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梦奇遇》是一部由西维亚·乔迈执导,纪尧姆·谷伊 / 安娜·勒尼 / 贝纳德特·拉封主演的一部喜剧 / 音乐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声梦奇遇》影评(一):法國大廚
#影#《聲夢奇緣》《Attila Marcel》7/10
在這沉悶的冬日,謝天謝地還好有奇葩的法國電影。這片子有華麗奇幻的場景佈置好了餐臺,古典但又歡快的音樂是個調皮的侍應,油畫般濃郁色彩的頭盤,作為主菜的情節只是略加香料就上碟的原汁原味,親情愛情友情恩情是最後那道甜而不膩的甜點。
不怎麼樣的原材料依然可以烹調出賞心悅目的作品,不愧是法國人。
《声梦奇遇》影评(二):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之前做过一次电影的调查,发现这部电影被评为当年票房最不卖座第二名。
当时只是在豆瓣上顺便标记了一下,纯当消遣。
偶然的机会,今天看到。
本来只是想看场喜剧的。
大人对小孩的影响。童年记忆。
话语与沉默。
音乐和记忆。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痛楚。
异于常人的人看到的东西,或者说异于寻常只是一种状态,而不是只属于一个特定的人群。
《声梦奇遇》影评(三):声梦奇遇
音乐在影片中,是一个通道,通向另外一个世界,有光的世界。
如片中说言,这
”光,氤氲的光线,让一切变得朦胧,一切被这光吞噬,消融,
音乐不是靠听的,它会穿透眼睛,燃烧我们的视网膜,
一个钢琴家实际上也是一个灵魂的纵火者,是一个罪犯。”
音乐是一个诱饵,
在又黑又平的水面上摇晃它,
水底浮动的一丝一缕记忆,自会浮出水面。
让我的身体来告诉你,一切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事物。
让你的音乐来告诉我,一切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事物。
音乐之外,片中温暖的色彩,奇幻的记忆,良善的人,治愈了一双忧伤的眼睛。
《声梦奇遇》影评(四):片尾曲的中文歌词
歌名是论坛里有人提到的Attila Marcel (version chinoise) – Chen Li Qing,下面歌词是根据法语歌词的字幕翻译和扔到百度翻译里的直译听出来的,估计错处挺多的不过我已经尽力了............
我猜这中文歌由来应该是把法语歌词找人翻成中文版本但是唱的那个人也不会中文,按法语谐音唱出来的....
歌词如下
我男人是真的
是坚硬沉重的
看到别人喜欢他
看到炙热的目光
他从来没认真(?)
他吵我打死我
伤覆盖了我身体
我的生活成蓝色
没有人像他一样的
我要找到我的光
我要等钟声响起
直到天堂的尽头
我男人是真的
是坚硬沉重的
看到别人喜欢他
看到炙热的目光
.s 这首歌法语原版好像也是乔迈的《疯狂美丽约会都》里的配乐
.p.s 这首歌在片中54:59处普鲁斯特夫人唱过一次,以及90:27处唱片播放过较长一段
.p.p.s 钢琴比赛时台下一堆华人观众镜头那段他们好像讨论的很激烈的样子但是我只听清了一句“姐我已经加班加一个月多了”,还挺字正腔圆的.有人听到更多讨论么╮( ̄▽ ̄")╭
《声梦奇遇》影评(五):声梦之旅:向普鲁斯特致敬
作为西维亚•乔迈首部真人电影,依然饱满着前两部动画长片的童稚,无论是《疯狂约会美丽都》略带cult的古怪趣味,还是《魔术师》中让人泪下的质朴情愫,在这部《声梦奇遇》中都有体现。
