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和他的情妇》是一本由[哥伦比亚]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90元,页数:26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将军和他的情妇》精选点评:
●貌似看的不是这个版本,但是书本身非常不错。
●书本身可以给五星,但是翻译和校对实在烂到不能忍的地步……
●孤独-爱情对位法。最后的出版前访谈太欢乐了。
●地點:馬格達萊納河,加勒比海岸,波哥大,謝辭中看到馬爾克斯影響力如此之大,玻利瓦爾大事年表附錄的很好 馬爾克斯說這是 一本報復性的書“自從我發現一個人不知道應該相信誰,不知道誰說的是真話,誰說的是假話以後,我決定不談政治”
●《迷宫里的将军》是部充满历史感的小说,尽管小说里的玻利瓦尔和历史书上相去甚远。
●这本书的封皮真有感觉啊,将军是喜欢躺着上面的
●1830年12月7日,玻利瓦尔在圣佩德罗·亚历杭德里一栋乡间别墅里阖然长逝,守在他身边的只有寥寥几位朋友,这位终生的独裁者,解放者,在历经47年的沧桑和战争岁月以后,选择了自我流放。在他一生中众多的情妇,追随者都得到了妥善的安排以后,他并未能给自己找到一条从迷宫中解脱的出路
●“我有钱了......我自由了......我太不幸了......“ 读完后又在芝加哥的冷风里回味了很久书里阴郁的氛围,向拉美问候,向初中世界史的那个英俊长脸玻利瓦尔告别。
●每一个拉丁美洲文学家都是结构大师,而马尔克斯则更是细节大师;在玻利瓦尔生命最后十四天沿马格达莱纳河去圣马尔塔所作的一次幻影般的旅行中,马尔克斯通过细节展现了他的一生,不只是一名独立战争的民族领袖,更是一个爱恨交加的普通人,一个为了理想奉献生命的人
●好吧,对政治很雾水,仅仅谈阅读体验,比不上《公羊的节日》。不过我怀疑是因为我读的版本翻译不好
《将军和他的情妇》读后感(一):全是骨头
好像张炜说过,他很对马尔克斯在获得诺贝尔奖之后还能写出《霍乱时期的爱情》感到非常震惊。这是小说家们之间的有效恭维,其中的要点在于:不仅《爱情》如此精美,而且它和《百年孤独》是那样不同。在读了《迷宫中的将军》后,类似的惊奇感应该继续。《将军》的风格与《孤独》和《爱情》都不类似。这么说吧:如果把《百年孤独》比作身着奇装异服、具有神秘气质的通灵者;那么《霍乱时期的爱情》就像外表稳重,幽默与优雅兼备的绅士,时常流露出少年般的纯真机智;而《迷宫中的将军》,就像是一位性格刚毅的将军,但他一丝不挂——不仅如此,甚至连皮肉都无,全然坚硬的骨头。
《将军和他的情妇》读后感(二):《迷宫中的将军》杂感
被博尔赫斯式的题目吸引,跑去读这本书。结果发现内容并不博尔赫斯……好在我同时对南美解放者们的故事也特别感兴趣,所以只用了两天就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
书的结构就像绳子上晒的一串腊鱼腊肉。明写将军(玻利瓦尔)的最后8个月失去权力四处流浪的生活,实际上将军的最后8个月只是“果”,之前的40年才是“因”。用果来把因串起来,在现实与回忆中穿梭,时不时还来两句马尔克斯招牌式的“xx年后……”。即使是纪实作品,也被他写的带点魔幻的意味。
倒数第二章,将军总结了自己的一生:
“我这样做的唯一目的就是要使这片大陆成为一个独立的、统一的国家,在这一点上我从没有过自相矛盾的地方,也从没有过一丝的怀疑。
我聚老、病、累于一身,我万念俱灰,四处受敌,我遭人毁谤,还被恩将仇报。”
在这一章里,将军回忆起以前,为了统一的理想,自己不得不下令处决曾经的战友,同为解放者的皮亚尔将军。看到这儿我不由自主地想起前几天看的“荆轲刺秦王”,看来将军和秦王一样,都是自愿踏上修罗之路的男人。同样的觉悟却收获了不同的结果,有点像同一棵树上开的两朵不同的花,很有意思。
有的说法是人生是一条旅途。也就是说我们并不知道终点在哪儿,也并不在乎,在乎的只是沿途的经历。但是对将军来说,人生是一个迷宫,他清楚明确的知道自己的目的,他所不知道的只是如何走出这个迷宫,到达目的地。这样的人生观实在是可怕。如果像秦王一样,在死前走出了这个迷宫,自然能够满意的离开这个世界。或者像曹操一样,虽然没有亲手完成自己的理想,但是有靠谱的继承人,也还行。但是像玻利瓦尔这样,亲眼看到自己的理想支离破碎,连继承人也被暗杀,带着巨大的失望离开人世,太可怕了。
