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吧手机版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锦集
日期:2020-12-26 00:12:36 来源:文章吧 阅读: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锦集

  《思考的整理学》是一本由[日] 外山滋比古著作,后浪丨九州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6.00元,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一):大脑的思考就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思考的整理学》颠覆你的认知

  只要思考就有灵感?大错特错,思考并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整理发酵的过程。

  只有不断重复,坚持做相同的事情以后,就可以知道大约需要多长时间才会开始发酵,从而做到心中有数。

  因此,一开始撰写论文的时候,能有一个大概的计划就已经很完美了,千万不要期待一开始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那种灵感,以防陷入思维定势。

  如果你还不会正确思考,不会做正确的整理,那真的应该读一读日本思考大师外山滋比古教授的《思考的整理学》,这本书自出版后在日本畅销34年仍然不衰,备受一流大学学生的欢迎。

  作者基于丰富深刻的思考体验,提出了独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在作者的指引下,我们重新体会到了思考的乐趣,轻松又有技巧地整理散乱的思考,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的大脑只是像一个杂乱无章的仓库来存储知识,那很大程度上很难输出具有潜力的思考观点。

  那如果我们通过对思考的整理,进而将碎片化的信息转化为更加生动有趣的金点子,在一系列的思考短裤中,让我们的大脑成为一个具有创造力的大工厂,以此来实现人生的飞跃。

  一、思考力从何而来 我们受到的学校教育一直是老师把知识直接告诉你,省去了中间的思考咀嚼过程,久而久之思考力自然降低。

  那我们作为独立的个体是可以进行自主思考的,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而不是被动的接收。 那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催生思考的灵感呢?

  其实思考是一个发酵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每天要让自己有足够的睡眠,在睡起来后及时创作,的确是一个不错的方法。

  而把一些司空见惯的东西结合起来是很难孕育出新事物的,只有把那些一眼看过去毫无关联的东西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出一个天马行空的世界。

  二、思考碎片是如何使思考更加活跃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信息轰炸,这么多的信息碎片是需要收集才能为我们所用的。

  那卡片和笔记本可以说是收集信息碎片的好帮手,一本一本的笔记本就是我们思考的源泉,经过不断整理,我们自然而然会形成自己的思考库。

  那有了思考库,怎么做才能让我们的思考更加活跃呢?遗忘是人类的本性,大多数事情都禁不住时间的考验,所以我们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是要有所舍弃。

  不管任何时候你有任何想法,一定要当场用笔记下来,只有这样你才不会遗忘。主题的整理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大工程,毕竟我们习惯了啰里八嗦,其实主题就是一句话的给概括,不需要太多华丽的修饰和词藻。

  三、思考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可以激发的 大部分人都会说我是个爱思考的人,那你的思考真的有智慧吗?并不见得。有的时候读出来好像更能发现问题所在,就在我们与他人的谈笑之间,我们会解决困惑已久的问题。

  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也不是互不相同,而是我们现在还是打破不了知识的围墙。其实,生活处处是哲学,很多知识并不是从书本上学来的,而是在生活的点点滴滴里学到的。

  其实,并不是每一个思考都具有创造力,大多数都成了炮灰。不知你是否喜欢一边走路一边思考?

  我们总是对已知的事情乐此不疲,而对未知的事情却置之不理,其实理解未知的事情是我们实现创造力的第一步。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知识性活动的中心就是记忆和重复,但电脑的出现却颠覆了这一认知,人作为创造型生物有其自身的创造力,这是电脑无法代替的。

  结语 我们在现实中会遇到很多很多需要思考的事情,每当我们千头万绪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所谓思考的幻觉。

  其实,思考是一个非常静谧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方式,不管是哪一种思考方式,都有其合理的地方,思考方法只是一个手段,并不是终极目标。

  如果早一点遇到《思考的整理学》,或许会少走许多弯路和,获得更大的人生创造力。

  这本书,不仅可以推动我们的思考不断优化升级,实现质的升华,还能帮助我们的思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更加自由、鲜活。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二):整理思考,你要学会遗忘

  如何思考,才能输出更有创意的想法、更打动人心的观点? 《思考的整理学》一书,作者外山滋比古是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作品多次入选日本中学国文教科书,作者基于自己丰富、深刻的思想体验,提出很多独特又高效的思考整理法。

