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克卢汉精粹》是一本由[加] 埃里克·麦克卢汉 / 弗兰克·秦格龙 编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3.60元,页数:623,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麦克卢汉精粹》精选点评:
●MM大部分著作的经典摘选
●比想象的好懂一些
●晦涩但很有力量。
●这本比较容易。
●这种书看得累,因为这个家伙好像是个博学家
●。。。
●感知觉变化印证:非洲土著人看现代人拍摄电影的反应、卓别林电影、
●是挺精粹
●虽然每次都没看完,但确实是很启发人的好书,对我影响很大。值得买。
●最大亮点其实是某位无名大哥在书页上的批注⋯⋯
《麦克卢汉精粹》读后感(一):老麦的书
知道这本书是因为“网路与书”书系,没想到黄图有,所以就借了。
跟之前看的关于传播学的书一样,基本看不懂。难道传播学都那么深奥?麦克卢汉真的很厉害,很多理论堪称经典。不过这本书不是他写的,而是他儿子跟另一个人选编的。所以水准未必很高,翻译估计还要扣分。
算了,继续努力吧。下学期,又能上常的课,开心啊!
8.7.8下写于外公家
《麦克卢汉精粹》读后感(二):巨人的言语
环球村,媒介即是讯息,电子媒介是神经系统的延伸,冷媒介和热媒介,部落化,等现代流行传播词语,在六七十年代的已经有人说了,“梦话”到现在成了现实。实在话,这是一本难涩的书,作者非常博学,所涉及的从精神治疗到冶金学到结构分析,论述观点时候又旁征博引,难以普通逻辑来理解,但所论述的观点的发展结局又是事实的形态。有些理论几乎闻所未闻,如字母表是西方理性社会起源的起点。这是一本学术名著。
《麦克卢汉精粹》读后感(三):深刻的社会学者
从德鲁克的傍观者中知道了这个名字,看手机这本书,也老看到这个,都是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及的,为了更好的了解倒霉的TMT行业,看了他几本有名的书,比如“机器新娘”、“理解媒介“......但是发现全然不懂。
国庆节去菲律宾,找一本能用于晒太阳并催眠的书,就挑了这本“精粹”。可能是有一个比较放松的环境能看书,或者是这本他儿子与别人一起合写的书并非讲其观点,而是其观点的由来以及解释,所以颇受震动。这位老兄的观点并非局限于传播学,可作为社会学的参考。他着眼于剖析我们认为理所当然,或者从来不注意的东西,来揭示人类的社会行为。就如同一句名言“鱼在离开水之前,并不知道水是何物”。同时本书不适合有或者希望有信仰的人阅读
《麦克卢汉精粹》读后感(四):被大众文化消费的照片,麦克卢汉眼中的“摄影” -《照片:没有围墙的妓院》读书笔记
“自摄影术诞生以来的世界,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妓院。”
在Marshall Mcluhan的文章开头第二段,作者便提出了一句看似贯穿其文章思想的总结性定义。但是带着这句定义来读全文…我倒是觉得作者的后文并未如此贴切这个总结性定义兼标题…(接下来待我列出自己归纳的“证据”…)
首先,文章的开始谈论的是照片在社会关系中的制造,传播过程,开头以讨论照片传播的总结引出下文,然而之后的大量篇幅却是在讨论摄影关于其他媒介的联系发展继承,以及摄影对于研究人类,探究精神心理学的影响…从照片到摄影,虽然并未风马牛不相及,但却实际上有着本质的区别,是不同体系里带有不同意义的两个名词。
然而,作者深入浅出地讨论了摄影与印刷,绘画,文字的关系与影响:
