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父亲》是一部由韩承桓(韩国)执导,李晨 / 蓝盈莹 / 安宇主演的一部剧情 / 短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致父亲》影评(一):沉默的爱
商业摄影师浩然后期拍摄的照片比前期的照片少了一种情感,使至差点丢失了去参加摄影展的资格。接到父亲的电话父亲急促的缘由是为了拍一张合影,难免心生埋怨父亲耽误自己工作的情绪。到后来从婷婷口中得知父亲眼睛的问题时不免难受,像是想明白便调头回家与父亲合照,在父亲说出心里话后浩然终于打开了心扉,也看到了一份沉默着的爱。
在电影的后头突然就明白了那少了的一种情感指的是什么。
影片运用摇镜头来切换现实与回忆的画面,很好的体现出影片中人物情绪的变化。光线效果也运用到了多处,如浩然在得知自己会失去参加摄影展时的画面采用顶光,形象的表达出他当时压抑,困惑,难过,失望的心情。当浩然无意看到父亲那本相册时,顶光加上俯拍使观众从视觉感受到人物的心情,虽看不清浩然面目表情,也仿佛能到他已经泛红湿润的眼眶。
就像每一个孩子都希望能得到父母的认可。浩然也如此,在他第一次摄影展中父亲的未到场他是难过的,但其实不管孩子有没有做好,在父母亲的眼里心上都是最棒的。
能看到孩子的念想,在心里也是个念想
《致父亲》影评(二):《致父亲》:别沉默,多沟通
最近一个月忙着许多事,再加上身体抱恙,忘记了每周给家里打电话,结果多是父母打过来。每次听到电话响起,看见屏幕上家里的来电,总是责怪自己又忘记了,然后和父母通完话,提醒自己过几天一定记得打,结果又因为忙这忙那的忘记,又等到他们打过来,如此反复……心怀愧疚,却又不停再犯。
我比较庆幸的是和父母之间没有什么隔阂,从小便和他们分享我的很多心事,成长以来,面对的所有问题几乎都来自外界,很少在父母之间发生什么大的争执。但我看到香港填词人回忆与父亲的过去,却心有戚戚。他从小生活在一个充满家里暴力的家庭里,他的父亲很爱打人摔盘子,他形容自己的童年“一滴快乐也没有”。原来有的人的快乐,是可以卑微到用“滴”去形容的。
在这样的环境下他长大了,等到读研究生了,终于可以搬出去住,也终于可以理直气壮的与父亲对抗。他对父亲是冷漠的,冷漠到他连父亲死之前的最后一面也没见上。在他得知父亲死讯的那一刻,心中竟然有一种解脱的感觉。我可以理解那时候的林夕,一个以血缘的名义压迫了他数十年的阴霾,终于可以散去了。
回忆到最后,林夕觉得父亲其实是爱他和母亲的,只是他不知道如何表达。“好可惜,这个世界,太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爱。”在这样的经历下,他写出了《Shall we talk》《赤子》《爱得太迟》这些当中包含亲情的歌曲。“孩童只盼望欢乐,大人只知道期望,为何都不大懂得努力体恤对方?”也许如果多沟通,结果就不会这样。
李晨主演的微电影《致父亲》也面临着这样的困境。片中他扮演一名知名摄影师,拥有不俗的工作和看似成功的人生,但与父亲也有着隔阂,甚至会因为父亲一个小小的要求让他回家就生气。但在看到另一对母女发生同样的问题,做母亲的希望女儿在出远门读书之前能留一张照片做念想时,他才突然之间明白了这份亲情的可贵。
