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彩缤纷》是一部由胡安执导,朱珠 / 艾米·欧文 / 李雅男主演的一部剧情 / 家庭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五彩缤纷》影评(一):五彩缤纷
很幸运与不散再次“牵手”参加了此次《五彩缤纷》的观影活动,十分感谢导演胡安在寒冷的冬季用很真实很朴素的叙事创作了一部温情有爱的故事,最让我意外的是原来导演本人的经历是创作这部电影的初衷,她的女儿也有失读症,但我非常非常认同导演的一句话:这是特点,而不是缺陷,在中国14亿的人群中,也许有10%的人就有失读症,他们不是废物,他们是有创造力的天才;天生我材必有用,真心希望更多人能走进电影院去看这部电影,不需要你包容别人,而是希望你发现并鼓励自己和他人共同发现《五彩缤纷》的世界和积极向上的生活!
《五彩缤纷》影评(二):五彩缤纷观感
第一次参加提前观影,故事主要人物就是失读症小女孩和她的妈妈,整体主线基本是妈妈为了小女孩能够上专门针对失读症等此类人群的学校,而在美国艰难求学的故事。故事是有泪点的,重点可能是想表达我们不要忽视或者歧视此类人群,其实他们在另一个领域可能有异于常人的敏感度,最后连线导演时候,导演说因为身边有这样的孩子,整个经历及体验都是亲身感受,所以以电影方式呈现,也呼吁对国内此类人群得重视及开发和针对性教育,目的是非常好的。但从电影的观感来讲,个人认为不足的几点,第一,某些画面太晃,眼晕,机器拍摄不稳;第二,可能编剧侧重表现求学的艰难,所以针对出国的流程和在国外黑工的过程很简单,感觉出国打工很容易;第三,感觉整个过程过于顺利,虽然也表达了上学过程的被拒绝和艰难,但一路贵人帮助,开了挂的感觉,遇见的都是人性的善良,也可能是电影时长限制 有些细节展示不全。
《五彩缤纷》影评(三):愿每个人的世界五彩缤纷
当我们听到毕加索 、丘吉尔 、斯皮尔伯格 和乔布斯时,脑海中瞬间浮现的必定是“了不起”这样的赞美之词,甚至用“天才”来形容也不为过。然而,就是这批在各自领域都创下非凡之举的天才们,背后却都被“失读症”这一疾病所困扰。
梅梅,电影里天真浪漫的小主角也患有失读症。她是不幸的,当时的中国学校都不愿意接受她,甚至劝她的父母放弃她。她是幸运的,她的母亲不希望女儿像自己一样成为文盲,倾尽全力也要给女儿创造一个能像正常人一样读书的机会,那也是她自己这一辈子从没得到过的机会。
跨过百般曲折,梅梅终于拥有了入学名额。在那里,她能快速画出有趣的几何图形,在编码方面也展现出格外的天赋,她的人生不再会和母亲一样活在秘密里,而是存在无限可能。
导演胡安的女儿苗苗其实正是梅梅的原型,作为母亲,胡安看见的不是女儿身上的缺陷,而是特点,可以与众不同的特点,也是看见五彩缤纷的世界的特点。也许正如国外老师所言,“她是不会好的那个”,这个特点永远不会好,却也恰恰成就了最好的她们。
《五彩缤纷》影评(四):吴裁斌粉
古时有位将军,骁(xiāo)勇善战,万夫莫敌。平时,他有一个爱好,喜欢陶器,有不少收集品,一有空就拿出来把玩欣赏。 一天,他把一个心爱的杯子拿在手中欣赏,心里正高兴,忽然手一松,杯子差点滑落在地,还好他动作快,又把杯子捧住。当时不觉竟吓出一身汗。事后他想:为什么我平时身经百战,刀、槍都不怕,竟为了这个杯子而吓出一身汗?他一直在心里自问:为什么? 忽然有个念头在他脑海里闪动──这都是因为“贪爱”,有这份贪爱,就会有恐惧!于是他毅然把手中最爱的杯子重重地摔破了。当下觉得一身轻松,不必再为了这个杯子的圆缺而挂心了。 智慧小语:心中无一物,其大浩然无涯。人生在世,短短数十寒暑,何苦让物欲束缚心灵的脚步。有时拥有不一定带来快乐,放下反而是智慧的选择。当我们不再执着于一朵云时,却已在无意间收获了整片晴空。