对于印刷,作者在原文提及影像“使体态恢复到人们记录经验的技术之中”,印刷对于照片,更是与文字相像是“偏向揭示私下和个体的姿态”,而照片是“有益于研究个体与集体姿态”,然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与科技的发展,这种关系也渐渐从黑白分明到模棱两可,在当下,印刷与图片早已分离不开,两者关系紧密联系但是照片却又不仅仅依托于印刷,类网络,电视等等。
对于绘画,“…故此,艺术从内在的匹配转向外在的构拟…”摄影的诞生使艺术家以及普通人都可以进行对世界所谓“真实”的描绘,从而作者认为,摄影的诞生使得艺术家们开始追求表现主义与抽象艺术,不再去表现一个与客观世界匹配的世界,开始转向表现与创造的过程,因为照片已经“充分表现”了这个世界。
对于文字,在作者的叙述中,文字起初的作用也不过是用于阐述表达现实事物,然而摄影的出现使诗人与小说家转向描述内在的心里姿态,作者看来用文字解释导读照片却是毫无意义,犹如布尔斯汀的《形象:美国梦受到什么影响?》一书,他认为,照片的逻辑不是语法与句法的逻辑,作为新的媒介,照片借助着姿势模拟表演和经验整体来传播着讯息。
文中还提及关于摄影的发现,是塔尔博特的卡罗式摄影术,作为“底片”概念的创造者,卡罗式摄影术使得照片真正走向传播新媒介的发展方向,而这不正与国内的中国摄影史上的摄影之父,邹伯奇老先生一样,是同样为东方中国带来传播新媒介的“普罗米修斯”。
而当论及荣格与弗洛伊德,他们则是通过分析照片里的集体姿态与个体姿态拓展了其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探究,得力于照片对世界的阐述对人类行为的记录,使得人们在研究其自身个人姿态与集体姿态中有了参考来源与分析案例。
作者的观点“自摄影术诞生以来的世界,犹如一座没有围墙的妓院”也似乎只体现在了关于时装摄影,明星写真与旅游照片上,人们通过金钱消费这些印刷在相纸上的真实世界的“赝品”,像是消费一次性的性爱服务,嗯…我倒不喜欢这样的说法,也并不完全是由于自己不敢面对真实世界的懦弱,其实在文中作者自己也反驳了,摄影作为新的媒介与拥有自己表达方式的表达手段,它应该被人们所接受所运用,摄影在未来也便是如图文字之于我们现在这样的表达方式,而在当下,几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机,几乎都能进行摄影,制造照片的人与消费照片的人已经不再割离与对立。的确,从人人消费才能参与的过程到人人都能直接参与照片的产生制造,摄影与照片会越来越变得家常便饭,艺术家们通过艺术媒介进行对自己内心姿态的探索,而摄影的普及相信也更会使得大众从思维表达上开始区分开来,每个人都能通过摄影来表达自己,然而这信息量相较于文字又是多么庞大,照片的传播是个人思维内心世界的传播,而摄影的发明也定是与文字的创造一样伟大的事件,不是吗?
《麦克卢汉精粹》读后感(五):花花公子访谈录的一些摘抄和思考
麦克卢汉1911-1980
花花公子访谈录:
无论媒介传递的信息是什么,一切媒介本身对人和社会都有影响。
史前的人生活在感知的平衡状态中,他们通过自身的器官对世界进行感觉,这种感知是平衡的。【是否意味着 先天生成论 自然赋予我们的就是平衡的】
技术革新:是人的能力和感官的延伸,但这些延伸反过来改变了这种平衡,无情的重塑社会,社会的发展又促生了技术革新。
同时也强调了内容的重要性:内容是配角。
*希特勒的例子。历史是一个舞台,媒介提供了(必然的)角色,任何人都可以来扮演。
三大革新
一、口头文化社会