  其中,令我颇为受益的,是“整理思考,要学会遗忘”的观点。 01、学习资料也要断舍离,不要沉迷于资源囤积。 不少人难以理解老一辈什么都不舍得扔、总是担心那些小物件万一派上用场的想法。 而同时,家里的书籍、杂志堆积如山,大多数人都不会随随便便处理掉,总是觉得以后还会用,或者是想着将来会重温这一本书。 其实,疯狂囤积书籍、各种学习资料的我们,与囤积大量没用东西的父母,本质其实是一样的。 堆积着的书籍,只是物理上的占有,沉迷着于这种幻觉中,会以为自己真正掌握了知识。 只有对书籍进行整理,对脑袋里存储的知识进行检视,才能把那些真正具有底层逻辑的知识保留起来,把那些具有经典魅力的书籍留下来,这些知识才能真正成为自身的力量,这些书籍也才值得常翻阅重温。 只是沉迷于藏书数量上的增加,会阻碍我们的思考。 02、大脑要学会遗忘,以腾出空间来思考。 我们一直以来接受的教育方式,都是把我们的头脑看做仓库,不断地储存知识。 在学校各种考试,时刻检视着我们头脑仓库有没有少了东西,提醒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很重要、不能遗忘。 所以,在教育体系里形成惯性的我们,害怕遗忘。 我们的大脑一方面要发挥知识仓促的作用,另一方面又要思考新事物。但是,正如工厂的仓库,放进去太多乱七八糟的东西,生产的效率反而会大大下降,必须把多余的东西处理掉,腾出广阔的空间,才能够高效的运转。 我们的大脑也是一样的。 只有学会遗忘,大脑才能腾出空间和自由度来,打造更多有创造性的东西。 实在担心知识遗忘了怎么办?现代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脑、手机的普及和应用,给可以遗忘的知识提供了存储空间,当我们需要运用时,只需要搜索一下,就可以找到了。而我们的大脑,可以放在更有创造性的东西上。 03、经历时间的遗忘和考验,才能成就经典。 思考的结晶——输出的观点或作品,怎么知道其价值?怎么才能更有价值? 时间的遗忘和考验会告诉你。 越接近现代的历史,就越少历史学家会对其进行评价,因为这些政治举措等尚未经历时间的考验,就毫无考量的批判及其轻重会显得太过冒失。 新生事物太过崭新,需要经历时间的推移,才能够看到他展现出来的姿态。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其在世时并没有太高的知名度,却在其离世后,被后人不断的解读、思考,焕发新生。这些解读,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后人的二次创作。 时间的推移,可以产生分化的作用,使作品形成自己新的风格。 时间本身带来的风化作用就是忘却,经典作品需要经过读者们的遗忘,只有极少数的作品可以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呈现出永恒的价值。 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的思想绽放,至今来看,那些先贤的智慧哲理依然对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所启迪。 而对于我们思考的结晶,无论是想法还是作品输出,外界的过滤是无法逾越的关卡,经历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浴火重生。 因此,在做思考的整理时,不妨把这一切都交给自然,顺其自然的,随着时间而过滤。 同时,也借助时间的发酵,正如酿造葡萄酒一样,放一放,才能成就在舌尖惊人的滋味。 结语: 整理思考是一门艺术,而学会遗忘,是其中关键的一环。

  不论是对书籍、学习资料的整理,学会遗忘释放大脑的空间和自由度,还是经历时间的遗忘和考验,对于已经习惯存储、喜欢囤积、害怕遗忘、想快速显示成效的现代人来说,都是一个大挑战。 但也许正如前段时间非常火的《断舍离》,揭示的空间整理的秘籍,不少人尝试了之后,都大呼:真是爱极了这极简的生活。 对思考进行断舍离,大抵也有此般奥妙罢!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三):《思考的整理学》:日本思考大师支招,拖延和遗忘可以催生灵感

  

从事自媒体写作半年多,买的课程不少,参加的社群也很多,写作效果却并不理想

书读了不少,用时所剩无几 构思一篇文章,绞尽脑汁灵感全无 标题起的毫无新意,点开率很低……

相信这是很多自媒体人经常面对的困局。最近读了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外山滋比古所著的《思考的整理学》,受益匪浅。书中作者基于丰富的思考经验,提出了独特高效的思考整理法,使碎片化的知识转化为生动的想法,激发出更多的创造力。

