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经典读后感有感
日期:2021-01-10 03:25:01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经典读后感有感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是一本由张十庆著作,天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33.00元,页数:161,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精选点评:

  ●资料翔实,图纸、照片都好,从尺度、空间比较中日木构建筑异同,提及法隆寺及日本禅宗样建筑,中国略讲营造法式。序言是郭湖生所写,值得一读。

  ●做毕设的时候仔仔细细的研究过,今天偶然翻到的

  ●前陈后张

  ●【2019.12】膜拜大佬,非建筑专业,后面几章根本看不懂,但是前面写的真的太好啦,拓宽知识边界的书。

  ●复习了一遍;中国最好的建筑史学者,没有之一

  ●已藏!

  ●太专业了 看得很吃力

  ●内容关注后半主要在古代建筑模数上,一些整理和比较的技术工作。有明显的小技术错误。做相关研究参考还是有一定的帮助。

  ●木构,值得研读的一本书。

  ●很重要的一本书。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读后感(一):研究日本建筑的中国人太少

  相比日本人对中国建筑的研究,中国人对日本建筑的研究从人数到质量上应该是全面落败的。世面上连本真正意义上的中文版《日本建筑史》都没有。本书已属难得,从中日木结构的形制流传、法隆寺讨论到到模数化。

  内容非常不错,但是由论文转化成书的时候,编辑本应该下大力气去增加图片和插图,并且调整删减些文字。但是编辑的无力最终导致书的外观效果是打印店级的。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读后感(二):言必称此书的窘况

  这本书是写论文时所用到的,能够同时对中国和日本的古建筑有一番研究,这样的建筑学人太少,能够参考的学术资料太少,因此,我发现这本书在各种论文中的参考文献中出现的次数还真不少。虽然书里面就《营造法式》的研究,所着眼的地方有些过偏(执着于要证明标准尺的存在),还有一些表格和图片有些重复的地方。但是总的来说,还是有帮助的。看到过一些把论文改写成书本著述的例子,希望这本书也能够继续完善,或者是能够把作者的其他继续研究的东西也加以出版。至少是提供了一些很有帮助意义的二手信息。

  作为论文来说如果只是只提供一些研究性的总结,不要加入太多个人的推断,可能会更好。毕竟建筑师不是考据学家。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读后感(三):中国影子与日本创新

  首先,在中日古建大木的对比中可以看到中国对日本的影响,而作者明晰了哪些时代具体有哪些影响。这些影响包括“井干式与楼阁建筑的关系——唐代”、“倍斗模数制与南方建筑的关系——宋代到明代”等,一方面反映日本学习中国,另一方面提供研究中国建筑的旁证,因为很遗憾,很多中国古建遭遇毁坏和篡改了。

  然而,也应该看到日本在木结构上的简化与创新。例如,在单层大殿上逐渐放弃了层叠式的“抬梁”,采用的思路只在于如何营造大屋顶,完全可以通过各种木桁架来搭建,而不用像中国宋代以来那样仍旧不断以抬梁式为基础。在这一方面,我认为是日本建筑继承中国古建上一个相当优秀的创新!因为自唐宋以降,单层的大殿为建筑主流,不再需要层叠式的楼阁建筑,抬梁式的构架明显带有那些残余特征。而且建筑的大部分木料都在屋架部分,是材料的浪费,并且屋架自重过大。

  我欣赏梁思成先生在鉴真和尚纪念馆的设计中更多地借鉴唐招提寺,而不是我们现在更常见的“彻上露明造”抬梁式的仿古大殿,也许,梁先生当初也有类似的感触!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读后感(四):内容札记

  这本书的体例框架比题目要小,主要是从建筑空间尺度和建筑用材尺度来进行比较研究,而对于具体的营造方式的对比仅点到为止。这无疑让人有些失望。

  一、源流关系

  建筑技术的传播是在佛教文化传播的背景下进行的。除了更早时期干阑式建筑的传播,大木技术则是在南北朝时期正式由大陆,经朝鲜渗透入日本。这时大陆呈现出南北割据的局面,朝鲜则也是(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期,因此对于传入日本的途径有两种说法:1)伊东忠太(北朝系):北朝→高句丽→日本飞鸟;2)关野贞(南朝系):南朝→百济→日本飞鸟。有趣的是,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建筑,奈良法隆寺(670年烧失后于8世纪初重建)是保持了初唐建筑样式传入日本之前,源自朝鲜半岛的建筑样式的再现。日本称此为飞鸟样式。

  二、法隆寺建筑特色

  1.横向水平构件不发达(一材造)。

  从剖面图可以清晰的看到,除柱外,水平构件的截面大小是统一的。这或许可以让我们一窥唐朝前,南北朝时期的建筑营造方式,也可以相应推测出梁、枋、阑额均是遵循各自的受力规律后从同一构件中分化出来的。同时,当时的榫卯结构也较为简单,法隆寺金堂阑额的接榫方法为非常原始的无肩直榫,这种方法显然在水平稳定性上起到的作用极其有限。

  2.井干壁的构造方式。

  井干壁是相对于扶壁拱而言的。在建筑构件的进化过程中,存在着由井干壁→扶壁拱的过程。这在大雁塔门头的石刻及敦煌的壁画中得到印证。应县木塔内圈柱头上则完全使用枋相叠的方式完成力的传递,并没有使用斗拱。这种构造确实比较容易理解。扶壁拱以及后来隐刻扶壁拱的方式的装饰意义确实大于力学意义。在第一次尝试古建建模的时候,对于这一层次有着诸多疑问,不知道扶壁拱要设多少,也不知道这边的散斗如何布置。斗拱为了出檐而设,更多是平衡了檐柱内外的力。显然井干壁的做法简洁、合理又经济。

  三、尺度对比

  这一部分是作者重点所研究的,从测量工具的尺度模数入手做了大量的数据调研。个人认为对于学术研究来是宝贵且必要的,但在实际应用中其实把握住基本的模数之后建构是十分灵活的,结合实际平立面效果定举架之后内部尺寸多一点少一点都有很多方法可以处理。模数定死之后便于管理和施工,但导致体系僵化。

  1.唐构平面为等开间(佛光寺开间:15+17+17+17+17+17+15/15+15+15+15);同时期日构则很明显的开间逐次递减(唐招提寺金堂:11+13+15+16+15+13+11/11+13+13+11)。辽宋的建筑逐渐放大了当心间。

  四、空间构成

  这里提到营造法式与日本典籍中对建筑构成称谓的区别:

  中国往往对建筑平面空间构成表记为殿、槽(营造法式中:殿身七间、副阶周匝,身内金厢斗底槽),而日本则表记为间、面(……法隆寺金堂三间四面)。

  这反映了对建筑平面空间认知的不同。日本几间几面反映的是主次空间的关系,几间反映的是主空间宗屋的开间,四面则是围绕宗屋的庇檐面数,三间四面实际是为五开间。日本宗屋+庇的表记法是按主次构成的逻辑关系相加所得,而营造法式殿身+槽所反映的构成上的逻辑性已减弱,所代替的是整体的立面概念。这样传统逻辑关系的解体或许增强了辽宋等后期建筑平面的灵活性,平面布置不再拘于法式的样例;同时,其解体或许与铺作层的成熟是分不开的。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经典读后感有感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