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原始思维》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1-01-11 00:04:34 来源:文章吧 阅读:

《原始思维》读后感摘抄

  《原始思维》是一本由(法)列维-布留尔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4.00元,页数:50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原始思维》精选点评:

  ●布留尔晚年否定了自己的这本著作,对于人类社会学知识贫乏的我,正在被彻底征服中。互渗律在认定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上存在一种独特见解。有时候,我想在当下人的一些无意识的举动也是因为互渗律在起作用。尤其在中国,传统民俗无不和互渗律产生联系。

  ●“原逻辑的”原始思维根植于原始社会传承的集体表象,只关心直接经验和它们背后神秘的互渗联系,不在乎逻辑概念和因果推理。除了术语定义模棱两可,本书的论证还是逻辑清晰、很好懂的,列举的人种志学材料也很好玩儿。不过因为是初步研究,并没有展开分析原始思维的认识方法和进化路径。我觉得现代人反而需要一些原始思维来唤醒知觉和热情

  ●大约两年前看过,只记得十分有趣。

  ●灵感多多

  ●86年印刷的

  ●说实话,翻译有些别扭……

  ●我承認,我是來看故事的。翻譯得不好。

  ●Primitive Mentality by Lucien Levy-Bruhl.: Commercial Press..

  ●该书虽带有某种民族偏见,但布留尔提出的“互渗律”,后来被广泛应用到对其他社会现象的解释。比如木乃伊入药的问题。由于木乃伊不朽,所以吃了木乃伊粉末的活体,死后也获得僵尸中某种神秘力量的佑护,从而共同进入彼岸世界。。。。。。

  ●批判吸收。

  《原始思维》读后感(一):丁由有功 超级有趣

  你会看到类似以下的内容: PONKA族印第安人 想表述“一个人打死了家兔”他得说:人 他 一个 活的 站着的[主格] 故意打死 放箭 家兔 它 一个 动物 坐着的[受格] 自我囧之

  《原始思维》读后感(二):选择性取材的偏见

  这书研究原始思维本来挺好的,但作者为其论点取材于美澳非原始土著及远东地区,而基本不涉及欧洲(甚至也不涉及中东)这就不够客观,假设一位只从本书获取知识的轻信读者读了本书会认为“原始思维”只属于“原始民族”,而这也就是他们为什么落后的原因,“西方人”就从未不可救药的陷在所谓“原始思维”的泥潭中。选择性取材的偏见降低了此书的学术价值,同样是研究原始思维问题,同时代的佛雷泽所著《金枝》是真正放眼全人类来观察和研究原始思维,并证明这是一种不分种族与肤色人类普遍经历过的思维阶段,更客观存真,也因此《金枝》的学术地位远胜于本书。

  《原始思维》读后感(三):互渗的集体表象

  前概念、前关联、前逻辑、集体表象、神秘、第一性原因、不重视第二性原因、否认矛盾律、互渗、对因果关系的漠视、主体客体的交融、直觉、空间与时间的均质化、语言中没有“是”、有限数词使用、逻辑与非逻辑同源、概念的凝结、对概念的运用、逻辑思维的产生、非逻辑思维的退化、非逻辑思维的意义、理性化过程、经验的意义、概念的动态调整、概念凝固时文化的停滞。

  记录一些书中提到的重要概念,对原始思维的定义建筑在这些概念之上。运用这些概念稍作思考我们的文化是要有勇气的,秦晖先生高明。

  译文相当流畅,概念的翻译非常准确,感谢译者翻译这么重要的一本书出来。译者套用意识形态编出的跋很幽默,还反指回作者的俄文版序,呵呵,丁先生一定是位极有智慧的人了。向译者致敬。

  《原始思维》读后感(四):原始思维

  原始人的思维与现代人究竟有什么不同呢?作者提出了一个“互渗律”的理论。   简单来说这个理论是什么兽性?从中国来兴例可以理解一下。比如说算命,为什么会有算得准不准之说,事实上在算出后,被算者会自己用思想去弥补,说最近有灾,那么最近发生不好的事自然而然算在灾上,同理有福之事也是一样。这在科学上是没有道理的,是偶然性的,可是对于原始人来说却是正当无比的解释。还有中医中开着那些稀奇古怪的药方(《红楼梦》中的冷香丸),也许就是远古时期在发病时服用了某种东西,然后病好了,于是原始思维就把两者联系在一起,于是传统中医方就诞生了(现代的就会进行科学试验)。说句过头的话,治死的经验没办法总结,万一活了经验就总结了。   当然这不能说原始的思维就一定是错误的,科学的现代观点就一定是正确的。这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这种思维方式其实也大量存在于现代。   作者用各方面的资料来说明了自己的观点。很有些意思。

  《原始思维》读后感(五):我们都有原始的一面

  作者选取资料的标准是什么?他如何认定自己选取的资料代表的是“原始思维”?

  例如选取中国人和日本人的例子来例证“原始思维”,其实无论是就当时的西方学术界对于“原始人”“半原始人”“文明人”的划分(远东文明显然应该属于“半原始人”)、还是就他自己在后面所做的原始思维的进化过程(远东文明的思维显然不再是以神秘的互渗为基本特征,而是开始将现实世界和神秘力量分别实体化加以区分,虽然神秘力量经常影响现实世界,然而这种影响毕竟和互渗完全不同,虽然还没有达到作者们所认为的最高境界——西方式的逻辑思维),都是相矛盾的。另外,没有实现对资料选取的标准进行界定,容易犯下的便是这样一种错误:因为我假定它是原始人,所以它的思维便是原始的,而因为它的思维正如前面所分析的乃是原始的,所以它是原始人。也就是,循环论证。

  这是美中不足之处,虽然也许对于一本学术著作来说,资料选取的粗糙和论证方式上的循环可能是致命的。虽然如此,作者的博学和敏捷的思维,资料的丰富和有趣,令人爱不释手。

  实际上,不得不这么说,神秘互渗的思维并非已经从西方人的头脑中彻底根除。作者所谓的“原始思维”和西方的逻辑思维不如说是两种理想类型,它们共存于一个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只是所占的比例有差别而已。

  而正因为我们都有原始的一面,才有了可爱之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原始思维》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