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我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
日期:2022-03-12 11:16:02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我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

  《我的大学》是一本由梁治平著作,法律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5.0,页数:306 页,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我的大学》精选点评:

  ●惊叹于很多前辈求学不易,刻苦用功。梁治平老师、王人博老师、江山老师、刘凯湘老师等的文章尤其让人印象深刻。生活不易,还需努力。西政的精神在我看来最明显的就可以具体化为师兄师姐对年幼师弟师妹的帮助,遇到了很多愿意帮助我的师兄师姐,很感激。

  ●最喜欢江山那一篇住在厕所里。

  ●建议西南的学子都看看此书。可惜该书未再版,市面上几近绝迹。

  ●给个五星。要想成为别人口中的那个人,必须得冒着流眼泪的危险啊。

  ●拼凑的。 各种偶然的机会造就了各种人。 只不过那种纯粹的钻研如今却是这般稀少。

  ●挑几篇读读即可,例如梁治平、张卫平、尹田、江山、王人博、张绍彦。

  ●受苦难者成大器啊。。。面壁。。。

  ●里面有我的导师诶,只是名字写错了

  ●那也是我的大学。那段峥嵘岁月,让我辈好生向往!

  ●社会本身就是一所大学 苦难就是一笔财富

  《我的大学》读后感(一):通宵而读,心潮难平。(附网盘链接)

  深以为每一位西政人应读此书。一代代传奇铸就了西政辉煌,亦是西政情结培养一批批传奇学子。 传奇者终究少数。然平凡而不平庸亦当是西政人之写照。03年到20年,17年间发生了很多事。可无论如何,西政的明天还得有人来书写。 真正优秀的文化应当被传承。在此将此书链接放于此处,有缘人可自取读之。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bavPODou1KbC43-4UsZWUQ 提取码:io1k 如失效,莫要询问索要。亲自用心寻觅一番亦是妙趣无边。

  《我的大学》读后感(二):相见恨晚

  很长时间没有如此投入地看一本书了,就在昨天下班时突然觉得空虚无比,有一种要看书的强烈冲动。21点回到宿舍在书架上取下一本书就开始看了,几乎是一口气、一动不动地看到现在。

  看书的过程是一种类似于沉睡的“黑甜”,天昏地暗。如果可以选择,我愿意就这样爽死!

  相见恨晚啊!《我的大学》

  这是一群西政人为母校50周年写的一本学术随笔集。他们都是当前中国法律人中的精英,是现在中国实务和法学界的中流砥柱,是我们这些法学学子无限推崇的老师,是我们这些法律新人引人注目的榜样。这本书记录了他们的求学历程和创业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心灵所经历的炼狱和洗礼。其中的精彩让我时而朗声大笑,时而掩卷叹息,时而潸然泪下。他们的经历和他们对自己经历发自内心的感悟,让我想说“为什么上大学之初没遇到这本书?若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的大学生活可能会在榜样力量的支持下精彩很多。”因此,我第一次体会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这些文章的作者多是西政78级79级80级的本科生,历史赋予了他们求学与创业时特殊的艰辛与幸运,同时赋予了他们面对苦难时非凡的勇气和毅力,因此成就了他们传奇的人生!

  看书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拥有这些特殊的品质,也许对于迷茫中的我们有所启示:

  他们大都对知识有着“狂热”的渴求。江山老师大学时为了写那篇《剥夺政治权利考》在线装本的古籍中艰难跋涉;为了能看书费尽心思抢占弃用厕所为书房,一住三年。舒扬老师对书的痴狂,以致他的文章题目就是《读书的年轮》,读书就是生命的进程。

  他们的心中都涌动着学术激情。在书中不止一位作者怀念那个各种思想激荡的年代中,西政校园内那道特殊的风景线——学术大字报、班刊。意气风发、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的激情就像奇异的酒香弥漫在学子中间,吸引、陶醉。尽管一些观点和行为现在看来是不妥的,但这种学术激情应是我们当下学术气息日趋淡薄、商业气息日趋浓厚的大学校园应当予以更多关注的精神。

  他们对学习机会的珍惜足以令我们今日多数的大学生汗颜。引用现在最高院担任要职的黄松有法官当年在西政求学时写的一首诗来体会他们那种珍惜的心境。《早读》“晨风飒飒,我步态轻盈地到烈士墓早读。墓碑巍巍,鞭促我要以一天等于20年的速度。读啊写,写啊读,无止境,战不休。既准备献身于壮丽的民族复兴事业,又岂止是朝朝暮暮?”