所以,他在开解了那个不懂事的女儿的同时,同时也是在开解自己。所以最后镜头前的小姑娘有了笑容,他终于拍成了一张完美的照片;而镜头外,那个眼睛已经老花得看不清镜头的父亲,也令他意识到亲情是有时间限度的,如今他再不牢牢的抓紧珍惜,大概就只能等到天上俯瞰了。
“好可惜,这个世界,太多人不知道如何去爱。”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学着,如何去爱一个人。
《致父亲》影评(三):当代中国式亲情缺失
随着传统家庭伦理观念的逐步瓦解,中国式的亲情缺失,也已然形成。难怪一首从音乐本身角度来看丝毫没有深度和专业水准的《常回家看看》,早在多年前就引来几近全体华人的蜂拥喜爱和情感共鸣。甚至就在一年前,“常回家看看”竟已经上升至“倒底该不该入法”的严肃阶段。
有资料显示,截至到2011年底,全国60岁及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接近1.85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7%。其中将近一半老人的子女不在身边,而不少做儿女的一年才回家一次,有的甚至几年不回。如此亲情怎会沟通得当,父母与儿女间本该温馨无间的血肉情感,却因这个时代的忙碌与并不是很难逾越的时空间隔而“天各一方”。
关注亲情问题,讲述亲情现状的影视作品,也始终是市场的主流之一。多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引起强烈的轰动效应,随后的此类作品《父子关系》亦堪称精品。而这部刚刚上线公映的微电影《致父亲》,则以第七艺术的表现手法,短小精悍又不失整体感的艺术结构,将一个情节简单,内涵深刻,感人至深的亲情故事娓娓道来。
《致父亲》的故事并不复杂,人物也少:一个身患眼疾的父亲,一个为事业几近疯狂忙碌的儿子;还有一对同样感情不合的母子做配角。但相比于先前大银幕上的《海洋天堂》里的自闭症儿子和绝症父亲的“悲惨”故事,显然《致父亲》更加贴近生活,毕竟那样的家庭还是少数。李晨饰演的儿子,与父亲同为摄影师,却在时代的两端,一个是追求现代感的商业,一个则是在作品中保留真情。如同多年来难以沟通和善的父子亲情般冰火难溶。而那一对邻家母女的合照经历,也从极其生活化的角度,真实呈现了当下两代人深深的情感鸿沟。所谓的“中国式亲情缺失”,其实是两代人的“沟通不畅,理解不通”所致。倘若做儿女们的年轻一代,都能安下心来常回家看看,静下心来常仔细听听,慰藉老年人孤独心灵的一剂良药便唾手可得,家庭温馨和睦的美好亦天天可见。
李晨的表演,一如既往的形象生动,仿佛他就是在饰演自己,在片中讲述自己的真实故事。给人的感觉是其角色原型也仿佛就在你我身边,或许就是你我或他。李郁文老人的演出同样自然,两人的合作更难见表演的痕迹,有限的对白,真实的情感流露在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里,尤其是李晨驾车于十字路口时的矛盾挣扎,似乎同样在追问和考验着每一个同为儿女们的观者之心,要事业还是要亲情?!
