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华人》是一本由王赓武著作,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CNY 49.00,页数:275,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天下华人》读后感(一):【转】胡再德、曹云飞: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
【摘要】王赓武教授的华侨华人史研究以东南亚华侨华人为中心,探讨了全球化背景下涉及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宏观上的理论问题。王赓武认为,华商形态是东南亚华人移民的基本形态,对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整个中国移民历史的全貌。随着华人移民地位的提升,他们的身份认同发生了变化,华侨和华人的概念将消失。
《天下华人》读后感(二):我注定是个中国人
对于天下华人这本书本身我有什么期待吗?我已经忘了。
但当我认真的一字一句读完这本书后却久久不能平息,原因是这激起了我读更多关于中国历史的兴趣。
你问我具体都讲了什么?华人,华侨,华裔这些词的源来,明清时代中国与周围的属国如何相处,从古至今中国人的优越性和平等性的比较,以及近代史上,海外华人的发展,海外华人对于中国革命的贡献,海外华人如何在国和民族身份之间做适应,身份认同的危机,以及近代中国新移民的出现,接受移民国如何的政策等。
内容很丰富,每一个主题基本都是王赓武教授的一篇精华演讲,深谙中国文化和历史,通晓西方语言,
出生和生长在东南亚华人中间,王赓武教授对于海外华人的认识无不是有很多人没有的视角的亲身体验。
在2018年以后,或者说是在我在国外不同的国家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对中国人,对海外华人,
从接触到的东南亚,东亚人,西方人对中国的评价和感受后让我内心多了一些想法和思绪,
中国古代的文明是世界人都认同并尊敬的,近现代开始,世界格局的改变,科技革命的开始,我们开始落后于世界的步伐华夏大地的的人作为一个名族,饱受侵略和内战的伤害。而我们是是建长城的民族,是只防不攻的名族,我们希望周边小国都能和平相处,维护周边的平等,但我们不希望受制于人,不希望被殖民,从古至今我们都是一个大国的姿态,不需要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这是一种超然的优越感。但是,就是近代史这段历史,我们受创百孔,我们要艰难的从皇权治天下到现代的政治,我们的内战或者说错误的政治判断,销毁和破坏了太多文明和先进思想,对那个时代的几代人都是极大的冲击。
我想,我们一直变强,一直向优秀赶超,是我们这个民族的特性。
日本人的历史课本只是对于他们的侵越或者说对其他民族的伤害轻描淡写,他们普通人在日常当中完全不会谈政治,一个日本年轻人告诉我:他说,第一次去东南亚都不敢说自己是日本人,怕别人打他。他用一种幽默的方式自嘲,实际上东南亚很多国家受日本侵略的伤害,但是对日本,就现在的人来看,只不过是放在心里罢了,像菲律宾,卖的最好的车是日本的车,而且国家经济因为日本的帮助改善很多。
一个韩国女生在喝醉之后抱着越南人痛哭并且跪下说对不起,对不起,请原谅我们。不管多久,我都会记得这个画面,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对于这个国家的人造成什么样具体的影响,这应该是最最最典型的表现,在越南战争时,韩国作为美军的‘帮凶’,杀害了大量越南的无辜平民。这场战争之后越南彻底溃败如泥(虽然名义上赢了战争)而韩国又因这场战争获得了美国军用装备以及往后的经济支持。
现代很多西方国家的人对中国的评价是没有人权,不懂民主,什么都能山寨的国家,吃狗肉的国家。
如果有人当着你的面这么把你的国家数落的如此不堪的时候,一边我是愤怒,愤怒这些人因为自己的无知愚昧,不了解中国,不是因为我们封住了FB 等社交媒体让我们自己变无知了,是因为我们发出的声音,世界听不到了,所以,他们还是这样的以偏概全。
而另一方面,我是真的难过,因为我们很多人偷渡,贩毒,为了金钱,为了生存,在海外扎根,生存是多么的不易,这也许不是某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问题,是人的本性,是全球化的发展。就像之前十几年,广州这个巧克力城,大量的黑人聚集,为了生存和经商,有的人真的黑下来了,有的人也做起了违法的事情。
这本书于我就像是大家的启蒙之作,历史和现代社会的发展,人类自己从哪里来,要去哪里的问题,永远是最永恒和最有吸引力的问题,而文化是个神奇的东西,其实世界上的事并没有对错,只不过是我们的文化定义了我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不该做。在今天,提倡自由解放思想的时候,
似乎我们对于中国传统的家国观念感到厌倦了,厌倦被要求忠孝礼义廉耻,其实,就算我们的朝代在不断的更替,但是儒家思想一直都在适应不同的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不然我们怎么跟上这个潮流?但是伴随中国人的精髓还是儒家。
