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虚拟现实读后感摘抄
日期:2020-12-28 00:45:33 来源:文章吧 阅读:

虚拟现实读后感摘抄

  《虚拟现实》是一本由[美]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著作,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201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虚拟现实》精选点评:

  ●享受VR需要注意力、精力和技能,它像是自行车,而不像过山车。

  ●你猜Lanier小时候最喜欢的画是什么?The Garden of Earthly Delights!hh他小时候住在他爸爸造的富勒式穹顶建筑里,读的是《全球概览》,听的是Conlon Nancarrow,着迷于合成器和特雷门琴什么的。他曾经把Timothy Leary放进后备厢偷出学校,还曾经看着Richard Feynman在悬崖峭壁的边缘,和一些嬉皮士妹子泡在热水浴缸里尝试LSD……莫名想笑,反正挺好玩的 PS.他理想中的VR是:即兴构建现实!

  ●对VR不是特别感兴趣的,其实不太用读

  ●对这项技术不了解,再加上作者叙事手法的原因没看懂。但从我看懂的一小部分来说已经拓宽了我对vr技术的认知

  ●个人传记加上零散的VR思考以及是似而非的概念拼凑成的一本书。

  ●大量的口水话中夹杂着零星的洞见之语。

  ●19书59

  ●应该算是我的菜。”我注意到,技术嬉皮士怪人都很富有,而其他人都很穷(除了毒贩)。我终于有了头绪。”

  ●糟糕的回忆录,混乱破碎

  ●杰伦·拉尼尔的祖父辈在二战犹太大屠杀中遇难,母亲又在他幼年车祸丧生,他在校园霸凌中挣扎长大,做过流浪汉,皮包公司销售,冒牌律师,还放过羊,最后居然变成了虚拟现实的祖师爷级人物,写出来的书几乎有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虚拟现实》读后感(一):给VR设计师和艺术家的建议

  1、最重要的画布不是虚拟世界,而是用户的感觉运动回路。拉伸它,收缩它,扭转它,把它与其他人的回路交织起来。

  2、注重生物运动而不是僵硬的用户界面(UI)元素,用户界面会丢失身体的大部分动作。最糟糕的是按钮。不用用按钮,用连续控制。

  3、我们已经有一些VR的老旧套路了,所以有必要避免套路。已经存在太多陷阱,比如物体在面前飞来飞去,或者你的视线来回之间东西会变。此外,你或许可以用旧套路达到更大的目的。

  5、找不同的人体验你的世界,最好是让不同的人加入到你的团队。与其它媒介相比,人们对VR的接受程度受文化背景、年龄、性别和认知风格的影响更大。确保你了解自己的设计如何符合更广泛的人类认知风格,因为这里是唯一的剧场,而在这里,这点尤为重要。

  6、上条原则的推论:VR技术还很年轻,所以多多考虑VR的目标用户。如果有人告诉你VR更适合男士而不是女士,你应该想想这是不是因为所测试的虚拟世界是由男士设计的。

  7、最重要的叙事弧不存在于虚拟世界中,而在现实生活中,是一个人开始接触你的设计,参与其中,然后离开的过程,可能从他或她戴上头戴设备开始,做要做的任何事情,最后拿下设备。想想整个体验过程。他在进入虚拟世界前的期望是什么?离开后觉得怎么样?

  8、试着放弃设计工具最容易做出的效果。

  9、考虑一下不存在虚拟世界内的周边其他人。他们是体验的一部分吗?他们会在老式屏幕上看着体验者看到的一切吗?虚拟世界内部和外部的人有没有什么共同目标?

