏格兰场等等。。。不过我当年看的是本盗版,不知道是谁翻译的,但我最中意那个版本。
●高三暑假读完的,三大本!记得当时是夏天,吹着风扇吃着冰棍,看的一阵阵浑身起鸡皮疙瘩。
●我爹藏书。我爹看书喜欢扒皮,不能确定我看的是不是这一套。不管怎样福尔摩斯的故事很精彩,最恐怖的是一条斑点带子和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童年阴影。
●啊 这算是小时候老爹给买的精装版了 大概看了不下百遍
●仍然不是这套== 私以为侦探小说应该悬疑,但不该惊悚、、
●好像家里买的就是这套。。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一):《福尔摩斯探案全集》
1 自从阿瑟·柯南道尔把无以伦比的侦探——夏洛克·福尔摩斯介绍给世界以来,一百多年过去了,福尔摩斯声望不减,以跨越时空的魅力吸引着一代代读者。
柯南道尔借福尔摩斯的缜密推理演绎故事,其作品界定并改变了犯罪小说作家处理侦探小说的方式。
英国小说家毛姆说:“和柯南道尔所写的《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相比,没有任何侦探小说曾享有那么大的声誉。”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二):永远的经典,不衰的喜爱
其实《福尔摩斯侦探集》早在20年前就看过了,但是当当打对折的时候还是忍不住出手了,我的大爱,又每天晚上温故知新了,同克里斯蒂的小树不同,柯南道尔似乎更喜欢短篇,每天晚上一部短篇,非常惬意,同现在的侦探小说比我更喜欢柯南道尔和克里斯蒂,没有那么多恐怖的渲染,精神病人的出没。又看了一遍《四签名》仿佛就发生在眼前,一个人匍匐地爬向庄园门口去解救他心爱的姑娘,真是有新发现,原来柯南道尔在景色上的描写也非常到位呢,烘托的气氛非常好,以前可能只是注意案情的细节了。现在仔细看来好像就发生在眼前的一幕幕案件,一看到他用放大镜仔细的勘探,就想起克里斯蒂笔下那个破落泊罗如何嘲笑那些只注重现场分析的人,她笔下的侦探可是只看人性解剖案件的呀,但是同样是我的大爱!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读后感(三):花城版的《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吐血回归市场
这套脱销多时的花城版《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据悉将于2012年9月重新回归市场。
令人惊喜的是,此次回归花城出版社做了吐血调价,在事事都涨价的今天,本书却由原来的99.80元降到了如今的65元!降价幅度如此之大,出版社脑袋是否进水了?无论如何这对福迷们而言毕竟是大好消息。
这个曾经陪伴大家度过青葱岁月的怀旧版本,改版后的封面比过去清爽明亮些,也洋气些,总之看着挺养眼。上市后买来送人是拿得出手的好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18631/
《福尔摩斯侦探小说全集(上中下)》读后感(四):侦探小说开篇方式另类研究
在大家通俗的理解中,侦探小说的内容——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侦探办案子”。所以,一篇侦探小说,通常开始于让“侦探”遇到“案子”。而其中惯用的方式,应有以下几种:
【开门见尸】
这显然是最直接了当的方式,也是最快向读者声明“这是一篇侦探小说”的方式。比如,可以这样写:
某女。下班。乘车。上楼。到家。开门。“啊”!
然后,警车一来,警戒线一拉……齐活了!!
所谓“言简意赅”,殆如是哉!
备注:此类适合豪爽直率、缺乏耐心的创作者,以男性居多。本方式的弊端在于,极容易写成以正统办案人员(警察)为主角侦探的套路。而这相当有难度,会令喜欢风度翩翩自由侦探的朋友心存抵触。为了弥补,个人真诚建议,尸体发现人一定要采用女性。因为,她们嗓音尖锐,叫来十分凄厉,有助于酝酿恐怖气氛。若此女还是风姿绰约的一代佳丽,可安排侦探陪伴其回家,以上演晕倒君怀的一幕。不要犹豫,放心大胆地这样做吧!观众一向好这口儿……
【暗潮汹涌】
这种方式一开始,绝对看不到尸体,但是通过当事人的描述,你会发现他和尸体也差不多。他身边发生的那些事情,古怪得呀,如果你不坚信“这是侦探小说”,就当成灵异类看吧。
由于当事人所处环境危机四伏,他哆哆嗦嗦的很可能活不过下一分钟,本着“惩罚犯罪不如阻止犯罪”的理念,我们的侦探踏上了征程。
这里有个问题,如果他说到做到,真把凶手给拦住了,那该怎么办?这点诸位看官尽管放心,和平演变不会发生。这场凶杀,他绝对阻止不了!!
因为,我们的侦探,只有在面对尸体时才会爆发灵感;而不管保护对象的情况多危险,只要这口气还吊着,他的大脑就不可能正常运转。别看事后多么诸葛亮,在预防犯罪这个领域,他的能力还不如一个三流保镖。话说回来,让侦探守护自身安全,本身就是个常识性的错误。打个比方,你生了病,哪怕去街头私人小诊所呢,也别请个法医来,不是?