  他们的大学生活充满诗意,而在当下日益浮躁的大学校园内,应为大学本质元素的“诗意”已经淡化无几。尹田教授在《那些逝去的岁月》中关于西政乐队的描写,让我羡慕不已。大学不应仅仅是学习,对艺术的眷恋,由此眷恋而生的诗意应是大学生活不可或缺的元素。太羡慕他们对音乐都那么痴迷,太羡慕他们的音乐天赋,太羡慕他们拥有发挥天赋的自由空间,太羡慕他们充分享受天赋的快乐。

  他们的经历还告诉我们:

  “耐住寂寞,将会让人变得身处顺境时坚定执著,奋斗不懈;深陷逆境时举重若轻,怡然自得;就高事谋位而不骄,处基层工作而不怨;快乐时不自满,黯然时不自卑,在社会千变万化的环境中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坚定地走自己认准的路。”对于处于人生的路口迷茫而浮躁的我之类,这些话是天籁之音。

  “何谓能力,能,学识、才能也;力,体质、体力也,‘能’与‘力’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你的生命如1,其他诸如金钱、地位、荣誉等,如1之后的0、0、0……将其有机联成一起,将能使其活得气贯长虹,有滋有味;倘若连生命都不存在了,余下的其他东西还有什么意义?珍惜光阴,奋发向上的精神固然可取,强健体魄,延续你的事业更加可贵。”因一次误诊而阴差阳错地体会了怀疑自己患绝症心情的我,对这些话有着更深刻的体会。发现生命面临危机时,才会深切地体会健康有多重要;倒在病床上任疾病吞噬而自己无能为力时,才会尖锐地感觉到失去健康有多痛苦;如阳光般美丽的生命笼罩了即将逝去阴云时,才为碰触到万念俱灰的冰冷与疼痛——“冬天深夜里的一柄铁器,深深划过胸膛里那颗温暖而柔软的心”,就这么冷,就这么疼!所以,我们一定要爱自己,爱自己那古今天地间唯一的宝贵身体!

  ……

  前辈们的人生体会是我们这些晚辈们宝贵的生命经验,能读取并吸收这些经验是我们的幸运。所以,我有了相见恨晚的心痛与欣慰。

  天亮了,终于通宵地看了一次书,并在这种痛快的支撑下写下了上面的文字。2008.03.31.07

  《我的大学》读后感(三):《我的大学》读书笔记

  编者的话:对自己行为意义的确信,大概是人能够如此行为的根本动力。...但是,对意义的宣称却须格外小心,不仅仅因为意义与价值早已多元化、个性化,而且是因为人多倾向于在有意无意中大化或神圣化自身行为的意义。

  《以一个“西政”人的名义》 王人博

  性格往往与体格有关。

  自然之物是好的,而离自然近的人未必是合乎自然的。道家提倡“返回自然”,但只有有了强健的智性——像庄子——“返回”才有可能。就我而言,首先是要求知,先得把自己变得文明。

  所谓的知识分子,实际上就是通过理性可进行交流和沟通的人。我天性与他们相近。人首先得知天认命。人的机缘和命运都是上天所定的,不管一个人有什么样的遭遇和不幸,他最终都回归于本该属于他的那个群类。所以,我相信在有知识的人那里是最容易实现民主,而文盲则不行。当然,也有人说,知识分子的“坏”,那是不见血的,这话我同意。“灵魂”的堕落是智性的滥用,但那毕竟还是“智性”,即使坏的智性,也比赤裸裸的暴力好一些。