  10、抑制一下你在电影学院所内化的冲动,VR不是电影院。一个例子就足以说明这点,观众在电影中是无形的,但在VR中是有形的。可以游览的虚拟世界不如用户的身体重要。当她看着自己的手时,她看到了什么?在镜子里时呢?如果答案是她看到了模块化的故事,而不是故事的核心,那么你就不是在设计VR。

  11、与内在的游戏冲动斗争。例如,传统屏幕上激动人心的游戏在VR头戴设备中可能会有点孤立或沉闷。原因是人比屏幕上的游戏大,但比周围的游戏小,所以玩家的状态从游戏中通常的追逐、射击变成了被追逐和被射击。

  12、用户必须能留下痕迹,影响宇宙,否则他们就不是真正存在于虚拟世界中,这意味着你没有成功设计出一个虚拟世界。

  13、不要以为一切都必须遵循算法,都是自动的。也许你的世界恰好适合有位现场表演者,也许你的世界会出现在网上,甚至可以获得付费?

  15、一定要考虑危险和安全。如果你使用的是线性头戴设备,考虑一下有的动作会不会让人绊倒。即使是坐着体验也要考虑到这点。例如, 不要让他们在同一个方向上无止境地旋转。当你的设计有可能意外出现模拟器眩晕时,对自己坦诚,也对用户坦诚。如果真是这样,告知人们体验完毕之后,不能立即开车。

  16、关注电力动力学以及可能导致的混乱或滥用,但不要因此放弃改善未来的大胆想法。战术上要悲观,但战略上要乐观。

  17、不一定要同意我或其他任何人的看法。自己思考。

  《虚拟现实》读后感(二):虚拟现实,VR技术搭载着梦想的希望

  

虚拟现实,VR技术搭载着梦想的希望

任何事物能够在诞生之后为人们所接受并迅速普及开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需要它,并且无法被轻易取代”。凭着激发“无限可能”的优势,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无可争议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未来。在内容上,VR已基本覆盖了工业制造、电力能源、军事军工、教育培训、娱乐影视、医学医技等各个领域。在趋势上,无论是市场、技术、认知度,越来越多与VR相关的愿景被逐步地实现,并呈井喷式发展。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从其个人在硅谷叱咤风云的发迹史开始讲起,向我们展示了VR30年来从虚幻变为现实的全过程以及VR如何更新与拓展了我们对人类本身的理解,其中不乏技术、哲学、社会学,甚至诗意的探讨。

VR既是一场科技探险,也是一场文化盛宴。作为一种前沿科技、哲学和技术,VR是一种创造全面幻想的手段,“点燃了关于意识和现实的无数暇想。”这就是VR,不但使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还使 “人类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在虚拟现实当中”。由于VR的复杂性质,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得知真相,或“找不到答案”。但是,“这是正常的,这(也)是历史的演进。”我认为,VR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并在内涵上不断调整和丰富的现代科技。首先,VR发展轨迹越来越无法与“基础现实”(base reality) 区分开来,甚至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我们的观念、习惯与认知方式。其次,“现实生活越来越虚拟,虚拟生活越来越现实”。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虚拟世界看作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宇宙”空间。

VR是梦幻般的高科技,或是让人们在同一时间感受无限经历的万能钥匙。实际上,VR不但拉近了空间的距离,并让人们体验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电影《黑客帝国》勾勒出的就是人们对“虚拟现实”的憧憬。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多角度解析了与VR密切相关的技术功能,包括数字界面、虚拟化身、动作捕捉、触感反馈、全景视频和显性编程等,并深入地探讨了VR是如何改变着世界和未来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我们理想中的媒介技术,拉尼尔还追溯了硅谷早期"技术控与嬉皮士"的文化渊源以及VR成为“可能”的技术细节。拉尼尔认为,VR是“21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将电影、爵士乐和编程这三种20世纪伟大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在未来几年变得普及。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是一个“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足以“唤起探索时代或蛮荒西部的宏伟回忆”的新前沿。