电影弥漫着一种普鲁斯特式的感伤,这是极少的电影所能做到的,导演也直言不讳地坦诚深受《追忆似水年华》的影响。一方面,主角保罗寻回记忆的主题已是十足的普式风味,况且品茗追忆的设计也算是普鲁斯特的发现:小玛德莱娜糕点不仅被直接用于电影之中,也成为保罗寻回记忆的辅助工具。另一方面,在人物取名上导演也直接用上Macel Proust的大名:保罗的姓Macel与帮其寻回记忆的邻居老太的姓Proust,在向普鲁斯特致敬的同时也形成了双关:Macel给予了生命,Proust给予回忆,对保罗而言,两者缺一不可。
这是围绕着保罗组成这部电影的两条线。Macel这一姓氏的代表是两位矫揉造作的姨妈:在保罗父母双亡后,作为监护人框定起他三十年的生活,保罗的沉默与其说是与生俱来的病症,不如说是长期处于姨妈强势下的无奈选择。而Proust这一姓氏(邻居老太)则代表与两位姨妈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信仰佛教,相信轮回;以及异于常人的举动:用镜子采集光线在房子里种花草,发明神秘汤剂帮人寻回记忆。也正是在普鲁斯特夫人的感召之下,保罗不仅寻回幼时与父母共处的记忆,而且踏上了一条声梦之旅:断然抛弃两位姨妈为其铺设的钢琴之路,邂逅一位中国姑娘,并取其为妻。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颇多让人惊喜的地方。比方说让一群青蛙乐手登上大雅之堂,动画与真人相结合充满奇幻色彩;二胡与钢琴的奇妙搭配;还有普鲁斯特夫人死守巨树的执着,以及两处的海滩外景,如此轻易地让我们回想起《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巴尔贝克。
(《都市周报》)
《声梦奇遇》影评(六):记忆永远不会欺骗自己
由西维亚·乔迈执导,纪尧姆·谷伊,安乐妮,伯纳蒂特·拉方特,海伦·文森特等联袂主演的一部法国喜剧影片。主要讲述了年幼时丧失亲生父母的保罗,语言与记忆双重丧失,后来偶然通过一品神奇的香茗而重新开启童年回忆的故事。
美好的时光会将记忆带到深处躲藏起来的。
像一部动画片的电影,记忆的断档,偏执的twins姑母,偶遇像巫婆一样的自然界的保护者,她给他草药药剂,带他到梦境中找寻幼时支离破碎的片段。
看网上的评论,说这是一部可以净化心灵的电影,这点我倒是没看出来,但唯一的体会就是观感方式清新,法国小众电影总是透着一点非主流的抽离感,说白了就是科幻的感觉,不管是主角的思维方式,还是场景跳跃。每次进入梦境的歌舞表演,总是让我脱线,在想幸好这不是一宝莱坞电影……
如果有人给你一副药剂,可以找寻你心底埋藏最深的记忆,你是喝还是不喝?
我觉得自己好拧巴,每次都给自己挖个坑,然后想半天,如果……我觉得我记忆里美好的东西都已经定格在那了,但不经常回忆,真的就跟埃及的金字塔一样,慢慢被时间风化掉了。所以我还是会想起,那些美好的年少时光,那些可以让我感受温暖的片段。如果有这么一副药剂,我想还是会喝的,因为我总觉得很遗憾的一点是,不管自己怎么努力保持一颗单纯喜感欣欣向荣的心,随着年龄的增长,随着阅历的增加,自己总会产生抑郁与孤僻的负能量,所以如果有东西可以找寻到我记忆深处那些丢了、找不回的美丽快乐,我是一定会把握机会的。
所以我喜欢片子里巫婆,她就是这样心中永远有无数美丽片段,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帮助那些在生活中不得意,想找回生活中遗失的,记忆中珍贵的片段的人。而像那对twins姑母一样心底有秘密的人,是会永远生活在患得患失中,是会永远战战兢兢,除了打开心底的结,解决掉心底的秘密,没有别的方法可以解脱。