m
心平气和,五体安宁。喜悦、节制和平静把医生拒之门外。
m
运筹千里,勇冠三军《旧唐书·列传·卷三》
m
我常在洗手间水池旁洗碗,那里经常摆着一块抹布我一直都擦碗用,今天上厕所,碰见保洁阿姨用那个抹布擦马桶。。。
m
只要做一个小实验,你就会了解。既然你们要谈科学,那我就谈实验。拿一个杯子,装满水,再加进一些甘油或任何油性的液体,这些油性的液体会在水面上形成一个薄膜。这时候再轻轻地把一根针放在薄膜上,让它在薄膜上漂浮。接下来你把房间里所有的门窗通通关起来,然后把你的手掌平放在地面上,再把全部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那根针上。花五分钟的时间直视着那根针,然后,你叫那根针向左边时,它就会转向左边,你叫它转向右边,它就会转向右边,叫它停止,它就会停止,叫它动,它就会移动。 如果你的思想能够移动一根针,那么它也能够移动一座山,那完全只是比例的问题而已,基本的原理都是完全一样的。如果你能够移动一根针,这个原理就获得证实了,即使一座山可能因为体积太大而无法移动,但那是另外一回事,基本上说来,它是可以被移动的。
《五彩缤纷》影评(五):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
这个电影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一个特殊群体:失读症。这也是导演拍摄这个电影的原因。希望更多的中国人能够重视这个问题和这个群体。但是毕竟是一个剧情片电影,我觉得对“失读症”的了解还是有点模糊。
导演强调:这是一种特点并不是疾病。我还是上网科普了一下。不能认识和理解书写的或印刷的字词、符号、字母或色彩。是由不能识别视觉信号的语言含义所致。它与大脑优势半球内侧枕额脑回损害有关,并因累及视觉放射可致同侧偏盲。失读症常与失写症一起作为视觉性说示不能的症状。在朗读、拼写上面会跟别人不一样。比如,有些失读症患者需要倒立着看字。
如果,失读症的孩子在小时候没有被及时矫正或锻炼,很有可能会自卑引发自闭,或者从小就么有一个好的学习基础,以后会更加困难。但,如果引导得当的话,也会很快的跟进学习,最后读博士,硕士也不是问题。像是毕加索、爱迪生、乔布斯这样的大家,都是有过失读症的。虽然在中国知道的人还是很少但是在国外已经对这个情况很了解,甚至将“失读症”当成是“聪明”的象征。
也可能是因为“对失读症”的不了解,所以在故事观看的时候,会有一些疑惑。比如片名《五彩缤纷》让我误以为是一个色盲的故事,但看下去其实是因为失读症引发的“文盲”问题。五彩缤纷其实是指小女孩的梦和她的发光点。小女孩的优势或者天才的部分就是她对视觉和色彩的先天优势。电影中也有很多细节地方做了铺垫。
小女孩梅梅和妈妈陈兰的失读症到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测试评估的时候,主治医师在猜出陈兰也有失读症的时候说了一句:梅梅很有可能是那极小的不可治愈的一部分失读症。而到了最后陈兰想带孩子退学的时候,学校拿着当时的测试说,发现梅梅在视觉和图形方面有着惊人的天赋,这又是什么意思呢?同一个测试,不同的分析结果?