VR是“搭载梦想的媒介的希望”。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用21个章节和3个附录,为VR总结出52种定义,使其成为“搭载梦想的媒介的希望”。通过把“理想的VR设置想象成一个感觉运动镜”,拉尼尔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了有关VR的主题。拉尼尔认为,VR是一项关注体验本身的技术。首先,这是一种以最人性化的方式接近信息的方法,它暗示了一种以内在为中心的关于生命和计算的观念,(应当承认)这与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观念几乎是相反的,而这种反转具有巨大的影响。VR研究人员必须承认内在生命的现实,因为如果没有它,VR将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其次,VR能够让人以纯粹的方式感受自己的意识,或者说,这种技术重在强调人的主观体验的存在;第三,VR可以被用来预览现实可能是什么样的,并“以此模拟替代环境,进而让人准确认知世界”。

一个与人工智能并驾齐驱的科技风潮已经到来,VR是未来的缩影,还是现实的囚笼?拉尼尔指出:VR 是一种创造全局幻想的手段,它将满足你对未来的一切幻想。当AI变成了空气,VR与混合现实变成了水,“魔法时代”就来了。只需要对着空气说一声:“我要一台智能电动车”,就可以在全息界面中个性化定制自己的商品,图纸提交给远程的“云工厂”,无人驾驶的物流运输车,将把商品送到家门口,睁开眼睛,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科技让生活更美好,VR“搭载着梦想的希望”。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以“身临其境”的形式诠释了VR的全部内涵,其中不乏技术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甚至诗意的探讨。譬如,“VR =−AI”不但颇具极客色彩,还使得VR技术具体化。

  《虚拟现实》读后感(三):从遐想扩展到现实, VR技术搭载着梦想的希望

  从遐想扩展到现实, VR技术搭载着梦想的希望

  任何事物能够在诞生之后为人们所接受并迅速普及开来,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家需要它,并且无法被轻易取代”。凭着激发“无限可能”的优势,VR(Virtual Reality,即“虚拟现实”)技术无可争议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社会的未来。在内容上,VR已基本覆盖了工业制造、电力能源、军事军工、教育培训、娱乐影视、医学医技等各个领域。在趋势上,无论是市场、技术、认知度,越来越多与VR相关的愿景被逐步地实现,并呈井喷式发展。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Jaron Lanier)从其个人在硅谷叱咤风云的发迹史开始讲起,向我们展示了VR30年来从虚幻变为现实的全过程以及VR如何更新与拓展了我们对人类本身的理解,其中不乏技术、哲学、社会学,甚至诗意的探讨。

  VR既是一场科技探险,也是一场文化盛宴。作为一种前沿科技、哲学和技术,VR是一种创造全面幻想的手段,“点燃了关于意识和现实的无数暇想。”这就是VR,不但使虚拟世界里的“虚拟”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里的“现实”,还使 “人类或许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是否生活在虚拟现实当中”。由于VR的复杂性质,我们也许永远都无法得知真相,或“找不到答案”。但是,“这是正常的,这(也)是历史的演进。”我认为,VR技术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进步并在内涵上不断调整和丰富的现代科技。首先,VR发展轨迹越来越无法与“基础现实”(base reality) 区分开来,甚至通过一定的方式改变我们的观念、习惯与认知方式。其次,“现实生活越来越虚拟,虚拟生活越来越现实”。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把虚拟世界看作与现实世界平行的“宇宙”空间。

  VR是梦幻般的高科技,或是让人们在同一时间感受无限经历的万能钥匙。实际上,VR不但拉近了空间的距离,并让人们体验前所未有的全新感受。电影《黑客帝国》勾勒出的就是人们对“虚拟现实”的憧憬。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多角度解析了与VR密切相关的技术功能,包括数字界面、虚拟化身、动作捕捉、触感反馈、全景视频和显性编程等,并深入地探讨了VR是如何改变着世界和未来的。作为一种新的文化,我们理想中的媒介技术,拉尼尔还追溯了硅谷早期"技术控与嬉皮士"的文化渊源以及VR成为“可能”的技术细节。拉尼尔认为,VR是“21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将电影、爵士乐和编程这三种20世纪伟大的艺术结合在一起”,并且将在未来几年变得普及。这是一个很有前途的,是一个“甚至可以载入史册”的足以“唤起探索时代或蛮荒西部的宏伟回忆”的新前沿。

