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是一本由[英] 里顿·斯特拉奇著作,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29.00元,页数:2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精选点评:
●感谢这本书 让我们知道智慧的弗朗西斯·培根先生竟是这样一个卑鄙小人。
●大三暑期实习翻过,记不清了要重读
●这书的正确翻译不是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伯爵什么的么?
●看不下时再隔了一段时间反而看了下去。人名还是记不全。历史这些东西写得再好也没法还原原貌,但这种写法很能吸引人,打算看作者的其他书
●不怎么样,在讲伊丽莎白一堆八卦的事情。
●很有弗洛依德风格
●嫁不了心爱的男人 就嫁给国家吧
●对伊丽莎白的启蒙书
●很多重复情节,鉴定完毕。
●泛读:也有这样的女王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读后感(一):女王的另一个不可忽视情人
本书是着重在伊丽莎白一世与埃塞克斯的爱情上的。其实,谈到女王的情人的时,还有一个人是不能忽视的,他就是埃塞克斯的继父——罗伯特*达德利。
埃塞克斯是女王老年的伴侣,而罗伯特*达德利则是她一生的情人。他们小时候就认识了,在玛丽*斯图亚特当权时,他们两都被关在伦敦塔里,并萌发了爱意。他是她终身的情人,她称他为“我的眼睛”、给了他无可比拟的荣华富贵。纵然女王一生中有无数的情人,和罗伯特的爱情是她最深切、最持久、坎坎坷坷终其一生的。罗伯特1588年战死沙场,女王几乎崩溃,好几天没不眠不食,最后是大臣们破门而入,将奄奄一息的女王抬出了卧室。女王至死都记着罗伯特,她的床头放着罗伯特在战场上写给她的最后一封信。
在明白女王的“丈夫“是英格兰、不可能和他结婚后,罗伯特和埃塞克斯的母亲蕾蒂斯结了婚,成了埃塞克斯的继父,自然蕾蒂斯成了女王最讨厌的人。但埃塞克斯还是成了女王的漂亮宠臣,即使他没有罗伯特的俊俏和风度翩翩,但他慰藉了女王孤老的心。
但埃塞克斯毕竟不是罗伯特,即使都得到了女王的宠幸,但不同的性格决定了他们不同的结局。罗伯特老练、有城府,遇事都要仔细掂量、斟酌,说话照顾女王的情绪。因此即使有隐瞒妻子的事,最后仍得到了女王的原谅,并一直受到女王的眷顾,到老都如此。但埃塞克斯不同,他冲动容怒,说话不讲究分寸,经常顶撞女王,。还自大无比,不按女王的意思行事。未经得允许加入远征军,最后大败而归,虽然逃过了这一劫,但他还是做下了最不该做的事——他仍旧是未经得允许,冲进女王的寝宫,看到了失去假发和粉脂掩饰下的67岁的女王的真实容貌,虽然当时女王仍旧微笑,但着微笑已经充满了杀机。不久后埃塞克斯就被处死,虽然在签署死刑令时女王曾有过犹豫,但她强大的自尊心是不能允许她放过他的。埃塞克斯自己造就了自身的结局,让人唏嘘不已~~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读后感(二):女王爱情的宿命
否认阶级的存在就像否认生命需要空气那么虚妄,即使我们所有的主观感受包括幸福,成就感,甚而爱情都是些势利的小鬼,无不带着阶级的视角和时代的烙印,两者都无法选择和超越。看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的两个人的爱情拉锯,让我莫名其妙地想起史密斯夫妇,他们奇特的身份让他们的爱情战争都带有异于常人的破坏力,一边是权力与断头台的鲜血的祭奠,一边是炮火与枪林弹雨的咏叹,这样的爱情像我这样的小老百姓真正是吃不消。而正是这种轰轰烈烈的气质构成了两者爱情不同小百姓的戏剧张力,那年伊丽莎白53,埃塞克斯19。当爱情与权力纠缠在一起,爱情变得这样的不纯粹,让人看不清楚,我一直在心里问,他们之间有爱吗,还是只是对权力和青春的欲望的交换?