除了对失读症的关注,电影另一个宣扬的主要思想就是爱。如果没有对失读症了解的美国老师和作家的帮助,中国的梅梅母亲的坚持可能也是徒劳。其实一个大字不识的中国母亲带着孩子去美国求医求学,是非常困难的,但就是那么顺利的实现了。英语老师是好人,房主作家也是好人,学校更是好人。好成了一种高尚。不知道,中国人口10%的失读症人群会不会有这样的幸运的事情。毕竟一个底层农村的孩子拿到失语症小哈佛学习机会,是有多少呢?深挖的话,总是不愿意相信世间这么美好。
陈兰对于只学了5个字的不信任和产生放弃也有点突然。但是人生、故事可能就是这样的冲突和想不到吧。可能是因为是从海外华人的视角拍摄的,总觉得在讲中国家庭的部分有点不接地气。
你是世上独一无二的花,失读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爱你的人,没有爱包围你,让你将自己的能力和能力发挥出来,让这世界见到你的五彩缤纷。
如果失读症孩子都能如此优秀,那没有阅读朗诵障碍的我们是不是更应该珍惜和努力。
有人说:如果你从世间走过,没有发现美,那就白来了。
PS 感觉女主扮演者朱珠长得很像于文文。
《五彩缤纷》影评(六):接受自己,爱自己
我老公曾不止一次和我说起他某次出差时的经历。那是在美丽的福州,清晨他走进酒店的电梯,看到两个白种人妈妈各自推着小车,车里的两个幼儿一看就是患有唐氏综合症,有着不轻的智力障碍。但两个妈妈彼此欢快地交流着,丝毫不以为意,脸上的表情,像沙滩上的阳光和海风一样,那样的清新舒朗,叫人浑然忘记了那种生而的不幸。
大多数的中国家长,在面对孩子问题时,是无法如此超脱的。孩子是未来,是希望,孩子出了问题,那就是笼罩在家庭头上散不去的阴云。电影《五彩缤纷》中的一家子就是这样,老陈、阿兰彼此恩爱着,还有他们的女儿梅梅也很乖巧伶俐,这个生活在中国某个大山里头的普通一家人原本可以安安稳稳地过自己的小日子,却因为梅梅认知上的一种特殊问题,使得这一家人始终沉重压抑地活着。
这种困扰一家人的问题叫做“失读症”。
所谓“失读症”,是一种先天而来的读写障碍。
“阅读”这个行为在我们的日常中看似最最简单普通,但细究起来却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思维过程,关乎一系列读码和解码的视觉神经运行过程。任何一个环节的一些细小误差,就可能造成最终在读写时的“乱码”。
电影里的梅梅就是这样。在成长的岁月里,母亲阿兰都认为孩子没法读写,是脑瓜子不够“聪明”,于是天天给她砸核桃吃,期望她变得更加“聪明”。
阿兰一直战战兢兢、如临大敌的,因为她自己从小就没法读写,当了一辈子的“废物”。那是深埋在她心底的秘密。她绝对不想女儿和她遭受一样的痛苦。
但所有的矛盾,还是在女儿入学那一刻集中爆发了。平时看起来活泼可爱的梅梅,到了学校里,和其他孩子表现得是如此不同。她在课堂里越来越游离,也越来越受到周围异样的眼光和排挤。
这是一个建立在真实基础上的故事。我特别佩服电影中女演员朱珠饰演的那位母亲,当认识到女儿脑袋的“制式”和其他孩子不同,受“失读症”困扰,需要专业化的教学以适应社会,而国内缺少专业的机构时,在外教老师托马斯的引荐之下,立刻决定远赴美国。
从一个山里的村镇走向纽约大都市,用她丈夫老陈的话来说,这种行为简直接近疯狂。阿兰这位自己就不能读写的母亲“不但是睁眼瞎,还成了聋哑人”,交流、生存,各方面都问题重重。
但仅仅为了那样一句——“不要耽误了孩子”,中国的家长往往便有了无穷的勇气。再多显而易见的困难,都挡不住一个母亲为女儿的未来寻找可能性的脚步。
虽然这种勇气中间,也不无盲目。但一片无助之中,谁又管得了这种盲目呢?
