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适区》是一本由[英] 艾玛 • 玛德琳 著 斯坦威出品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6.8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一):拒绝温水煮青蛙效应,一起突围
生有忧患,死于安乐。是不是生活太优越了,人们就容易感受到过分舒适了呢?过分舒适就意味着优越到家了,就可以不努力了吗?舒适导致的后面问题越来越多,是不是这些问题都会慢慢出现。而所有这些问题都犹如冰山一角,而不会像问题的火山一样突然爆发,一样突然引爆、一样hold住芸芸众生中的你我他呢?或许我们真得活得很明白,很精准吗?未必如此,我们只是满足自己的偶尔的小确幸,那样就是完美的人生吗?
人生充满了各种机遇,而恰恰这些机遇都在舒适之外的地方。而恰恰是那些我们所认为的舒适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意外空间、异度区域等待我们去逍遥游、去拒绝舒适闯天下!《走出舒适区》是一本带领我们如何突破自我设限,获得持久行动力的好书。一开始觉得是本一般的心灵鸡汤,也是微微地信一点儿而已,可细细翻翻这本书,有了细细精读的冲动。读着读着就被它内部的、骨子里的内涵所震撼。
因材施教,个性分析。这本书提出你现在哪个区?舒适带、探索带、突破带、零地带四个中哪一个呢?舒适带这里很惬意,但是这里没有成长。不言而喻,后面的三个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与升值。其实探索带中有压力和焦虑并存,突破带让我们筋疲力尽,但是也会享受到雨后彩虹般的喜悦和意外之喜,而零地带已经让我们充分突破啦,实现了无欲则刚式的慎独阶段了,这是个超越阶段。可以说,随心所欲、信马由缰,自由放飞自我的时空已将我们代步其中。
坚不可摧的我由来有道,大道至简。坚不可摧的钢铁侠之心如何炼成?这要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真金不怕火炼。书中告诉我们,首先要保持卓越,通过自己的内心思想来控制自己,其实就是自控力,自己都不能把控自己,还谈何实现自我呢?2018年韩国平昌冬奥会钢架雪车女子单人座比赛时,一位来自英国的运动员齐 亚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强大勇气促使他战胜困难,夺得金牌,实属难得。
永远不要害怕失败,永远不要担心失误。乔布斯有言,活着就是为了颠覆世界,他用苹果系列颠覆了整个世界的认知,iPhone成为一个重要标志。而本书中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招。改变总会要付出,付出总会有变化,而变化可简单分为两种,一好一坏。都喜欢好的变化,但是好的变化是建立在我们不断努力超越自我的基础之上,而不是简单地坐等其成那么简单,那么容易。一起了解自己的真实目的和需要,一起突破过分的舒适吧!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二):转换视角,走出局限
转换视角,走出局限
——读《走出舒适区》
文/苇眉儿
生活太过安逸舒适,一味沉湎于固有的模式中得过且过,安于享受现状,就失去了当初那颗朝气蓬勃的初心,与意气风发积极进取渐行渐远。
这种慵懒倦怠的人生状态,这种闲适舒服的生活模式,于人到中年的我成了一种常态,深陷其中颓废消磨着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却一点儿也不自知。
幸好,英国艾玛·玛德琳的一本《走出舒适区》叩醒了我沉睡已久的灵魂,拯救了消磨虚度人生安逸懒惰的我。有些书,是起着警醒、叫醒和唤醒人心灵作用的。
封面右下角深橘色圆里有三行字:
“间歇性努力”
“重度拖延”者的
自救手册
这十五个字,醒目。
这是五个字,刺眼。
却,教我身心反省、反思。
就像年初,我罗列了那么多冠冕堂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华丽计划:
1.每星期读一本书。
2.每天最少写2000字。
3.每个月旅行两次。
4.写一本散文书,两本童话书。
5.每周去健身房三次。
6.晚上不熬夜,十点半之前睡觉。
7.不生气,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8.……
可是,年终盘点总结的时候,我很羞愧。当初雄赳赳气昂昂、信誓旦旦计划的那一条条、一款款,唉,竟然一条也没有做到、做好。
说到做不到,真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啊!究其原因就在于,安逸舒适已成了惯性,稍微有点儿改变,就感觉劳心乏力,又累又烦,坚持不了多久,慢慢就主动放弃了。说到底其实就是行动的延缓拖延,更是心理上的不求上进。
看起来,走出舒适安逸的生活常态,打破日常生活学习规律,保持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生活主旋律,实现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颇有难度。其中,有外在的因素,可更多的是自身原因,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上进心和变革精神。
