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南最后的日子》是一部由Rory Kennedy执导,理查德·尼克松 / 亨利·基辛格 / Stuart Herrington主演的一部纪录片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一):平铺直叙,美国佬讲述了一个小问题,却回避了战争胜利的本源!
通过大量珍贵的历史影像资料起码能让人了解那段真实的历史。但这段真实的历史仅限于运输人类,其实这种运输是美国人怕失去盟友的恐惧。但电影从始至终回避了一个问题:战争胜利的问题!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二):影评
“1884年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二次世界大战中又被日本侵占。越南人民经过长期艰苦的斗争,于1945年8月革命取得胜利。9月2日,越共发表《独立宣言》,宣布越南民主共和国成立。同年9月,法国再次入侵越南,越南人民又进行了历时9年的抗法战争。1954年5月越共取得“奠边府大捷”后,法国被迫在日内瓦签订了关于恢复印度支那和平的协定,越南北方获得解放,南方仍由法国(后成立由美国扶植的南越政权)统治。”1961年起,越南北方政府开始寻求统一,1973年签订巴黎协定,同年美国开始撤军,1975年开始撤军基本结束,1976越南全国统一,整个过程耗时30年。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三):黑暗时代的白色光芒
当载满难民的美国和南越的船只抵达菲律宾时,他们只得降下所有南越的国旗,难民才能踏上菲律宾的国土。唱最后一支国歌,在大海上看最后一次飘扬的国旗,是南越人最悲伤也最无奈的时刻。他们流泪了,泪流完了,只剩下空洞的神色。
影片中美国大兵对南越人的无私救援,成为了那个黑色时代一抹炽烈的色彩,不过也只是昙花一现,在现今的世界格局下,也只能是昙花一现。
读三体时,对书中一套理论记忆尤深,大致是讲如果有外星人入侵地球,不管从开始收到这个信息到实际入侵相隔多么漫长的时间,地球内部一定会产生分裂,而非一致抵御外敌。
将这个观点放置在影片中,也同样合适。人类或许会互助友爱,但不会形成长久的稳态。明白了这一点,也就不至于对事事太过悲观。接受了人性的本质,才会倍加珍惜和感激那些片段的温暖和平和。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四):“洗地”也能洗得漂亮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五):不能不说的话
我痛恨美国只因反战分子抗议示威便撤出越南,致使印支三国在1975年4月相继沦陷。无数人惨死在越共劳改营和红色高棉杀戮场,无数人为了逃避惨无人道的暴政而葬身怒海,还有许多少数民族遭到了血腥的种族灭绝.....................简方达和亚当斯之流居然只有一句“sorry”就完事。我要一千遍一万遍的问候这帮反战分子,TMD反战分子,你们入地狱.............
如今这帮反战分子及其后代在吃喝嫖赌之余还成立这个“Freedom基金会”,那个“HumanRightS促进会”,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现在他们又开始唱衰美国,大吹特吹“美国即将衰落”`“美国模式不适用于世界”`“中国梦”`“和平崛起”之类。道理无他,现如今反共不再流行,反美才吃的香。反美反的越厉害,越能得到某组织的青睐,获得一个“国际友人”`“瓷器国人民老朋友”的头衔...........这些家伙通通都应该被五车分尸`诛灭十族!
:应该被五车分尸`诛灭十族的不仅仅只有反战分子,还有那些世界各国贪残暴虐`虐民以逞`软弱无能`贪污腐败的政客,以及泯灭良知`粉饰太平`颠倒黑白的五毛`毛左`民族主义者等傻粪也应该被五车分尸`诛灭十族。最最应该被五车分尸诛灭十族的事越南共和国国内的越共通敌分子,这些人吃越南共和国的米`呼吸越南共和国的自由空气,却恶毒的认贼作父`开门揖盗。配合反战分子造谣中伤,诋毁越南共和国的军队和政府,他们以为这么做越共就会给他们安个“统战人士”的头衔。呵呵!谁知1975年4月越南共和国沦亡后他们欢天喜地跑到街头满心欢喜”迎解放“,可越共并不领情,一声令下把他们的私财统统”共产“,还被下令去”新经济区“自生自灭,不得不买通公安偷渡出境。如今这些家伙在西方定居后反而大骂美国侵略,把输入外来残暴意识形态残害本国人民的越共美化成民族英雄。对这些家伙千刀万剐的酷刑也未免太轻...................