对于伊丽莎白来说,这一生充满了对于被男性征服的恐惧,自小以来父亲亨利八世在她身上留下的阴影让她对男性总是在追求与逃避之间摇摆不定,王权给了她对于青春貌美的男性的追求的权利,对于一个女王而言,妻子不过只是沉默的大多数,更何况在这样一个男权社会,女性的声音更是微不足道,但是伊丽莎白一世本身却成了这个男性社会的异数,她可以例外于这个男权社会的规则,她依凭王权凌驾于男权之上,这是王权对男权的胜利,她需要这种胜利,这种例外,所以她保持了终身的童贞,童年的侵害让她对男性保留了女性的孤傲,她拒绝被任何男人征服,肉体的童贞是她对男权社会的胜利宣告。
对于埃塞克斯来说,女王的宠信让他以为他得到了她,他可以像社会上一个平凡的男人对一个平凡的女人那样拥有她,他以为自己可以用爱情征服伊丽莎白,但是他忘了她是个女人外,还是个女王,她是不可征服的,在他之前没人可以,在他之后也没人能够,他只是她曾经众多的爱情宠臣中的一个,不过因为是最后一个而已,对自身认识的不足或者年轻的伯爵浪漫主义的特质让他自信自己是独特的,这种愚蠢的自信在权力的角逐中被无情地利用了,权力的阴谋是连爱情也不放过的。
女王可以爱一个人却不可以属于任何一个人,伊丽莎白用断头台终止了埃塞克斯的生命也终止了生命最后的一段爱情,连惯常的犹豫都不曾有,她最后还是选择了对征服的逃避,以一种女王才有的残忍的方式,只是没有灵肉结合的爱情是不是算得完整呢?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读后感(三):走近女王
在看这本书之前,伊丽莎白一世在我的印象中是怎么样的呢?她是亨利八世的女儿,她为了英国一生都不曾嫁人,在她的带领下英国击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她是英国最被人称道赞美的女王之一。那些不过是教科书给的历史,除了该要记住的应付考试的内容,从来不曾深入了解过,而里顿斯特拉奇的这本传记,让我感受到了一个真实的,可以触摸的伊丽莎白一世。
这本传记,并不像一般的传记那样枯燥,加入了许多的心理描写,那是受弗洛伊德的影响,当然,也正是这些心理描写让这传记饱受争议。不过,我还是更倾向于弗洛伊德对作者的评价:“你塑造了英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人物,您懂得在分析她的性格时回溯到她的童年,大胆地判断她心底深藏的动机。您取得了成功,您很可能准确地复现了历史上的确有过的事情。”
这本书塑造了一个可以接近的伊丽莎白,她是女王,却也是一个人,一个女人,她一生都不曾结婚的背后,有她性格上的缺陷,也有她的战略,正如书中所写的那样——她的拖延、她的暧昧为英国换来了和平和时间,也有她的野心——她不愿意自己的权力旁落。
这本传记与其说是伊丽莎白一世的传记,不如说是伊丽莎白和埃塞克斯的故事,不过,根据序言所描述的,原本这题目就是《伊丽莎白女王和埃塞克斯伯爵》。虽然女王和埃塞克斯的年纪相差这样大,埃塞克斯伯爵年轻,有活力,让女王倾心。他们两个的相处真的很像一对情侣,会争风吃醋,会闹别扭,会在闹别扭之后和好如初。可是女王却不容许自己的权威被任何人挑战的。当埃塞克斯一次次地利用女王对自己的感情达到自己的目的,实现自己的抱负时,女王最终下定决心亲手处死了他。
伊丽莎白一世在位期间,英国打败了西班牙的无敌舰队,是在世界历史上的意义简直就是划时代的,因为从此英国开始角逐海上霸权,而历史的真相却是女王本身痛恨战争。她热爱和平,她主张节俭,甚至她同意战争也是因为埃塞克斯伯爵的坚持,她本身对此十分恼火,可是偏偏,就是她不经意做成的事情,让她自己名垂千史了。英格兰著名历史学家乔治特莱弗里恩说过:“伊丽莎白坚持‘小英格兰主义’对大英帝国的未来反而有重大贡献,她不愿扩大与西班牙战争的规模,虽然曾引起德雷克和罗利等大臣的抗议,但英格兰人日后却称其为国家发展历史上最幸运也最奇特的一项明智决策。”
作者还花了大量的笔墨描写了弗朗西斯培根,这位人物可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就算不知道培根这个人,也知道他那句的“知识就是力量”。偏偏,这本书里的培根形象和中国人心目中的培根相差甚远。书中是这样描写培根的:“同样的原因使培根既能写出精美绝伦的散文,又老于世故、精神堕落。不能成为诗人,对他而言是一个严重的错误。他的想象尽管看似华丽,但并不充实;透过它,我们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非但不能看清事物的本质,对自己的本质,他也不甚了了。他从来不曾相像他自己是何等的世俗。正因为此,他的悲剧带有苦涩的讽刺意味,人们对他的一生深感惋惜。看到这个天生的叛徒、高明的马屁精,看到这种高雅的智慧落入并且挣扎在它自身织就落网中,每个人都不禁转过身去,不忍细看。”
