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英语》是一本由张汉熙 编著作,外语教研出版的378图书,本书定价:15.90元,页数:199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高级英语》精选点评:
●经典英专教材
●恶心的文章全都是恶心的文章。
●新概念5,难到哭啊!!一辈子研究研究!!专八合格,英专渣渣渣
●这应该是第一册吧
●我只是好玩,没想到真有……一会儿找找综英
●宁Sir哈哈哈哈
●
●文章非常经典
●用的高英重排版,使用感好了很多。只是,才开始学的文章感到有点..但是总体,大佬编的书用了这么多年真的不会差的
●……
《高级英语》读后感(一):看高级英语1的时候,觉得一些有错误或者是我看不懂的地方,希望得到英语专业的你们的建议指正
Lesson1 Face to Face with Hurricane Camille
第一段第五行,It was certain to pummel Gulfport,Miss.,where the Koshaks lived.这里的Miss.是个什么用法?
《高级英语》读后感(二):内容我就不吐槽了,仅说使用感受非常差。
用的想死。
一、没有预留做笔记的地方。
32K大小的排版,一篇课文密密麻麻一二十页。两边没有预留做笔记的地方,只能在字里行间做笔记,这样完了原文就看的非常不清楚。
特别我们英专,笔记很重要的好吗。别人其他专业用的大学英语书都是16K,彩版。
二、使用不便。
预习的时候肯定要查词呀,不管是用字典用手机用电脑,手离开这本书,原先翻开的页面就不能保持,因为书太厚了。为什么不设计成大本16K的呢,这样可以薄至少一半,手离开也不会太难保持翻开状态。您有考虑过这么小的书连用两个镇纸都压不住好吗??
使用时手忙脚乱的,怎么能安心关注文章内容?
多用几次你就烦了,用的不舒心,潜意识里就会排斥,就没有养成用这本书的习惯, 所以我很少预习。
《高级英语》读后感(三):关于高英老师
一个离过婚的女人。
今天还生气了。因为我们不听课。
不过看她和我以分手三年的初恋坐在一块儿笑着。
以前蛮怕她的,后来喜欢她的教学风格,很自由,从来不用ppt,也不像其他老师那样最前面讲课管你在下面干什么。
我们用手机也没关系,经常让我们用手机查单词。
某人要是手机响了,她都会说:nice music。
这本书,很多单词确实是专八里面阅读常用到的。
不过有个叫英语大学的网站。上面有答案。
老师似乎对男生偏爱。班上只有八个男生,他们得到发言,演讲的机会多很多。尤其zhouxin,liusiyu,zhongdalin。
她给过我一根天津的十八街麻花。因为写学校的老食堂句子用的不错。
她还没教我的时候,我和寝室的不合,跑去找她,她给了我一杯香飘飘奶茶。但并没有给我解决问题。
总觉得她不喜欢我,即使我怎么的试着认真听课,怎么的心里想有发言的机会。但是,没有。
还记得有一篇新闻,我准备了等着她叫的。一个月后才轮到我。
forget it 。
希望她可以开开心心的。希望她幸福。
高级英语。不好的地方是有几篇文章不喜欢。确实不喜欢。
好的地方是涵盖的单词确实很不错。在其他的地方看到的时候就会觉得。啊。我在这本书上看到过。但是呢。没记住。
所以打算某一天把这本书重新全看一遍。把不会的单词找出来背掉。然后去靠专八
这要多少字啊。
为什么总是请你在给高级英语一个总的评价。
我评价完了啊。
哦。原来没选择好还是茶。。。。。。。。。。。。。。
《高级英语》读后感(四):为毛都是差评?
因为英语专业的人到大三都会开一门课叫高英,而北方大学英语系的教材多用这个。普遍听高英的感受都是高大上,一般感觉都是 上课后很失望。。。额 这个大概与教我们的老师水平有关吧,也许教我们的人水平也不怎么样,最多比我们更了解点课文,其次我们大三都没有达到学习高英的水平,不过隔着锅台上炕而已,鸭子听雷。。。呵呵,但是这本书确实经典,有些文章写得很赞 有很多我喜欢的课文比如上学时就很喜欢的blackmail,1776.(1776我们老师没讲,唉,那sb居然也是“教授”?)毕业后再审视喜欢上的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 以及everyday use还有即使不喜欢也很敬仰的speech on hitler‘s invasion of the u.s.s.r 等等。。。其实这本书真的很赞,只是大多数人都没怎么静下心去读去品。去读去品的人可能还面临着和我一样看的一知半解的问题。这本书的主编张汉熙教授的母亲是印度人,所以他从小在印度长大,英语为他的母语。张教授加尔各答大学毕业以去了中国,27岁左右就被聘为教授,一直从事英语教学工作,这本书是他毕生的思想结晶。课文选材也很广泛,内容和思想性都很强,习题的配置也很到位。从高英这门课上我认识了两样东西--一个是paraphrase另一个是figure of speech,其实这两种东西都很难,但学好了无疑都会为我们提供很大帮助。但是我们基础差啊,可能句子都读不懂,怎么能分析出文章的好来?更悲哀的是老师讲课还像高中一样--讲讲单词,翻译翻译句子?唉,不知道是张老的悲哀还是高英教学的悲哀,但是,等有那么一个时刻,静下心去读一读,品一品,我们渐渐地能够从中发现其中文字背后强大的力量,以及一种态度吧
《高级英语》读后感(五):90年代修订,80年代编辑
90年代修订,80年代编辑,选的是60、70年代美国报纸杂志的文章。并不是这本书有多差,其中奥威尔,门肯的散文,和肯尼迪的演讲都是经典没错。那么多旧报纸杂志上的文章也许有些过时了,但也都算是不错的文章。问题是,用了20年了还不换教材?而且在互联网这么发达的今天,老师的教法实在令人不解。
高英老师,大一时听着是相当厉害传奇的一个名号。在高级英语课上,却在不停的paraphrase旧报纸上的短语,句子。。。不停地问着 What does the author mean? 然后无一人做声,老师也很平静地继续paraphrase.
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英语教材,90年代又修改了一下,至今2012年好多学校还在用这个教材! 如果是文学课当然没问题,莎士比亚被研读了多少年。可是作为一门培养英语能力的课程,竟然20年来没有出一本新的教材。看的出来,这么做是为了避免政治敏感性。好比奥威尔的作品只选了一篇《马拉喀什》,当然也很精彩,但哪个学生会对摩洛哥的事情感兴趣啊?最多是加深了对资本主义的罪恶的了解。为什么不选奥威尔更有名的"Politics and the English Language"啊?估计是怕学生一读,就对产生强烈的共鸣,加深了对马列课程的厌恶和对校长主席讲话的不屑。
再看看这本书的编排。每一篇之间也没有任何联系,不知道如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关死刑那篇确实很能引人思考,可惜老师不讲。不然开个辩论会我想还是很有内容可辩论的。比什么“好马到底该不该吃回头草” 这类蛋疼的题目强的多。和中国的文化基本也没任何联系,学生毫无参与感。老师要是长篇大段的读起课文和教参来,不打瞌睡都难啊。
课后习题好多在问提喻Synecdoche 和转喻 Metonymy 的区别,这是不是应该放到语言学课上研究啊。正好遇到了语言学博士的老师,简直把高英课变成了语言学课。一堂课下来,真不知道学到了什么,老师唯一的提问就是让学生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