在拼音文字发明以前,人生活在感官平衡和同步的世界。受听觉生活支配,
由听觉生活决定结构的口头文化的社会。全体部落惹和谐相处,首要的交流手段是言语,看不出有谁比谁知道的多一点或者少一点。基本没有什么个人主义或者专门分工。口头文化的行动和回应是同时发生的。
行动而不必回应,不必卷入的能力是书面文化的人独有的东西。【哈哈,问答类就是口头文化,而他自己写书就是书面文化】
*对听觉空间和视觉空间的区分
听觉空间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是通过各种感官的同步而感觉到的
图形的世界是一致的、序列的、连续的,造成一个封闭的世界。
【?】
西方世界的时空观念是从拼音文字派生的。
部落世界是通感的
而拼音文字的世界是分析的线性的
口语词有更多丰富的情感,所以部落人更加自然,更富有激情的起伏。听觉-触觉的部落人参与集体无意识,生活在魔幻的、不可分割的世界之中。这是由神话、仪式模式化了的世界,其价值是神圣的。而文字人或者视觉热你创造的是一个强烈分割的、个人主义的、专门化的、疏离的。
【所以自动化又让我们重新部落化……?】
【觉得自己擅长pre不擅长写论文……看来我是部落人。】
【以及拼音文字真的很厉害,大家都用拼音键盘 已经统治世界了】
1.拼音文字的发明
突出了眼睛的视觉:拥有阅读能力的人会获得更高的地位
视觉一下变成了感官系统的最高等级。线性的视觉价值和分割意识取代了整体、深刻、公共的互动。
【什么是线性的?反复被强调的概念】
*提问拼音文字和其他文字的区别,为何其他文字使得这些社会非部落化
拼音文字的特点:用少量的子母去包容所有的意义和语言,则要求词语的形态和语音从语言意义和戏剧性的意义中分离出来。【即要求词语变得抽象】
拼音文字打破了社会的部落化,切断了身后的就提情感,加剧了人对抽象思维的把握。【是否可以理解为,民族的分割某种意义上是由于拼音文字的诞生引起的?】
2.活字印刷的推广
加快了打破感官平衡的进程
印刷机是拼音文字的终极延伸。
⬆️实际上已经成为现实了。
印刷术产生了民族主义和工业主义。印刷术使人们用分析的眼光去看待自己的母语……把当时的白话语言区转变为规格一致的民族语言的封闭系统,这些封闭系统是大众传媒的另一种说法。244页。【?】
被印刷术同质化的个体,把民族观念当做群体命运中好玩的形象——政治、经济的统一——民族主义集中化的能量。
也终结了中世纪的秩序。中世纪的秩序是古老的、团体的、非竞争性和非连续性的。建立在行会和家庭结构的社会组织上。印刷术急需要个人的分割肢解,又需要社会的整齐划一。表现就是民族国家。
印刷术是复杂手工艺的第一次机械化。创造了分步流程的分析性序列。最重要特征是可重复性。印刷术产生了第一种整齐划一的、可重复生产的商品。
活字印刷是一切后继的工业开发的原型和范型。
【概念上的印刷术,将印刷术视作工业革命的一个原型】
3.1844年发明电报
预告了电子时代的来临,电子革命将恢复感官的平衡态,将人重新部落化【??】
电子媒介引发的新型的神参与度让人又重新部落化了。这种深度参与使得我们回到自己与他人密切接触的状态。多样性部落生存的新型状态。
但也给人带来了电子床上,分割的视觉文化和新型整合的电子文化造成了身份认同的危机。自我的空心化【?】
【?全球村??】
【那么拼音文字时代人们的交流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啊……】
电力媒介的功能使得我们的整个中枢神经系统提高和外化。
电子媒介的采用分割了古登堡人/整合一体的人之间的断裂界限。
拼音文字分割了部落人/视觉人。
*20世纪弧面空间的察觉和非欧数学的出现??