的确,培根的人品是很有问题的,他有着敏锐的洞察力,还将之运用到了见风使舵上,在政治上有着自己的野心。而真实历史上确实有一段,他57岁时了大法官,三年后因受贿被捕入狱。然而,纵然培根的人又万般不是,我们却不能不承认他的睿智和他的动手实验能力。他的散文,特别是《论读书》等名篇,是难得的充满智慧之光的美文。
《童贞女王:伊丽莎白一世》读后感(四):繁华背后,不过是一掬细纱
回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女人与政治这个词汇向来格格不入“红颜祸水”的典故从商纣王妲己,周幽王褒姒,唐明皇与杨贵妃……女人参政只有武则天一例成功典型,其他如西汉吕后慈禧太后,皆因手段和愚昧被后世所病诟。相比西方的海洋文明,英国的伊丽莎白女王,维多利亚女王,俄国的叶卡捷琳娜女皇,苏格兰的玛丽女王其中西班牙的伊莎贝拉一世女王,最为感兴趣的是这位童真女皇,伊莉莎白一世,一生不婚,献身政治。或许对这个伟大的女人充满了崇敬之心,但是从历史学科班出身,对待一切需要双客观的眼睛,从众多伊丽莎白女王传记中选择了J.E.尼尔的《女王伊莉莎白一世传》,相对客观的描述了女王70年的人生,44年的政治生涯,“为女王生平勾勒出一幅浓淡相间的轮廓。”本书每页注解详实,作者和译者对史料贡献了大量精力。
************为什么在欧洲皇室可以允许女性继承人?**********************
古代《萨里安法典》,蛮族萨利克人在5世纪征服高卢人而确立的规章,其一条是女儿不得继承土地,16世纪在法国错误引用妇女不得继承王位。但《圣经•民数计》中则说道:“一个人时候应该由女儿继承。”(意为无子嗣的时候)。欧洲各国历史上的情况不大相同,但大体上是女性有继承权,但要排在相应的男性后面。晚辈的女子亲属可以继承,于是后来发展到欧洲国家普遍承认女子的继承权,所以,除了父系的亲属,母系的如外孙、表兄弟姐妹在理论上也有继承权。当王位空缺,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或者需要改换王室的时候,即可考虑从国外有亲缘关系的王族中选择新的国王继承。现在的英国王室并非英国纯正血统直接继承而来,而是因亲缘关系,有德国汉诺威王朝引进而来。
当代一些实验数据表明,女性的抗挫折能力一般来说比男性要高,若说伊莉莎白为政治贡献了自己本身为女人一世的幸福,可惜就可惜在她出生在皇室,无法摆脱的身世责任,然而,可敬就可敬在,曲折坎坷的命运,让这个不凡的女性更显卓越超群。宫廷斗争的漩涡,父亲亨利八世为子嗣不惜休掉原配西班牙公主凯瑟琳,与宫女安妮结婚生下伊莉莎白,后继寻求子嗣不得,便将安妮以叛国罪杀害,伊莉莎白被逐出宫门,直到最后一位王后帕尔的怜爱,才把她重新接回宫中,唯一的弟弟爱德华九世15岁早逝,由同父异母的姐姐玛丽执政,玛丽的宗教政策与西班牙太子菲利普的婚姻,惹怒众人,反叛势力纠集向伦敦进军,最终被俘,但叛军首领供出伊莉莎白公主是幕后,伊莉莎白再度被关进伦敦塔,因证据不足被释放,此后她明哲保身时刻警惕任何政治漩涡,直到玛丽女王病逝且没有后嗣,她被提拔为新一任君主,家庭动荡,血腥与杀戮,在伊丽莎白的心灵留下不可祛除的烙印,她终于不再是那么懦弱武断的王,大英帝国的历史翻开新的一页。
执政前夕社会态势:
亨利八室穷兵黩武滥发劣币破坏了经济,爱德华六世出现了贵族结党和人民暴动,玛丽恢复了天主教引发宗教纠纷对外战争招致人民的不满。国际形势也不容乐观,西班牙法兰西苏格兰形成了对英国的月牙包围圈,前朝对法国的战争还未结束,英国信奉新教又招致罗马教皇的抵制。国力不甚强大的英国处于包围之中,
赶上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幼年的伊莉莎白曾经得到过新兴剑桥主义学者;罗杰•阿斯坎教导,习得法文意大利文拉丁文希腊文西班牙文五国语言。热爱音乐,维吉纳琴和琉特琴,演奏技巧很好自己写诗谱曲,名垂音乐史。女性的曼妙与优雅,知书达理,冰雪聪明,皇族纷争使她早慧,多谋善断,通宵国情是故,知人善任,卓尔不群的女性就此成长。