  我并不厌恶敌人的“常胜将军”,却憎恨一个只知杀戮的士兵。

  (林向荣)老师坚持“述而不作”,他的理由是,“述”比“作”更重要,“作”容易博取功名,而“述”往往劳而无功,所以坚持做一些劳而无功的事是“教”的本分。

  学者与文人不同,前者为观念而生活,“爱智”便是生活目标;后者虽也爱智,但那是因为“智”可以带来名望和财富,文人有千般模样,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极度害怕贫困。

  在我看来,“教师”首先应是一个讲道理、讲文明、讲良心的人。或者说,一个教师是相信知识和智慧比拳头更有力量的人。在公共领域也一样,一个好的政体(譬如自由民主制度)就是一个好老师,而专制就是爱比拳头,欺软怕硬的家伙。教师,注定了他应是一个爱智、明理的人。

  一个人虚荣可以被谅解,忘恩负义则不能。

  我的体会是,认定一个人为“教授”,不是对他现在状态的确认,实际上是对他过去的劳作视而不见的过错的一种补救。或者说,“教授”犹如“烈士‘,都是追认式的。

  一个最简单的道理肯定谁都懂:研究的工具并不等于研究本身,更不用说”研究水平“本身。

  《那些逝去的岁月》尹田

  《老师栽树,学生乘凉》付子堂

  陈守一:”学习法律,从法律本身来理解法律是很难的,就法律来理解法律,结果是理解不了法律的。“认识法律,必须了解社会。

  《书山有路勤为径》田平安

  历史往往是捉弄人的,你想走进这个房间,而它却吸引你进了另一个房间。

  《回到”西南“》江山

  《岁月如歌》刘湘凯

  《记忆深处的西政情节与八班精神》李林

  《步入法学殿堂》李洁

  《二十之载刑法心路》李少平

  《自然、平和、坚实、坚定——我的人生态度》李开国

  《人生述怀》李昌麟

  《成我误我皆”贡献“》范忠信

  中国近百年的”法律西化“运动,有许多矫枉过正的缺失。这种”矫枉过正“的法律变革,使得我们的法制不但过分对抗中国文化传统,也偏离了西方法文化的精神传统。近代以外我国确立的许多制度,特别是近五十年来的一些新建制度,在自己远未基本成熟之时,实际上已过早地割断了自己的两根脐带:一根是中国法律文化传统的脐带,另一根是大陆法系的脐带。或者说,我们过于蛮横地砍断了我们应当深扎于两大法律传统厚土中汲取营养的两条主根。因此,我们今日的”法制之婴“显得有些面黄肌瘦,我们今日的”法制之树“显得有些枝枯叶黄。我们的法制,因而使国人感到陌生、隔膜、疏离。我们憧憬的中西合璧”即兼采西方法治文明和中国法律传统精华的新的法制体系并未产生,这就是我国法制今天面临的尴尬。

  《再回首》张卫平

  我这人有些虚荣,对穴位很是看重,”硕士研究生“对我来讲具有很大的魔力。

  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极快的国度,急功近利是自然的,没有多少人能沉下来做学问,学问的价值也经常被人们质疑。多数人还不得不为基本生计而忙碌。

  有朋友说:自己要当官,是“自杀”;要你当官,是“谋杀”。这是针对做学问者而言,也未必准确,但确有道理。

  愿意“自杀”,其中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的官本位观念和现实。没有学者是不为名的(是否仅仅为了名,当属另当别论),不能否认追求真理是做学问的动力,但名也是一种动力,而且是一种普遍的动力。在中国,必须承认学术影响与权力是联系在一起的,权力能强化学术影响,使其获得更多的学术资源,增加马太效应,跟有利于使用“吸功大法”,加之出国机会多,社会评价高,使人很难抗拒这种诱惑,但对学术研究者却是一个“美丽的陷阱”。许多学有成就的人做官,并非真心想要做官,不过是一种存在价值的证明而已,一旦证明后更不愿再做,但此时已经身不由己了,一旦坐上了行政职位,就变成了官僚机构上的一颗“螺丝钉”。个人影响可能比以前更大,但学问基本已经终结,对于已经厌倦学术的人来讲倒是可选择之路。我言上述,也许被视为“酸葡萄心理”,但还是想提醒领导者,不要谋杀那些有学术潜质的人,“自杀”者另当别论。