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有一个想法,就是同样的写法完全可以拿来写孙中山。孙中山一样有伟大的(而且最终被后人背叛的)理想,一样颠沛流离过,一样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一样有过很多女人却很难说爱过任何一个,甚至在杀害自己同志的方面也有共同点(有人说杀宋教仁的不是袁世凯,而是孙中山)。如果能好好写的话,一定是本很牛比的书。
《将军和他的情妇》读后感(三):迷宫中的读者
在布满星辰的天空下,躺在丁满身边的彭彭腩腩地说着:“七千九百八十二……”
“你在说什么呢?说星星么?”丁满看了看天空,问道。
“不是,我说是的马尔克斯的小说,”彭彭说,“《迷宫中的将军》,在所有存在过于世上的作品中,它位列七千九百八十二名。”
“你怎么就能这么确定,它毕竟是马尔克斯的吖。至少更靠前吧!”丁满说。
“就是我说的那个数字,”彭彭说,“在过去所出现过的所有文字,还有未来所可能产生的文字,都已经计算在内了。”
“你疯啦,还没存在的东西怎么能算。而且你又怎能确定它们的出现不会令加西亚的书有所变动。就像每个婴儿的诞生都有可能会对世界产生不一样的改变,每一部新作品的诞生,也有可能会改变前边的座次顺序啊。”丁满说。
像星星一样眨了眨眼睛的彭彭回答,“我说的那个数字已经是最后的定论了。历史虽然还远没到终结的时候,但书的生命其实在它出生之时就已经结束了。它以后的变化方式,将是一种天意的行为。纵使智慧如章实斋和马克斯韦伯,对它们的命运也是无可奈何的。实斋先生认为读者的选择能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时代的风气;韦伯先生认为一部作品被超越不仅是作者与读者的目标,也是他们的任务。无疑是这样的,所有的作品之升降,是时代的回响,也是不同的读者暗暗投票的过程对比。有的作品昨天是在一千零一的位置上,但今天也许就是一万零一的位置上了。然而所有作品都有一个最终位置,《迷宫中的将军》,就是在七千九百八十二位。”
丁满摇了摇头,叹声,“你已经无可救药了,你读过的书都还没到七千九百八十二本吧。我比你足足多读了十倍,都不敢对那怕是一卷最熟悉的普通作品做出评论,更别说是评判经典了。事实上,未来能够产生出来的好东西已经不多了。特别又是小说,也许已经到了它的尽头了。“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学后不如前,余未敢信。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王静安说的就是此理。在小说的世界,我是已经开始回望的了,而不是在展望。”
“你虽然把所有该读的书都读过不止一遍,可似乎你总是大谈文字世界退化衰微的观点,对未来总报以阴郁与悲观的认识。经典作品推波助澜着你的思想,却也把你对未来的希望,考验得无影无踪了。你把美好留恋在过去,把消沉留给了未来,因为你觉得经典永远是过去的。呵呵,我自然也是认同你所说的,但我还是属于坚定而乐观的未来派。”彭彭像是从丁满的眼睛里数着天上的星星,注视着丁满那貌似充满寓言的双眼。
“变幻莫测的星空才是文字世界里应有的表现形式呐。”丁满说,“人的视线是永远也看不尽那天空的本质,对文字世界也一样。
“我记得有头狮子说过,任何的作品诉说的都只能算是无边无际的真相内部中一小部分,它们其中并无高低之分。而只是读者在作者那里得到不同的东西,作出一种适应自己价值观的组合,然后得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观察价值。”彭彭说。
“嗯。我也记得那头狮子,还说了什么,我们其实是读不懂作者所要表达的。因为作者有时也是不明白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的,有时候我们认为是读懂了,其实是什么也不懂。有时可能需要不同的经历,包括生活上的与精神上的经历,才能得到一些信息。但又有什么信息才算是正确的解释呢,也许答案还留在帕那萨斯(Parnassus)山上吧。苏格拉底觉得,与实际作者相比,任何一个读者都可以把作者的话(诗)解答得更好。德里达甚至就觉得能够真正理解他作品的读者,只有三数人而已。”丁满打了个哈欠,转过身去了。
