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1-01-10 03:20:3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1000字

  《从历史到传说》是一本由[英]戴维·M.格温著作,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鼓楼新悦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2.00,页数:29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一):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

哥特,我对这个词及其相关信息的最多印象来自哥特文学与哥特建筑。第一次接触“哥特”是在简.奥斯丁的作品《诺桑觉寺》中,留给我的感受就是阴沉、暗黑且恐怖,而作品本身是对哥特小说的戏仿之作。后来在了解欧洲建筑史时发现雨果笔下的巴黎圣母院竟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它所带来的是对光明与希望的美好追求及慰藉之感,哥特文化引申出两种看似矛盾的感受颇让我疑惑。“哥特”究竟是什么?它代表着什么?这疑惑一直存于我脑中未得解答。

《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一书应该是我真正去了解哥特文明的首本书籍,我期待它至少填充我对这个文化源头最基本的概念。本书作者戴维.M.格温是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历史讲师,如同书名所概括的那样“从历史到传说”,作者将真实的历史与后人的想象及其利用作结合,试图通过这个角度来展示这段久远且已失落的文明。

书的内容自开篇8幅地图进入,在前言中先行了解作者对本书内容的大致划分,一部分关注真实存在的哥特人及其历史进程,另一部分讲述哥特人遗留的文化及其深远的影响。首先进入首章“从传说到历史”,浅述哥特人从何而来,其中在文内关于日耳曼人的注解中,突然让我想起之前在读古罗马相关历史时有提及哥特人,只是当时几笔带过没留下什么印象,可能这也同哥特人存世相对短暂且未留下任何文献资料有一定关系。

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出现的首个疑问是关于瑟文吉和格鲁森尼哥特人西迁至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究竟是因匈人的入侵,还是另有隐情?诸如此类的小疑惑在之后的阅读中不时引发短暂思考,可是结论更多是来自猜测与推论。

如果站在古罗马人的角度看哥特人,他们不过是被统称为“日耳曼人”的蛮族,若要更接近哥特人的视角叙述历史,作者在书中解析和引用了约达尼斯撰写的《哥特史》并对其中叙述的失误加以纠正,其留下的珍贵文本可与古罗马人书写的资料相参照,或许更能接近还原哥特文明的兴衰到灭亡。

作者在《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的前四章中,通过有限的史料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并陈述了关于哥特人宗教、军事等方面的历史进程,尤其是攻占罗马的过程以及之后的历史发展,百余页的篇幅比较短且内容也没有过多深入,会错觉哥特文明的历史由兴到亡的时间跨度像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而已。

本书接下来的后四章开始讲述灭亡的哥特文明所遗留下来的“遗产”对后世的欧洲多方面的影响,从宗教到政治、生活到艺术。这体现在文艺复兴中对绘画、建筑与宗教改革中对信仰的呈现。进入19世纪,哥特文化运动对欧洲文明的影响有增无减,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

阅读结束后总的看来,本书内容并不深奥,浅显的文字叙述配以相关内容的附图,让阅读过程轻松易懂,至少让我理解了哥特文明大致的历史进程,对亚拉里克大帝有了初步印象,同时也粗浅的了解到与哥特文明相关的后世衍生艺术。本书的装帧也很美,从外在封面到内在排版以及线装裸脊的设计皆有种舒适且熟悉感,后在翻看“新悦”书系的目录时才发现之前读过同系列的其中一本《古希腊人:在希腊大陆之外》,而在后续出版计划里,我应该会再读一本《众神降临之前:在沉默中重现的印度河文明》,期待一下。

疯猴勿杀20210106外面又又又下雪了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二):野蛮与自由

  

哥特人起源于斯堪的纳维亚半岛,非常好奇他们和勇敢的维京人有没有关联,是否与其有血缘关系。灭掉了虚弱的西罗马的西哥特人,和与格皮德人等一起快把匈人打没的东哥特人,他们都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南部。在《挪威史》中,了解到维京人是在公元八世纪,才以海盗的面目出现,而此时,哥特人就像野蛮的匈人一样早已淡出了历史舞台。公元450年,驱赶着哥特人四处逃窜的匈人帝国,因首领阿提拉之死而溃败,从此退出了江湖争霸。