《致父亲》影评(四):《致父亲》:理解从心开始,成长印证苍老
微电影也能拍出大电影的质感,只是我对《致父亲》的第一观感。影片由韩国导演韩承桓执导,他曾经完成过网络热播微电影《男得有爱》,所以他的作品极善于抓住观众的眼球。《致父亲》在微电影中来说耗资不菲,明星李晨担纲主演,讲述一对父子摄影师之间的亲情交流,同时还有数码相机取代胶片相机的时代细节,这些都容易使人动容。
一个时代苍老的印记
《致父亲》讲述李晨饰演的摄影师王浩然接到父亲(李郁文饰)的电话,父亲希望他能够回家帮忙拍一张母女合影,结果他才知道父亲的眼睛已经看不见了,忙于工作的王浩然这才开始审视自己对父亲的关心不够。影片中王浩然是一名商业摄影师,为多家公司拍摄平面广告,收入不菲,从他开的越野车就能看出来。王浩然的父亲王秉正是一名传统摄影师,一辈子开个照相馆给周边的热门拍照,他钟爱胶片带来的柔和亲切感,父亲认为数码相片是没有生命力的,也太科技感了。
影片中导演不忘用特写镜头来展现父子两人的年龄差距,父亲的苍老和儿子的青春对比明显,当儿子长大成人独当一面时,父亲已经垂垂老矣,新老两代人的变化是每个人都会经历的,但我们年青一代很少注意父辈的苍老变化,等到我们注意之时,才发现父亲已经真的很老了。所以还是那句老生常谈,对父母的尽孝还是要趁早。
父与子交流的可贵
中国人一直都是比较内敛的民族,这也是儒家文化的影响,所以大家从不苟言笑到真情不外露,人越来越成熟,说的真话却越来越少,从而还导致了很难开口对父母表达感恩。这与西方人的直白形成鲜明对比,中国人总是有“不好意思”的心理作祟,父母一辈也相对矜持,所以大家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各种无解。
《致父亲》中李晨就对父亲不来自己的摄影展非常不理解,结果在一次偶然的发现中才知道父亲因为眼疾而没有去,那种悲伤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眼睛对于摄影师来说多么重要不言而喻,当失去了创作能力,父亲只能抱着照相机回忆过去。幸好还有一个儿子作为精神寄托,父与子的理解成为影片最精彩的段落。但话又说回来,父与子的冲突并不是东方国家才有,西方世界同样也存在这样的情况,父亲总是对儿子各种不满意,儿子才能不断进取发展,这是一种角力的关系,所以当父亲苍老之时,当父亲承认儿子之时,也才是父与子真正理解沟通的开始。
《致父亲》影评(五):《致父亲》: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
李晨主演的微电影《致父亲》上线之后,第一时间看了这部关于父与子的影片,看完后脑中浮现一句话:“我一直在你身边,从未走远”,李郁文所演的父亲在影片里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对儿子的关怀和爱护,这恰恰也是天下很多父亲与儿子之间最常见的相处方式,即使被误解也一样默默的用心去做着不为儿子所了解的付出,影片用不到三十分钟的时间讲述了一个同为摄影师的父子感受亲情无所不在的故事,也同时诠释了什么是父爱的本色。
几年前李连杰的那部《海洋天堂》曾深深打动我,当时是在安乐小小的会议室里看的这部电影,当时只有一个男同事跟我一起看,我看到一半已经想要落泪,中国表现父与子亲情题材的影片并不多,而与《海洋天堂》所表达的那份父爱,《致父亲》再次让我感动。在这部微电影里,父亲是威严的,能够这样的父亲认同,是儿子最最想得到的,而父亲的爱深沉而厚重,往往又是不愿意表达出来,作为年轻的儿子如果不能细心去体会,则会错过很多很多,现实中也有太多这样的例子,最后能够互相理解的父子少之又少,只有在失去才懂得珍惜,这部微电影如同一把钥匙,开启了那扇沟通的门。