我这次支持奥巴马,希望奥巴马能为世界上剩余的10亿被极权暴政压迫的人民争取自由,如果他也像尼克松`福特那样半途而废委曲求全,那么老子就要问候他祖宗18代。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六):隐秘的主旋律 隐秘的主旋律
当你在观看一部纪录片之前听闻它将呈现从未展示过的图文以及影像资料,那藏在极少数人记忆深处的一段隐秘历史即将公之于众,那么纪录片本身作为历史文献的价值便会自然而然地超越其艺术价值,[在越南最后的日子]便是典型一例。
该片讲述的是美军在撤离越战泥潭之前几个月遇到的困境。当时北越军队步步逼近,美军支持的南越军队即将崩溃。在北越很可能对南越军队进行“大清洗”的危难之际,美军陷入了道德困境,是服从白宫命令赶紧撤离,还是冒着叛国罪的风险带着南越难民逃离苦海?全片的矛盾点即在此,[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做得干净利落,开篇五分钟就直接将问题摆在了观众面前。
前面已提及,借助肯尼迪姓氏的天然优势,该片最大的看点在于那些不曾公开的珍贵史料,没有解说词没有字幕没有搬演,一段段新闻片的片段展现在眼前,不容怀疑不由分说,时空的界限被触手可及的真实感打破,逼得人无法呼吸。
但光是历史资料的堆砌,就好比24小时的商店监控器是无法成就纪录片的,好的纪录片还需要创造性的发挥。在[在越南最后的日子]里具体体现在“讲故事”上。选了好题材自然有讲不完的素材,但以纪实美学为主导的纪录片如何利用戏剧美学讲故事对导演来说是个考验,故事本身无所谓,关键在于讲述的方法,是讲得干涩无味还是一波三折,要看导演的功夫。[在越南最后的日子]中全片始终贯穿着悬念,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罗瑞对于时间的掌控相当好,足够的时间延长了观众对于故事后续的期待,在借用资料、当事人口述、配乐构建的想象情境中(危难时刻的生死抉择),观众被讲述人(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导演所操控)的情感所引导。这些或愤慨或怜悯的情感的产生,全得益于罗瑞对人类普世价值情感的熟练掌握。
但是,始终游离在讲述之外的,或者说未被感性冲昏头脑的部分观众,很快便会发现一个问题。[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并非它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客观。借用维尔托夫爷爷的话来说:“纪录片中的真实素材必须在一个主题下贯穿起来,这个整体才被称作真实”。那么,该片的主题是什么。在美国士兵竭尽全力解救被困越南难民的故事背后,在赞颂美国人道主义精神的背后,该片隐藏了什么。只要仔细搜寻一下以往的认知,便会发现,越战片中的自省反思精神在[在越南最后的日子]中被遮蔽了。再来看被采访者的身份与背景,美国一方均为上级士兵,越南一方也极少数普通人,彼时的他们都在为美军服务,且在经历了战争的创伤后都举家迁往了美国。罗瑞对于素材的选择性呈现难以让人信服,甚至让人不禁产生怀疑,罗瑞拍摄这部纪录片时是否曾前往越南,为何没有看到越南百姓(而非官员)被采访(他们作为弱势个体本应具有更强的说服力),为何没有看到越南方面的资料。也许这些都是政治层面上的“不方面”,但可惜的是,这些片面的呈现已经抹杀掉了本片的客观性。
选择素材上的不公允,辅以最后几分钟的道德说教,宣扬大美国精神的“主旋律”的帽子已经扣在了[在越南最后的日子]上了。
本文首发于《看电影》周刊,转载请说明
文 调反唱唱
个人公众号:电影少女放浪记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七):从盟友的生命看越战历史