  VR是“搭载梦想的媒介的希望”。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用21个章节和3个附录,为VR总结出52种定义,使其成为“搭载梦想的媒介的希望”。通过把“理想的VR设置想象成一个感觉运动镜”,拉尼尔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了有关VR的主题。拉尼尔认为,VR是一项关注体验本身的技术。首先,这是一种以最人性化的方式接近信息的方法,它暗示了一种以内在为中心的关于生命和计算的观念,(应当承认)这与大多数人所熟悉的观念几乎是相反的,而这种反转具有巨大的影响。VR研究人员必须承认内在生命的现实,因为如果没有它,VR将是一个荒谬的想法;其次,VR能够让人以纯粹的方式感受自己的意识,或者说,这种技术重在强调人的主观体验的存在;第三,VR可以被用来预览现实可能是什么样的,并“以此模拟替代环境,进而让人准确认知世界”。

  一个与人工智能并驾齐驱的科技风潮已经到来,VR是未来的缩影,还是现实的囚笼?拉尼尔指出:VR 是一种创造全局幻想的手段,它将满足你对未来的一切幻想。当AI变成了空气,VR与混合现实变成了水,“魔法时代”就来了。只需要对着空气说一声:“我要一台智能电动车”,就可以在全息界面中个性化定制自己的商品,图纸提交给远程的“云工厂”,无人驾驶的物流运输车,将把商品送到家门口,睁开眼睛,它就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科技让生活更美好,VR“搭载着梦想的希望”。在《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中,拉尼尔以“身临其境”的形式诠释了VR的全部内涵,其中不乏技术的、哲学的、社会学的,甚至诗意的探讨。譬如,“VR =−AI”不但颇具极客色彩,还使得VR技术具体化。

  原载2018年6月22日《中国保险报》阅读,11月10日《温岭日报》a4版:悦读

  http://shh.sinoins.com/2018-06/22/content_264444.htm

  http://wldaily.zjol.com.cn/html/2018-11/10/content_1903104.htm?div=-1

  ���Q&

  《虚拟现实》读后感(四):互联网的对立面,“虚拟现实之父”杰伦·拉尼尔和他的52种VR定义

  一头乱蓬蓬的细发辫、络腮胡子、似乎一直在邀请你对话的眼神,只看照片你可能就会被杰伦·拉尼尔吸引住。

  如果你刚巧还知道他被称为“虚拟现实之父”,同时身为计算机科学家、音乐家、作家和艺术家,会几千种乐器,20出头就在硅谷名声大噪,与马文·明斯基等人工智能开创者们共事,是数字化世界的推动者但同时也是批判者,你会对他更加好奇。

  在2017年出版的这本《虚拟现实:万象的新开端》,拉尼尔回顾了自己从童年开始的人生经历,并且详述了自己对VR的认识,可以说是了解他本人和他所开创的VR的最佳途径。

  在1986年,作为VPL Research的创始人,杰伦·拉尼尔首次发明了第一款VR头显——Eyephone,定义了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一词,并且界定了其含义:综合利用计算机图形系统和各种现实及控制等接口设备,在计算机上生成的,可交互的三维环境中提供沉浸感的技术。

  这是一个广受认可的定义,拉尼尔“嬉皮士”般的魅力使得VR一词成为了流行,一时间硅谷上下似乎人人都能谈上几句。这次他在书中直接抛出了52种VR定义 ,其中不乏技术、哲学、社会学、以及他作为音乐家艺术家诗意般的探讨。

  看这本书的时候,我多次被拉尼尔对技术的热忱、艺术家般敏锐的洞见、丰富的哲思和冷静的批判精神所感动,能让我们更深入的了解VR,同时也明白已经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的互联网,以及当下最热的人工智能。下面就挑一些对VR有一定认识的人看过也会获得全新启发的一些定义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VR全面延伸感官