  《情系军法》张建田

  当时光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时,只有耐住寂寞,以寡欲为要,以恭俭为先,方能盈科而进,不负光阴。

  何谓能力,能,学识、才能也;力,体质、体力也,“能”与“力”相辅相成,合为一体,才能旺盛的生命力和创造力。

  著名作家王蒙曾经说过:“人生在世,总有个追求,有个盼头,有个让自己珍视,让自己向往,让自己护卫,愿意为之活一遭乃至愿意为之献身的东西,就是价值了。”

  《我的“西南之恋”》张绍彦

  “五实”:做人老实;做事踏实;基础扎实;工作务实;作风朴实

  《想念您,那片难忘的土地》卓泽渊

  《在母校的岁月》青峰

  《宁静致远》赵万一

  《理性追求与时代使命》宫晓冰

  对于学理工科的学生来说,社会经历越简单,头脑越单纯,越堪塑造;而对于学文科的学生而言,则是社会经历越丰富,头脑越复杂,越能成器。

  经历拼搏之后,对自己的平凡与他人的辉煌,能够以平常心待之,其实就是一种不平凡。

  《五十年西政情怀》高绍先

  独立小阶俯绿苔,只愿心中惹尘埃。

  知识分子有一种怪癖,要顽强地表现自己。

  范文澜:板凳须坐十年冷。(治学道路上无捷径)

  《一个非典型学者的自述》顾培东

  学问已不再是我谋生的手段,学术上的功利于我来说更主要是自我精神上的满足。学问在我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取决于追求学问的乐趣与做学问的痛苦二者之间的随机平衡。

  业有所专,术有专攻。

  偏处一隅的孤寂。——【此刻考博心境】

  日渐丰满的私囊以及由此滋长的享乐主义本性也不断销蚀我做学问的锐气,做学问的内驱力常常不胜对做学问的酸辛的承受。学问于我,就像徐志摩先生诗中那段挂在树头上残损的风筝,而我只能怔怔地紧握着断开的鹞线。可见,学者稍有钱也会变坏。玩物而不丧志的境界,不是我等凡夫俗子可以具备的。

  人可自虐,不可虐人。

  在接受知识方面,不仅尽可能理解授体的(主要是经典著作的作者)所叙述的意义,包括语境及潜在意义,而且能够对其所述作出一些延伸性思考。我在阅读西方著作的一些重要书著的过程中,往往第一遍为理解,第二遍为欣赏,第三遍则有所审视甚而挑剔。

  这一代学者的作为究竟何在?这一代中国法学研究者,应当说是生逢其时。一方面,这一代学者的成长与中国法治的形成呈同步状态,法治的创立和完善为学者们设定了重大社会使命,同时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广阔的实践空间;另一方面,新中国法学实际上也肇源于这一代学者,即使在“世无英雄”的意义上说,这一代学者在中国法学史上也会留下深刻的痕迹。这代背景和格局,决定了这一代学者的学术特质应当是实践性、建设性和基础性的。实践性体现于:学术视野应当聚集于中国法治建设的具体过程,从法治的具体时间中寻求学术的生命力;建设性体现于:学者的思维倾向应更多地偏向于创设社会所需要的制度与理念,也包含对某些显示状态的合理宽容;而基础性则在于:学术研究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与实际运作相关的中、低端知识,学术精力和学术重心也只能放在这一层次。企求与法治化国家的法文化接轨,或者学者本人要与这些国家的法学大师们平等对话,都不太切合实际。更刻薄地说,在这一代中国法学家中出现国际级大师的概率几乎为零。这些问题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因为我实实在在看到少数才华横溢的学者纠结与一些虚玄的论题之中,并且在自演独角戏中以唐吉可德的勇气与国际大师们“争得”面红耳赤。对这类耗费心血的现象,我总有暴殄天物之感。就中国法治实践对法学的现实需求而言,应当解决的矛盾是饥饿,而不是营养。何况这些虚玄的学问未必就是中国法治将来所需要的营养。