所以,多读读历史吧,你的内心就多点平静了。
《天下华人》读后感(三):【转】陈丽娟:华侨·华人·中国民族主义
王赓武,1930年出生于印尼泗水,先后就读于南京中央大学、新加坡马来亚大学,获马来亚大学文学学士及硕士学位,后在英国伦敦大学亚非学院获博士学位。1963年开始先后任马来亚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远东史讲座教授,并于1986-1995年间担任香港大学校长。现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文学学院教授、东亚研究所所长。主要著作有The Naihai Trade:A Study of the Early History of Chinese Trade in the South China Sea(1958);The Structure of Power in North China During the Five Dynasties(1963);China and the World since 1949:The Impact of Independence,Modernity and Revolution(1977);《东南亚与华人》(1987);China and Southeast Asia:Myths,Threats,and Culture (1999)等。
《天下华人》读后感(四):华侨VS殖民者
《天下华人》一书收录了著名历史学家王赓武先生关于华人研究的十二篇文章,这些文章散见于各大学术会议与期刊,翻译后汇编而成《天下华人》。总体而言,这些文章主要论述了华人研究的主要议题,如华人的身份认同即”谁是华人“,华人的历史变迁,新移民,全球化影响下的华人等。其中,华人的历史变迁是王赓武先生极为关注的内容,十二篇文章中有六篇都从历史学的视野对华人展开研究,丰富的史料为我们提供了华人历史变迁的翔实资料。从历史的角度对华人进行溯源,对于我们更好理解当下华人面临的发展近况与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一、著作概述
开宗明义,书中的第一篇文章便对主要研究对象的历史称呼”华侨“一词进行词源阐释。王赓武先生查阅历史文献资料,从”侨“字的涵义展开探源,梳理”侨“字涵义的变化认为”华侨“一词带有明显的政治含义,容易使海外华人在当地的身份认同引起混淆,特别是在二战后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这一大背景下,”华侨“的称呼更容易引起误解乃至冲突。因此,他提出”华侨“一词已不具备意义,”海外华人“应寻求更好的身份概念定义。从对”华侨“概念的溯源来看,王赓武先生从一开始就坚定认为海外华人的国家认同应与文化认同相区分开,以防引起民族主义冲突,这在他其他的文章中也有所表现,如文章”海外华人与作为中国人”。这篇文章将研究视野集中在“中国性”的讨论上,通过比较上海,香港,新加坡,旧金山四个城市的实践变化以及各个华人社区对付这些变化的方式,提出作为国内的中国人,文化认同基础上的“中国性” 无足轻重,因为本身就位于地域含义的中国和与地理范围契合的中国文化浸染下,这时候再来谈“中国性”显得没那么重要。而海外华人,所谓“中国性”集中表现为文化认同的心理认同,与国家认同分属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域,这种“中国性”已经是基于他国公民的国家认同之下的修正版中国性,具有独特实践的特色。关于海外华人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陈志明先生在其著作中有更为详尽的论述可供参考,此处不再赘述。
王赓武先生对历史中的华人研究具体体现在以下的四篇文章中,这四篇文章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华人的缘起,中国革命时华人的角色,华人的文化三个方面的内容。“明初与东南亚的关系:背景论述”这篇文章从传统中国与异族之间的朝贡制度谈起,通过引用翔实的历史文献论证朝贡制度并不是以学界广为认为的等级制度原则为基础,更重要的在于传统中国的优越性原则以及出于对安全的考量。并援引史料论述自明初以来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的“一视同仁”与“四海为家”观念,以此佐证中国的优越性原则并不是一味的盲目优越,也不是一成不变,这些在与周围国家的外交关系历史记录中可见一斑。历史的视角从古代转向近现代,在“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这篇文章中,作者集中论述中国革命与海外华人的关系,海外华人如何推进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又对海外华人产生何种程度的影响,并论及“华侨”一词的政治涵义,区分“华侨”“华人”“华裔”的概念。