总有人说鸡汤,我要做一个热爱生活,心灵美好的人。看完这个片子,我在想,记忆是最不会欺骗自己背叛自己的,一个麻木的人,他的心里是没有多少欢乐的片段的,当你能在心底放下很多记忆,很多美好快乐的记忆,那你就会是一个热爱生活,快乐的人,而最终你会成为一个感恩的人,学会快乐并不难,学会感恩才是掌握生活之美最后一把钥匙。
《声梦奇遇》影评(七):『生命需要奇迹。』
总是会被这样奇幻风格的电影吸引,《声梦奇遇》从头到尾都有一种气质吸引着我。这是西维亚•乔迈第三部作品也是他首次拍真人电影,很喜欢这个色彩斑斓有童话气息的电影,看他上一部作品《魔术师》看到哭,这部电影色调和氛围要更为明快些,好的音乐、梦幻的场景、温暖感人的故事,西维亚继续他的治愈童话。
故事讲述幼年时期失去双亲的保罗语言与记忆双重丧失,后来偶然通过邻居Proust神奇的茗茶而重新开启童年回忆的故事。值得一提是,这部电影里的中国元素颇多,不仅让男主角娶了个中国姑娘,连男主角的姨妈们都在感叹般的调侃中国人口众多且中国孩子的强大“应试”能力。
保罗呆滞的表情和周围角色的欢乐形成了明显的对比。在每次的回忆中,父母的样子越来越清晰,父亲是个很酷的男人,而母亲是个非常美丽的女子,父母的爱情羡煞旁人。和西维亚上部作品《魔术师》一样,小女孩在过气的法国魔术师Tatischeff的帮助下,完成了华丽丽的变身,假如没有遇到这样一个神奇的邻居,也许保罗不会拥有后来的人生。就算是遇到现在的妻子,他这样闷蛋性格肯定会错过,一辈子都活在压抑苦逼的世界。因为重拾回忆,他变得和往常不一样了,他渐渐理解了父母如同冰火一样的恋情,但也最终得知了双亲身亡的原因,因为那架钢琴,伤了手指后的他本来心灰意冷,但Proust的那把尤克里里让他重新燃起来对生活的热爱,传承了这把快乐的乐器,他的生活也快乐很多。最后的结局,保罗娶妻生子,和片头相呼应,咿呀学语的小宝贝叫出爸爸,看,生活多美好啊!
除了场景梦幻华丽,故事温暖动人,影片最强大的就是音乐部分了,对于童年的几段回忆都是在不同的音乐中展开,而主人公保罗从小也被一对姑母调教成钢琴高手,而中国元素也在音乐里有体现出来,二胡配钢琴,感觉还是很奇妙的。尤克里里这一小清新乐器也在片中发挥出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它让男主角重拾欢乐,找回生活的乐趣。
“我们在回忆中可以找到一切,它是化学实验室里的一方药剂,在那儿我们时而会碰触到镇静剂,时而会碰触到危险的毒药。”这是片头语,也一语点明了影片的主题,回忆在时间里沉淀,时间在回忆中消失,和Proust说的一样,放松心情,听音乐,喝一杯茶然后就慢慢的等待回忆自己上钩,虽然回忆里有甜蜜也有苦涩,但在丢失的回忆中,我们可以找回自己。
《声梦奇遇》影评(八):一部治愈系童话绘本
法国导演西维亚·乔迈是当代影坛的“造梦师”,他的导演作品均有着十分强烈的个人风格。其之前的两部名作《疯狂约会美丽都》、《魔术师》都曾入围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提名,虽然因为不属于好莱坞体系而没能最终获奖,但并不妨碍它们成为影迷心中的顶级动画经典。新片《声梦奇遇》不再是动画长片,而是乔迈执导的首部真人电影,但整体风格与内在元素依然是从动画延续下来的:亲情主题,童话氛围,复古情结,默片般的风格,超现实情节,以及对人物造型、器具功用、音乐与色彩的偏执展现。