  无论何时,第一次的VR体验和看到的景象总是令人惊讶,印象深刻的。

  在书的开端,拉尼尔描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体验一款最新的VR内容,当时通过一根从天花板上悬挂垂下的回线,电缆将Eyephone连接到一排冰箱般大小的计算机上。他身处于西雅图市区,他佩戴着数据手套,但是计算有些失误,他的手几乎有整个城市那么大。这只大手产生的超现实漏洞,让他重新审视了自己面对的现实世界。

  现在,三十年过去,计算机已经小型化,VR设备也可以独立计算,不仅是有较为精准的数据手套,定位和追踪技术还能让全身都沉浸在虚拟世界中去交互,滚动的传动带让你可以感觉自己在奔跑甚至飞翔。

  身体感官与运动应该是拉尼尔最为重视的一点,拉尼尔给出了多个定义:

第1个VR定义:21世纪的一种艺术形式,将电影、爵士乐和编程这三种20世纪伟大的艺术结合在一起。第5个VR定义:人类感官和运动器官的镜像,你也可以把它想象成人体的反像。第6个VR定义:一组越来越多的共同运作的小工具,与人类感官或运动器官相匹配。目镜、手套、可以滚动的地板,这一切可以让你感觉在虚拟世界中走了很远,而实际上你是原地不动的。这个清单无穷无尽。

  拉尼尔说,与之前的媒介设备不同,VR的每个组件在发挥功能时,都必须密切地反映人体的运动。

  例如当你转动头部或者眼睛时,你所看到的画面会随之改变,你移动身体时周围环境会变化,在虚拟世界中产生位移,你能蹲下或者侧身躲避游戏中的子弹,你用手能接住迎面而来的羽毛球……

  正如我在《为什么说虚拟现实是一种终极媒介》这篇文章里谈到的,与媒介史上,一些媒介作用于人的视觉、或者只作用于听觉,而且是强制性地施压于我们的感官,不同于其他所有媒介,虚拟现实是第一个希望延伸我们所有感官,并且时刻反应我们身体运动的媒介。其中,触觉和身体运动是媒介使用中我们最陌生的感官。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核心是媒介通过延伸人的感官,创造不同的感官比率,在他看来,书籍延伸视觉、广播延伸听觉、电子媒介延伸人的神经系统,“大家围坐在电视机旁,看着变换的电光,就像部落化的人围坐在篝火旁。电光和火光都同时在接触我们的皮肤,直达我们的神经系统”。

  说电子媒介延伸人的神经系统应该是麦克卢汉最让人难懂的比喻了,其实麦克卢汉想要强调的是电视这种电子媒介带给人的直接的感觉,让人仿佛身处现场,让世界重新变成了一个部落,人人都直接参与进事件和活动。

  拉尼尔谈到,“触觉”是指来自皮肤或肌肉、肌腱中的传感细胞的感觉,通常是指通过脊髓传递而不是通过感官器官和大脑之间的专门神经束传递的感觉。这种感觉与人类的运动是不可分离的,因此,触觉不仅仅是感觉。触觉包括接触和感知,身体感知自己的形状和运动的方式,以及障碍物的阻力。

  触觉隐喻则倾向于传达直觉,一种直接的感觉。就触觉来说,你是世界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观察者。与触觉相比,其他感觉都是冷冰冰的,触觉需要直接与世界接触。