任何一部关于越战的片子都会被过分解读已经成了常态,毕竟越战改变了美国,美国改变了还在改变着世界。我个人觉得这部电影更适合不知道越南和越战历史的人看,才会少一些先入为主的观念。那样这部纪录片才不会被贴上伟光正、黑越、反思等等标签。纪录片只要真实就够了,如果说非要有什么内涵的话,核心很可能是:盟友的生命也同样重要。
一山难容二虎,双方起初小打小闹,但两个大国的插手使之演变成一场大规模战争,这两个大国就是美国和新中国。这场战争持续9年,直到1954年5月,北越取得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为止,战争的结果就是中国人民熟知的“抗法战争的伟大胜利”。法国是被赶走了,但是越南土地上多了超过百万的尸体,而地图上的南、北越并未发生任何变化。很多战争就是这么无聊到以统计尸体为乐。
就像一块带血的钻石,明知道会脏手,但只要你丢掉,立刻就会被人捡走,何况越南这种无力自保的战略要地。法国人走了,美国人来了,皇帝走了,独裁者来了,狼走了,狮子来了。1955年,美国人扶持的吴庭艳上台统治南越,资本主义和天主教继续和共产主义南北对峙,如同今日之朝鲜半岛。
现在终于可以说说电影了,情节很紧凑,最后一天被分解成小时讲述,场景不断从大街、使馆、白宫、军舰上切换,前半截主要是在讲如何计划撤离,后半截讲如何实施撤离。从白宫到使馆的犹豫不决,导致最后不得不用最差的直升机方案。美军的执行力和大使的牺牲精神令人赞叹。影片中有很多难以置信的镜头:直升机成了一次性装载工具,满街的军靴和军服,人群中举着手枪扎着红领巾的越共女兵。据说很多镜头都是初次披露,非常值得一看。
还是忍不住要再说一点历史。越南统一之后,在越共统治下,上百万人被投入劳改营,上百万人逃亡,几十万人被处死,几十万人非正常死亡,具体数字可能永远无法统计。美国从越战脱身,经过短暂的低潮之后,继续占领世界制高点,终于将苏联拖垮。而统一的越南依旧战事不断,被苏联玩弄,甚至和无私援助过它的中国兄弟也打了一仗。现在大家都理智了,不再谈什么实现共产主义了,专心发展经济,有钱的中国青年可以考虑去越南办厂,因为那边劳动力便宜,没钱的中国青年可以考虑去娶个越南老婆了。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影评(八):美军和他们的盟友们《在越南最后的日子》
《在越南最后的日子》2014奥斯卡最佳纪录片的提名作品,讲述在越战中南越政权土崩瓦解的最后几天里,美军撤侨和尽可能多撤离南越盟友的故事。从纪录片的拍摄技巧来看,电影做的很不错,尽管导演是和这场战争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肯尼迪家族成员,电影没有使用主观评判的旁白,观众看到的是大厦将倾的慌乱时刻珍贵影像和照片,听到的是亲历者娓娓道来的回忆和感受。纪录片对于历史还原的优势在于,观众看到的都是真实画面,可以让观众强烈的感受到曾经发生的事件。可是任何一部纪录片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导演的作品,导演在影片的创作过程中有着绝对的主导权,导演决定让观众看到什么,从那一个视角去看。而这就决定了观众的判断在所难免的受到导演的影响。
回到《在越南最后的日子》,看过电影之后我习惯的列出几个感兴趣的问题,这篇文章不拿出全部问题进行讨论了,只讨论一个问题,其他的只在文章结尾把问题列出来,答案感兴趣的朋友自己思考吧。电影用很大的篇幅来叙述一件事,因为卡特政府和葛雷恩•马丁大使对越南形式错误的研判,导致进入西贡美国大使馆的越南盟友没能全部随美军撤离越南。而这种对曾经和美军为了自由和民主并肩战斗生死与共的盟友的背叛,比战争的失败更加令人沮丧,失望,内疚和自责。接下我想思考的只有一个问题美军如此在意的盟友对于越南人心中究竟是一群什么样的人呢?