*电视是触觉而非视觉的衍伸。触觉需要一切感官最大限度的互动。它不提供物体详细的信息,因为电视的低清晰度,要求观者的积极参与。
*对冷热媒介的定义
热媒介排斥,冷媒介包容。
热媒介受众参与度低,要求观众补充的东西也不多。而冷媒介需要观众更多的参与。
漫画是冷媒介,而照片是热媒介。
*学习pop culture的重要原因:在威斯康星大学任教时,不懂美国年轻人——急需研究大众文化
问答形式避免他跑题,蒸馏出他的意见。
工作目的:为了实用额目的,努力弄懂我们的技术环境极其心理和社会影响。但我的书只构成探索的手段,不是发现终极的产品。
不死守理论——充分的弹性和灵活性。杂家
有效的媒介研究不仅是要处理媒介的内容,而且要对付媒介本身及其发挥作用的这个文化环境。
一切媒介都是人的延伸(延伸:是器官、感官和功能的强化和放大),而人们似乎对这种延伸保留一种(某种意义上主动的)不闻不问,自我催眠,自恋式麻木。
导致人们把新技术的心理和社会影响维持在无意识水平。
【我也是突然觉得,好像我们进入新时代了,回顾2015年。这种无意识在现在是加强了还是减弱了?还有那些拒绝接受新媒体的老年人,是否保持在一种抗拒的姿态?是否也被影响了?】
在这个电子的时代,人还没有这样的知觉。这正好使我们的时代变成焦虑的时代,这种焦虑反过来变成幽灵。
艺术家先于科学家感知到这些:艺术家的创造灵感中,有一种固有的、潜在的嗅出环境变化的过程。
而大多数人,从卡车司机到文字精英,快乐无比、浑浑噩噩的生活在对媒介影响的无知状态中。大多数人还抱着后视镜的观点看世界。由于环境在其初期是看不见的,人只能意识到这个环境之前的老环境。只有当它被新环境取代的时候,老环境才能成为看得见的东西。之所以使他清晰课件,是因为我们把它当做了一种艺术形式,是因为我们使自己依恋体现它特征的物体和氛围。
【是否意味着,我们现在意识到的是麦克卢汉所处时代的老环境,而对于新媒体现在对于我们的影响也是无意识的?(新媒体在不同语境下的定义,新的媒体,这个定义其实是很具有相对性的,要结合context)】
媒介本身是讯息,而不是其内容成为讯息。
过去人对媒介的影响的经验是渐进的,这使人和社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环节影响的冲击。但是今天在瞬息传播的电子时代,我们的生存、舒适和幸福要取决于我们是否了解我们的新环境的性质。
巨变产生了剧痛和身份的迷失。【?】我们只有了解了这种转换,才能够预测和控制这种变化,如果继续沉溺于自我诱导的潜意识沉迷,我们就会受到奴役。
【我们现在有没有意识到这种转换?还是说我们已经进入下一轮的转换了?】
*回溯媒介对人的冲击
媒介定义:广义的媒介,包括是人体和感官延伸的技术。从衣服到电脑。
社会受到深刻影响的是人们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
【内容是否真的一文不值?比如麦克卢汉通过这本书传达的思想,是内容,还是媒介?】
【一些思考:如果把万物都看作一种媒介,确实会发现我们媒介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而且很多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比如我今天出门要记笔记,最初人们听人讲课是用耳朵听用心记的,后来我们用纸笔记笔记,今天我出门就要带电脑了,而且光带电脑可能还不够,我今天甚至背了电源出来,为了和别人联络还要带手机。本来我可以是一个自由的人什么都不带就出门,但我现在不得不背一个重重的背包,这个背包从某种以上帮助延伸了我的感官,却也成为我的一部分,我不能不带着他出门。
以及手表也是一样。】
文明造成的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比部落要差得多。
西方人是同质化的,他们并不用专门的才能或者显形的特征来区分,而是用独特的感情混成体来区分。部落人的内心世界是由复杂情感构成的创造性的混成体。西方世界的文字人以效率和实用的名义使得这种创造性的情感枯萎了。拼音文字把复杂的部落文化转化为简单的视觉形式。
【总是有情感混合体来代表部落,但实际上部落并没有发展出更先进的文化,如果我们以进化论的角度来看,似乎麦克卢汉一直在推崇先于拼音文字时代的东西】
⬆️不过他也承认了,西方人对于非文字的部落人具有巨大的优势。
他认为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和连续性困住了部落人的手脚,让他们成为猎物。而拼音文化掌握了连续的线性序列,把经验分离成一致而连续的单位,产生应用型知识,凌驾于自然之上。
【??对拼音文字的评价】
既是进步也是灾难。在这些领域避免价值判断。
一方面如上所说产生应用型知识,另一方面产生了精神分裂和异化。
-电视如何塑造了政治制度?
利用电视这种冷媒介,用电视镜头来管理国家。依靠大众给参与的电视对话和反馈来统治国家。(卡斯特罗)
政治候选人应该给人观众留下空白
-教育为什么没有帮助人们?
