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是一本由[俄] 费·陀思妥耶夫斯基著作,译林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36.50元,页数:877,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群魔》精选点评:
●注释很有用,删的一章也补译了,比人民文学版的好
●不明觉厉
●最让我怕的是我会和斯塔夫罗金一样选择自杀
●我不幸极了,因为我害怕极了
●看不懂。目前读过的陀氏其他小说,虽然不真的明白,但至少能够把握到点什么,但这个,看不懂。随处回响的影射构成背景噪音,“冷热温”的结构呈现的效果非常不平衡,旁支杂笔又多得让人感到混乱,像在堵车的隧道里听电台唱戏,嗡嗡的白雪花响过锣鼓人声。觉得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对待第一部,之后的暗杀思路倒是很清楚,但谁都知道重点并不在那里,感觉像是两三部小说拼在一起。被删除的一章太过重要,如果不读那一章,“恶魔”就只是一团不可解的邪恶的谜。但终于还是看不懂。
●基里洛夫:“为了让欧洲重新恢复理智,至少要付上一亿颗的头颅” 十九世纪总有一种让人精神痉挛的魔性。偶像的黄昏,或者“如何用锤子从事哲学”??”
●在知乎上看到一个评价,非常中肯,没有更好地概括了,搬运过来。“五毛看见了反革命,公知看见了细软跑,修正看见了续命,炮党看见了药丸,犬儒看见了包养,哲人看见了自杀,伟大领袖看见了高处不胜寒,亲密战友看见了天才发明论,高富帅看见了抑郁,白富美看见了作死,老实人看见了接盘,临时工看见了背锅,无神论看见了上帝,上帝看见了鬼” by 知乎网友 刺刺如剑 因为怎么都记不住的人名和动不动就嗨起来的长篇大论,扣一星给阅读体验~
●“不,您不是一个低得不能再低的人,您很有才干,但是很多道理您不懂,因为您是个卑鄙小人。” 致所有的彼得·斯捷潘诺维奇们。
●陀翁脑残粉当然五星,革命已远,虚无倒是越来越深了
●“地球的法则本身也无非是一派谎言和魔鬼演出的滑稽剧。如果你是人的话,请回答我,活着又为了什么呢?”——前半本真的很吃力,第三部群魔乱舞的游艺会开始,熟悉的口味就来了,读完长舒一口大气。(斯塔罗夫金这个谜一般的存在真的
《群魔》读后感(一):哟呵,此书又一次证明了经典的“放屁”理论
看完此书,猛然想起,《教父》的作者马里奥普佐在《愚人之死》中的一个著名观点:老毛子们的书,写几十页也放不出一个屁来。。。
哈哈,确实,老毛子的书太慢了,此书900页,写到100页时主人公还没露面,简直是对看书人的一种挑战,哈哈
不过客观的说,咳咳,佳作!
《群魔》读后感(二):建 政 圈 现 状
陀敏锐的觉察到启蒙思想的流弊,这些高谈阔论的激进分子(无论左翼还是右翼)对于广大同胞可以说是丝毫不关心,将其视为虫蟲,这些人唯一的价值就是被他们强制自由,灌输“正确”的意识形态后,这种思潮背后蕴藏的是一种取消一切的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他们的结局要么就是在虚无中荒谬的死去,要么就是“幡然醒悟”,去亲吻圣经,大地母亲,“回归日子”以及“拜人民教”。 归根结底群魔是一群精神上附着于意识形态幻想,外表激进实则不肯正视现实的人,正如文中所谈的,他们破坏权威,但却只是需要建立一个新权威罢了,这个权威可以是苏联,也可以是军政府,还可以是议会制,过去他们这种一小撮先锋路线也许能成功,随后迅速腐化,但在今天这个国家叙事压倒一切,超高实体遮蔽现实,无疑于螳臂当车。 看到这里你又要说那我们“怎么办”了,恰恰相反,我们需要是废除《怎么办》,我们需要挣脱一切的决定论,让一切在事件的邂逅中得到转变。
《群魔》读后感(三):《鬼》