电影接下来就展现了一个目不识丁、忧急焦虑,又勇气无限的母亲在异国他乡的跌跌撞撞。她寄居在一位女作家海伦的家里,语言不通的宾主之间,发生了由陌生到彼此接近的微妙而暖心的历程。
还有就是阿兰带着梅梅那些坎坎坷坷的生存和求学经历。当缺少钱时,她便日以继夜地打工赚钱;当她被老板拒绝时,便拿出自己的万分诚意,勾起全世界人对家庭的核心价值和同理心;当女儿被学校拒之门外时,她便日日守候恳求。
她什么也没有,可那份强大的意志和信念却让人无法漠视她的存在。
这就是中国的母亲,为了孩子可以小宇宙爆发、迸发出无限潜能。
在纽约这样的大都市,相较而言人们对失读症虽然多了一份认知,但梅梅的求学之路,仍然困难重重。当历尽辛苦进入了Horizon学校,专业的老师采取一些特殊的方式,让梅梅学会了一些单词的读写。但满怀希望的阿兰,仍然在这个缓慢而艰难的过程里情绪崩溃——她以为,孩子进了这家学校,蜕变就会发生,女儿的一生,就不再会像她一样,处处被排挤、孤立。
可阿兰的这个期望,在经历了从地球一端到另一端的折腾之后,最终还是破碎了。
这个过程,是没有意义的吗?决不是。它是一种观念和心灵的成长。所谓的正常与否,是别人定义的。发挥自己的天赋、活出自己的样子,才是该有的心态。
《五彩缤纷》中没有过度的煽情,也没有故意美化的happyending,生活依然希望和艰难并存,这正是现实的样子。女导演胡安用一种涓涓细流的微妙笔触 ,传达出很多对于现实话题的呼应——
首先,《五彩缤纷》应该是第一部集中正面表现失读症的国产电影了。
据权威机构统计,全球有读写障碍的人群占到百分之十之多。曾患失读症的包括许多我们熟知的人物,比如乔布斯、达·芬奇、毕加索、贝多芬、爱因斯坦等等,还有比如萧敬腾就曾向公众坦承过他有读写障碍的问题。关注失读症群体,用电影为他们发声,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不仅是失读症,还有自闭症、多动症、甚至忧郁症等儿童,在如今大比例地涌现,对这些群体的关注和理解,展现这样的儿童对一个家庭造成的困扰,非常迫切——在我们的身边,有很多家长都望子成龙,可也有那么一群父母,低到尘埃里,最欢天喜地的期望,就是孩子成为一名“正常人”。
不仅是对“特殊群体”的人文关怀,《五彩缤纷》抛出的话题对一般人也同样有意义。
电影讲的是一对失读症的母女的故事,母亲对自己的症候早已放弃了挣扎,但对女儿,却要不惜一切地避免其重蹈覆辙。矛盾焦点集中在女儿的问题,可梅梅的体验,电影很少表达,处处在体现的是,一位母亲的痛苦、焦虑和挣扎。
这实在是挺普遍的,如今我们的育儿主体还是母亲。不仅是在中国,全世界都是如此,母亲子宫内的孕化,或许决定了人类对待幼子还是母亲负责任较多。孩子的任何风吹草动,都牵动着母亲敏感的心。
由此,教育的话题,经常也就是母亲的心路历程和自我成长的话题。
而电影中这样一个特殊的孩子,更是对母亲的淬炼。
另一方面,这样特殊的孩子,其实也是非常典型的教育案例,他们可以说是一种信号,提前警醒和提示着家长们,个性化教育时代的迫切到来。
电影中的梅梅,我们把她定义成某种“病症”,但说到底,她只是和别人不一样。就像电影中说的,她脑子的“制式”不同。但人又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因为和别人“不一样”导致和社会脱节,离群索居,又是万万不能。
但有一点是,如今的学校教育制度源于工业化时代对劳动力的要求,过于整齐划一,渐渐也越来越不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需求。尤其是人工智能愈加先进成熟的当下,对个性化人才的需求愈演愈烈。面向未来的教育,一定不需要面面俱到,而需要将个人天赋和热情发挥到极致。
“水桶理论”或许越来越不适用。像梅梅这样的孩子,挑战着家长和老师们的固有认知。她的所短和所长比一般孩子更明显,这样的天赋里,或许也暗藏着她的使命。
推及到一般的孩子,全面发展可能也不再是那么美好的一件事情了。找到自己的所爱和所长,变成了每个人一生都必须面对的功课。
此外,我觉得《五彩缤纷》传达的不仅是关于教育的话题,也是人生的话题。
通过身体的旅行,完成心灵的旅行,从而接受生命的不完美,也接纳自己,同自己不安的灵魂和解。母亲为的是治愈孩子,最后却发现,是孩子天使一般的心灵,最终治愈了自己。