书中提出了激发大脑创造力,有两种方法对催生灵感更有效:睡一晚,时间的沉淀可以催生灵感;遗忘可以帮助我们催生出更有价值的思考。这两种方法突破传统应试屏障,打破传统认知,使思考更快捷有效。

01 传统应试教育对我们的影响

经历多年应试教育的我们,一些传统观念已经深植于我们的脑海中,并在日常行动中践行着。比如做事情不能拖延,今日事今日毕,碰到复杂的问题绞尽脑汁也没有想出解决办法,事情像一根鱼刺扎在喉咙一样,不断困扰着我们,导致我们昏昏沉沉,坐卧不宁。

遗忘被我们视作是眼中钉,学过的东西怕忘记,学生被要求经常考试,职场中员工被要求经常测验,导致头脑长期处于忙碌状态,一心想着不能遗忘,结果该想着的事情还是会忘得一干二净,令我们懊恼不已。

同事小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是个入职一年的大学生,走出校门不久,做事很认真,开业务会时不停地记笔记,恐怕忘掉;操作流程背的滚瓜烂熟。可是遇到问题依然不知道怎么解决,或者上交或者纠结不已;科室业务讨论时只会人云亦云,没有自己的见解,为此他很苦恼。

02 拖延和遗忘帮助我们从思考困境中突围,突破应试教育屏障

《思考的整理学》中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新的观点:遇到复杂的问题放一放,往后拖一拖;对于一些事情学会遗忘,给大脑腾出空间,这样能催生出意想不到的灵感。

有一句谚语叫“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心里挂念着,嘴里不停地嘟囔“怎么还没熟”,不时地掀开锅盖去看,结果一直煮不熟。考虑问题也是一样,一直盯着一个问题不放,往往会陷入一种胶着状态,或者钻牛角尖,本来可以萌芽的灵感也无法萌芽了。

一直以来,人类的头脑被看做是仓库,不断地储存知识,因此仓库越大越好,里面塞的东西越多越强大。但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或工作中,大脑内储存的东西良莠不齐,一些负面的内容也占据了部分库存,此时把大脑中的库存分门别类地整理一下,一些负面的东西有意识地遗忘掉,一来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益,二来有利于头脑更有效地思考,输出更有益的内容,因此我们要学会遗忘。

03 如何利用拖延和遗忘,寻找到思考灵感

如何利用拖延和遗忘,最好的方法是睡一觉。

“哎呀,不必愁容满面,等到明天早上一亮,七点钟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

这是英国十九世纪一位名叫沃尔特·司各特的小说家的一句口头禅,他是一个习惯睡一觉之后再思考的人。他从过往的经历中得出了一个结论:与其在这里喋喋不休地讨论,还不如睡一觉,等到第二天醒来,事情自然而然就会朝着它应该发展的方向去了。

外山滋比古教授把大脑的思考过程比喻为啤酒制作工艺中发酵的过程,经过一晚上的休息,大脑得到了放松,一些想法经过了充分的发酵,早上进入了自然状态下的工作,很多无解的问题有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写文章也是如此,脑子中的知识点经过睡眠之后的发酵,或者一日,或者多日,灵感总是不期而至。正如法国大文豪巴尔扎克对发酵的比喻:成熟了的主题,会自动走向你。

同时需要做好计划,记下素材与灵感相互融合的日子,再记下主题迎面而来的日子,两者的时间差就是产生发酵所需要的时间,不断重复和坚持,就会做到心中有数。

同样睡眠也是遗忘的一种有效的自然的方法。睡眠过程中,大脑把一天发生的事情进行区分,记住该记住的,忘却该忘却的。睡醒之后的早上神清气爽,大脑运转更平稳顺畅。

当然遗忘也可以通过转换场景、所做事情等进行,比如在室内苦思冥想文章的标题无果时,可以到公园散散步,约朋友喝喝茶;读书读的头昏眼花,可以起来做做家务,或者听听歌等……疲劳和问题一扫而空,效率自然提高,灵感也会不期而至。

因此,学会更巧妙地拖延和遗忘,能更有效地思考,解决问题的效率和创作灵感都会大幅提高。

《思考的整理学》中,也介绍了传统的随时记录灵感、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充分利用早晨的时间等方法,并在常规方法上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利用递进笔记本,给想法换个新环境,酝酿新方法的秘诀——三上和三中等,实操性强,对自媒体作者和想提升自己的人,是一本非常有效的书,值得一读。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四):《思考的整理学》:智慧的人生从学会遗忘开始