  虚拟现实自然也是一种电子媒介,不过显然虚拟现实对触觉、身体运动的表现,非常直接而易懂,不再需要麦克卢汉式晦涩难懂的隐喻。

  拉尼尔对触觉的敏感,来源于他对乐器的喜爱。他从小学习乐器,他大部分的精力都花费在了学习一些少见的乐器上面。

  在他看来,乐器是人类发明的最好的触觉界面。当你学习一种在时空上非常遥远的乐器时,你必须学会至少和原奏者相关的方式来移动你的身体。

  或许对拉尼尔来说,VR也是一种需要他协调身体去演奏的一种乐器。

VR是一种终极媒介

第7个VR定义:相比之下,较粗糙的模拟现实促进了我们对物理现实深度的认识。随着VR在未来的进步,人类感知也会相应进步,并让我们学会更加深入地挖掘物理现实。第9个VR定义:一项研究,有关连接人与世界间感觉运动的循环,以及该研究通过工程进行调整的方式。这项研究永无止尽,因为人在研究中会不断变化。第18个VR定义:探索神经系统适应性和预适应性的深度时间机器。第19个VR定义:探测运动皮层智能的机器第24个VR定义:一种控制论结构,用来测量人类感知的探测方面,并使其被抵消。第25个VR定义:一种测量比显示更重要的媒介技术。第33个VR定义:一种终极媒介技术,这意味着它永远不会变得成熟。

  正如哲学家所说,我们不是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和嗅到这个世界,我们只是拥有看到、听到、闻到、尝到嗅到的感觉。

  一直以来媒介都在复制和再现我们的现实,而虚拟现实想要做的是让我们在虚拟环境中获得真实的体验,VR首先要做到精确的测量然后是毫无延迟的呈现。当你的眼珠在快速转动时,图像的变化必须得跟得上。身体的运动与虚拟现实中的变化不相匹配时,常常会造成“眩晕感”。

  在探寻人类感知现实的方式方面,VR有一种终极性的目标,这个探索永不会停止。

  不少人担忧建造的虚拟现实会完全取代现实,"一些VR狂人认为,VR最终会超越人类的神经系统,到那时,就没必要对它进行改善了,因为它将会与人类的感知媲美。我不同意这个观点.

  在他看来,人类的神经系统经过了数亿年的进化,已经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将自己调节到现实的量子极限。而且随着人们对虚拟现实的注意,我们会更多地去关注现实世界的奇妙,比如一片叶子的纹理,一朵花的颜色,与现实相比,虚拟现实总会有哪里不对劲。

  他谈到。“每个人都习惯了生命以及我们的世界中最基本的体验,我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一旦你的神经系统适应了一个虚拟的世界,等你回过神来,就有机会体验在围观世界中重生的感觉。最普通的表面、廉价的木材或普通的土壤,都在短时间内因其无限的细节大放异彩。”

  正如很多研究者指出VR中的化身、感知会影响我们大脑的认知,比如当你拥有一个苗条的化身时你在现实生活中也会变得更注意控制体重,当你拥有一个肥胖的化身会让你变得自卑。也有不少实验将VR用于恢复人受损的神经系统,比如虚拟的肢体可以恢复人的神经系统的连接,让人可以重新站立起来。

  当我们在VR中编织新的身体时,我们也将延展我们的大脑,这将是VR冒险的核心。

VR为人为本以体验为中心

第3个VR定义:能够搭载梦想的媒介的希望第23个VR定义:VR世界需要设计和工程工作,而且当你愿意努力创造并分享自我体验时,效果是最好的。这就像骑自行车,而不是坐过山车。第27个VR定义:强调交互式生物运动的媒介第11个VR定义:VR是最中心的学科第12个VR定义:VR是关注体验本身的技术

  虽然VR在近几年才变得成熟,但是其和计算机一样拥有长达几十年的历史,其发展曲折,但是总会有人为之着迷。

  在1957年,电影制作人Morton Hwilig发明了Sensorama这样一台多感官电影设备,可以提供宽广的视野、立体声的音效,甚至能散发场景中的味道、感受震动和抚摸,当然考虑到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各方面都很初级。目前Sensorama还有五台设备在运行,拉尼尔体验过里面的全部电影。