这可能是李晨近年来影视作品里最本色的演出,能从每个画面感觉到他是真的把自己带入到戏里,可能最好的演员,一种是演与自己完全不同的角色同时让人信服,一种是演跟自己一样的角色真实无比,前一种是超越自己,后一种是认清自己,这都是很难做到的,一个人即使不面对镜头,都会演无数虚假的表象,而能演出本色则需要用心和勇气,为每个表情每个动作用心,为把心底的那份真实还有纠结表露出来而充满勇气。也许这次是亲情题材,所以触动了李晨心里的那根弦。
电影里蓝盈莹的出演,算是给影片添了一抹亮色,也算是有缘,前一阵子刚在剧院里看了她参演的话剧《大将军寇流兰》,台上上百号公民里几乎就她一个女生,所以印象极深,而这次她演了一个要出国的女学生,戏份不多但是个穿针引线的角色,不过不得不说,她不太适合演学生,看起来颇为妩媚的蓝盈莹适合演略为复杂的角色,这种一根筋的女学生哪怕不是乖乖女,与她的气质不相符。
如电影里那句台词:“你是我最好的作品”,一句话点睛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期待,每个人从小到大,并不是孤单的,都是在亲人最热切的期盼和最无私的帮助下成长起来,人不仅要有感恩的心,还要从亲情之中汲取前进的动力,什么是肯定,什么是成功,血缘的传承同时也是不断前进的过程,让这份爱超越时间生生不息永无止尽。
《致父亲》影评(六):《致父亲》:李晨首部微电影影射自己
最近网络上流行是这样一句话,生活将我们磨圆,是为了让我们滚得更远。是啊,每个人都想滚得更远,更好,然而在每个人都飞速往前滚时,他们必然会丢失不少东西,比如良知、信仰、梦想甚至亲情。如果说一部电影《致青春》让我们感怀到了逝去的青春,那么《致父亲》便可以让我们回归到理性,亲情,去感怀那浓浓的父爱。
世界上最难相处的也许就是父子,既相互关心,同时两人又没什么可说的,但是父亲对儿子的爱那是至始至终的。而关于父亲这个话题,在中国这样的题材屡见不鲜,优秀的作品层出不穷。关于父子的,无论是张杨导演的《向日葵》、《洗澡》,还是王朔唯一作品《我是你爸爸》;关于父女的,有老徐的《我和爸爸》还是台湾的新一代代表《不能没有你》,父亲作为山一样的形象,无论是失败的,衰老的,乐观的,单纯的,都是国内外导演们用来戳人泪点的必选题材之一。
《致父亲》正是这样一部微电影,影片在父亲节即将来临的这个时段里在上线,很合时宜。影片中的父亲李郁文正是最普遍的中国式父母的代表。父亲这个角色,大多是承受的很多,委屈很多。不过即使这样,他们都不会说不会表露,宁愿选择被埋怨被误解也不去争取狡辩什么,这是大爱。他们见儿女工作忙,不忍打扰;自己身体出现状况,不会诉说;也许只有帮别人忙时,才会把子女叫回来,一时解思子之情。
在《致父亲》这部影片中,李晨是一个高级摄影师,他有着自己的梦想,同时实现了一定的事业高度,就像上文说的,生活将他磨圆了。当父母一个个电话催促他回来时,他不耐烦,这就是在“滚”的过程中丢失的亲情。之后他的迷途知返,也成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一个桥段。 从整部影片来看,整体节奏根据剧情的发展,舒缓、感人、错落有致,足见韩国导演韩承桓之用心。
作为李晨首部微电影,他的表现还是感动到了不少人。少有人知的是,李晨的父母早年离异并各自组建了新家,但李晨不仅爱着自己的亲生父母,还将孝心延至继父继母,想来这个角色他也一定有不少的共鸣和感触,塑造角色的同时也加入了自己的理解。而这个角色在后来放弃名利和工作,转而亲近自己父亲,最终找回了自己,这样的设计又多少对现在的年轻人有所启迪,升华角色的同时又为影片加了不少分。
我不想把微电影称为催泪大戏。其实它没有很催泪。没有刻意的煽情,画面很简单,情结很清晰,对白很淳朴。就连主角的表情都是那么的干净,自己的心情也没有太大起伏,但是,看完之后所有的情结却都安安静静地一直躺在心里。以至于每当我闭上眼睛都能感受到浅浅的温暖和一些不想去勾起对父爱的渴望和眷恋。
《致父亲》影评(七):《致父亲》爸爸是个大好人,岁月请你不要伤害他。