  中国法学研究者,很大程度上是喝着西方法学的乳汁长大的。甚至可以说,这一代学者的个体差异往往同他所接受或所具有的西方法学理论的多寡有重要关系。

  我对西方法学的敬重保持在这样三个基本点上:一是西方法学文献中所蕴涵的分析工具,西方重要学者分析问题的思维方式,尤其是法学家们所持守的理性主义态度。二是社会法学派,批判法学派或现实主义法学派对西方法治实践矛盾的揭示。三是西方法学所体现出的解决社会冲突与矛盾的经验与技巧,换句话说,即是西方法学著作中所阐释的某些合理而精巧的制度安排。

  我不赞成把西方法学所描绘的西方法治图景作为中国法治的理想模式;也不赞成把西方学者的某些表述作为批评或评价中国现实的证据;甚而反感那种找到了西方某著作的某段表述就以为找到了真理,从而获得了某一问题上的话语霸权的思维模式和交流姿态。

  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识分子的典型立场,是以知识分子与主流政治制度相对立为基本背景的。“道不合,不相谋”,这即是知识分子对其边缘地位消极认同的一种理由,也是知识分子为保持其独立人格而信守的一个原则。

  对社会实践,甚至对社会实践中非理性的东西,应有一种合理的宽容。在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过程中所具有的非理性,应当体现于该现象的实践背景有通剔的了解,并使自己的分析符合大众化的经验,也符合具体情境所给定的条件。

  在我看来,拆除学术界与实务界之间观念、情感以及活动界域的藩篱,也许比奢谈所谓的人文精神更具有意义。

  《我的大学》梁治平

  《读书的年轮》舒扬

  《一个法治学术的回顾》程燎原

  《悠悠歌乐情,伴我走天涯》谭世贵

  【最后,向法学家们致敬!】

  《我的大学》读后感(四):一本每个西政人都应阅读的小书

  必须承认,拟这个标题,多少有种张大其词的意味。我并非不知道西政人对于好书的挑剔,之所以(强装)自信地在这里荐书,仅仅是因为我认为《我的大学》(梁治平等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这本小书具有一种能使每一个西政人为之感动的魔力。

  《我的大学》是2003年西政50周年校庆的产物。彼时西政和法律出版社合作,邀请50位知名校友将其个人作品结集,一人一本作品集,编成共50册的《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学子学术文库》作为对校庆的献礼。《文库》的出版在当时的法学界,是一段佳话,而《文库》的每一本前,均附有一篇自序,《我的大学》即是部分自序的结集,是关于大学、关于西政的“集体记忆”。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西政法史学科的两位奠基人杨景凡、林向荣先生的高风亮节;能够一睹近乎失明却能倒背《史记》、《汉书》的张紫葛先生的学人气度;或会惊讶江山先生在“厕所”中住了三年的大胆;还将目睹张绍彦先生怀着“西南之恋”复办“西南法学论坛”的艰辛和满足.......这些故事,有的已被西政学生代代传颂,耳熟能详,有的则被隐藏在记忆里。

  关于编写这本小书的意义,《我的大学》的编者们在前言里提到:

  “也许,对那些与作者同时代的人来说,这是些不错的怀旧回忆文字,让人重温那些刻骨的、痛苦的、美好的人生岁月;

  也许,对新生代来说,这些讲述的时代虽非遥远,但其间的世态人情已堪称陌生的文字,可以让人真切地触及那些平时可能须仰视的人物,体味他们的青春、困惑、激情与追求,思考他们所思,感受他们所感;

  也许,对有专门研究兴趣的人来说,这是一份具有较高可信度的社会生活资料,它或能提供社会、人以及学科变迁转型的蛛丝马迹;

  ......