哥特人大约是在300多年,被匈人驱赶而进入到罗马帝国避难。公元410年8月24日,被压迫的哥特人,以心怀怨恨的奴隶为内应,西哥特王国缔造者亚拉里克一世率军攻陷了罗马,这是“永恒之城”近八百年来第一次沦陷于外敌之手,虽然圣彼得教堂及圣保罗教堂等地出于信仰受到保护,仍有大量区域惨遭烧杀抢掠整整三天。 也正是由于罗马帝国内部的危机,导致了国家力量和抵抗能力的衰微,如,皇帝和贵族之间的矛盾,官僚集团和军队中的腐败,以及由此而引发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对中下层阶级和自由民的过分税收,贫富差距的扩大等等,这些原因都使得罗马的内乱日益严重,到了晚期,罗马领导者大多是昏庸无能,性情残酷,实行专制。而罗马人则变得过于贪财和骄奢淫逸,各级官员出于个人雄心和权力的欲望,只为个人利益而非共和国利益忙碌。 从美剧《斯巴达克斯》中可以很好地领悟到罗马人的荒淫生活 ,对一个内部已经充满危机、摇摇欲坠的帝国来说,即使没有哥特人,也会有其他敌对国家来推翻这个政权。所以说,罗马帝国内部各因素的共同作用才是导致其灭亡的根本原因。

东罗马帝国的毁灭,东哥特西哥特的崛起,自然也给哥特时代留下了不少杰出的君主。 哥特人信仰阿利乌派基督教,该派于381年被君士坦丁堡会议谴责为异端。东哥特国王西奥多里克大帝,延续古罗马的旧制,极为小心地遵守着公平的原则,并达到智慧和正直的最高峰,他是一位能与历史上任何一位杰出皇帝相匹敌的国王。在处理宗教信任问题上,东哥特国王谨慎,但最终却成为灭国的隐患。 在统治方法上,西哥特国王放弃阿利乌派,让自己的民众信仰天主教,这样可以使哥特人更好地与罗马人融合,就此统治了西班牙二百年的时间,直至被伊斯兰人攻陷。在哥特王朝灭亡后, 两处国土 只留下了少量的这一时期的文化建筑,部分建筑里还残存着许多的碎画,如没有主人的手。

哥特这个特定的字汇,原先的意思应该是西欧的日耳曼部族,早在公元98年左右,古罗马历史学家塔西佗,就写下了《日耳曼尼亚志》,讲述罗马帝国以外日耳曼蛮族部落的历史和生活。不过在经历哥特王国毁灭后的中世纪,直到文艺复兴时期,哥特人所具有的血腥和自由两种对立的观点,被重新得到解读。同时期的莎士比亚的作品《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在读者面前只看到了血腥,或许该思考下此背景之下,作者创作此剧的真实含义,其应该不仅仅表达悲剧,更应该呈现的是两种观点的激烈碰撞。 英国人尤其推崇哥特文化,比如哥特宪法。早在五世纪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英国,自然而然地会聚集在一起讨论一些重大问题,然后慢慢形成议会制度,这也是对国王权力的限制,这是英国宪法的独特体现。随后由英国开始的哥特复兴,再次将尖顶建筑和尖拱门的哥特建筑,随殖民统治带往全球。自然不仅仅是英国,欧美各个列强都曾经要与哥特历史拉上溯源,以体现自己血缘的正统。 哥特是一种会在黑暗的事物中发现美的冲动和欲望,但这并不意味着是邪恶的。随著时代的发展,哥特文化也越来越远离了政治色彩,而更多地体现在文学、电影和音乐等新元素之中。当代插画家也开始汲取哥特文化的精华,创作出自己的艺术。在哥特文化的整个演变过程中,经典的浪漫主义、哥特式和恐怖文学发挥着重要作用。中世纪的哥特式建筑,如高耸的尖顶、厚重的石壁、幽暗的内部和阴森的地道等等,被哥特文学所喜爱。如《 德古拉》,是哥特文学的重要小说。美剧里的吸血鬼文化,原来也是属于哥特。 自然, 作者戴维笔下的哥特文化所表述的二元对立面:野蛮与自由,在历史的演进中,仍将会被重新解读,并继续发展。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三):当我们谈论“哥特”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说到哥特(Gothic),我们对它的定义不外乎文学或影像作品中的恐怖、超自然、颓废、巫术、古堡、深渊、黑夜,以及诅咒、吸血鬼这些标志性元素。关于这个词的出处也有据可考,它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一个名为西哥特的日耳曼游牧部落。尽管这个部族后来一度发展成了强大的西哥特王国,但后世史料依然浓墨重彩地记录了它不光彩的一笔:这是个为了破坏与劫掠而生、以愚昧无知又缺少艺术品位而著称的蛮族部落。

中世纪的欧洲,一种以高耸挺拔的尖顶大教堂为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即所谓的“哥特式”建筑。去年四月,法国巴黎圣母院一场严重的火灾事故牵动着全世界每一位艺术爱好者的心。这座与素有“哥特建筑奇迹”之称的兰斯圣母大教堂一并被誉为法国哥特式建筑双璧。不少人对兰斯圣母大教堂或许比较陌生,但对于未烧毁前的巴黎圣母院却是如雷贯耳。下面,我们就跟随维克多.雨果笔下这座历史悠久、重如大象、轻如飞蛾、辉煌壮丽的典型哥特式基督大教堂,开启一场追寻失落的哥特文明之旅吧!