乔迈是学漫画出身的,毕业后进入一家动画广告公司工作,大部分时间都在不停地画画。出于对夸张形态的追求,他的电影中的人物都有着奇异的外形、诡谲的举止,比如《疯狂约会美丽都》里肉感十足、走路一瘸一拐的奶奶,拿手榴弹炸青蛙的三个疯癫老太,背驼得比脑袋还高、像一张会走路的扑克牌一样的连体黑手党;《魔术师》里高大笨拙、沉默寡言却心地善良的魔术师,都给人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象。
《声梦奇遇》里的人物设计同样有着浓浓的讽刺漫画感:呆若木鸡的哑巴男主角、拿根拐杖听音高的瞎子老头、两个永远穿同样衣服的姑母、擅长种植和催眠的神秘邻居……有着雅克·塔蒂和巴斯特·基顿式的肢体幽默。再比如道具和布景,男主角收到的生日礼物全部与钢琴有关,连泡芙塔都堆成了钢琴形;房间是五颜六色的复古装修风格,催眠师的家里更是从天棚到地板都种满了郁郁葱葱的绿植,给人翻阅一本童话绘本般的视觉触动。
说到钢琴,这部电影跟音乐有着紧密的联系,男主角及其周围人几乎都生活在阳春白雪的古典世界里,衣食住行都谈论着跟音乐有关的事情。乔迈对音乐的喜好也是由来已久,《疯狂约会美丽都》里三个疯癫老太用废品即兴表演的一段打击乐为人称道,几乎是现实版的stomp乐队。
《声梦奇遇》与《疯狂约会美丽都》都用到色彩明度的变化来提示环境、烘托心情。《声梦奇遇》的男主角每次进入梦境状态时,画面色彩都变得空前浓艳温暖,再加上一点虚化柔光,使人如坠梦中。记忆画面里全部是婴儿的主观镜头,尤其是开场持续数分钟的长镜头,很有意思。
在《疯狂约会美丽都》片尾,乔迈深情地打上了“献给我的父母”字样,导演在他的每一部作品里都寄托了对无私亲情的讴歌。《疯狂约会美丽都》讲的是祖孙情,《魔术师》可以理解为父女情,《声梦奇遇》讲的是对已故双亲的思念之情,尽管男主角的父母只能出现在被他遗忘的梦境里。
《声梦奇遇》影评(九):《声梦奇缘》:有点怪诞 倒是惹人喜欢
导演: 西维亚·乔迈
主演: 纪尧姆·谷伊 / 安乐妮 / 伯纳蒂特·拉方特 / 海伦·文森特
从影片的一开始本片便显出了其与众不同的特质,以婴儿车中孩子为第一视角的长镜头,配上复古的音乐,导演的第一个剪辑直接就是几十年的宽度,仅从本片一个短小的开始来看这部电影便显示出其鲜明的与众不同。法国人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这样一部几分荒诞的电影中展现的淋漓尽致,浪漫绝不仅仅属于爱情,浪漫是一种生活的态度,是一种生活中的小情趣,总需要给生活一些幻想的余地才会有趣。
从始至终都没有开口的男主人公,形影不离又如出一辙的两个神经质姑妈,有些女巫性质的邻居还有其父母的死因。这一切的一切都与传统的故事与电影背道而驰,看《声梦奇缘》需要几分勇气,拍《声梦奇缘》的导演更需要的勇气,或许这样的怪诞一不小心便会换来的是厌恶而非喜欢,当好莱坞还在绞尽脑汁得描绘个人英雄主义的时候,法国人已经将视野转移在了怪咖的身上,这也算是一种另辟蹊径吧,至少有不少的法国影片都会有如此的小趣味。也给自己水泥铸就的心中留一片花园,奇迹便会出现,生命将因此而不同。
本片不仅仅在人物设置上奇怪,导演在叙事上也竭尽所能的为突现特色而服务。大跨度的剪辑和闪回的插叙贯穿整部电影,几乎可谓是双线叙事,而且在回忆中导演尽可能的利用歌舞形式来叙事,并且青蛙之歌与搏击擂台两个段落绝对令人印象深刻,或许看过会不喜欢,但绝不会忘记。这部电影唯一的一个悬念其实就是保罗父母的死因了,当导演在影片中给出答案的时候,一定会令你大呼“太扯”!的确太扯了,扯淡到这个悲剧到有点儿令人想笑的程度,也难怪刘震云说:“所以的悲剧其实都是喜剧。”
《声梦奇缘》是一部能讨人喜欢的有些怪诞的喜剧片,法国人的幽默总是这么清新十足,仿佛蓝色海岸线边顺着海风飞舞的海鸟,无忧无虑无牵无挂。法国影片总能给人带来惊喜,许多佳片总是在事后才被人发现,就好像本片,谁能注意而谁又该过错呢?