对照艾玛·玛德琳列出的四个区域图标,直观清晰。谁在哪个区域?你希望自己待在哪个区域?一起来测试下吧。
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分别是舒适区、探索带、突破带,而最大的圆圈之外,属于零地带。与此对应的是:
舒适带:这里很惬意,但这里没有成长。
是的,现在的我就在这里,过着一头猪的生活,很舒适安逸,却止步在此,不再成长。相信大部分人在这里,慵懒着,惬意着。
探索带:这里有压力和焦虑,同时也有进步和收获,
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在这里。
突破带:虽然你可能会筋疲力尽,但更多的是看到雨后彩虹的喜悦和兴奋。
希望假以时日,我移步在此,进取、向上、奋斗,累并快乐着氤氲自己的成就感。
零地带:你已经成功驾驭自己,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朝一日,我们会在这里相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吗?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走出舒适区》带给读者的,不仅仅这么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和资历都不一样,从书中看到的、想到的也都不一样,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收获,也是有益、有用的。
转换视角,走出局限,改变过往,实现梦想,去过不一样又崭新的人生吧!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三):转换视角,走出局限
转换视角,走出局限
——读《走出舒适区》
文/苇眉儿
生活太过安逸舒适,一味沉湎于固有的模式中得过且过,安于享受现状,就失去了当初那颗朝气蓬勃的初心,与意气风发积极进取渐行渐远。
这种慵懒倦怠的人生状态,这种闲适舒服的生活模式,于人到中年的我成了一种常态,深陷其中颓废消磨着自己的意志,不求上进,却一点儿也不自知。
幸好,英国艾玛·玛德琳的一本《走出舒适区》叩醒了我沉睡已久的灵魂,拯救了消磨虚度人生安逸懒惰的我。有些书,是起着警醒、叫醒和唤醒人心灵作用的。
封面右下角深橘色圆里有三行字:
“间歇性努力”
“重度拖延”者的
自救手册
这十五个字,醒目。
这是五个字,刺眼。
却,教我身心反省、反思。
就像年初,我罗列了那么多冠冕堂皇、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华丽计划:
1.每星期读一本书。
2.每天最少写2000字。
3.每个月旅行两次。
4.写一本散文书,两本童话书。
5.每周去健身房三次。
6.晚上不熬夜,十点半之前睡觉。
7.不生气,保持情绪稳定,心态平和。
8.……
可是,年终盘点总结的时候,我很羞愧。当初雄赳赳气昂昂、信誓旦旦计划的那一条条、一款款,唉,竟然一条也没有做到、做好。
说到做不到,真是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啊!究其原因就在于,安逸舒适已成了惯性,稍微有点儿改变,就感觉劳心乏力,又累又烦,坚持不了多久,慢慢就主动放弃了。说到底其实就是行动的延缓拖延,更是心理上的不求上进。
看起来,走出舒适安逸的生活常态,打破日常生活学习规律,保持健康、良好、积极向上的生活主旋律,实现这一点对大多数人来说也颇有难度。其中,有外在的因素,可更多的是自身原因,取决于个人的努力程度、上进心和变革精神。
对照艾玛·玛德琳列出的四个区域图标,直观清晰。谁在哪个区域?你希望自己待在哪个区域?一起来测试下吧。
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分别是舒适区、探索带、突破带,而最大的圆圈之外,属于零地带。与此对应的是:
舒适带:这里很惬意,但这里没有成长。
是的,现在的我就在这里,过着一头猪的生活,很舒适安逸,却止步在此,不再成长。相信大部分人在这里,慵懒着,惬意着。
探索带:这里有压力和焦虑,同时也有进步和收获,
希望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在这里。
突破带:虽然你可能会筋疲力尽,但更多的是看到雨后彩虹的喜悦和兴奋。
希望假以时日,我移步在此,进取、向上、奋斗,累并快乐着氤氲自己的成就感。
零地带:你已经成功驾驭自己,人生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有朝一日,我们会在这里相遇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吗?希望答案是肯定的。
《走出舒适区》带给读者的,不仅仅这么多。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经历、阅历和资历都不一样,从书中看到的、想到的也都不一样,哪怕只有一丁点儿的收获,也是有益、有用的。
转换视角,走出局限,改变过往,实现梦想,去过不一样又崭新的人生吧!