所以,所有有自尊的侦探小说作者,都可以跟大家保证:不要急,莫着慌。尸体会有的,一定会有的!
备注:此类适合喜欢心理描写和线索隐藏的创作者,以女性居多。在侦探小说界,一向有个约定俗成的错觉——似乎没有看到尸体,一个案子就不算正式开始。作者当然也不能免俗,所以,她在开篇铺垫兜圈子的阶段,同样忍受着空前的煎熬。能耐得如此寂寞者,都属于精神极度强悍。当读者的承受力不能匹敌时,会有焦急烦躁等症状出现,这时我要为作者美言几句:“人家好不容易写的,要不您再忍忍?转折就在后面了……”但是,如果一本书看了一半还没见着尸体,奉劝您当断则断,把书放下,别看了!
【守株待兔】
这类的侦探比较轻松悠闲,镇日无所事事,毫无生活来源……好吧,他是开了个侦探社,不过只看他接案子,没看他收钱……
让我们暂停这种现实性的质疑,姑且认为他拥有大笔遗产,而且每搞定一个案子,委托人都会在读者看不见的时候把大额支票扔在他脸上。这优裕的环境,使他可以整天披件睡衣端着烟斗窝在椅子里翘个二郎腿和“亲爱的朋友”一起看报纸。由于自由职业者生活不规律,他们通常不看晚报,只看早报——真是奇怪的爱好呢!
正当两人研讨当天的新闻时,他们在警界的朋友,就会屁滚尿流地爬上门来。所提及的事件,与刚才看到的报道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备注:事务所模式,属于侦探经典。使用者大多怀旧,而且普遍自恋。因为在所有模式中,此类最能展现侦探魅力,例如,与助手进行的理性讨论,就是对其人格尊严进行无情践踏的过程。而那位警察朋友,更会扑倒在侦探的裤脚下,以求爷爷告奶奶的姿态哭诉:“为了我们公安局、警视厅、苏格兰场的名誉,请您一定要帮忙啊!!”
【半路出家】
此类极容易被误认为其他类别。小说一开篇,情势十分明朗,某警察负责某案子,或某人对身边奇事发生兴趣,于是找线索,问口供,往死里查……
如此1/3篇幅后,读者开始琢磨:哎?不对呀!情节好像没进展哪,再看看!
如此2/3篇幅后,读者拍书叫嚣:我说作者,这人到底行不行啊?!
在大家崩溃的边缘,正牌大侦探身后贴着星光图案的网点背景,闪亮登场!!
读者吐血恍悟:原来主角没出来呀……
备注:擅于揣摩读者心理,懂得把握时机的创作者,青睐这种模式(悬的玩不好,大家撕书了!)。它经常被用在系列侦探身上,主因是作者对笔下这人物极端在意,塑造时谨小慎微,不愿留下任何瑕疵。出于过度保护的心态,才不肯早早把他挺出来,免得读者察觉到他不如一个三流保镖……
【自寻死路】
这个模式很简单,侦探、死者以及所有嫌疑人,同时收到没有邮戳没有邮编没有寄件地址没有发信人姓名的邀请函,极富冒险精神地单刀赴会,来到一个拥有瑰丽的名字、流传着恐怖传说的某馆某山庄某别苑某渡假村。随后吊桥崩塌、游艇爆炸、暴风雪、泥石流、沙尘暴、山呼海啸、手机没信号……电话线一掐,门一关,开杀!!
在此我们要研究心理学。三番五次作这种事的系列侦探,应该就是术语所说的“选择性遗忘”。因为他N次接到邀请,碰到的都是杀人布局,而他N+1次受邀时,依然以为是朋友的恶作剧……侦探也就算了,毕竟艺高人胆大。但是,其他的配角也敢如此没有防人之心?尤其是那些柔柔弱弱的各色美人?凭诸位的戏份,要得到作者的庇护实属妄想,何况你们还伤害过凶手的父母、兄弟、姐妹、配偶、子女呢?侥幸活过本篇的,也长点经验:下次得罪人时,记得找第一第二顺位继承人都死绝了的那种。
备注:迷恋此类模式的创作者,喜欢寻求刺激,尤爱绝处逢生之惊喜,且大多是法盲。国家早告诫过你,不许非法集会和结社,你不听嘛……
【天煞孤星】
对待这种侦探,需要天使般的包容心。无论导致了怎样的结局,都要相信侦探没有主观恶意:
他不过随便吃个饭,就发生了餐厅毒杀案;
他不过陪女朋友逛个街,就遇见恐怖份子身上背着炸弹;
他不过心血来潮出门访友,就赶上朋友遭绑票要价三千万……
这难道是他的错吗?一切不过是巧合,要怪只怪他的人生太“丰富”。不过,作为当地政府,应该积极采取行动。为了降低犯罪率,先把侦探抓起来!并火速出台《反侦探法案》,明文规定所有从事侦探业的人员,不得出入公共场所,禁止搭乘一切交通工具。生僻的咱不说,就柯南那几个剧场版,天上飞的,地下跑的,还有什么没炸过吧,你说说!
备注:此类模式最近流行,适合追求时尚的新新写手。但各位能否在自己享受创作快感的同时,顾虑一下你的侦探正遭受千夫所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