图片地址
http://s8.sinaimg.cn/mw690/0066sq57zy6SsVo4k7547
上边的这张照片十分出名,关注越战历史的朋友可能一眼就可以认出照片中拿手枪的那个人。阮玉鸾,南越的警察官员。在看《在越南最后的日子》这部电影时,开始不到十分钟我已经意识到电影的主题是撤退,美军和盟友的撤退。之后我潜意识中就在问,导演以你出身背影敢不敢客观的把阮玉鸾拿出来说说,如果不敢,那么电影就会给我讲一个一群为了自由而战的勇士,即使失败,依然悲壮的故事。不出所料,看到降旗的桥段时,我对电影的定义是拍的不错的美国爱国主义教育片,只是以电影技巧评判没有另外一部德国爱国主义教育片《意志的胜利》拍的好。
而前面所说并不是故事的全部,高潮还在后面。多年之后,1998年阮玉鸾因癌症去世之后,这位美联社记者在《time》发表了悼念阮玉鸾的文章,文中充满了忏悔之意。大致情况就是他拍摄这张照片时,阮玉鸾之后告诉他,被杀者是个越共游击队小头目,在西贡杀了自己警察同事的全家和无辜平民,大大小小几十口。原文和具体数字记不清了,大体就是这意思,美国人民误会阮玉鸾将军了,他其实是捍卫民主和自由斗士,是真爷们,他杀那个人本来就该死,所以他是个英雄。这篇文章国内很多知名网站都转载或者报道过,现在也应该能搜索到,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看一下。我不知道其他人的感受,我个人的感受是,用谎言欺骗了全世界的人,我有必要去相信你的忏悔吗。阮玉鸾后来的凄惨境遇大致是这样,他作为美军盟友背井离乡撤退到了美国,隐姓埋名开了家披萨店度日,1991年因为身份暴露经常被反战人士骚扰被迫关门,1998年身患癌症丢下妻子和五个孩子孤儿寡母凄然离世。我补充一句原文没有的,阮玉鸾出生在1930年,91年61岁,98年68岁。
介绍了阮玉鸾极具代表性和标志性身份,我开始想作为一部关于美军盟友题材的纪录片为什么没有提到他呢。美联社记者的忏悔显然无法让阮玉鸾的形象成为一名民主斗士,现在美国警察也不敢在纽约大街上把一位戴着手铐杀人如麻的基地分子一枪崩了。而这张照片拍摄在西贡的街头,如果美军及其盟友的自由之战取得了胜利,阮玉鸾会在河内的街头做些什么呢,那可是遍地的越共游击队员,包括十岁的孩子和十六岁的少女。历史是美军撤退之后,单靠盟友只坚持了两年多不到三年,越共占领了西贡。西方媒体一直在公布1968年“春节攻势”越共占领顺化的一组数字,至于1975年西贡失守后的伤亡数字倒不怎么提起,可以理解被打跑后统计出来的数字可信度不高。四十多年以后这部纪录片《在越南最后的日子》,又让我复习了一遍,“例如 当时顺化市,被北越军队占领之后,一个长长的黑名单上,有数千人被捕,学校的老师们 政府公务员,都被认为是反共分子的人,都被处决了。”如果阮玉鸾长长的黑名单上,都是越共游击队员时,美军会怎么做,美军的盟友会怎么做?把这个问题留给所有看过这部纪录片的朋友吧,尽管每个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样。
我喜欢看纪录片,纪录片能令我思考。大部分时间在看变4,速7,妇联2,我挺喜欢看,热闹,刺激,过瘾,可我思考的机会不多。《在越南最后的日子》看完了,还有很多问题没有答案。
没有美国人,吴廷琰敢不敢和取得奠边府大捷的胡志明加武元甲比划游击战?
美国人真是为了自由的理想介入他国的内战吗?
美国人坚决支持的盟友有没有法西斯?
把美国人作为盟友可靠吗?
把民主党的美国人作为盟友,美国总统是共和党了,怎么办?或者反过来。
拍摄阮玉鸾照片的记者是共和党人吗?如果是,他那时为什么说谎。
约翰逊如果连任总统,美国会在越南打下去吗?打下去会赢吗?
没有美国人身影的内战是伤亡数字是更多还是更少?
撤退到美国的越南盟友过上了什么样的幸福日子,滞留在香港的十几万越南人有美国的盟友吗?他们怎么不去美国那个自由的国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