  也许,意义只存在于具体的阅读中,它因你而异!”

  那么,什么是这本出版于15年前,内容发生于近40年前的书,对我(一个刚离开西政不久的年轻学生)的意义?我最大的感触是,它让我感受到自己处于一种传统之中。

  曾在一本军事作品中读到,任何一支部队都有自己的传统,传统是一种气质,一种性格。这种气质和性格往往是由这支部队组建时,首任军事首长的性格和气质决定的,他给这支部队注入了灵魂。从此不管岁月流逝,人员更迭,这支部队灵魂永在。事实证明,一支具有优良传统的部队,往往具有培养英雄的土壤,英雄(或是优秀军人)的出现往往不是由个体形式而是由群体形式出现。理由很简单,他们受到同样传统的影响,养成了同样的性格和气质。这样的一种说明,难道不是对“西南现象”成因的最好解答?贺卫方先生曾经将西政精神概括为开明与思想独立,扎实而严谨的学风,美好的师生情谊三方面,贺师的比喻当然精妙,但我更喜欢《我的大学》中张绍彦先生的说法:西政精神就是自强不息,生生不息,前者是西南一直的生存状态,后者是西南典型的生存历程,二者相生相成,相因相果。长期以来,西政没有庞大的校园、崭新的教学大楼、一呼百应的政治地位......但这里同样有上座率极高的图书馆,有最具火药味的讲座,有极度宽容学生的老师,有和谐的同学关系、有离开后仍不忘母校的校友.......而这一切,正是《我的大学》书中的人物塑造的,他们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历史、前进的时代,另一方面身处一所规模较小,学科构成相对单一,且远离世俗的喧嚣和浮躁的大学,这种反差给他们烙下了相似的印记——自由、独立、责任、狂放、真诚、自信、宽容......我一直感慨于西政融洽的师生关系,在这里,老师很少被称为“老板”,而总是和学生打成一片,曾抱着惶恐之心想过,自己究竟何德何能,能够让大学几位老师待我如此之好?在读完《我的大学》后,我想,老师们做学生时,一定被他们的老师如此对待过,等他们做了老师,又手追心慕,将他们从上一代那里感受到的,传递给下一代西政人,所谓生生不息,正是如此。

  尽管如此,提到50周年校庆,西政学生脑海里的第一反应并不是《我的大学》,而是《南方周末》2003年发表的一篇文章——《西政风雨五十年》。这篇文章以西政50周年校庆为契机,历数了西政过去的辉煌历史,并表达了因为远离中国的政治或经济中心,西政在教育资源和教育政策上被一步步边缘化的担忧,在当时的西政引起轩然大波,以致该期报纸在重庆几乎脱销。一位西政校友说,记得那段时间校园里一度弥漫着感伤和忧郁,感觉得到大家内心里心照不宣的团结。直至今日,这篇文章仍然被一些西政老师和高年级同学推荐给刚入学的新生,告诫他们牢记母校的辉煌历史,为西政的复兴而努力读书。实际上,《西政风雨五十年》中对西政辉煌的自豪和对西政落寞的感伤,很多直接来源于《我的大学》,想必作者当年仔细阅读了这本书。