“但我坚持认为,我是明白马尔克斯的。就像博尔赫斯了解卡夫卡一样。《迷宫中的将军》这本书,就是排在七千九百八十二。”睡意也把彭彭眼睛合上了,在迷迷糊糊的意识中,幻想着上帝能带来旨意。
《迷宫中的将军》马尔克斯
《将军和他的情妇》读后感(四):迷宫中的马尔克斯或者其它
我以越来越慢的速度读完了这本书,《迷宫中的将军》。
开始的阅读是很快的,第一天大约就读到了近二分之一,后来几天越读越慢,最后两章各用了一天来阅读。
缓慢的原因是因为我已预见到结束的来临,而我非常想推迟这结局的来临。一本书的结局或者一个人的人生结局。
这本书是马尔克斯一改平日我们熟悉的风格的作品。
在阅读的开始,比我往常阅读他的作品要费力。这个费力是因为他采用了写实的风格,也因为小说的主人公的背景我完全不了解,更重要的是其间涉及大量的政治斗争、战争战役,这对女性读者来说,要理清这些复杂的东西,实在是件吃力的事情。
可就是有这么多不适,我也越来越被人物抓住了。
被那个末路英雄的性格和命运抓住了。
那几天,在梦里,我就梦见了这样一个性格的人,勇敢,偏执,热情,狂妄,自大,情感丰富,有同情心,虚荣,同时还很脆弱,他肯行动,却常常不合适宜,他有魅力,吸引人,会被人拥戴,但往往遭人唾弃……
书里的那个将军,玻利瓦尔,一个典型的火相星座的人,被辉煌的命运抛弃了,孤零零地走向生命终点,一个征服了南美大陆的人,最后被必然打败……
这看得人心里揪起来了,合上书,好久不能平静,不能放下。
马尔克斯虽然写作风格改变很大,但时不时地,我在篇中读到很多熟悉的东西。比如河上的最后旅行,让我想到了《霍乱时期的爱情》的最后在河上的旅行。到达一个小城,那个城市的疯狗咬了孩子,于是全城开始屠狗,这也是《爱情和其它的魔鬼》的开篇。有个人丢失了行李,在无望地等待邮件,甚至将军也后来在等待邮件,这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的另一个版本。将军年轻的时候曾躲过很多次暗杀,有一次,他不相信盛传的暗杀即将来临的消息……这是《一桩预先张扬的谋杀案》的影子。大海泛着腐败的浓郁的花香,这个意象也在马尔克斯的短篇里经常出现……
正因为不停地读到这些熟悉的意象,所以我很好奇,他是先有这些中短篇,再有这本长篇的,或是反过来?到后来,读到后记和时间,发现,应该是先有这些短篇,再有这本长篇的。《迷宫中的将军》的出版后记写于1989年1月。
可以想见,马尔克斯平时迷恋的某个意象,他便拿来做短篇,到长篇适合的时候,再拿出来用。
他的短篇也因此很精致,长篇因此变得丰富。
可见,短篇的训练对于小说家来说是很必要的。而题材永远不会被浪费。
在这本小说之前一两天,我读的是日本的川上弘美的《老师的提包》,读得很快,流畅,一口气读完了。读的时候觉得写得不错,完全没有故事的小说,靠细节完成一个十几万字的长篇,而且还能让人读下去。可是读完了之后,觉得像是白开水过口,心里一点东西没留下来。
觉得我既不是主人公那样的性格,也不喜欢那种闷骚,觉得那种什么事都没发生,心里已经过了千军万马的日本性格,实在没意思。日本文学很擅长此道,他们也的确是这样的性格,可我觉得的确没什么大的意思。
这两本小说读完后,我就在想,阅读的难度可能也是必须的。
那种极易阅读的,往往读后就什么都不会留下,有一定阅读难度的,会逼迫你思考,放下书以后,心里仍没有放下,还会想很久。
当然,这个阅读的难度,不是玩弄读者,也不是作者把握能力低,而是他表述的世界的复杂性带来的。
看完这部小说,恰好又接着看了一张碟,《一个人的战争》(盗版名译为黑色风暴),霍普金斯演的,巴拉圭的一个著名的医生的故事。因为政府怀疑其帮助游击队,害死了他的儿子,于是他开始无望地和政府打官司……片子拍得非常好。很平实地讲述,而内容让人心惊,不停地比照起现实来。
这位医生也处于两难境地,是为儿子讨还公道,让政府有所忌惮,让政府对生命尊重一点,还是为了妻子女儿的安全,沉默下来。
这位医生是一位绝境中的英雄。看了这部电影,我便和西闪讨论起关于英雄的话题。
在读《迷宫中的将军》的时候,我也时时地会想起项羽,这种英雄末路是非常打动人的。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基本上只有胜利者才是英雄。而西方不是,可能用勇敢的人来讲更准确些。英雄这个词在翻译上因该是不对等的两个词。
你是一个崇拜英雄的人吗?
