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分子的鸦片》是一本由雷蒙·阿隆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简裝本图书,本书定价:20.50,页数:329,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知识分子的鸦片》精选点评:
●一、三部分是应时而作的政论文,第二部分是晦涩的反历史哲学的历史哲学,阿隆的论述基于当时法国的政治现实,也缺乏对欧洲以外事务发自内心的关切,其思想底色始终是欧洲本位、渐进改良的政治实用主义,阿隆本质上是一个拒绝普世价值的地方知识分子。如果65年后的自由主义者,将这些在具体语境中生产的政论文,机械僵化地套用到当下政治,并沾沾自喜于拥有了戳破论敌虚伪面目的利器,这种意识形态化的知识运用恰恰违背了阿隆的思想核心,即基于现实分析的清明政治判断、对绝对主义政治价值的拒斥及智识的自我节制。
●其实也没太看懂
●删节扣一星,阿隆当年对左翼的批评,放到现在的泛自由派头上也非常契合。知识人的所谓鸦片,在于其立场的偏激、僵化,道德的颟顸,智识的虚妄。左右常变,鸦片常有。
●法国知识界的《通往奴役之路》
●艰涩,很累,不想做书籍的奴隶,果断放弃
●法国知识界难得的清醒的声音了~
●难啃
●高深略看不懂,却写了一篇自己也看不懂的读书报告。。但隐约觉得是本好书
●了解阿隆在萨特之后,比起萨特的知名度,阿隆确实有点被掩盖了。书中对左派知识分子的反思,让我想到我们现在的一些公知——有些是彻底的民主教徒,一如左派对乌托邦对革命的推崇和迷恋;有些猛烈抨击市场经济,典型的矫枉过正。似乎这也侧面反映出知识分子的困境——知识分子应该承担什么责任?知识分子到底是代表人民还是代表知识?本书引申出这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这是我最喜欢的三本书之一。雷蒙·阿隆在在该书中深刻揭示了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特征,这一群体总喜欢从抽象的原则出发,而不大顾及法国的实际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提出的很多主张和法国局势所需要的往往格格不入。法国左翼知识分子总喜欢为全人类解决“前途问题”,有着一种自命高远的抱负。法国左翼知识分子的这些特点和中国部分知识分子有很大相似性,国内知识界太喜欢跟风了,太喜欢跟着西方潮流走,时不时就忽略中国的具体现实,总喜欢弄一些很新很潮的东西,显得自己是全人类最先进。另外,我特别推崇作者对历史哲学的看法,“知道人类究竟在寻求什么的是哲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告诉我们人类已经发生了什么,以及明天可能还将会发现什么的是历史学家,而不是哲学家。”阿隆对马克思的批判也是很深刻的,有启发意义。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一):理智,中立的雷蒙
今年除了萨特百年,同样是雷蒙阿隆百年诞辰,两者有着不小的差异。萨特支持过希特勒,赞扬过斯大林;雷蒙在这两场政治运动中,保持了一份冷静和理智,最后当雷蒙行将老已之时,世人发现,萨特不过是个墙头草,众人也不过是跟班,而真理却在备受争议的雷蒙手中。
----------
难道流行的主流的都没有真理的影子?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二):知识分子的鸦片
列宁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而作者则把二战后知识分子们群起倾向于左派思想看成了知识份子的鸦片。 从背景上来说,从苏联诞生起到二战后,左派思想确实风霏一时,特别是在各国知识分子之中,但反弹的力量也渐渐兴起,作者就是一例。 作者开始时分析了左派思想兴起的历史,不过他把纳粹德国也算是我倒非常不认同。如果纳粹德国算左派思想的话,那斯大林时期的苏联就只能算是右派思想了。相比之下,斯大林可远没有希特勒有“梦想”(毕竟希特勒出身艺术家),是个极端保守现实主义者,说不定比起丘吉尔来更右。 其实知识分子倾向左派或者说开明进步是实在是正常之事,知识分子不是读过书的人,读过书然后只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条件那只能算是有知识的人。而知识分子一定要抱有对人类进步、对改善人类不公尽一分力的心胸和行为。所以大多倾向于左派,而不是保守的右派。 当然对于治国来说,过左和过右都是不行的,我认为基本上都是要在中庸的基础上或左或右。所以作者此书还是有必要的,他对社会上过度向左的思潮泼了一盆水(想想中国文革前的社会就能够理解这种做法如何之必须),颇为让人冷静深省。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三):知识分子的标签就是质疑
这本雷蒙阿隆出版于1955年的社会学著作,名字就给人强烈的暗示。马克思曾经说过宗教是人民的鸦片,那什么是知识分子的鸦片呢?
