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效率崇拜》读后感100字
日期:2022-04-12 03:34:28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效率崇拜》读后感100字

  《效率崇拜》是一本由[加拿大]贾尼丝·格罗斯·斯坦著作,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9.00,页数:36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效率崇拜》读后感(一):第325天阅读心得~寻找读书伙伴

  325《效率崇拜》12.19 效率 中庸 锐气 后现代化社会,人们似乎盲目的崇拜效率,把他当成了目标。从源头上追溯效率起源,如柏拉图的定义,效率是公共机构体现道德的手段。把效率拆分成效益,效力。 技术的发展,解放了物质,忽视了人文,本末颠倒了效率的方式和目标。所以就有了市场经济说个国家管控的经济学。 孰是孰非,其实很好判断。用中庸之道黄金法则一衡量就知道,极端自由的市场经济和干预过多的国家行政都不可取。分清楚什么场景下人性的自私会侵害公共利益,和政府的权力欲望过剩又干扰了市场的发展。 发现自己越来越沉迷于中庸之道。好处是理性,不走极端。但有时候这种中庸也限制了自己的性情,变得圆滑世故,我讨厌的成熟,丧失锐气,没有进取心。 孰是孰非,是否滥用了中庸法则?

  《效率崇拜》读后感(二):第328天读书笔记~寻找读书伙伴

  328《效率崇拜》12.22 关于教育和医疗的效率,核心是政府与民众还有提供服务的机构到底制定什么样的标准进行考量,各自承担起合适的责任。 无论什么样的标准似乎都有局限。比如教育上建立最低要求的识字测试,有人反对是对创新和个性化的扼杀,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思辨能力。支持者认为最基本的学习和判断能力是测试的意义所在。 考虑到本书成书于2000年左右,距今二十年。可以看到政府的职能权限,服务方式也在不断的升级改变。里面提到了很多有意思的公共行政手段促进资源的分配,比如抵用券。很多手段现在看来也没过时,但效率上我猜测发生了大改变,核心在于互联网的发展,促进了能量和信息的重组。原先担心的透明度等问题都因技术手段得到缓解。 回头来看,所谓的效率也无非是围绕着能量和信息展开,降本增效,最终支持了公平公正的人文理念。 这说明了什么?对事物更本质的理念把握与底层解决限制条件的手段可合二为一

  《效率崇拜》读后感(三):越过效率崇拜,我们需要重拾公民责任丨编辑手记

  

一位85岁的老妪在进行髋骨手术一周后被告知需要立即出院,否则她将成为拖累病区绩效的一个“负面数字”。在后工业社会中,已经习惯用“效率”来权衡大部分问题我们对此已经司空见惯,哪怕人被异化为一个数字。但如果我们把这一事件发生的时间回溯至本世纪初,而这位老妪是与你有着血肉之亲的母亲或外婆时,情况又会如何?

2001年,加拿大政治学家、国家关系专家贾尼丝·格罗斯·斯坦 (Janice Gross Stein)在梅西讲座上做了一次“跨界”尝试,将焦点从她熟悉的国际冲突问题转移到了对后工业社会如何成型的阐释上。而切入点,正是数世纪以来公共讨论中长盛不衰的话题——效率。上文提到的那位老妪,正是斯坦年迈的母亲。

效率——本该是尽可能地利用有限的资源实现有价值的目标——在古希腊人眼中,它是政治和社会运转的方式;工业革命早期,亚当·斯密将其视作提升生产力的强劲动力;时至今日,从赤贫社区到富裕阶层,从个人到国家,效率被奉为公共生活的首要目标。后工业社会究竟有何特质,能赋予效率如此显要的地位?斯坦认为,当效率开始向内部转移,不再是达成目标的方式反而“越俎代庖”成为目标本身时,就产生了效率崇拜。这一改变进而转变了国家角色、形塑了人们对选择权及责任的看法。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曾尖锐地指出,人们无法在价值观、利益、情感和承诺之间进行甄别,理性选择模式把人塑造成为“理性的傻瓜”。而当下,作为“满意度、效用性最大化”的代名词的效率则嬗变成为当代的理性选择概念。但效率并未帮我们理清思路,反而让我们陷入多个悖论之中。第一个悖论在于,我们在讨论效率时,希望国家放手,让市场带来更高的效率;但需要寻找监督者、问责人时,我们转而又向国家寻求帮助。第二个悖论在于,效率和市场促成了一种不断壮大的关于选择的话语。我们远离国家去创建公共市场,回过头来又宣称选择是国家赋予我们的权利。第三个悖论在于,目前我们关于选择的思考方式掩盖了许多最为棘手的价值冲突。个人、市场、国家三者之间的关系盘根错节,处于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张力之中。

隐藏于“效率”的面具之下,斯坦真正想复兴的,其实是一种公民讨论的传统,其中心问题是探讨后工业时代里我们应该如何履行公民责任。在她发表演讲前夕,刚好发生了“9·11”恐怖袭击事件。在国家安全问题前,人们放下了对效率的要求,回到了讨论的起点。她认为,现在我们已经越过效率崇拜,把效力意识转化为对责任的坚持、对我们能力的肯定,以及对选择的要求。但这个转化过程并不轻松,我们必须先承认这些矛盾的存在,再去探寻权利、安全、可能性和承诺的再平衡。

文/李珊

  《效率崇拜》读后感(四):超越效率的时代

  在开篇之前的一段话其实是深深地触动了我。

  我们的所作所为主要取决于我们是怎样的人,因此,我们行为效率的高低与否很大程度上也由我们是怎样的人决定:在我们能期待正确作为之前,必须先养成正确思维的习惯;性格和视界是所有真正效率的基岩。 劳伦斯.R.迪克西,《效率的真正 基础》

  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中,可以感受到的是时间和人的变化,以及变化中的各种矛盾。我们的悖论来着于我们在不同境遇中产生的各种欲求和期待里的左右摇摆,来自于内在的自我世界里对自我认知的摇摆不定。

  最后作者的讨论归于到责任二字,这个是值得每一个人深思的问题。我觉得这也是我们现在这个时代稀缺的资源。“责任的缺席和担责任者的缺位对我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机构具有腐蚀性破坏作用。这些难题直指我们的基本价值观,那些影响我们如何看待自己和社会的价值观。什么责任很重要,这是第一要义,必须理解到位,才能去谈论我们如何向公共市场、我们的政府、我们的购买方以及我们的提供方进行问责。” “在过去20年里,我们作为公民已经开始了一场重要的讨论,这场讨论潜力之大,足以超越旧时的政治分歧。最初资源匮乏而公共产品十分重要,我们因此被效率的承诺吸引了,现在我们已经越过效率崇拜,把我们的效力意识转化为对责任的坚持。对我们能力的肯定,以及对选择的要求。这个转化过程并不轻松,我们要应对个人权利与全体权利之间的矛盾,还要应对个人选择给他人选择带来的后果。我们正在学习一个道理,讲述自己的故事固然重要,倾听,公正地倾听他人的故事同样如此。”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效率崇拜》读后感100字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