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遇伊斯坦布尔》是一部由拜尔坤.奥亚执导,Fatih Artman / Funda Eryigit / 奥约库·卡拉耶尔主演的一部剧情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相遇伊斯坦布尔》影评(一):太好看了,也太残酷了
因为足够真实。
人们逃避、妥协、自残、甚至自杀,大概是觉得这样比较容易,不相信会有改变的可能,阴沉的生活没有一丝光亮。跳舞也不能缓解…其实生活就像挖井那个漫画一样,换个地方挖,或许水就出来了。当然实际操作过程中会复杂很多,不可控变量也很多。和《education》有互相帮助理解的地方。
精分的是我还同时在看《this is us》。最近脑子有点乱
人这一辈子,如何才能过上自由的生活?即使童年地基打得足够牢,万一遇上猪队友,怎么办?
未完待续
《相遇伊斯坦布尔》影评(二):想到哪儿写到哪儿,有剧透
开场对立鲜明。西洋教育的心理咨询师 Peri 正义凛然。戴头巾的家政工人 Meryem 唯唯诺诺、絮絮叨叨。这一幕的力量反差简单明确。西洋化的城市知识人所向披靡。
Meryem 在自己的生活里处境比较别扭,想要 eke out 一个自己的空间很难,所以要靠对某些人选择性地说或不说某些话,来维持自己的空间。到最后书呆丑男 Hilmi 笨拙的追求让她喜出望外,因为是一个出口。
几个人物交织的剧情有点 artificial,但就好像,无巧不成书嘛。如果我们剖析日常接触的人的日常生活,或许也能发现戏剧性的片段。只是不同的交往圈子还是不要接触得好,免得穿帮。
社交圈子相撞,剧情穿帮,好像是城市人的问题。比如 Sinan 在商场里碰巧听到 Gülbin 的吐槽就很尴尬了。以正义凛然的心理咨询师 Peri 为代表,城市人扮演不同的角色,社交关系以「角色对角色」为主。Meryem 生活的世界里,社交关系以「人对人」为主。扮演好角色,可以给孤独的人提供一身铠甲。
「患者」不可以送蛋糕给「心理咨询师」。但是在 Meryem 看来,给一个说过那么多话的既是心理咨询师又是姐姐的人送蛋糕,是自然而然的事。她完全意识不到这是对 Peri 个人空间的侵犯。
我的感觉是,「智者」(Hoca) 和亚洲一侧的人过的生活更像是生活本身,没有过多地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的问题。
问题想太少,日常生活的一些问题就不好解决。(比如 Yasin 不知道老婆为什么不开心,也不知道怎么跟她沟通。)但问题想太多,尤其是富有的城市人 who can afford to 整天想问题,就会 obfuscate「大家都是人」这个事实,进而制造新的问题。
智者的理论体系太旧了,用台湾产塑料花讲道理,解释力明显不足。Hilmi 这样的人,又懂宗教语言,又能讲荣格,没有脱离乡土生活(又知道怎么坐车去伊斯坦布尔),更能抚慰亚洲这一侧的(以及 Meryem 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