二战过后,出于对民主政体下孕育出的法西斯主义的反思,法国的知识界在萨特等人的影响下,有集体左转的趋向,对前苏联的共产主义实践充满了好奇和赞许。此时雷蒙写这样一本抨击极权制度的书,需要的恐怕不仅仅是勇气。
“右派与左派,或者说法西斯伪右派和苏联伪左派难道没有在极权主义中相汇合吗?”
“所谓的无产阶级革命,如同过去的所有革命一样,只是由一个精英集团通过暴力取代另一个精英集团。这样的革命并未呈现出任何非同寻常的特征,能使人借此欢呼‘史前史的结束’。”
仅仅过了一年,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抛出了秘密报告《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全面清算了斯大林当权期间血腥统治、残酷迫害的种种罪恶。此时再回头看看雷蒙,他一定露出了睿智的微笑吧?
正如仇恨不能带来爱,暴力也不可能带来和平。通过一种单一的主义实现天下大同的梦想,这就是知识分子的鸦片。
“如果怀疑主义能平息狂热,那么就让我们真心呼唤它们的来临吧!”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四):孤独而独到
去年方知雷蒙·阿隆之名,遂购其《知识分子的鸦片》《社会学主要思潮》和《论治史》。
然因眼疾,仅《知识分子的鸦片》即耽搁三月有余,近日总算读完。从文字上看,阿隆的这本书写得并不好看,沉闷而乏激情。当然它的可观之处不在文采,而在看法。对于“左派与右派、革命与反革命、激进与保守、奴役与反抗、自由与启蒙、民主与专制、人民与领袖、理想与冲突、正义与良心、民主与独裁、暴力与非暴力、政治体制与经济模式、欧洲民主与美国式民主、法国大革命、马克思主义、布尔什维克主义、法西斯主义、极权主义、斯大林主义、人道主义、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政治神话、苏联与西方、集中营与劳改营、知识分子与政治、知识分子的异化、知识分子的命运”等等20世纪人类社会所能遇到的诸如政治、制度、经济、生存之类的大问题,都有其深刻见解。
阿隆在他的时代是一个冷眼旁观的人,困冷眼而孤独,因孤独而独到,所以他的观点可以穿越时空阻隔至今仍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由阿隆,至少可以明白独立思考之重要,可以明白越是堂而皇之的、声势浩大的饭局越是值得警惕,至少可以提醒你,吃与不吃,吃该怎么吃,不吃又该怎么不吃。
另外,阿隆对于当时中国的评价及预测而今看来也是别有兴味的。
《知识分子的鸦片》读后感(五):这个重大的误译让我感觉像吞了苍蝇
正在看这本书,名字就很有点儿哗众取宠。
第1章第1页就碰到这么一句话:“从根本上来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的动机”,看的一头雾水:经济学观察并解释人的行为,即使算上应用了基本心理学观点的行为经济学,啥时候经济学从根本上就是研究人的动机了?看到第2页所谓的具体动机,明白了,这老兄八成儿把“incentive”给译成了“动机”。人的动机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incentive”这里是“激励”的意思,经济学研究的是理性的人在激励下的行为。
这个重大的误译让我感觉像吞了苍蝇,再往下看就戴上了有色眼镜,蹩脚的英式句子硬译就别提了,像是杰斐逊是《独立宣言》的签署者(应为起草者),芝加哥白袜子队的世界杯(应为职业棒球大联盟),白兰度的《在江边》(On the Waterfront,即《码头风云》)……不一而足。
马上从网上当了一本英文版,对着看。
翻了翻作者的简介:
刘祥亚:1978年生人,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获英美文学、经济学、新闻传播学学位。译有《执行》《赢的激情》、《这是你的船》等畅销图书……
原来这老兄学过经济学,还译过几本书,不过没读过,不知道译得如何。
看着有点儿八卦的封面和封底,忽然想起前一段时间去买书的一段趣事:
我跟书店的MM说:帮我拿一本刘小枫的《沉重的肉身》。
MM说:我们这儿没这书,好像有一本《沉重的肉体》。
我:……
拿来一看,MM脸红,我说:你一句话就把一本文艺批评给变成了地摊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