“收获掌声时,你劝我从容;背负压力时,你要我坚持。我会是您最好的作品——致父亲。”由陆风汽车和灵思沸点出品,李晨主演的微电影《致父亲》,在父亲节这样的日子看来极为有意义。特别是当看到爸爸眼睛开始出问题,便想到网上有的这句话:爸爸是个大好人,岁月请你不要伤害他。无论自己现在还小,已经成人,还是逐渐老去,谁都也无法阻止时间流动的伤感,有天我们会彼此分离。
《致父亲》情节非常简单,但贵在感情充溢。通过自己与父亲的关系,邻家妹妹与母亲的关系,展示了父母对子女深沉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一味地付出,还有对儿女不理解与辜负满满的包容。永远儿女的心愿想法都是排在首位的,哪怕你小小的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念头,他们都信以为真,努力帮你实现。而儿女对父母的爱,又永远都是打折扣的。尽管我们很清楚这样的道理,现实中依旧是打折扣的。
《致父亲》采用了标准的救赎式故事逻辑。浩然在摄影工作中遇到不顺,然后回家与同为摄影师的父亲接触,再遇到邻家母女触动情感,发现老爸一直收藏的纪念相册将感情升华,而再回到工作中得到救赎。从最初浩然回家与父亲之间沟通的客气与冷漠,到父子之间尚不能够习惯的拘谨与彼此关爱,感情同样得到升华。但这种升华中伴随的是父亲的眼睛出问题这个伤感的线索。虽然完全不想说出来,但是:如果我们不早一些陪父亲,以后机会可能越来越少。
影片中浩然与爸爸同为摄影师,对摄影的理解也很有意思。浩然是新生代的商业摄影师,所以推崇快捷便利的数码摄影,但是他早起的优秀作品并非多么商业,更加具有人文关怀。他认为胶片厂都倒闭啦,胶片的时代结束啦。爸爸是老牌的摄影师,无论是照相馆的胶片机还是陈旧的背景纸,都说明一个时代的老去。其实爸爸更是商业摄影,为人拍照嘛,不过他更通感情,能够理解客户为何要来拍照。每一份记忆对被摄影人的重要性。他不排斥数码摄影,但自己还是存了满满一冰箱足够这生用的胶卷。(接下来胶卷的消减,代表着时间的流逝,离离开我们越来越近。)
影片由韩国导演韩承桓执导,发挥出韩国导演对画面把握的实力,即使是那几桢陆风的广告图很也炫酷,并不令人反感。相对简单的故事设定,虽然情节略有陈旧的感觉,但因为被赋予的浓郁的情感,也能看得观众眼角带泪。对剧情的延展推想,会希望浩然能够有时间开着陆风带着老爹去兜风踏青。也希望自己能够多陪陪父母。其实随着年龄的增长,虽然不清楚父母多么需要自己,但感觉自己特别需要他们,没有他们不知怎么办好,好想守在他们身边。
文|苏筱兀。
《致父亲》影评(八):感念恩情审视人生
又看一次《致父亲》,心头仍是难以平静,这一代人的物质和精神都与父辈有天壤之别,没有几个人会太了解父亲,我认识的大多数人都像《致父亲》中李晨饰演的王浩然一样,每天忙碌着不大不小的事业,认为自己背负了太大的压力,以为父亲并不关心和理解自己,所以心安理得的继续忙碌,无论离家远近,都能做到三过家门而不入。
这样的儿子无疑是可耻的,可是太多人就算有意识,也还是每天有各种各样的理由继续忙碌,和老迈的双亲渐行渐远,由此看来,《致父亲》是一部有针对性的电影,或许它不能修复所有父子间的疏离,但于少起到了唤醒的作用,而作为一部以赢利为推广为目的微电影作品,能够在父亲节这天承担起这样的社会公责,亦是非常值得提倡。
有觉悟还需要有水平,特别是影视作品,一定要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能达到治病救人暖人心肺的效果,就像《致青春》,时间地点人物、声画、表演台前幕后配合,才能谱写出一幕人人感同身受的八零后女同胞的青春挽歌,《致父亲》也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完善,特别针对八零后打造的一碗情感鸡汤。虽然只是部微电影,麻雀小却五脏六腑俱全,比较直观的就是演员的表现,李晨干净利落,毫无做作之嫌,曾在《甄嬛传》中饰演浣碧的古典系美女蓝盈莹演活了一个现代感十足的叛逆少女,资深老演员李郁文和安宇则把老人的情感演绎得深刻感人。