我问自己。
也问西闪。
西闪说:小时候想做的人其实应该是崇拜的人。因此,我们崇拜的应该是智者。
我还是不十分清楚自己。
也许还是很有英雄崇拜情结的。
从这小说和电影起,又想到了格瓦拉等。前阵子,西闪以此为标志来区分左右。也许是不对的。左右的区分似乎没什么必要。
极权和专制才是可怕的。
《将军和他的情妇》读后感(五):马尔克斯:将军和他的情妇——迷宫中的将军
马尔克斯:将军和他的情妇——迷宫中的将军 ( 07-05-14, 18:42 )
mochow
enior Member 加入日期: 2004-06-29
帖子: 429
献给阿尔瓦罗·穆蒂斯,本书是在他的启迪下写成的。
玻利瓦尔与加西亚·马尔克斯
1819年6月,当玻利瓦尔率领3500人第二次越迁安第斯山进行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战役时,正满36岁。久经沙场的西班牙皇家军队,在玻利瓦尔部队的英勇攻击下,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加西亚·马尔克斯在他的新作《迷宫中的将军》中所着意描写的并不是处于事业项峰时期叱咤风云的玻利瓦尔,而是这位美洲大陆解放者生命中最后七个月的生活和活动,是他长期驾驭权力,寻求爱后陷入孤独的悲凉晚景。
小说把情节的起点定在1830年5月8日,那天,他的贴身侍卫何塞·帕拉西奥斯看到他浮在浴缸里,以为他己经远离人世了,七个月零两天后的那一天,即1830年12月10日,玻利瓦尔毫不避讳在场的雷韦兰医生,厉声嚷道,“妈的,我怎么才能走出这座迷宫呢!”叙述到此嘎然而止,点出了作品的主题,也给全书划上了句号,这时离他去世只剩下一个星期。
玻利瓦尔是在享尽了权力的荣誉之后走进作者的笔端的。他丢失了权力,但他对往事的追忆,特别是对他那35位情人的怀念,仍完整如初地保存在他的记忆里,并不时扣动他的心扉:l815年在牙买加救过他一命的米兰达·林赛、皇家港邂运并产生恋情的形似幻影的女尔,从窗口里目睹他去世的贴身女厨费尔南达,光着身子戴满珠宝,以至重得他无法抱上吊床的蒙帕克斯少女何塞菲娜·萨拉格里奥,从未与他有过罗曼蒂克情史的安娜·莱偌伊特,桀骜不驯的18岁混血儿少女曼努埃利塔·马德罗尼奥,一位元帅——后来成为总统——的妻子弗朗西斯卡·苏维亚加·德加马拉,头上戴着缀满萤火虫的发带、没有留下姓名的卡塔赫纳姑娘,安戈斯图拉的美人儿德尔菲娜·瓜迪奥拉,在他生命的最后七年中,为他钟爱、奔放不羁的曼努埃拉·萨恩斯等等、他对她们中的任何人,从没有表现出过难割难舍的感情,他爱她们大都是出于一时的需要,而他唯一迷恋的是他那解放者的美梦。
玻利瓦尔是在桑坦德的追随者们掀起的一片抗议声和辱骂声中离开圣菲的,他断然辞去总统职务的举动,使不少人茫然失措,他的心里交织着凄楚、忧伤、痛苦的感情。此时的玻利瓦尔已是一个被命运的重负压得萎靡不振的瘦弱病夫,因为与他做对的不仅有为数众多的政敌,还有潜伏在他肌体里的顽强的世纪之病——肺结核。他虽然是一位身经百战、历尽艰险的斗士,但面对啮食着他躯体的病症,却束手无策。他并不奢求获得死神的宽怒,但他回避对付病魔的攻击,拒绝接受彻底的治疗,因为他要把所剩无几的时间用来实施他重建大哥伦比亚的宏伟计划。