《走出舒适区》读后感(四):一个人的改变,从走出舒适区开始
大家都知道“温水煮青蛙”的故事。
将一只青蛙放入装冷水的容器中,然后在容器底部慢慢加热,在这加热过程中,青蛙的体温能随着环境的温度进行自我调节。青蛙没有因为水温渐热而跳出容器,反而是因为水温的舒适在其中悠然自得,直到最后发现温度变得无法忍受,但它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最终被活活烫死于水中。
沉溺于自己所认为的“舒适区”,会变得懒惰和颓废,渐渐开始麻痹自己,最终被所谓的舒适吞噬。
“舒适区”并不会让你感到真正长久地舒适,渐渐地,你反而会开始迷茫和无助。这个时候,学会“走出舒适区”,显得尤为重要。
就像美国作家尼尔·唐纳·沃许说过的:“真正的人生始于你走出舒适区。”
然而,如果走出舒适区就像吃饭喝水那么简单的话,这个世界上就不会有那么多的“重度拖延症患者”和“持续性颓废间歇性努力”的例子了。
现实往往是:
你想了很多,却始终没有跨出行动的那一步;
当你开始行动,却在进步和退步之间反复挣扎,最终又回到了原点……
相信“如何走出舒适区”,成为了很多人迫切需要解决的一大问题。针对这个问题,心理治疗师艾玛·玛德琳博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循序渐进的操作指南——《走出舒适区》。
这本书告诉我们如何打破界限、发现未知的领域、直面恐惧、缓解焦虑,以及打磨坚不可摧的韧性来拥抱崭新的、精彩的、不设限的人生。书中提到很多精妙的技巧、心理学知识和非传统方法,都是她在帮助别人的实践中所用到的。
这本书不仅提供了舒适区水平的测试,帮助你认清自己所处的位置,而且详细讲解了人们难以走出舒适区的关键原因——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恐惧情绪;最重要的,这本书还从精神、思维、情绪、认知、行动方面探讨了突破自我局限的操作性方法,帮助我们更轻松、高效地提升自我,获得持久行动力。
艾玛·玛德琳博士认为:一个人的改变,从走出舒适区开始;走出舒适区,从战胜潜意识中的恐惧情绪开始;战胜潜意识中的恐惧情绪,从培养韧性开始。
书中有一个“30天培养韧性挑战”,我尝试并且正在进行这个挑战,觉得十分有意思。
你可以用—个月的时间,每天在30项挑战中随机挑选一个,来练习如何应对不确定性。或者,你也可以从第一项挑战开始,逐项执行。
1、随机和5个陌生人打招呼。
2、和朋友玩游戏,将搞笑和随机的短语融入正常的交谈。从本质上来讲,就是想出一些随机的搞笑短语,把它们加入日常对话中。这是一种无害、大胆的乐趣,开始将你推出舒适区。
3、和陌生人或熟人进行亲切的对话,或者说一些好玩的事、不同寻常的事,当面或者通过电子邮件谈论都可以。
4、坚定而自信,诚实而可靠——大胆说出来自己的想法,说出那些你可能以前不敢说的事,或者是你根本不喜欢或不同意的事。毫不克制自己地过一天——打破你的界限。
5、尝试与平时风格不同的衣服或者发型或者妆容。
6、拨打你曾经拖延的电话。
7、将手机和社交媒体完全关闭24小时。(我觉得这一点没几个人能做到)
8、独自旅行,去你开不熟悉的地方。
9、从街上无家可归者手里买一份报纸,与其交谈了解他们为何在街头卖报。
10、冥想。
11、看着镜子中的自己,并对自己大声说"我爱自己,我享受所做的事情”。
12、使用不同的交通方式。
13、在一周中间做不同而有趣的事。
14、做意料之外或突发奇想的事。
15、去一个你从没去过的地方。
16、不拘礼节,彻底放松。
17、随机给某人制造意外惊喜。
18、去游乐园玩一天。
19、尝试做一天严格的素食主义者。
20、对你并不喜欢做,但出于责任感而做的事情说“不”。
21、在餐馆或咖啡馆,选择平日不会点的食物。
22、交出控制权。你可以将平时自己决定的事交给孩子来决定,或者将工作上的控制权交给同事,让你的工作伙伴做所有的决定。
23、探索或开始一个新兴趣爱好。
24、为自己安排个人享受时光。
25、要求加薪或者尝试砍价。
26、创造新事物。
27、随机请一天假,做些不同的事。去海边玩,去电影院看场电影,去参观美术馆.....选择一些特别的事尝试去做。
28、如果有人问你“过得怎样,今天过得好吗?"你可以给出这样的回答“非常好,谢谢!"如果他们问你为什么,你可以回答“我在创造积极的变化"。不管那天你遇到何种挑战,都这样回答——这就是体现你韧性的地方。
看到这个,你或许就明白了,走出舒适区的第一步是舍弃,第二部的获得。舍弃旧的东西,迎接新的挑战,最后获得新的东西,在这个过程,就是在培养韧性,战胜恐惧,最终走出舒适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