这些演员出色的掀起了一场情感的波澜,摄影师浩然事业遭遇事业瓶颈,正在关键时刻,开照相馆的父亲电话召集,带着满腹的沮丧和埋怨,浩然回到家,在帮父亲给邻居母女俩拍照片,逐渐发现父亲的秘密。情节不是怎么紧张激烈,却有一种香醇的感染力不停流转,牵引着观者的情感,不由自主的去走进角色的内心世界,并像照镜子一样借影像审视自我,借表相审视内心。
这是故事的魅力,在中国影坛还算活跃的韩国导演韩承桓不缺匠心,《致父亲》的情感始终是不温不火刚刚好够打动人心,没有洒一把生离死别的狗血,也没有欲语还休的深沉。而是一切回归真实,就像路丰的标签:活出真我。当代青年有太多虚幻的理想,也有很多不能自拔的虚无感,怎么在现实与情感之间实现真我,即不辜负事业,也不给亲情留下遗憾,《致父亲》给出了一点启示。
浩然和父亲的关系就像人世间大多数的父子一样,谈不上有多亲密,也谈不上有多不亲密。只是彼此的情感交流之间有了一条不易察觉的裂缝,《致父亲》的最大好处就是捕捉到了这条裂缝,并用最稳妥的方式放大给观众看,并告诉大家,其实这一代人和父亲之间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的代沟,只要稍微用点心,就可以消解所有的隔阂。
《致父亲》影评(九):《致父亲》:父爱无言却万般厚重
(文/小义大道)
我是属于不大擅长用言语表达情感的那类人,但我同时也是很容易被情感所打动的那类人!这一点,跟亲情之中的父爱特别相似。比起总爱唠叨母爱,父亲则相对沉默许多,但不爱言语而常沉默的他并不就是不爱,爱唠叨的她也不一定就是刻薄。人们常说“父爱如山,母爱如水!”,父母各有各自的语言和疼爱方式,只是父亲给予子女关爱的表达方式更显大树般的伟岸!
而看完《致父亲》又越发的觉得这份伟岸的父爱虽然无言却非常的厚重。影片中那些朴实而又真实的画面,将现实中最真最亲的骨肉情进行揭露而感染人,每每那些充满爱意的画面闪回在眼前时就会从中感受到亲情的力量,会让人不由得去努力珍惜现在的幸福,会让人感叹生活的不易、人生的漂浮不定。
古语云:“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时候,当我们回望时才发现曾经错过的是多么珍贵的相守。影片中李晨饰演的主人公王浩然,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我们许多80后的一类群体,正处三十而立的正当年龄,在事业的瓶颈期的我们年少轻狂拼命的想要证明自己的价值,在事业与亲情之中总是因倔强和好强而忽视了情分。令人可惜、令人遗憾,也令人心痛!
《致父亲》的故事紧扣父爱主题,为我们展现了一个坚强、隐忍、沉默、勇敢的父亲和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却好强、倔强同时又很孝顺的儿子形象。对于王浩然来说,虽然母亲去世很早,但父亲一直是他心中的榜样,片中父亲是正直勤奋并且干活非常认真仔细的;儿子王浩然也同样如此,虽然曾经迷失过,可他能及时回头,弥补那份丢失过的爱。
影片对父爱进行了一番很深入的剖析和挖掘,父爱如山、父爱无言、父爱的厚重,在这部微电影中都给我们不同程度地展现,给观众塑造了一个平凡普通却又人格魅力巨大的父亲形象,让人心灵深受感动,久久不能忘怀。影片是通过父子之间一系列错失与冷落,推动着故事情节的起伏和进展的,最终儿子醒悟浪子回头,结局温馨感人!但这并非影片的唯一主旨,片中的另一位年轻女孩婷婷,有着青春的叛逆和无畏的天真。其实,照相馆里妈妈对她扇的那一耳光,也是对现实中所有叛逆和不孝子女的最直接反击。而在浩然哥哥开导之后有些破茧成蝶般蜕变的她,又让短片多了份情感触动!