作为社科社已出版的“失落文明系列”其中的一部,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历史系高级讲师戴维.M.格温的这本《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从数千年前漫长的时光走来,以发现者的视角重新审视先进文明与野蛮落后生产力之间的关联,求索众人对哥特及哥特文化的刻板印象,努力寻求社会整体利益与人类自由、天性解放之间的平衡点,并在众多打着“哥特”名义的社会文化现象间搜寻客观规律与联系的蛛丝马迹。

与之前我们读过的很多社科类文献略有不同的是,书中没有冗长的序言赘述或名人题跋,开篇即道出了关于对哥特人的起源以及他们来自何方这个争论了近2000年的疑问。尽管除了一部哥特人约达尼斯撰写的《哥特史》以外并无能够参考的明确史料,但这部传世文本仍然为今人审视千年前与哥特人有关的一切,提供了一个清晰的参照。

哥特人作为以骁勇善战著称的古日耳曼民族的一支,正如我们所知,其在5世纪到7世纪之间分别在今意大利与西班牙建立东西哥特王国。东哥特亡国后被拜占庭帝国征服,西哥特王国则亡于从北非入侵西班牙的摩尔人之手。关于这一点,在本书第四章《东哥特与西哥特》中有着详细分析与概括。不仅如此,在作者眼中,哥特人并没有随着帝国的消亡而淡出历史舞台,而是换了一种方式,演绎出了他们令人瞩目的“来生”……

文艺复兴,一个现代历史与艺术爱好者再熟悉不过的专属词汇。诚然,对于生活在中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与文人而言,哥特人总是以劫掠者的姿态破坏着备受他们推崇的古典时代文化遗产。无疑这是相当令人心痛的。但事物总有两面性,对同一时期宗教改革运动中的改革者来说,哥特人的铁蹄则是罗马压迫背景下,朝气蓬勃的青春锐气和自由的象征。于是,这也为我们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哥特蒙上了一层颇具玩味的神秘面纱。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对“哥特文化”这个概念作者给出了自己的见解。以建筑物为例,从遥远的农耕文化走来的早期哥特人并没有留下太多恢宏伟岸的建筑,世界上第一座哥特式风格基督教堂——法国圣德尼教堂的年代也要追溯到1137年至1144年间。这座无论风格还是本质均区别于传统罗马式建筑的教堂标志着哥特式艺术的开始。

不止建筑物,还有哥特式文学与电影的发展,以去年季终的《权力的游戏》为例,马丁老爷子写作时就大量参考了欧洲历史,故事背景发生在架空的中世纪,而中世纪的建筑风格多以哥特风为主。从铁王座到弑君的宝剑,从临冬的“异鬼”到喷火的巨龙,城堡、骑士、宫斗、宗教……以及在笼罩全剧的黑暗下,那一点光明与希望,这一切无不指向了哥特风。

当今西方社会,21世纪的现代哥特人能否很好地继承千年前哥特人那历史的厚重感与丰富的文化遗产,尤其在今天对“哥特”这个概念仍然没有一个令众人皆服的准确定义这种特殊背景下,仍然是个很大的疑虑。但无论如何,历史的齿轮总是不断前进的,“失落”的文明也终究会在现代哥特人身上看到生生不息的希望!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四):文明与野蛮、自由与颠覆:从真实历史走向虚幻传说的哥特人

  

1、将过去与现在连接的“哥特”

最早知道哥特这个民族源于上学时候玩《帝国时代》。哥特这个民族没有固定居所,初期的经济极为落后,在游戏开始阶段属于比较弱小的一个民族,然而一旦让哥特民族进入城堡时代,哥特人完全可以称得上是其他民族的噩梦。

可以见到,在哥特民族发展到极致的时候,华丽的建筑,勇猛的士兵,是如何让敌人闻风丧胆。帝国时代基本上很好地还原了众多民族的特点,将各个民族的风格表现得淋漓尽致。哥特人对欧洲的影响,确实非常深远。

读肯福莱特《圣殿春秋》的时候,整部作品都围绕着英格兰第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设来展现出建筑匠汤姆家三代人的恩怨情仇。福莱特自己也说写作的初衷就是被哥特式大教堂庄严、奢华及有层次的美所吸引,由此写出了这部堪称“中世纪百科全书”的作品。

哥特人对欧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远的,对于近代欧洲人来说,哥特人是浪漫主义符号的象征,瑞典与西班牙一直为谁才是哥特人正宗的后裔而争执不休,瑞典一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取消了国王头衔里的“哥特人之王”的称号。

那么,哥特人是如何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影响欧洲各国的呢?《从历史到传说:被定义的“哥特”》从历史上的哥特人入手,从哥特人的大迁徙,讲到中世纪的建筑,再讲到当今的流行音乐与哥特文化,用“哥特”这个词,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全景展现从古至今哥特人的厚重历史与多样文化遗产。