  所谓思考的整理,就是如何更巧妙地遗忘。 ----(日) 外山滋比古

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常常被告诫“博闻强识”“必须要记住”的重要性,一旦忘记就会被批评、指责,甚至是责罚。渐渐地,我们的头脑里便下意识地开始不断地记忆,不断地塞进去很多“有用的东西”,从而让自己变成一个知识渊博的人。

然而,我们人类的头脑并不仅仅局限于像仓库那样储存知识,还要能够思考、善于思考、发挥个人的独创性。这就需要我们学会给自己的大脑及时地清理“乱七八糟的东西”,从而整理出一个广阔的空间,激发思考的无限可能。

因而,一个充满智慧的人生,首先是从学会遗忘开始的,忘掉那些让我们背负极大心理负担的恐惧、悲伤、利益纠葛、人情世故等等,给人生减负,活出绚丽多姿的自我。

01

在现实生活中,当发生了某一突发事件时,对于事件当事人而言,接下来可能会有一系列的事情蜂拥而至。然后就会有杂七杂八的东西一窝蜂地塞进我们的头脑里,让自己陷入一种茫然不知所措的困境中。不消说,这时候我们的头脑是非常忙乱的。

按照外山滋比古教授的观点,“忙”这个字是一个竖心旁,加上一个亡,其字面意思就是一个人的心丢失了。当一个人的头脑处于忙碌状态时,它是无法高效运转的。所以,我们不能让大脑陷入忙碌之中。

那么,有什么方法能够不让我们的大脑陷入忙碌之中吗?答案便是睡眠!在白天,我们忙碌奔波了一整天,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生活琐事和工作事务,整个人早已疲惫不堪。

晚上,睡上一个美美的觉,让大脑处于一个平衡的状态,第二天醒来便会感到神清气爽、精神饱满、斗志昂扬,彻底忘却了昨日所有的烦恼与忧愁。因而,睡眠是我们人类最自然的修复功能,它让大脑得到了有效的整理。

02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我们每个人的人生之路,仿佛一个“之”字,在曲折中前行。因而,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工作当中,很难避免会遇到一些挫折与逆境。有人从此而沉沦不前,有人却能够及时地调整好自己,继续奋勇前进。

要想克服眼前的困难,我们首先需要给大脑做个大扫除,也就是遗忘掉这些负面的人与事。这时候,要告诉自己暂时搁置过去一段时间的烦心事,用一个全新的头脑去思考事情,给自己换个好心情。

当周边环境改变了,我们的心情自然会发生变化。有时候,我们很难避免会遇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人与事,如果任由烦乱的思绪滋生,我们只会将自己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这时候,我们不妨给自己放个小假,暂时离开这个让人伤心苦恼的地方,换个环境,换种心情,清理掉脑海里的“垃圾”,腾出空间去感受眼前的美景,或者去聆听一曲动人的旋律,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

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与果敢,确实值得我们今人学习。没有什么大不了的,挫折与困境不过使我们成功之路上的试金石,要始终坚信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由此可见,暂时的换个环境,也有利于思考的整理,有利于忘掉俗世纷扰,让我们重新焕发精气神儿。

03

想要让自己遗忘的时候,也可以去做别的事情。如果我们长期坚持做同一件事情,疲劳感会越积越多,学习或者工作的效率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候,我们不妨休息一下,让自己换个心情。

记得我们还是在校学生的时候,学校安排的课程表就特别讲究。比如,上完语文课之后是数学课,上完英语课后是物理,然后同属于理科的生物课和化学课也错开。这样的排课不至于一个上午或者一个下午都是文科或是理科的课程,让人觉得上课老是想打瞌睡,从而有效地调动我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此外,通过体育锻炼让身体大汗淋漓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忘却方法。运动能够促进身体的血液循环,从而让头脑得到良好的循环,让人觉得神清气爽,这表明我们的头脑已经得到了非常好的清理。

04 写在文末

在《思考的整理学》一书中,外山滋比古教授指出通过适度遗忘,能够达到清理我们的大脑,从而使我们的思考变得更为活跃,办事效率由此而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总之,睡眠、换个环境、做别的事情和运动等,都是遗忘的良好方法,都能够有效地整理我们的大脑,让人重新焕发新的活力,让我们变得更理智、更智慧!