所谓的正常不正常,都是执念而已,又何必耿耿于怀呢。
《五彩缤纷》影评(七):失读不失声,这部电影的呐喊振聋发聩
失读症,Dyslexia,也叫做阅读障碍,听起来是一个离我们正常生活很遥远的词;但其实失读症人群的基数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大。据国外相关研究机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有7亿人口患有不同程度的失读症。
历史上有不少名人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失读症。达·芬奇、爱因斯坦、毕加索、约翰·列侬、美国总统肯尼迪、苹果创始人乔布斯等在各领域有非凡成就的人其实都曾为此病所困扰。
毕加索约翰·列侬乔布斯事实上,失读症患者只是在大脑功能和心理结构上和正常人有所不同,如果在童年的黄金时期能够接受引导和治疗,仍然有很大几率可以克服这个问题。
然而,由于大众对失读症的认知严重匮乏,很多患有失读症的孩子,要么被判定为智力落后,要么被判定为学习不认真。他们总是缺乏重视和关爱,他们真正的需求却往往都被选择性忽视掉了,而这很可能将影响失读症儿童的一生。
电影《五彩缤纷》是国内首部聚焦失读症儿童的电影。为了更好地刻画这个特殊的群体,导演胡安十年磨一剑,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整理失读症相关资料,并实地走访了中美等国各类相关机构和学校。
她还深入到许多失读症儿童的家庭,在进行更细致的调研的同时,也为这些家庭带来了温暖。更重要的是,胡安导演自己的女儿就有失读症,这也是促使她拍摄这部电影的绕不开的重要原因,而她的母亲身份与创作者身份便在此重合。
该片以胡安导演这十年来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的真实故事改编而成,电影中的小女孩梅梅可以说正是庞大的失读症儿童群体的一个缩影。
影史上有关失读症的电影并不多,影片《五彩缤纷》中对失读症儿童的关注,容易让人联想2007年那部由阿米尔·汗自导自演的《地球上的星星》。
在这部印度电影中,失读症小男孩伊桑在父母和老师们眼里就是个十足不成器的捣蛋鬼。但是阿米尔·汗饰演的美术老师尼克却看到了伊桑的另一面,他鼓励并帮助伊桑克服失读症,促使他努力发掘自己的个性与特长。
《地球上的星星》跟印度小男孩伊桑比起来,《五彩缤纷》中的梅梅或许是不幸的,但同时也是幸运的。不幸之处在于,和伊桑相比,梅梅的失读症程度更严重,她所居住的南方小镇无论是教育水平还是相关资源都不足以支撑梅梅一家克服孩子的失读症。
但梅梅也是幸运的,父母始终无条件地爱她,理解她,支持她,外教托马斯老师发掘了她过人的天赋,作家海伦也为她在美国的求学之路给予了非常多的帮助。
虽然患有严重的失读症,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学习知识,甚至可能遭到老师和同学的不解与排挤,但梅梅从没被抛下。而她的坚强与努力也让人看到,她值得所有的鼓励和爱。
虽然梅梅的故事充满爱和正能量,但是影片中并没有刻意地去营造一个完美的童话,相反,导演以现实主义的笔触,细致地描绘出了梅梅求学过程的艰辛。
梅梅从小在镇上的小学读书,却因为失读症跟不上课程,不得不退学。而一个工薪阶层的家庭要支撑梅梅远赴美国学习,所负担的东西远超想象。
最终,母亲陈兰还是毅然地带着女儿去美国求学。然而,公立学校不能提供适合失读症儿童的教学,而对症的私立机构不但收费昂贵而且门槛很高。
为了不耽误梅梅的学业,陈兰在人生地不熟的美国纽约四处奔波。没有工作签证只能打黑工,语言不通只能处处碰壁,为筹集昂贵的学费更不得不起早贪黑打几份工。
影片《五彩缤纷》真实地还原了一个失读症家庭在为孩子争取美好未来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而电影中所呈现出来的艰辛,相对于失读症人群在社会中长期所面临的困境来说,也只能算是冰山一角。
导演胡安自处女作《西洋镜》开始就一直非常关注东西方文化差异。在《五彩缤纷》中,她也通过陈兰和梅梅赴美求学的故事,传达出对两个国家文化差异的思考。