教育本来应该帮助青年适应新环境,但是却被用作文化侵略的工具。将拼音文字时代的过时的价值重新加载重新部落化的年轻人身上。
那个时代的年轻人,已经进入了电力媒介所带来的冷媒介,求参与度的时代,而他们上的学校的教育制度却是由拼音文化下的教育权威设置的,二者之间有矛盾。
反复强调那时候的年轻人生活在两种队里的文化过渡时期的真空之中。
印刷文化:分割的、专门化的
电力文化:整合的、一体的
【互联网时代呢?是更加完整还是更加破碎了?从人与人交往的维度?从学科细化的维度?】
【我们现在处于什么时代?重新部落化完成了吗?麦克卢汉会如何评价我们的时代?】
-麦克卢汉谈教育
【所以学校教给学生的不应该是死的知识,尤其是在现在,应该是教给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和搜索信息的能力。】
教育应该是深度学习+独立自主。
-性上对部落化的回归。
裸体和无羞耻的性行为在电力时代日益强劲
文化和毒品是舒缓文化转型的自然手段。
瞬时的信息环境刺激了细读,因为他有一种能够踏上内心了旅程的反馈机制。内心旅程是看电视的人的共同经验。使人从视觉习惯和反应中解脱出来,赋予人立即和完全卷入的潜力。
-对法律的观点
所有的法律限制都无济于事,必然微萎缩
-黑人和印第安人
因为他们的处在一个部落化的阶段,从某种意义上比分割、异化和梳理的西方文明要现金,这一认识给白人的社会价值体系捅上一刀,必然产生暴力和种族灭绝的行为。
白人重新部落化和共同化的时候,黑人和印第安人不得不走向非部落化和专门化,因为他们在经济社会上长期处于错那个书的地位。
心灵产生巨痛。吸食毒品并不是快乐,而是压抑或者愤怒的解放。
种族之间的鸿沟加大了,他们先是受苦,因为他们是生活在机械时代的部落人,今天他们试图非部落化,在机械文化的价值中重构自己,却发现眼前拦着一条鸿沟,而一个重新部落化的社会在加大这条鸿沟。
【没赶上趟,就好比你在食堂排队,排哪个队哪个队伍慢一样】
要帮助黑人一起渡过这次社会转型,就要让大家都知道电力技术以及电力技术所带来的社会的来临,对他们转头向机械文化的行为 悬崖勒马
【?有点好奇,其实部落化-非部落化-部落化,两个部落化之间是有差异的,是提升的,在黑人还没有经历非部落化的阶段的时候,如何从第一个阶段飞跃到第二个阶段?】第二个部落是world tribe
【第一个部落化带来的是封闭的社会】
-预言美国会瓦解
电力媒介会刺激微型国家的兴起
386 电力媒介总是产生心理上的整合作用,产生社会的非集中化【二者不矛盾嘛?】
非集中化:
完全重新部落化 深度卷入的世界。进入环球舞台
有评论家认为麦克卢汉所理想的世界是“个体完全从属于群体,没有个人自由”
他的应答:个人的才能和观点在重新部落化的社会里不必枯萎,不过是在一个集体意识中相互作用,才能释放出伟大的创造才能,其潜力要远远超过原有的原子状态的社会。
作为参与者是在天衣无缝的的网络中过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生活
【⬆️这是麦克卢汉所理想的社会,按道理说,就技术层面而言应该是我们所说的这个世界,在一个网络中生活,但是现实却没有这么和谐?是我们的层次太低,还处于一种转型中,还是麦克卢汉过于理想化】
再次强调,新兴部落社会中,个人自由不会被淹没,会采取更不同更加复杂的形态。过去的印刷时代的投票箱已经过时,电脑的可以预测哪一种总统候选人胜出。
在一切同步的部落社会中,公众的观念会被大众社会取代。(mass society)p393
电力技术正在改变文字的、分割的人,使之成为复杂的,有深度结构的人。他们具有浓厚的情感意识,知道自己与全人类是完全相互依存的。
电子环境迫使人需要负责和参与。