-END-

欢迎关注@三姐爱读书,分享更多好书、更多人生感悟!我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曾从事9年翻译相关工作。如今,作为一名新媒体人,左手带娃,右手写文。快来和我一起爱看书,爱写作,每天进步一点点。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五):写作找不到主题、没灵感?日本思考大师的方法挺好用,赶紧来试试

什么样的学生进入社会后,才是最优秀的?答案是富有创造力、善于思考的人。

相信不少人看过印度神片《三宝大闹宝莱坞》里面的男主就是善于思考的代表人物,他的离经叛道惹得教授非常不满,处处被打击。就在他们三个好友被赶出校园的那晚,教授的大女儿突然要生孩子,却因为洪水围困无法送医院,是男主利用汽车蓄电池临时发电搭建简易产房,让婴儿平安降生。了不起的男主最后成为享誉世界的科学家,而那位当初跟他打赌的“好学生”却只是个庸才,笑话他到变成被笑话的,最后真心臣服。

电影虽然只是戏说,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不少孩子跟那个打赌的哥们一样懒于思考,习惯在教科书和老师的牵引下勉强学习,没有强烈的自主意识,往往离开校园后,遇到工作中的难题,便会抓瞎。我们的思考能力是如何弱化的,又该如何重启?

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学名誉教授外山滋比古(好奇怪的名字)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也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他将因循守旧的学生比做滑翔机,善于思考的学生比做飞机。滑翔机跟飞机最大的不同是它们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凌空飞翔,而学校就是最大的“滑翔机培训基地”。即使是滑翔机里的优秀者,在遇到突发状况时,也只是立马去找老师商量,想不出合适的解决办法来。因为他们在学校多年的“滑翔机”教育下,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失去这种创造力。想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式,需要一些特别的方法。

外山滋比古教授将为了帮学生们找回思考能力,写了一本叫做《思考的整理学》的书,送给大学生们。这套思考整理学,简单易懂好执行,一出版就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畅销日本34年不衰,印刷124次,销量超253万册。

这本《思考的整理学》共分为六章,从如何催生灵感到如何提炼思考碎片、做笔记到如何避免遗忘让思维更活跃、更具智慧和激发创造力,都一一给出详细的方法介绍,只要按照这些步骤去操作,你的思考能力就会逐步增强。

书中我最感兴趣的一节是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要知道,作为一名自媒体人,写作是必备的一项谋生技能。但有时候真的是抓耳挠腮也写不出一个字呀,就跟小学生写作文时一个样,头疼!

关于催生灵感,外山滋比古教授提供几个小技巧,一起来看看吧。

1、思考的发酵

外山滋比古作为导师,经常遇到学生来找他商量毕业论文的事情,这些学生往往拿不定主意,不知道写什么好,外山教授觉得干涉过多不太好,太少的话他们又急得团团转,最好是教会学生自己选取题目的方法。

外山教授于是以写一篇文学研究的论文为例,将技巧一一说明。

首先,第一步是通读所要研究的作品原文,但不要去读别人的评论,免得先入为主被他人的观点影响。

第二步,将阅读过程中,赞不绝口或者不太自然的地方、有疑问的地方都挑出来做笔记。当遇到有不断撞击内心的文字出现,就表明这里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以上是收集素材的过程,想要从素材变成文章,还得需要发酵。

第三步,面对一大堆素材,却无从下手时,你需要跳出作品本身,不妨读读其他不相关的报纸和杂志,或者跟别人聊聊天、看看电视、电影什么的,说不定一个电光火石的瞬间灵感就会蹦出来。这就相当于是酵素,什么时候能发酵,取决于你前期的准备工作做得有多充分,要相信一句古话:“功到自然成”。

2、沉睡的力量

想必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早晨起来大脑比较清醒,做什么事情效率都会很高。有时前天晚上睡觉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难题,第二天早上轻轻松松就搞定。其实这就是沉睡的力量。

大数学家高斯,他曾经在记录某项发明的笔记本封皮上写下“1835年1月23日,早上七点,起床前的发现”等语句。睡了一晚上思考出来的点子,或者说睡了很多个夜晚后思考出来的灵感,到了清晨都涌现出来了。