《西洋镜》比如在中国,老师就是课堂上绝对的权威,学生很少会去反驳老师。而在美国,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质疑,如果感觉自己的权益受到损害,更是要竭尽全力去抗争。
再比如在国内,老师和家长更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应试能力,由此梅梅才会因为失读症直接被认为学习能力差。而在美国可能更推行差异化、素质化的教育,梅梅对色彩超强的感知能力和艺术天赋在教育者眼中也就更可贵。
这些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和交流,串联在失读症儿童求学的故事线里,更引发我们的思考。
影片《五彩缤纷》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真实客观地刻画了失读症这一群体,更在于其背后的情感力量所带来的温暖,每个角色都在其中收获了心灵的救赎。
虽然经历一番波折,但梅梅终于在各方助力下开始接受适合她的教育,失读症的阴霾逐渐从她的生活中散开。而同样患有失读症的陈兰,不但从女儿身上获得了内心的慰藉,也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人生。
父亲老陈虽然远在国内,但他也是这个家的精神支柱,他一直为妻女默默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而为梅梅提供最大帮助的作家海伦,也在和母女二人接触的过程中打开了心结。
影片《五彩缤纷》的片名,不仅仅寓意着摆脱失读症的梅梅发掘了自己的绘画天赋,她的未来将是五彩缤纷的;更表明了剧中每个人物都通过这次虽然艰辛但结局圆满的海外求学,各自开启了全新的五彩缤纷的人生。
导演胡安是华语影坛非常有才华的一位女导演,而《五彩缤纷》的主创团队也是以“女性主创”讲述“女性故事”为核心,整部影片戏内戏外都释放出一种让人惊叹的女性力量。
在女性主义越来越成为全球影坛的一股热潮时,影片《五彩缤纷》中对女性的描绘却回归了最朴实最原初的样子;以女性视角来引出对失读症群体的关注,更具有一种守望相助、触动人心的强大力量。
饰演陈兰的朱珠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她把一个温柔隐忍、但骨子里还很有几分倔强的中国母亲演活了。为给女儿争取入学机会,她在雨中苦求学校校长的一场戏,让人印象至深。
雾蒙蒙的雨帘下,瘦小的陈兰抛下雨伞,把准备好的录音带交给学校校长。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是她敢于为女儿付出一切的决心和勇气。
饰演梅梅的小演员赫小哈也非常有灵气。随着剧情的不断推动,母女间点点滴滴的互动也牵动着每一位观众的心。
艾米·欧文饰演的海伦同样具有十足的角色张力。她从一个失去亲人的孤独冷漠的作家,一点点被母女俩的坚强和爱所感化。这一微妙的转变,作为梅梅求学历程的一条暗线,也被演员的表演赋予了别样的动人之处。
在我看来,《五彩缤纷》不仅仅是一部院线电影,它通过大银幕让更多人关注到失读症这一特殊群体,也能让整个社会在教育层面更正视这一特殊现象。从这个角度来说,电影其实也有着很强的公益属性。
失读症虽然给很多家庭带来了伤害,但其实只要早点有正确的认知引导,辅以适当的教育培训,绝大部分都能像电影中的梅梅一样得到改善,甚至开拓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这部电影的意义,不仅仅在于记录了一个真实的失读症家庭的变迁,更饱含着导演和主创团队对于失读症儿童的关注和爱。
希望《五彩缤纷》能照亮无数失读症家庭未来的路,帮助他们从误解、歧视的黑暗中走出,拥抱真正“五彩缤纷”的新生。
作者| 看死君;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
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