2、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哥特人、匈人、罗马人之间的纠葛

《从历史到传说》前4章介绍了哥特人的历史,从亚拉里克大帝一直讲述到东哥特与西哥特。

公元四世纪,匈人的入侵导致了许多哥特难民涌入罗马帝国境内寻求庇护。初期这些哥特难民与罗马帝国冲突不断,后来通过不断的争斗,公元332年和公元369年签订的两次和平协定,让罗马人和哥特人之间维持了一段时间的平和交往。

在《从历史到传说》中,对于匈人所着笔墨不多,仅仅说他们可能是从东方来的匈奴人的后代。但是在另外一本书《匈人王阿提拉》当中,则对匈人的来历以及匈人与罗马帝国的战争进行了详尽的描述。

有趣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哥特人在匈人与罗马帝国的势力之间游离,与这两个势力分分离离,纠缠不休。

从公元2世纪的庞大帝国,到公元5世纪的衰弱老迈,在匈人崛起的时候,罗马帝国已经无力阻止蛮族的入侵,就像是摆在匈人面前的一道盛宴,任人宰割。从700磅黄金,到2100磅黄金,匈人勒索的年贡数目越来越大。

在匈人进入欧洲的时候,西哥特人已经入侵了西罗马帝国,而东哥特人主要的势力在东欧,他们也就成为了匈人进军的路上所遇见的第一个敌人。

在公元375年,匈人与东哥特王国开战,并且将之击败,之后趁势追击,打败西哥特人,进入罗马帝国的北方。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与阿提拉正对面的就是东罗马帝国。

在公元443年,阿提拉围攻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大军全军覆没。

在这种形势下,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无奈下过往的对手联合起来。西罗马帝国与西哥特人和法兰克人联手,而阿提拉的匈人与东哥特人携手,于公元451年进行了“卡塔劳尼亚平原之战”。此战双方均损失惨重,西哥特王狄奥多里克一世战死,而匈人最终战败被赶到了莱茵河以东。

哥特人、匈人以及罗马人的命运真是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一方面, 哥特人与匈人同时代兴起,匈人还灭亡了强大的东哥特王国,因而崛起于东欧,对罗马帝国虎视眈眈。但哥特人后来又成了匈人的掘墓人,报了前仇。

另一方面,在匈人的驱赶下,西哥特人进入了罗马帝国,最后居然攻陷了历史名城罗马,使西罗马从此一撅不振。可西哥特人又协助罗马统帅埃蒂乌斯在“卡塔劳尼亚平原之战”上挫败匈人,把西欧由匈人的蹂躏下拯救了出来,使西罗马帝国能苟延残喘。

3、被重新“定义”,被重新“分裂”的哥特内涵

从第五章开始,讲述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以及哥特文化在各个领域的兴起。

在《从历史到传说》这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就是在文艺复兴时代和宗教改革时代,“哥特”这个词汇被重新定义,构建出不同的哥特人形象。

就像是斯捷潘诺娃《记忆记忆》中提到的,记忆是不可靠的,回忆碎片有些被重构,有些又被解构。而历史同样如此。对于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来说,哥特人是备受他们推崇的古典文化时代文化遗产的毁灭者,而对于宗教改革者来说,哥特人则象征了在罗马人的压迫下,一种青春的锐气与自由。

就这样,处于各自不同的立场,历史上的哥特人被重新“定义”,被重新“分裂”,一直延续到现代。

以备受肯福莱特推崇的哥特式大教堂为例,实际上哥特人并没有建造类似的建筑。瓦萨里在描述这类他很不屑的建筑时说:““日耳曼式”这类建筑更应被视为混乱和无序的代表,它们数量众多,玷污了这个世界……这种风格是哥特人的发明。”但是由于哥特人在文艺复兴时期有着野蛮的象征意义,逐渐这类建筑渐渐被称为了“哥特式”建筑。整个哥特式的建筑对欧洲影响深远,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设计师,即使是在现代的建筑中,依然能够见到哥特风格的影子。书中提到英国伦敦新议会大厦的建筑灵感就来源于哥特风格,象征了英国议会权利与君主制度两者的均衡。可见哥特式建筑艺术价值之高。

相比较于哥特式建筑,哥特文学对世界的影响更长久一些。哥特文学对于死亡、黑暗、恐怖美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精神上追求中世纪那种阴郁、鬼魅与虚幻,往往以通过城堡和各种鬼怪的描写来达到这种目的。在西方文学中经常出现的吸血鬼与狼人的形象,基本上都是属于此类范畴。

哥特文化想象力包含的张力矛盾,也就是文明与野蛮、自由与颠覆的对立关系,这也是被重新定义的“哥特”,也是从真实的历史走向虚幻的传说的哥特。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从历史到传说》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