确实如此,我也有这样的体验,早晨起来写作灵感更多,而且也轻松。所以外山教授建议,如果下次遇到悬而未决的烦恼,始终找不到灵感时,不妨先美美睡一觉,时间会给你带来惊喜。

3、鸡尾酒法则

关于论文定主题的数量,外山滋比古对学生们说:“主题只设定一个的话就太多了,希望你们至少带着两个或者三个主题出发。”这话好像挺矛盾,学生们往往难以理解。外山教授的解释是,只有一个的时候,它就成了你紧盯着的锅子。如果这口锅一直沸腾不了,也就没有下文了。但是有两三个主题的话,就能相互竞争,优选出最佳方案。

但是两三个主题,并不是叫你随便摘抄后混在一起,搞成大杂烩。而是要有独创性,像调一杯真正的鸡尾酒一样,有个性,散发出芬芳的魅力。

4、意外收获

“有心栽花花不发,无意插柳柳成荫”,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意外收获发生。

便利贴的发明也是来源于此。3M的科研人员在研究的时候,本来想要一种黏性非常强的胶,结果失败了,制作出一种黏性不太强的胶,正觉得沮丧的时候,发现这种胶跟纸条结合,粘在电脑或书上既不会掉,也不伤害物体本身。于是试着推出,果然受到热烈欢迎,自此风靡,成为3M公司明星产品。

所以当你陷入思考陷阱,看不到光明的时候,外山教授建议不妨放一放,先多关心一下你周边的其他事物,为得到意外收获创造一个优越的外在环境。因为人的视野集中在一点后,容易产生盲区,发生“视而不见”的情形。当你有意识地打破这点时,就会爆出更多的思想火花。

在《思考的整理学》中外山滋比古还提到另外3种催生灵感到方式:编辑的精髓、思考的催化剂和类推法,这里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看看。我觉得这本书对于我们自媒体写作者和学生党来说,比较有实用价值。没有思考就没有进步,想要拉开你与他人的距离,现在就开动大脑的马达努力奔跑吧!

图片来自网络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六):没有整理,我的20000多条笔记都是垃圾

  

早安,笔记人。

这是我的第3个印象笔记账号的第5453条笔记。前两个账号(Evernote国际版)如果没记错分别有7000多和8000多条。

2个月后,我希望他们变成2000条甚至200条左右。

没错,砍掉90%以上,因为未经整理的笔记,没有价值。

我的第三个账号了……

这几年,学了几十门课,看了几百本书,记了2万多条笔记,可直到今天才明白,我漏掉了至关重要的一步:整理。

我们先来看看一般的知识的输入输出流程。

从书籍、课程、文献……等资料中我们不断学得新知,记了一大堆笔记,心满意足。这时候,这些笔记就存进我们大脑的存储区(仓库)里面。

尽管我们现在可以外包给印象笔记的外脑,但是笔记越积越多,等我们需要做写作等输出的时候,大脑里的仓库管理员一开门,面对20000多条笔记,他一脸茫然。虽然按笔记本分了类,但是很多笔记还是刚进仓库时的样子,就像一堆粗糙的原材料,根本没法拿来就用。

输入-加工-输出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

答案显而易见:整理。

于是,我们吭哧吭哧地给笔记分组000-Inbox……、加标签……终于,2000years later,笔记大军看起来好像很有条理了。

当我们满足地审视着四处搜刮来的知识俘虏,臆想着未来他们将所向披靡帮我们立下赫赫战功时,真是too young too simple。没有训练筛选出精兵强将的话,真打仗的时候,他们还是一堆派不上一点用场的垃圾。

我们的整理方式,错在哪里?怎么把知识俘虏训练成骁勇善战的尖兵?

从这本30几年前的书里,我get到了一个看上去很简单,但是绝大多数人都没做到位,甚至几乎没怎么用的方法:倒金字塔筛选。

《思考的整理学》-作者: [日] 外山滋比古

什么是倒金字塔筛选?