  能模拟人的全部感官和身体运动,使得VR具备一个鲜明特点:VR是关注体验本身的技术。同时它超越现实世界的束缚,创造出梦境。

  这一特点让拉尼尔为之发狂。

  拉尼尔在书中阐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他身为犹太人,一直承受着身份带来压力,他母亲是闯荡纽约的设计师,父亲是物理学老师,他从小天资聪颖,不用上高中就能上大学。他的成长有很多传奇因素,从童年时期起就是一个对周围环境格外敏感,能够捕捉微小的变化,浪漫多情的一个人。

  他描绘到“我儿时的经历总是感官大于形式,体验大于诠释…我曾经无法忍受从一个地方飞往另一个地方,因为情绪和环境的转变让我难以承受。”

  他极其丰富的感受却很难传达给旁人,而VR不同,如果想让别人同你分享梦境,邀请他们进去就可以,他们自己就能体验到,不用费心解释。所以他说,VR是一种整体表达方式、分享的是一个清晰的梦境,是摆脱现实束缚的一种方式。

  以一个更容易懂的比喻来说,享受VR需要注意力、精力和技能,它像是自行车,而不像过山车。

互联网、人工智能的对立面

第45个VR定义:以人为本、基于体验的数字技术有望推动数字经济,使作为价值来源的真实个人不被忽视。第46个VR定义:VR=-AI(VR是AI的对立面)第51个VR概念:一种可以让你换位思考的媒介,它有望成为增强同理心的方式。

  一位记者在采访拉尼尔的文章中写道,拉尼尔就像是约翰·勒卡雷(John Le Carré)的间谍小说,比如说以冷战为背景的小说《寒风孤谍》(The Spy Who Came In From the Cold),总是少不了潜伏间谍、变节者、双重间谍。这些人深居敌人内部,却背叛了他们曾经效忠的意识形态。

  拉尼尔对互联网、人工智能的批判更多的呈现在《你不是个玩意》《互联网冲击》这两本书中,分别从人与互联网的关系、互联网对经济的改变来反思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与一味地追求技术进步的人不同,拉尼尔看到了技术对人类本身以及社会的巨大威力,因此作为技术先驱更应该为自己研发的技术负责任。

  他支持早期的互联网却对Web 2.0尤为反感,到现在为止他都没有任何社交网络账号。在他看来,以往的论坛等形式促进了以兴趣为导向的交友,是每个人都能参与的空间,而Web 2.0的博客、SNS似乎给了每个人话筒的自由,但是却以一些固定的页面格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 格式化变得淡漠。“这些碎片化、人情淡漠的交流却削弱了真正的人际互动。”

  他反对自己交往甚密的伙伴凯文凯利所宣称的“蜂群思维”和互联网众包,将网络思维最成功的案例维基百科视做一种失败,维基百科将各种不同来源的资料整合在一起,隐匿了最初的语境和创作人背景,对信息和知识来说是一种极大的伤害。在他看来,群体并不能承担最有创造力和价值的事情。

  同时他认为互联网的免费经济对社会上的中产阶级带来致命打击,会导致社会经济崩塌。大多数人会处于不利地位,他们的贡献不会得到回报,权力和财富集中在最强大的网络计算机的所有者身上。

  对于现在火热的AI,他更是毫不留情地指出:我们是甘愿让自己变笨,以便使得AI看起来更加聪明。与VR完全不同,AI似乎一直强调不需要人的参与。害怕AI比喜欢AI更糟糕,如果你害怕AI,说明你最相信AI。斯蒂芬·霍金和埃隆马斯克是当前代表这种恐惧的主要公众形象。

  伴随VR发展三十年,同时目前在微软进行混合现实研究的他,或许也没有想到现在VR与互联网和AI都在融合发展。他所倡导的VR已经很难独善其身。

  面对不确定的未来,他在书中的最后说:深入而全面地享受技术是拥有技术的最好方式,不要被技术所拥有,要“潜入”技术。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虚拟现实读后感摘抄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