  长期以来,西政师生对于母校的命运,采取的是一种带着对抗和血性的态度,这从上世纪末的护校运动和09年的“卖校”风波中可见一斑。这种满怀理想主义的做法,可能源自对母校的一贯自信,可能源自教师中的“精神领袖”,也可能源自当时的自由风貌。在今天,不少西政学生开始对前辈们的做法展开反思,认为相对于热血,理性和智慧是更重要的,当年护校运动带来的结果,是活生生地把学校从211名单上拉下来,如今的西政已再经不起折腾,所以一定要算好“政治账”和“经济账”。2010年,西政60周年校庆举办,细心的人会发现,从50周年校庆到60周年校庆,西政只用了7年,原因在于经研究发现,西政和创建于1950年,刘伯承元帅担任校长的西南人民革命大学是一脉相承,因而校史被提前了3年,校庆时,时任重庆市委书记在中途进入会场,当着到会的各界代表,以他一贯的卡里斯马气质,高度赞扬了西政师生对于那场众所周知运动的贡献(有趣的是,如果校庆没有提前,我们就没有机会在校庆上见到他了),现场气氛极为欢快。与之相反的是,西政最著名的校友之一贺卫方先生,因同样众所周知的原因,再也没能踏入母校大门,即使他在此之后仍有来重庆。

  作为学生,我们当然没有资格指责学校的做法,因为如果不在那个位置,我们无法感受到学校所面临的压力,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稍有不慎,可能会付出比以往更为沉重的代价,所以母校要图发展,最好的方法就是稳步前进。同时我们也不得不尴尬地承认,今天的西政,再也没有翻起当年般波浪的能力,因为学生若还准备如当年般上街演讲,还未出门大概就会被立马知道情况的辅导员抓回宿舍。

  尽管我真诚地理解上面的一切,但在毕业离开西政的那一刻,我还是很感伤。西政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校的那些东西,是不是正在时代的大潮下,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呢?确实,今天的西政,虽然老师们仍是一如既往地爱着学生,但他们中的不少人已沦为老师中的“隐士”,知道他们的学生也越来越少;虽然同学们仍是热爱着读“无用之书”,但更多同学还是热衷于学分绩点,甚至有老师公然宣称“少读书,多实习”;虽然每年课题中标不少,科研成果逐年上升,但不少学科的学术话语权却越来越弱,更缺乏真正的大师学者.......最关键的,我们中的很多人一面广泛地提及我们的辉煌历史,一方面又在行为上或明或暗地承认,西政已不同往日了。

  所以,在这样的时间重读《我的大学》,对于今天的西政学生而言,或许有着特殊意义。历史是由人铸就的,从我们的“大师兄大师姐”的人生经历中,我们能直接地够感受到使西政成为西政,使他们成为他们的那些东西,虽然它们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但对于母校的感情,想必是超越时代的。有着这样一种情怀在,我们就能明白自己是身处一所多么伟大的学校,多么光荣的传统之中,通过自身努力将它延续下去,是我们每一位西政人肩负的责任。

  遗憾的是,《我的大学》已绝版多年,即使在西政图书馆,也只有极其破旧的几本,且似乎总是难以找到。多年前我曾有幸阅读此书,至今记得读完后的那种震撼。如今在远离重庆的南京重读电子版,不禁想到,若是有朝一日学校能再版此书,给每个入学的新生一人发一本,岂不是最好的爱校教育?好在《西南政法大学50周年校庆学子学术文库》这套书还在图书馆静静地躺着,很容易就能找到,《我的大学》只收录了其中一部分序言,希望感兴趣的师弟师妹们能去图书馆看看这套书。

  今天的西政在我看来是一所有两面性的学校。从外表看她行政化重,学术话语渐弱,充斥着功利心和浮躁气,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如果你选择真正让自己融入这所学校,认真去发掘她外表下的真实的话,你又会发现西政的学风是多么好,西政的学生是多么努力,课堂上课后的讨论是多么精彩,一些老师的风骨和学问是多么令人肃然起敬。所以,不论一些人怎么说怎么做,毕竟这是一所走出李昌麒、梁慧星、贺卫方、梁治平、江山、王人博、蒋庆、周强、胡泽君、江必新、李少平的学校。从这个意义上,西政精神貌似不见,但他一直在讲座中图书馆中课堂中辩论场中法庭中默默传承。

  所以,你要做的,就是像你的前辈那样,抛开账面上那个西政,去发现这所学校的精神,然后让她融入你的一生。而这一切,就从阅读《我的大学》开始吧。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我的大学》读后感10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