【等等等等,所谓的电力时代的冷媒介,如电视机,让人参与我是能理解的,但是现在电视机变得如此清晰,还算是冷媒介吗?我们的 参与体现在哪里?文化工业让我们接受了一种连续性的电视剧式的叙事,我们被动的接受,不再主动的诉求……?】
地球村必然要产生最大限度的不同意见和富有创造性的对话,既有冲突不和,又有爱与和谐——这是任何民族惯常的生活方式。
【⬆️这一点倒是理解的】
-拼音文字的机械社会在空间上把个人和集体分开——隐私
思想上把人分开——产生观点
工作上把人分开——专门化
~与此同时,印刷技术使人同质化,产生大规模的军事主义,大批量的思想和大众化的千篇一律。印刷术赋予人个人主义的隐私习惯,又赋予他绝对顺从的公众角色。【??】
口头-部落社会比分割-视觉文化要稳定
重新部落化的结果是:我们的基本态度和价值都向后倒退。【??】
-麦克卢汉对政治的预测:
我们用了新的投票方式,可以用电子设备查看投票的情况,用电脑做出大众意志的信息反馈。【这样的预测已经实现了,但是麦克卢汉进一步预测】我们已经告别政党政治、政治问题和政党目标的时代。【这样的预测是否言之过早,用这样的现象标准来判断,那我们的还远没有达到他所预测的理想社会】
继续描述理想社会:
超越了是空的界限,产生神秘的整合,全球的心灵感应。
他所说的电脑,不是我们使用的电脑,而是一种模糊的她理想化的终极的电力时代的形象化象征。
394
并且引用了但丁的世界普适性:人结为一体,形成统一的,无所不包的意识之前,始终是支离破碎的。
-城市正在萎缩,像其他类似的延伸一样被转换成信息系统。
-对社会的编码,给社会编程。
类似于今天的用户画像,根据你的阅读偏好的大数据生成个性化的内容
-当我们使用或感觉到自己的技术的延伸时,我们都要必然要拥抱这一延伸。
除非我们跑到洞穴里躲起来,不然我们无法逃避这些技术。
-人是机器世界的性器官:技术不断地改变人,刺激人不断寻找改进技术的手段。【机械新娘?】
到了电力时代,人们才有机会认识到自己与机器的婚姻关系。
通过了解作为人体延伸的媒介,我们一定程度上可以驾驭媒介。如果保持传统的后视镜的视角,我们现在的文化就会被摧毁殆尽。
⬆️中国帝王处决报忧信使的一叶障目的方法【明明是花拉子模君主哦!】
【非常有意思的是,一方面麦克卢汉在积极的倡导要通过理解媒介作为讯息,理解媒介的性质更好的驾驭他们和适应他们,一方面他自己又表达了自己作为一个生长在印刷文化中人的惯性,】
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强迫自己保持一种超脱的客观的状态。p402
虽然自己不喜欢电力技术引发的急剧变化,但是如果我们了解这种技术在我们身上所起的作用,一个比较少分割和疏离的社会就会产生。
“我个人非常信赖人类的弹性和适应力。我们站一个使人类解放和振奋的世界的门槛上。在这个世界里,人类部落实实在在会成为一个大家庭,人的意识会从机械世界的枷锁中解放出来,到宇宙中去遨游。我深信人成长和学习的潜力,深信他深入开发自己的潜力和学习宇宙奥妙规律的潜力。我的信念经久不衰。我们生活的这个过渡时代充满巨痛和悲惨的身份的渴求,但这个痛苦是新生的阵痛。”
“我预料未来的几十年会把这个行星改变为一种艺术形式。此间的新人在超时空的宇宙和谐中连在一起,他们会用官能去拥抱和塑造这个地球的各个方面,仿佛把它当成是一件艺术品。人自身也会成为一种有机的艺术形式。任重道远,宇宙星星就像是我们的驿站。我们的长征刚刚开始。生活在这个时代真是上帝宝贵的恩赐。仅仅是因为人类命运这本书的许多篇幅读不到,我也会为自己中将来临的死亡扼腕叹息,恋恋不舍。请允许我用古登堡印刷术的形象来打个比方。也许正如我考察后文字时代文化时试图证明的一样,只有等到古登堡这本书关上之后,故事才开始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