电影中最感人的部分是父子俩拍幸福的合照,以及其后的那一番心灵交流,一直不爱言语的父亲说出了失约的真相,让儿子误会的心结从容而解。
在嘈杂的社会中,你可能沉浸在所谓的事业成功中,却失去了与父亲好好说话的机会;也许在你与朋友狂欢时却将那位正在等待着你的一个问候的父亲抛之脑后。而父亲的沉默也许会让你误会不够爱你、不够尊重你……但其实,大爱无言,父爱就是这样,无需太多言语,却万般厚重。只是需要时间和耐心去慢慢感受他那份细腻的爱!
《致父亲》影评(十):编导生考试作业
孩子是父亲最好的作品
————浅析《致父亲》视听艺术
“爱”是所有有关人间亲情的影片都力求表达的主题,本片也不例外。《致父亲》是由陆风汽车赞助的微电影,在本部影片26分钟的短暂时间里,导演以其清晰的叙事,对镜头语言的娴熟运用,以及抒情性的风格影像向观众讲述了一对摄影师父子由梳离到亲近,从各不理解再到支持彼此的故事,使观众感受到浓浓的父子情。
影片中导演主要在色彩、声音和光线的设置上进行了艺术处理,使得这种特殊情况下虽平凡但博大的父子亲情完美感人地呈现。
首先,导演对影片的色彩选用是十分精明的。从影片开场时儿子所在摄影棚以冰冷的白色调为主,并搭配镜头各角度的快速切换,使观众能很快地感受到商业摄影的冰冷与快速,而后来当儿子回家,到父亲照相馆时,父亲照相馆里朱红色的背景与原先都市摄影棚形成了鲜明对比,虽然相比之下父亲的老旧照相馆显得有些老土,但在原先冷色调的商业摄影棚地衬托下却显得更加温情,恰到好处地为父子情的完美展现提供了良好的背景。
其次,声音虽是一种平凡的电影手法,但导演独特地处理却使它在影片中起到了不平凡的作用,既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又渲染了父子之爱的表达。影片中声音的独到运用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音响的运用在开场时就体现了导演不俗的音控能力,使用大量的机械音响和动作音响,通过快速连续的快门声以及各种脚步声,渲染了画面的氛围,表现了都市里商业摄影的冰冷无情,也使得观众的感觉更加真实。第二,音乐在影片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从影片开场时都市摄影棚里欢快时尚的快节奏音乐到儿子看到父母照片时轻柔平缓的音乐,再到儿子回家路上时适时响起的轻快跳动的钢琴曲,都很好地表现了主角的心境从都市快节奏繁忙中变换到与父母的温情以及回家时的期待急切之情。到后来当婷婷与母亲误会解除后,轻柔舒缓的音乐又适时响起,使观众体会其间温情,由此种种,可以看出导演对于声音的精湛运用。
再次,导演在光线的设置上也十分有深意,在影片开始时的都市摄影棚以冷白光为主,影调较硬到后来父亲照相馆的拍摄却选用较柔和的自然光来讲述故事,使得照相馆这一场所却显得更加温馨,渲染了影片的父子情,而最后影片结尾时当父亲看儿子留下的信时导演选用逆光来拍摄父亲的面部特写,虚化父亲的面部轮廓,使得影片中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得到升华,让观众感同身受想到自己的父亲,从中增加了温情色彩的同时也使得影片更加具有社会意义,可以见得导演驾轻就熟的光线运用能力。
正如本片中儿子对父亲说“我是你最好的作品”那样,相信天下所有的孩子都是父亲最好的作品,导演通过记录父子二人的成长和彼此的坚持,给观众带来了一场爱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