这本书和《卡拉马佐夫兄弟》一样不容易理解,比他前期的书更成熟,复调的写作风格更完善,还有全方位的思想探索,对信仰的理解,政治见解,对俄罗斯民族性格的洞悉。阅读过程一点不轻松,最后对情感的莫大冲击,是老陀得心应手的技巧。这本书也许是他的全部作品里面最惨烈的,读到最后被震动得受不了。 引用茨威格《三大师》里面的评论,总结得非常精准。“狄更斯笔下的主人公所追求的目的是一所处在大自然怀抱中的好看的住房和膝下一群欢乐的孩子,巴尔扎克笔下的主人公追求的是带有贵族爵位的城堡,再加上百万家私……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之中,有谁追求这些呢?一个也没有。他们不想停留在任何地方,甚至也不想停留在幸福之中。他们永远往前奔去……他们对这个世界一无所求……” 陀氏的全部小说描述了俄罗斯民族波澜壮阔的生活、丰富的内心世界和他们激越的情感的河流,每读完一本他的小说,都在心里感叹,这真是一个伟大而稀罕的民族,他们的生和死都如此壮阔。
《群魔》读后感(四):人類大多都是鬼,那該把不是鬼的人殺掉
1.《群魔/鬼》 2.“那里有一大群猪在山上吃食。鬼央求耶稣,准他们进入猪里去。耶稣准了他们。鬼就从那人出来,进入猪里去。于是那群猪闯下山崖,投在湖里淹死了。放猪的看见这事就逃跑了,去告诉城里和乡下的人。众人出来要看是什么事。到了耶稣那里,看见鬼所离开的那人坐在耶稣脚前,穿着衣服,心里明白过来,他们就害怕。看见这事的,便将被鬼附着的人怎么得救告诉他们。(《新约·路加福音》第八章第32至36节)” ,斯捷潘説,這与我們俄羅斯毫無二致;他希望這些“鬼 ”,自動走到豬圈里,我也許就是第一個,从懸崖上跳入大海,全部淹死,俄羅斯將康復,坐在耶穌面前。 3.被刪的第九章很重要。/作家對其他作家的吐槽諷刺很有意思。 4.兩條線:斯捷潘、斯塔夫羅金(“崇拜者”:沙托夫、彼得),前者如托爾斯泰出走而死去,後者則自殺了。 5.故事取材於1869年的“涅恰耶夫事件”,曾因“諷刺”革命被禁。但小說,遠遠超越了“五人小組”。基裡洛夫,為了證明自己不信上帝,可以為所欲為,他自殺了;斯塔夫羅金,毒蛇,誘奸殺害童女,好色,站在一個“小丑”(蝙蝠俠2)的角度,去嘲笑世界。
6.陀思妥耶夫斯基,如同你心裡的蛔蟲,或者是一台顯微鏡,總能察覺到你內心最隱秘最黑暗的最微小的“罪惡”——并賦予和肯定它們強大的生命力,和善一樣,和你肉體同存同在、不老不滅;如基督教,把全人類的苦難担在肩上,陀思妥耶夫斯基這次走的太遠了,俄羅斯何去何從?
《群魔》读后感(五):乐园
基里洛夫自杀前给彼得韦尔霍文斯基讲了一个故事。耶稣被钉在十字架上,旁边是另两座行刑架,为两个【罪有应得】的强盗准备的——他们中没有人否认这一点。其中一个在最后时刻皈依了上帝,基里洛夫引用的正是耶稣此后给出的回答:今日你要同我在乐园里了。
基里洛夫当然是要成神的;另一方面,故事里那个直到最终关头依然在讥诮耶稣的强盗,除了小韦尔霍文斯基还能有谁呢?这个角色也是够狠的,在老陀笔下独一无二也没准儿,用了那么多笔墨去描绘他,居然都没能挖掘出一丝一毫的灵性或良心——他什么都听不懂,因为他已经懂了足够多;他不能接受任何事物,因为他有好一套理论要这个世界去接受——话说回来,给故纸堆外的读者剩下的角色,也只有那个最后信了神的强盗了。
然而留给信仰的是什么呢?“这天结束了,两人都死了,去找乐园,可是既没有找到乐园,也没有找到复活。”
老陀真残忍啊,哪怕基里洛夫要树立新神,【人神】,这样轻轻巧巧几句话又给他打回被世界抛弃的【神人】耶稣的命运了。至于对前者稍稍抱有同情的读者,既然【怜惜】这一奇迹,便不容分说被一同拖下水了——这是必然的观照,倘若读懂了哪怕半行基里洛夫的言语,就不可能侥幸逃脱。
真希望能从出生到消亡都是彼得韦尔霍文斯基啊。自己已然错过的事,按常理说这种时候应寄希望于下一代——但如果我的孩子真成了斯捷潘诺维奇,我可能会不能忍受以至于干脆掐死他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