在论及中国革命胜利之后的华人生态时,提出海外华人的立场受所在国政治倾向的影响,这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北美,东南亚,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的华人因所在国家不同的政治倾向表现出不同的立场,总体上海外华人对革命的兴趣已随着1949年中华民族复兴而告一段落,新时期的身份认同赋予他们新的公民角色,寻求新的路途方向。历史视野中文化的演变亦是作者关心的议题,“辛亥以后的民族国家”与“五四以前的正统与乡俗文化”两篇文章从历史的发展的角度阐述“国家”与“文化”所经历的概念分分合合,民族危机使得文化与国家认同融合在一起,或者说国家认同略胜一筹,辛亥革命中尤其明显,以民族屈辱、民族崛起为信念的抗日战争则将民族国家的概念推向更深的高度。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新兴民族国家的独立,海外华人面对的情况逐渐复杂,为寻求更好的生存将“国家”与“文化”分开谈论更为有益。这在后一篇“五四以前的正统与乡俗文化”中进行了更为细致的讨论,作者对“文化”与“国家”概念进行溯源,尤其是“文化”的概念,分析论证了“文化”这个概念是如何从无到有,“国家”与“文化”又是如何产生融合与分歧,这一点在海外华人身上尤其明显。论述这些意在强调在海外华人的问题上“国家”与“文化”不可混淆,这不仅历史发展的结果,也是海外华人的自我选择。书中剩余篇目聚焦于新时代华人研究出现的新问题,如留学引发的移民问题,新移民的界定问题,全球化时代下的海外华人问题等。
二、华侨VS殖民者
在“中国历史著作中的东南亚华侨”这篇文章中,作者梳理了历史著作中对东南亚华侨的记录,早期关于华人记录的著作寥寥可数且主要集中记录华人的风俗习惯方面,关于著作产生质的变化集中在1895年到1912年这一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华人对于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作用,对华人的态度大大改观。对这一改观的衡量标准作者认为应从中国和国外华人社会对华人的态度发生剧烈变化为依据,而这种变化的典型例子就是“华侨“一词的使用普及,而“华侨”一词被认为和“殖民”有关。作者在谈论这种相关性的时候以甲午海战为节点,认为正是这场战役使得中国的改良主义者“西学” ,从而更为详细地了解西方帝国主义与殖民主义,于是国内出现将“华侨”与“殖民”联系起来的著作,如梁启超的篇章,“华侨”一词在这一时期被更多认为与“殖民”有关。我想论述的是这一时期著作中所建构的“华侨”与“殖民者” 的联系并非如著作中所展现的那样,“华侨”不可等同于“殖民者”,这种强加的政治意义实属这一时期国人谋求发展进步的美好想象。
要探讨二者的“不可等同”势必要论及二者的涵义,这就回到书中最初论及的“华侨”概念。王赓武先生认为“华侨”一词最早出现在19世纪末,用来指居住在国外的华人个人或华人社会,“侨”字在历史上被认为强调正式,获准和受保护的海外居住。我们暂且不讨论这一词是否适用于当时生活在海外的华人,先来看“殖民者”的涵义。“起初,中国曾用‘属国’这个词来表示附属地或殖民地,这个词强调的是帝国控制权、宗主权或者甚至是统治权等要素。”(王赓武 2016:21)从殖民地的涵义来看,殖民者大抵指对附属国进行帝国控制,宗主管理的宗主国,具体到人群则是指代替宗主国进行治理的代表。从以上定义展开分析,假若“华侨”的确可以称之为“华侨”,他们被获准在海外居住,并受中国保护,而殖民者不仅居住在殖民地,受殖民地保护,还代替殖民国家对殖民地展开治理,这从殖民史的研究来看或许更为直接。 从这点来看,“华侨”并未同“殖民者”般拥有对殖民地的管辖权力,相反他们反而生活在殖民国的压迫之中,已经有大量的史实证明此时的“华侨”虽然被殖民者划分区别于原住民,但权利仍然受限。考虑经济、稳定等复杂因素,“华侨”与殖民国形成一种相互依靠的生存关系,“华侨”依靠自己的手艺和聪明智慧发展经济,殖民国依靠其维持殖民地的发展与稳定。
从殖民的发展性质而言,“华侨”与“殖民者” 也不可混为一谈。对海外华人的研究表明,海外华人的迁徙是自发的行为,并不是国家行为,这一事实从中国历史上对待海外移民的态度可见一斑。短短的明朝“殖民”政策并没有执行太久,为谋求国家稳定,中国于明朝后期实行“海禁”政策,直至清末帝国主义打开中国大门才有所缓解。试想,一个实行“海禁”的国家如何靠民间移民完成“殖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尚需西班牙王室的支持,他背后依靠的是整个西班牙的力量,而在中国,这类早期移民还被视为非法行为,官方打压下的移民如何上升为具有国家行为性质的“殖民者” ?“殖民”所依靠的是强大的国家力量,依靠武力打开殖民地的大门,对其展开统治,这一行为具有国家性质。而“华侨”并不具备这一性质,所谓的“华侨”一词也只不过是后期改良主义者认识到“殖民”的成功,欲通过东南亚华人社会建立中国的“殖民地”强行给海外华人赋予的政治意义。
“华侨”一词在发展过程中被赋予太多政治意义,无论是最开始将其与殖民”相联系的使用意图还是后期依靠“爱国华侨”进行革命的实践,“华侨”都承担政治意义。诚如王赓武先生论证,为避免冲突,”华侨“一词需要涵义肃清抑或是更正,这对于海外华人谋求适宜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