姐姐玛丽在婚姻上的选择失败,直接导致其政治生涯的终结。伊丽莎白避开其间种种不利于自己的政乱一个女人拿婚姻作为外交手段,国家命运得以挽回,但是自己的青春却在这些王公贵族联姻斡旋中渐渐逝去,婚姻的停顿,让英国避开邻国战争,得以喘息发展自身实力。我不是她,不知这样做究竟值不值,也许在作出这些艰难决定时候,她也是暗自饮泣吧,错过了平凡女人的幸福,一生无法与相爱的人在一起,这样的牺牲源自,她,首先是一个政治家,其次才是一个女人。年少时期遇到的翩翩风度的莱斯特公爵,在我看来,初恋情结影响了女王一生的爱情命运。以及中年之后遇到英俊迷人的埃塞克斯公爵,埃塞克斯公爵不过是她对曾经爱情的缅怀,在他身上看到了曾经莱斯特公爵的影子,也看到了那个为爱彷徨的自己。至于爱情,女王不再奢望,当一切都与政治挂钩,很难解释为什么女王在短暂的幻想之后,居然那么容易地就下达了处死埃塞克斯的命令,并且,最终没有挽回。 有人用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法对女王的爱情悲剧剖析。
童年时来自继父的性骚扰、不忠的父亲复数的母亲、以及父亲将继母安妮•博林送上断头台的惨剧……
如果对伊丽莎白的童年影象进行精神分析的话,或许不仅有助于我们解释为什么这位女王终身厌恶婚姻,甚至她亲手杀死所爱之人的报复心态,也可以理解。“她确实觉得自己身上具有他父亲的气魄;在她决定将她的情人照她母亲那样处死时,就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激情推动那深藏在她身上的某些气质。在她的整个经历中,存在着一种不易解释的必然性,一种令人恐怖的满足;她父亲的命运,通过某种内在的调配,重现在她身上了……”
“他用自己如英格兰母亲般的胸怀孕育着全体民众,然而在成千上万名英格兰人中却没有伊丽莎白的后裔,这就是一场悲剧,但是往往悲剧的主角总是伟大的。”女王政治上的辉煌,时代瞩目。
重用理性大臣塞西尔,是女王政治成功的一大保障之一。如同中国成功的女政治家武则天十分重视任用贤才。她常派人到各地物色人才。只要发现谁有才能,就不计较门第出身,资格深浅
,破格提拔,大胆任用。所以,在她的手下,涌现了一批,很有才能的大臣。比如:宰相李昭德狄仁杰,魏元忠,杜景俭,狄仁杰,姚崇,宋璟,张柬之。一个优秀的首领除了重用人才,更重要的是,他恢复至两派势力,给自己提供不同的信息,以来不易形成对自己构成威胁的强势帮派,另外两派势力的彼此牵制,也有利于女王政治的稳定。这可以说是正是成功的典型,就像家喻户晓的清朝皇帝乾隆重用刘墉纪晓岚和和珅,两派实力势均力敌,又能掌握丰富资讯。在婚姻问题上,正是因为上下议院派系纷争,对于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求婚和查理大公的求婚,长时间得不到一致答案,于是婚姻问题得以有借口拖延。此外,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势力的上升,伊丽莎白女王并不忽视这样的新生力量,为了解决财政困难,她指望新型的贵族资产阶级,卖官鬻爵以扩充国库。通过年轻资产阶级建议,实行重商主义,对国外货物实行高关税,保护国内手工工场的发展,同时收回父王发行的劣质货币,重新比对金银价格,稳定国内货币体系,抑制通货膨胀。此外,法国“圣•巴托洛谬之夜”胡格诺战争,欧洲大陆前来众多异教徒,伊丽莎白女王实行的宗教宽容政策,为这些人提供栖身之地。
宗教改革:父亲亨利八世的宗教改革,宣布英国国教脱离罗马天主教,伊丽莎白一出生便接受国教的洗礼,在启蒙教育中剑桥学者的引导使得伊丽莎白笃信国教。历经之前种种因为宗教问题引发的政乱,伊丽莎白执政后第一大错事便是实行温和的宗教宽容政策,宣布圣公教为英国国教。从新规定宗教仪式,综合考虑两教派矛盾。
战争对女人的打击常常是毁灭性的。所以女人向来是拒绝战争的,伊丽莎白也进了最大努力,在国势未稳之时,想尽各种办法是英国远离战争的危机,她的婚姻外交为此赢得时间避免与西班牙或者法国交战。然而在执政后期,鼓励海盗劫掠西班牙船只,海盗经济极大振奋了女王,甚至鼓励英国男子当海盗,并组织海军击败西班牙无敌舰队,从此英国开始大力发展海军,这一优势保持至今。
政治上的辉煌,生活上的孤单,做一个成功的政治家,却是不是一个成功的女人。
她最终在孤独寂寞中走向终点,当她匍匐着向死亡爬行的时候,长寿成了一种煎熬。繁华背后,不过是一掬细纱;而内心涌动的真情,才是她迫切想走近的灵魂——属于她自己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