《声梦奇遇》影评(十):《声梦奇遇》:追忆似水年华
“我们在回忆中可以找到一切,它是化学实验室里的一方药剂,在那儿我们时而会碰触到镇静剂,时而会碰触到危险的毒药”,电影开头的这段话出自于法国著名作家Marcel Proust,也就是长篇巨作《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听说部电影的导演Sylvain Chomet是当代影坛的“造梦师”,但我觉得他其实和作家Marcel Proust的风格是很相通的,都带着意识流的意味,甚至我觉得他应该是Marcel Proust的信徒。
本部电影《声梦奇遇 Attila Marcel》讲述了主人公保罗因为自幼目睹父母去世而失去记忆并不能讲话,被两个姑母收养之后展开一段音乐之旅,即便他成年后已经三十多岁了,他还是不说话,直到一次偶然的机缘,他从童年回忆中解锁并激活了自己的幻想世界。整部电影犹如一部哑剧,用画面自言自语,故事如幻似真,看似温暖,实则辛酸。
影片的转折点是在主人公保罗遇到楼下住的阿姨,不过我觉得她有点像美丽的女巫,随即保罗迎来了一场又一场音乐追忆似水年华。回忆的展现的角度是婴儿时期的保罗,让我们更有代入感,让我们跟着他感受从刚出生时集宠爱于一身的幸福到后来父母关系的摇摇欲坠,从而让我们感同身受保罗内心的忧郁。以及为什么他会选择不说话,甚至逃避自己的人生。
影片回忆部分中的很多表演都是像百老汇音乐剧般地呈现,甚具童话色彩,与影片想表达的无奈何压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特别是回忆中的那场擂台战,很奇妙,此处我引用一位观众对这片段的描述,我认为很恰当:“编导居然想出这样一种方式,来表达保罗父母之间那种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的爱情有多么奇妙,也不仅仅因为这段情节充分地表现了母亲的以柔克钢让她显得更加智慧美丽,更因为比赛结束后父母靠着栏杆看着保罗的笑脸,一下子就把电影从悲剧的气氛转向喜剧,保罗的情感承受着由悲到喜的巨大变化,生命由此而变得亮丽。”
这连串的回忆,特别是保罗父母的爱情,我觉得是在向《追忆似水年华》致敬,此处引用《追忆似水年华》的一段话与大家共同思考:
“然而,在爱情方面,使人往往无法看出突变原因的秘密,也常常掩盖某些圆满结局的突然性(如吉尔贝特的书信所带来的结局)。圆满的结局,或至少看似圆满的结局,因为在此类感情方面,得到任何满足,一般只意味着痛苦的移位,因此不存在真正圆满的结局。但有时也会有片刻的停息,使人在一段时间里产生痊愈的幻觉。”
影片最后,保罗娶妻生子,和片头相呼应,咿呀学语的小宝贝叫出爸爸。让我想起毛姆曾在小说里说过的一段话,也刚好可以带出影片的一点意思:“爱情曾经在这儿逗留过片刻,就像一只候鸟在海洋中途偶然看到一艘船,就暂且收起它那疲乏的翅膀那样,一种美好的激情的芳馨在这儿上空萦绕不散,那香味如同我家乡牧场上的五月山楂。我觉得这个人们爱过或者受过苦的地方,还总是保存着一种至今尚未完全消逝的淡香,仿佛他们获得了一种含有精神意义的东西,这些东西如今还神秘地影响到路过的人。”
因为这部电影我相信并不是拍给所有人看的,它是很独特又意识流的,所以我这篇影评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