乌托邦,或空想,曾被作者在《百年孤独》里以大师的手法加以描写,在《迷宫中的将军》里,它又成了全书的中心线,作者今人信服地表明.无论是玻利瓦尔将军小心翼翼的苦心经营,还是奥雷利亚诺上校孜孜不倦的努力,他们的希望和追求最后都化成了泡影,一切似乎都注定要失放,一切理想似乎都注定要破灭,这是理性的失败,是伏尔泰、卢梭的启蒙主义所滋养起来的空想的失败。
《迷宫中的将军》是继《族长的没落》之后又一部描写极度的权力和荣誉带来的孤独并进而衍生出灾难的作品.如果说《族长的没落》里所熔铸在一起的头人与独裁者的特点具有普遍意义的话,《迷宫中的将军》透过日常琐事和习性上的怪癖塑造出的人物,则是对已经结束并被否定的权力所作的特殊分析。有一个时期,玻利瓦尔曾通过他手下的一些将领分别控制了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曾以为实现他为之奋斗的统一美洲的幻想已指日可待了,但是世事难测,人心难防,他的泛美主义思想最后还是在众叛亲离的打击下破灭了,尽管如此,在后人的心目中,他的目光,他的气概,比起那些只想把在西班牙殖民帝国尸体上建立起来的可怜共和国据为私有的军阀强人们要远为恢弘、广阔。
加西亚·马尔克斯熟练地运用了浪漫主义小说和古典小说的技巧,从不同的时间层次描绘了玻利瓦尔所处的历史时代。作品的语言纯洁、明净,有如诗一样绚丽多彩,如果说间或插入的充满民间智慧的对话活跃了故事的气氛,那偶尔引入的一些鬼怪故事和神话传说则给小说增添了一份神奇的色彩。任何阅读这本小说的人,从第一页起就能料到将要发生的事情,但愈往下读,兴趣亦便愈强烈。而且随着作者感人的叙述,读者的兴趣便慢慢地化作潸然的泪水和深沉的悲痛,悲痛玻利瓦尔不济的命运,悲痛他无法成就的宏伟大业。
纵观拉丁美洲文坛上最近出版的几部历史题材小说,无论是豪尔赫·伊瓦古伦戈伊蒂亚的《洛佩斯的脚印》或卡洛斯·富巴特斯的《克里斯托瓦尔·诺纳托》,还是费尔南多·帕索的《帝国的新闻》,它们都打破了历来小说家对历史素材采取的刻板态度,带有与已有的历史记载唱反调的共同特点。它们不是照抄照搬公认的历史事件,而是把历史脉络作为服务于小说本身的一种要素。他们把小说变成了一种远比历史学家们让我们习惯地接受的干巴巴的事件叙述要深刻得多的读物。这些作品中的人物不是由事情的偶然性决定的,而是由他们本身的人性和基本性格决定的,他们身上不再有先知先觉的神秘色彩,而是如同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的玻利瓦尔一样,是一些有喜怒、有哀乐、有长处也有短处的常人。《迷宫中的将军》不是人们惯常所了解的惊天地、泣鬼神的玻利瓦尔,而是一位英雄失势时的形象,这在众多的无论是用来恢复他的名誉还是专事诋毁他的英灵的著作里,都没有见到过,对很多读者来说,他是陌生的,然而是真实可信的。
哥伦比亚丈学评论家、
国立大学教授阿罗德·
阿尔瓦拉多·特诺里奥
(Harold AIYarado Tenor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