好吧,这是我编的,原书里没有,但是看完书后,这个倒金字塔的形象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

我们都知道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结论先行,再逐层分解,就像一个金字塔一样。而要整理我们的笔记,或者说整理我们的思考,需要倒过来,从底层开始不断优胜劣汰,层层选拔只留下最好的极少数。

简单来说,就是从20000条知识俘虏里面,剔除老弱病残,剩下的2000壮丁再经过层层考验,选出几位最能打的将军。而我们先前分笔记本和加标签的做法,只不过是给20000多人做了人口普查而已。

只有筛选出来几位最能打的将军,真到实战的时候,我们才能迅速调兵遣将,而不是对着茫茫人海不知所措。

加入倒金字塔筛选

看起来好像挺简单的,是啊,道理说破了以后,看上去都像废话,但是能坚持做且做到位的,都是牛人。

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先获得优质知识素材——20000名知识俘虏

他们的来源,主要有这么几个:主题阅读、及时记录下来的灵感、课程笔记等。而获取这些优质素材的技巧,在书中有精彩的论述,限于篇幅不过多展开。

比如笔记人们关心的记笔记的方法,在第三章《如何高度提炼思考碎片》中有详细的阐述。分别介绍了卡片、笔记本、手账、积读(类似于主题阅读)、递进笔记本等。

这本书是1986年写的,比我都还大了,所以那时候不可能像我们今天方便地用电子笔记来做ocr扫描存储,其中和李敖等人的剪报式阅读我们可以用印象笔记做得更高效。

书里提到的递进笔记本给了我最大的启发。

第二步,整理递进笔记本——相当于从20000的知识俘虏剔除18000名老弱病残

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如何判断哪些人是老弱病残。作者提到,需要先有坚定不移的价值观。

好不容易搜刮来的俘虏(笔记),真的要删掉一大堆,肯定有千般不舍,就像做断舍离的时候我们总会想着现在用不到不代表以后用不到啊。这个看上去不错,那个可能也有点用……

可如果不军纪严明当机立断,这20000人虽然看上去队伍庞大,但是战斗力极其低下。需要有一套明确的标准来层层选拔。而标准的依据,就是我们的关注点、兴趣和价值观。

筛选依据

我们用印象笔记的优势之一,就是可以大批量归档。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关注点、兴趣和价值观做层层筛选过滤,最终把20000条笔记整理为2000条递进笔记。其他的舍不得删的话直接放归档笔记本组就行了。

整理递进笔记的具体技巧有:做好索引,标题和编号。在整理到递进笔记本的时候,补充新的思考,并且记录清楚新笔记的日期和原笔记的日期,这样长此以往,就能知道大部分的笔记或思考需要经过多长时间的"发酵",也就能更好地把握整理的时机。

第三步,继续提炼

筛选出的2000递进笔记中,有一些是真正能带兵打仗的好苗子,需要经过时间的考验才能显示出其卓越的才能和价值。就像很多书历经多年而历久弥新成为传世经典一样。

可佛系地等几十年才发现极品帅才实在太漫长了,为了加快这一进程,我们需要更积极地筛选,用倒金字塔结构一层层选拔,从20000到2000再到200……提炼到最后,最重要的内容自然显露出来。

就好比《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瑞达利欧的《原则》等,都是千万条经验里面总结提炼出来的核心原则。我们需要从笔记中提炼出手册、从手册中提炼出指南、从指南中提炼出原则。

经过层层提炼,我们的学习和思考最终会内化为坚不可摧的原则,有了这些我们真正认同又能坚持的原则,又有什么事情是做不成的?

一开始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本不抱太大期望,总觉得很多日本作家的书都是几句话能说清楚的事情非要写本书。(虽然貌似不少书都这样)

可是,当我不知不觉饶有兴致一页页地读完以后,惊奇地发现这本书居然是1986年写的,竟然真的成为了作者所说的经历了时间考验的传世之作。

30几年前,作者就已经意识到了电脑的出现必然取代很多低价值的人力,只有做电脑做不到的事情才有价值。30几年后的今天,当我看到书里讲如何催生思考的灵感、提炼思考碎片、激发创造力等等内容,仿佛就是为今天人工智能大爆发的时代所写。

书里还提到了一些很有趣的经验,比如扶轮社Rotary Club等等……希望以后能有机会体验甚至组织起来,就像200多年前达尔文的祖父做的那样。

本来预期3星的书,读着感觉像3.5-4星,读完以后因为对我的笔记整理有重大的影响,我只能给5星了。

评价:中立好评差评
【已有2位读者发表了评论】

┃ 《思考的整理学》读后感锦集的相关文章

┃ 每日推荐